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丽
目的 探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合理抗生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4例中治愈14例,好转21例,死亡7例,放弃2例.结论 尽早发现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合理抗生素治疗可提高疾病有效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刘玉玲;王静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麻醉效果.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0例)行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全凭静脉麻醉;B组(30例)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循环波动幅度、呼吸抑制程度、术后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麻醉效果及循环波动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程度B组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苏醒时间A组长,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A组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输卵管结扎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循环平稳、呼吸抑制较轻、苏醒迅速及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红军;茹六合;李娟 刊期: 2013年第16期
老年人群高血压发病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重点人群,了解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及减轻社会经济负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显著增加老年人发生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年龄不是降血压治疗的障碍,老年高血压也需要积极有效的综合干预,可获得大的治疗收益.
作者:胡翠芬;周少坤;何秉贤 刊期: 2013年第16期
前列腺癌(PCa)是男性常见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前列腺癌的常用且简便的标志物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随着对PSA的认识深入,人们发现其用于PCa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埋想,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前列腺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作者:王志贤;马玲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组成及耐药性.方法 统计分析302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分离病原菌159株中G-杆菌118株(74.2%),G+球菌34株(21.4%),白假丝酵母菌7株(4.4%).G-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为主;ESBLs阳性菌16株来自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G+球菌呈上升趋势,临床应积极开展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避免多重耐药产生.
作者:曹珂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非手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方法 将临床明确诊断的重症急性胰腺炎38例,采用护理干预非手术处理.结果 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未发生并发症.结论 护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作用效果良好.
作者:许红梅;张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严格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患者中毒症状改善后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常规抗结核治疗9~12个月,观察术后症状改善、神经损害恢复、脊柱后凸矫正、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随访1~4年,平均3.5年,结核病灶顺利愈合,术前伴有脊髓功能障碍的5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基本恢复,植骨均获得融合,内固定无失效,畸形明显矫正,无复发病例.结论 对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一期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并且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达到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陈朝伟;和桓德;赵刚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麻醉诱导对三尖瓣环速率(TAV)的影响.方法 12例选择性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前后进行组织多普勒检查,9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检测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肺动脉压(PAP)、心脏指数(CI).三尖瓣环平面收缩期偏移(TAPSE)采用M-型超声测定,S波(收缩)速率和等容加速(IVA)应用彩色组织多普勒检测(TD),所有变量进行t检验.结果 麻醉诱导后,MAP由(105±14)mm Hg下降至(79±9) mm Hg,HR诱导前(67±13)次/min与诱导后(67±9)次/min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诱导后平均PAP和CI分别为(20±6)mmHg和(2.3±0,4)L/(min·m2),诱导前IVA(1.63±0.61 m/s2)与诱导后IVA(184±0.83 m/s2)、诱导前S波(8.80±1.23) cm/s与诱导后S波(9.0±1.92) cm/s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后TAPSE(21±4) mm较诱导前(23±4) mm显著降低(P<0.05).所有的诱导前超声心动图变量手术组较对照组均低.结论 麻醉诱导心脏手术不改变右心室功能的速率参数,TAPSE稍有下降,手术患者的TD参数较正常对照组低.
作者:周晓锋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193例经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确诊的GERD患者,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92例和奥美拉唑组101例,比较两组在治疗8周后症状积分、食管黏膜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经治疗后雷贝拉唑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显著降低,症状缓解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奥美拉唑组(P<0.05).雷贝拉唑组患者的胃镜下食管黏膜病理改变显著减轻,积分明显降低,食管黏膜愈合率及总体有效率高于奥美拉唑组(P<0.05).两组用药均出现了不良反应,但雷贝拉唑组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贝拉唑对GERD有更显著的临床症状缓解率、食管黏膜改善率及较少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侯锦乡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恙虫病并脑炎及多器官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昆明市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住院的46例恙虫病并脑炎及多器官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46例患儿均给予多西环素片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短期应用激素治疗,血小板过低者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白蛋白过低者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2例呼吸衰竭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结果 经积极有效治疗,除1例就诊晚入院不足4h死亡外,其余45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恙虫病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易引起多器官损伤及并发脑炎.由于基层医院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易出现误诊.焦痂对诊断具意义.多西环素是治疗该病的特效用药,早期诊断、治疗是减轻恙虫病并发多器官损伤及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杜曾庆;罗云娇;王艳春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手足口患儿中皮疹65例,出诊率100%;口腔疱疹28例,发热37例,呼吸道症状明显10例.主要症状有精神差,拒食,发热,流涕,流涎,咽痛,咳嗽等.患儿经治疗后均在5~7d痊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发病后早期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孙清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阿托品、长托宁在不同治疗时机联合对重度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89例重度AOPP患者,随机分为开始联合组(43例)及阿托品化联合组(46例),开始联合组在入院后即行阿托品、长托宁联合治疗,阿托品化联合组应用阿托品达阿托品化后再与长托宁联合,维持阿托品化状态.动态观察胆碱酯酶(CHE)活力变化,记录中毒反跳、阿托品中毒、中间综合征发生数、死亡数、阿托品化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阿托品化联合组与开始联合组比较阿托品化时间、CHE活力恢复50%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阿托品化时间:(54.6±18.3) min比(65.3 ±23.1) min,(P<0.01),CHE活力恢复时间:(4.2±1.9)d比(5.3±2.6)d,(P<0.05),住院时间:(15.1±5.6)d比(18.2 ±6.8)d,(P<0.05)],中毒反跳、阿托品中毒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中毒反跳:2.1%比13.9%,阿托品中毒:4.3%比18.6%,P均<0.05),两组中间综合征发生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用阿托品快速达阿托品化后,小剂量长托宁联合阿托品维持阿托品化状态治疗重度AOPP疗效优于开始联合治疗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
