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红梅;张芳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措施的实施,评价CQI在中心静脉置管(CvC)规范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郸城县人民医院患者行CVC置管后规范护理情况,比较CQI前后CVC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对CVC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并发症的预见、处理情况.结果 实行CQI之后患者各类Cv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CQI之前,患者对CVC知情率、满意度有所提高,护理人员对CVC相关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均优于CQI之前.结论 CQI不但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工作效率,还提高了患者对CVC护理和技术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规范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杨玉丽;曹艳茹;齐雁;牛高华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能够有效预防产妇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甲氧明的小有效剂量.方法 选择30例ASA分级Ⅰ~Ⅱ级,单胎妊娠择期行剖宫产的产妇,麻醉方法均行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药物注射的同时即刻从静脉给予甲氧明4 mg,然后观察产妇手术中是否出现低血压,下一例产妇给予甲氧明的剂量由上一例产妇是否出现低血压而决定,相邻实验间隔为0.5mg.然后应用上下序贯法计算能够有效预防治疗产妇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甲氧明的小有效量.结果 能够有效预防治疗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甲氧明的低有效剂量为2.21 mg,其95%置信区间为1.96~2.98 mg.结论 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有利于在剖宫产手术低血压时指导选择合适的甲氧明的剂量.
作者:夏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5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手足口患儿中皮疹65例,出诊率100%;口腔疱疹28例,发热37例,呼吸道症状明显10例.主要症状有精神差,拒食,发热,流涕,流涎,咽痛,咳嗽等.患儿经治疗后均在5~7d痊愈,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加强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发病后早期治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孙清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双管喉罩全麻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0例,ASAⅡ~Ⅲ级.将其随机分为气管插管全麻组(ET组)和双管型喉罩全麻组(PLMA组),每组各20例.观察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术毕清醒拔管时间、术中麻醉药及降压药用量、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 患者的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插管前(T2)ET组显著低于PLMA组(P<0.05),在气管插管即刻(T3)、拔管即刻(T5)两个时点ET组显著高于PLMA组(P<0.05).PLMA组患者麻醉诱导及术中维持所需麻醉药量均较ET组少(P<0.05),PLMA组硝普钠用量显著少于ET组(P<0.05),PLMA组患者术后清醒恢复快(P<0.05),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 双管型喉罩全麻用于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良好,麻醉的可控性大大增加,麻醉风险降低,较传统气管插管麻醉方式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的方法.
作者:李明勇;巩继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对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并测IL-4、INF-γ 、ECP和LTE4.病情控制后,干预组给予孟鲁司特钠4 mg,每晚1次,和丙酸氟替卡松1喷,每天1次,疗程为3个月.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治疗.疗程结束后(对照组病情控制3个月后)复查各指标.并随访1年,观察各组患儿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例数和1年内喘息发作≥3次例数.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后IL-4、ECP、LTE4水平和IL-4/IFN-γ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INF-γ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5或0.01),且干预组较对照组指标变化更为显著(P<0.05或0.01).干预组患儿3个月内喘息再次发作例数和1年内喘息发作≥3次例数均较对照组患儿显著减少(P<0.05).结论 孟鲁司特联合丙酸氟替卡松可有效控制毛细支气管炎后气道炎症,减少喘息发作.
作者:郝珉;宋文;任泽东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对家族性黑斑息内病内镜下治疗进行合理护理的疗效.方法 通过胃、肠镜对家族性黑斑多发息肉治疗,结合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结果 2例患者均配合治疗,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良好而全面的护理是保证患者术后尽早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者:申丽香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临床路径护理效果.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实验组采用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分析两组病人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 实验组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可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及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
作者:徐秋红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中细胞角蛋白19 (CK19)片段的水平,探讨CK19片段与膀胱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CLIA),对45份膀胱癌患者尿液中CK19片段含量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和泌尿系良性疾病组及其他肿瘤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膀胱癌组尿CK19平均值为(125.0±12.6)μ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0±0.9) μg/L和泌尿道良性疾病组[尿路感染组(6.6±2.4)ug/L、肾炎组(3.3±1.4) μg/L、前列腺炎组(1.8±0.5)ug/L]及其他肿瘤组(4.0±1.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3.9 ng/ml为临界值,尿CK19对膀胱癌的敏感性为93.3%,特异性为82.7%,阴性预测值高达97.7%.结论 尿液中CK19片段含量可作为膀胱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因其具有灵敏、快速、无痛性的优点,适用于膀胱癌的筛查和术后复发的监控.
作者:高玉强;张芬 刊期: 2013年第16期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为病理特征,患者无过量饮酒史且除外其他肝病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理类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及NASH相关肝硬化.NAFLD在发达国家较普遍.近年我国NAFLD发病率明显上升[1].NAFLD常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MS)症状并存.临床上根据NAFLD的可能致病机制可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病患,其中包括饮食控制、维持理想体质量、胰岛素增敏剂、抗氧化剂及降血脂药.但截至目前对于NAFLD本身的治疗尚未有一个为临床医师所公认的治疗标准.本研究对目前NAFLD主要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进行总结,从循证医学角度评价NAFLD的药物治疗.
