学术投稿

持续质量改进在中心静脉置管规范护理管理的临床应用

杨玉丽;曹艳茹;齐雁;牛高华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 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措施的实施,评价CQI在中心静脉置管(CvC)规范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患者行CVC置管后规范护理情况,比较CQI前后CVC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对CVC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并发症的预见、处理情况.结果 实行CQI之后患者各类Cv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QI之前,患者对CVC知情率、满意度有所提高,护理人员对CVC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均优于CQI之前.结论 CQI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患者对CVC护理和技术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规范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机械通气患者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性临床分析

    目的 从临床角度分析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需机械通气患者的内在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COPD患者83例,根据氧疗方法分为有创通气组(27例)、无创通气组(22例)和常规吸氧组(34例)进行分析.结果 三组肺心病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创通气组63.0%,无创通气组31.8%,常规吸氧组14.7%,x2=15.545,P<0.01).经方差分析及q检验(Newman-Keuls法),三组影响左心功能的基础疾病计分,NT-proBN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0.01).NT-pro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638,P<0.01).结论 NT-proBNP综合反映了多种因素对COPD需机械通气患者心肺功能和病情的影响,与APACHEⅡ评分呈高度正相关.

    作者:张奕威;苏月南;陈咏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的比较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诱导后置入喉罩与气管插管在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60例,年龄2~13岁,ASA Ⅰ~Ⅱ级,体质量12 ~45 kg;根据建立通气方式不同将患儿随机分为A组(喉罩组)和B组(气管插管组),每组30例.观察血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02)、呼吸未二氧化碳分压(PETC02)、潮气量(VT)、气道峰压(Pmax).记录诱导前安静状态(T0)、麻醉诱导后(T1)、喉罩置入或插管即刻(T2)、拔管前5 min(T3)、拔管后即刻(T4)及拔管后5 min(T5)6个时点.记录A组喉罩插入和拔出后循环各参数变化及B组气管插管和拔管后循环各参数变化,观察A、B两组的通气情况,同时比较两组漏气、呛咳、反流、误吸、喉痉挛、苏醒期躁动、术后咽喉部不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统计两组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结果 A组患儿的MAP、HR在置入喉罩前后和拔除喉罩时变化不明显(P>0.05);B组MAP、HR在气管插管前后和拔管时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T4三个时点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在麻醉后机械通气效果满意,SpO2均在正常水平,无CO2蓄积,两组间PETCO2、VT、P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在手术期间均未出现气道梗阻、反流、误吸、喉痉挛、低氧血症等并发症.A组患儿漏气例数高于B组,但术中呛咳、苏醒期躁动和术后咽喉不适例数B组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儿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腹腔镜手术麻醉中应用喉罩较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心血管的不良刺激小,安全可行且值得推广.

    作者:林环新;石鸿金;钟贤春;丘玉琼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方法 60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留置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期间加强病情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结果 本组患者康复出院56例,死亡4例.结论 加强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有助于改善预后.

    作者:房汝敏;关丽丽;赵琳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肾动脉栓塞治疗肾癌32例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外科手术前经肾动脉灌注栓塞治疗中晚期肾癌的疗效.方法 对32例肾癌患者(栓塞组)介入前经B超、CT、MR检查确诊后采用Seldinger技术,选择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插入患侧肾动脉,进行DSA造影观察肿瘤供血动脉,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再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近肿瘤动脉供血支进行化疗、栓塞,然后行手术治疗.以26例未行介入治疗直接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外科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栓塞组外科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30±51) ml,手术时间平均为(85±23) min;对照组出血量平均为(400±74) ml,手术时间平均为(130±30) min;栓塞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栓塞组术中见瘤体质地变软,表面苍白,瘤体表面静脉萎陷,肾周形成明显水肿带,易于剥离,手术后经病理检查,显示瘤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瘤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液化.结论 外科手术前经肾动脉灌注栓塞治疗是一种可用于中晚期肾癌术前辅助治疗的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陈新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家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遵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组较对照组遵医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秀玲;王雪珍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免疫型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应用比较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IEN组(免疫肠内营养组)和SEN组(标准肠内营养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4、9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ALB、PA、TF)、免疫指标(IgA、IgG、IgM)和炎症指标(C3、C4、CRP),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N组感染并发症少于SEN组.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N组的IgA、IgM和IgG水平显著高于SEN组,而IEN组C4、CRP水平显著低于SEN组(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IEN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彭胜祖;张羽捷;闫润宝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肺静脉起源房速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

    目的 探讨肺静脉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房速的患者50例,根据房性心动过速起源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肺静脉房速(PV-AT,第一组)、肺静脉相关的房颤(第二组)、其他房速组(第三组).结果 第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14)岁,较第二组的(57±9)岁及第三组的(58±12)岁小(P<0.05).第一组左房的内径(38±4) mm,较第二组的(48 ±7)mm及第三组的(49±5)mm小(P<0.05).总之,肺静脉起源的房速的心动过速的周期较短,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心动过速的周期分别为(289±45) ms、(300±48) ms,第三组额心动过速的周期为(392±106) ms.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的窦P变宽并有切迹的房速起源于肺静脉.