作者:张随玉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对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并测IL-4、INF-γ 、ECP和LTE4.病情控制后,干预组给予孟鲁司特钠4 mg,每晚1次,和丙酸氟替卡松1喷,每天1次,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治疗.疗程结束后(对照组病情控制3个月后)复查各指标.并随访1年,观察各组患儿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例数和1年内喘息发作≥3次例数.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IL-4、ECP、LTE4水平和IL-4/IFN-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INF-γ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0.05或0.01).干预组患儿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例数和1年内喘息发作≥3次例数均较对照组患儿显著减少(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可有效控制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减少喘息发作.
作者:郝珉;宋文;任泽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措施的实施,评价CQI在中心静脉置管(CvC)规范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患者行CVC置管后规范护理情况,比较CQI前后CVC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对CVC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并发症的预见、处理情况.结果 实行CQI之后患者各类Cv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QI之前,患者对CVC知情率、满意度有所提高,护理人员对CVC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均优于CQI之前.结论 CQI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患者对CVC护理和技术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规范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玉丽;曹艳茹;齐雁;牛高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重症胸外科患者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和总结206例重症胸外科患者术后身体各项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术后的护理经验.结果 206例患者术后身体各项功能都得到了及时且有效的恢复,好转及痊愈204例,并发症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全面提高胸外科重症患者的术后护理质量,可以有效的保证患者在术后的恢复.
作者:付宁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三甲医院临床护士情绪智力(EI)和工作绩效现状,并分析情绪智力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528名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情绪智商量表(EIS)和护士工作绩效量表.结果 临床护士总EI均分为(3.9±0.4)分,总工作绩效均分为(3.3±0.5)分.情绪智力总分及四个维度得分与工作绩效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他人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情绪知觉能够预测工作绩效总变异的32.6%.结论 三甲医院临床护士的情绪智力影响其工作绩效水平,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临床护士情绪智力的培养.
作者:董悦芝;宋亚男;孙致敏;杨晓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 对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要对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患者的活动、合理调整饮食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本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的静脉溶栓治疗和积极的护理配合,治愈23例,好转18例,有效率89.13%.结论 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溶捡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专科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作者:宋艳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患者采用小切口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随访1~2年,平均14个月.手术切口平均长7.5 cm,手术出血量平均约325 ml,术后引流量平均约150 ml.平均术后13d出院,术后并发症相对减少.1年后Harris评分在90分以上,符合优良标准.结论 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关节稳定性好、手术并发症少等优点.但要求专科医生熟练掌握小切口技术并严格选择好适应证.
作者:许万洲;高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锥颅血肿抽吸术在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及硬模下血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按收治时间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57例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下血肿患者分为改进组及对照组,改进组26例,对照组31例.改进组为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患者,行锥颅血肿抽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为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改进组病死率30.8%,对照组为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者均获得随访,术后3个月采用ADL评分评定疗效,改进组优良率53.8%,对照组优良率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锥颅血肿抽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特急性外伤性硬膜外/下血肿,能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作者:秦晋忠;郭宁原;张劼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双管喉罩全麻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ASAⅡ~Ⅲ级.将其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麻组(ET组)和双管型喉罩全麻组(PLMA组),每组各20例.观察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毕清醒拔管时间、术中麻醉药及降压药用量、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患者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插管前(T2)ET组显著低于PLMA组(P<0.05),在气管插管即刻(T3)、拔管即刻(T5)两个时点ET组显著高于PLMA组(P<0.05).PLMA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所需麻醉药量均较ET组少(P<0.05),PLMA组硝普钠用量显著少于ET组(P<0.05),PLMA组患者术后清醒恢复快(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 双管型喉罩全麻用于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良好,麻醉的可控性大大增加,麻醉风险降低,较传统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作者:李明勇;巩继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