作者:田景绘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60例冠心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出院指导,干预组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比较两组遵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组较对照组遵医率显著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P<0.05).结论 家庭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黄秀玲;王雪珍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及体会.方法 对静脉溶栓治疗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要对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患者的活动、合理调整饮食等,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本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规范的静脉溶栓治疗和积极的护理配合,治愈23例,好转18例,有效率89.13%.结论 正确有效的护理是溶捡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一系列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专科护理措施,可提高疗效,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作者:宋艳平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脏保护效果.方法 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给予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对照组给予缬沙坦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检测指标均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缬沙坦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脏保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余泳;陈月婵;王晓鸣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恙虫病并脑炎及多器官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经验.方法 选择昆明市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住院的46例恙虫病并脑炎及多器官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46例患儿均给予多西环素片抗感染、脱水降颅压、短期应用激素治疗,血小板过低者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白蛋白过低者补充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2例呼吸衰竭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结果 经积极有效治疗,除1例就诊晚入院不足4h死亡外,其余45例均临床治愈出院.结论 恙虫病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易引起多器官损伤及并发脑炎.由于基层医院对该病的认识不足,易出现误诊.焦痂对诊断具意义.多西环素是治疗该病的特效用药,早期诊断、治疗是减轻恙虫病并发多器官损伤及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杜曾庆;罗云娇;王艳春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对从化市中心医院2002年6月至20012年10月136例中低位直肠癌行TM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6例直肠癌患者中7例发生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1%,5例经保守治疗治愈,2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结论 吻合口瘘是中低位直肠癌前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过术前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等改善营养状况、良好的肠道准备、术中严格的操作、术后保持骶前引流通畅、吻合器吻合后吻合口予以手工加固缝合等能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
作者:刘鸿亚;汤骥骜;袁杰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评估表浅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 RBT)后行即刻膀胱灌吡柔比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02例表浅性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即刻膀胱灌注组(A组,n =57)和常规膀胱灌注组(B组,n=45),A组于术后6h内应用吡柔比星30 mg膀胱灌注,两组术后1周均行吡柔比星常规灌注化疗,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及发生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A组复发8例(14.03%),复发时间平均为术后15个月;B组复发15例(33.33%),复发时间平均为术后10个月.两组比较,A组复发率低于B组(P<0.05),复发时间推迟(P<0.05).膀胱灌注后共27例患者出现膀胱炎、血尿等并发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浅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行吡柔比星即刻膀胱灌注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降低肿瘤复发率,延迟复发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张跃曦;田凯;王宜林;柳其中;姚大强;郭冠飞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阳泉地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和基因型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凯普核酸分子快速杂交分型技术对阳泉地区576例妇科患者进行生殖系统21种HPV型别感染筛查,分析常见感染亚型和分布特点.结果 HPV总感染率为35.2% (203/576),以单一感染为主,高危感染占32.6%,低危型感染占5.7%,多重感染占10.6%;感染率高的是HPV 16,前五位为HPV 16、HPV 52、HPV 58、HPV 11和HPV 68;HPV感染年龄段主要分布在30~50岁(132例,68.0%),40~44岁年龄段感染率高(43例,22.2%).结论 阳泉地区HPV16、52、58感染率较高,常见亚型总体符合亚洲人群分布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特区域分布特点.
作者:王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静脉起源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 收集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收治并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房速的患者50例,根据房性心动过速起源位置的不同,将其分为三组:肺静脉房速(PV-AT,第一组)、肺静脉相关的房颤(第二组)、其他房速组(第三组).结果 第一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14)岁,较第二组的(57±9)岁及第三组的(58±12)岁小(P<0.05).第一组左房的内径(38±4) mm,较第二组的(48 ±7)mm及第三组的(49±5)mm小(P<0.05).总之,肺静脉起源的房速的心动过速的周期较短,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心动过速的周期分别为(289±45) ms、(300±48) ms,第三组额心动过速的周期为(392±106) ms.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年轻患者的窦P变宽并有切迹的房速起源于肺静脉.
作者:田丽晓;楚英杰;董淑娟;吴蕊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严重胸外伤患者的急救及护理.方法 对60例严重胸部损伤患者,男45例,女15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36例,开胸手术24例,对合并肋骨骨折、颅脑损伤者按一般常规处理.结果 60例严重胸外伤患者中治愈58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创伤失血性休克及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 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和周密的护理是提高严重胸外伤患者治愈和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陈荣丽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感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IEN组(免疫肠内营养组)和SEN组(标准肠内营养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和术后第1、4、9天分别检测营养指标(ALB、PA、TF)、免疫指标(IgA、IgG、IgM)和炎症指标(C3、C4、CRP),并观察记录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EN组感染并发症少于SEN组.术后第9天,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EN组的IgA、IgM和IgG水平显著高于SEN组,而IEN组C4、CRP水平显著低于SEN组(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应用IEN能维持营养状态、恢复免疫功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彭胜祖;张羽捷;闫润宝 刊期: 2013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患几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按早产儿常规处理,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NRDS的发生比例及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组发生NRDS 13例,需机械通气治疗9例,闭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4例;对照组分别为27、9、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见于早产儿,病死率较高.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NRDS有明显疗效,所以对胎龄小、体质量轻的早产儿应尽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NRDS的发生.
作者:谷广辉 刊期: 2013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