    作者:田丽晓;楚英杰;董淑娟;吴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脏保护效果的研究

    目的 研究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脏保护效果.方法 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检测指标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脏保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泳;陈月婵;王晓鸣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吲达帕胺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11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即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药物治疗的同时,治疗组给予口服吲达帕胺和依那普利,对照组单独口服依那普利.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变化,比较两组患者随访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均较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压效果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作者:苏玉成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严重胸外伤60例的急救及护理

    目的 探讨严重胸外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方法 对60例严重胸部损伤患者,男45例,女15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36例,开胸手术24例,对合并肋骨骨折、颅脑损伤者按一般常规处理.结果 60例严重胸外伤患者中治愈58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 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和周密的护理是提高严重胸外伤患者治愈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陈荣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的MRI表现

    目的 探讨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患者的MRI表现.结果 16例中髌骨内侧支持带形态异常2例,信号异常16例,髌骨内侧缘及股骨外侧髁外侧缘骨髓水肿16例,髌股对合关系异常6例,关节内积液7例,半月板撕裂4例.结论 MRI能很好地显示髌骨内侧支持带损伤的异常表现,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吕贻民;熊鹏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作业疗法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42例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电反馈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行peabody-2精细运动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peabody-2精细运动评估各项指标均有提高,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能促进偏瘫型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发育.

    作者:杨美群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双管喉罩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双管喉罩全麻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ASAⅡ~Ⅲ级.将其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麻组(ET组)和双管型喉罩全麻组(PLMA组),每组各20例.观察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毕清醒拔管时间、术中麻醉药及降压药用量、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患者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插管前(T2)ET组显著低于PLMA组(P<0.05),在气管插管即刻(T3)、拔管即刻(T5)两个时点ET组显著高于PLMA组(P<0.05).PLMA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所需麻醉药量均较ET组少(P<0.05),PLMA组硝普钠用量显著少于ET组(P<0.05),PLMA组患者术后清醒恢复快(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 双管型喉罩全麻用于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良好,麻醉的可控性大大增加,麻醉风险降低,较传统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作者:李明勇;巩继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阳泉地区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分布

    目的 探讨阳泉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和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凯普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分型技术对阳泉地区576例妇科患者进行生殖系统21种HPV型别感染筛查,分析常见感染亚型和分布特点.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35.2% (203/576),以单一感染为主,高危感染占32.6%,低危型感染占5.7%,多重感染占10.6%;感染率高的是HPV 16,前五位为HPV 16、HPV 52、HPV 58、HPV 11和HPV 68;HPV感染年龄段主要分布在30~50岁(132例,68.0%),40~44岁年龄段感染率高(43例,22.2%).结论 阳泉地区HPV16、52、58感染率较高,常见亚型总体符合亚洲人群分布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特区域分布特点.

    作者:王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的护理

    目的 总结济源市人民医院骨科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 密切观察骨科脊髓损伤并截瘫病情变化,加强生活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结果 31例脊髓损伤患者经良好的观察和护理后治愈5例,好转24例,病危出院2例.结论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加强生活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提高脊髓损伤并截瘫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苗淑玲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86例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治疗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 2002年5月至2012年4月,对86例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行切开引流、抗感染、全身支持治疗和预防治疗并发症等综合治疗.结果 86例患者经综合治疗后,83例(96.5%)治愈,3例(3.5%)死亡.结论 综合疗法可有效降低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刘运岭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表浅性膀胱癌TURBT术后即刻吡柔比星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的临床意义

    目的 评估表浅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 RBT)后行即刻膀胱灌吡柔比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2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即刻膀胱灌注组(A组,n =57)和常规膀胱灌注组(B组,n=45),A组于术后6h内应用吡柔比星30 mg膀胱灌注,两组术后1周均行吡柔比星常规灌注化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及发生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A组复发8例(14.03%),复发时间平均为术后15个月;B组复发15例(33.33%),复发时间平均为术后10个月.两组比较,A组复发率低于B组(P<0.05),复发时间推迟(P<0.05).膀胱灌注后共27例患者出现膀胱炎、血尿等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浅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降低肿瘤复发率,延迟复发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跃曦;田凯;王宜林;柳其中;姚大强;郭冠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恙虫病并脑炎及多器官损伤46例临床及治疗分析

    目的 总结恙虫病并脑炎及多器官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昆明市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住院的46例恙虫病并脑炎及多器官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46例患儿均给予多西环素片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短期应用激素治疗,血小板过低者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白蛋白过低者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2例呼吸衰竭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结果 经积极有效治疗,除1例就诊晚入院不足4h死亡外,其余45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恙虫病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易引起多器官损伤及并发脑炎.由于基层医院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易出现误诊.焦痂对诊断具意义.多西环素是治疗该病的特效用药,早期诊断、治疗是减轻恙虫病并发多器官损伤及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杜曾庆;罗云娇;王艳春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右美托咪定与瑞芬太尼对气压止血带反应的效果比较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瑞芬太尼等对气压止血带反应的效果比较.方法 使用气压止血带的四肢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Ⅰ(右美托咪定)、Ⅱ(瑞芬太尼)、Ⅲ(不用任何镇静药物)组,每组50例.以止血带下及以远部位疼痛不适作为评价的止血带反应的标准,比较三组间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呼吸抑制例数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Ⅰ、Ⅱ组与Ⅲ组在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Ⅱ组明显优于Ⅲ组.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瑞芬太尼因其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对气压止血带反应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传骧 刊期: 2013年第16期

  • 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对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对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并测IL-4、INF-γ 、ECP和LTE4.病情控制后,干预组给予孟鲁司特钠4 mg,每晚1次,和丙酸氟替卡松1喷,每天1次,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治疗.疗程结束后(对照组病情控制3个月后)复查各指标.并随访1年,观察各组患儿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例数和1年内喘息发作≥3次例数.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IL-4、ECP、LTE4水平和IL-4/IFN-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INF-γ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0.05或0.01).干预组患儿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例数和1年内喘息发作≥3次例数均较对照组患儿显著减少(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可有效控制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减少喘息发作.

    作者:郝珉;宋文;任泽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