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调脂药物应用状况分析

苏玉成

关键词:高脂血症, 调脂药物, 使用金额, 用药频度, 日均费用
摘要:目的 分析调脂药物的应用状况.方法 采用限定日剂量(DDD)法对2010年至2012年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含药品品种、使用金额、用药频度、日均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脂药物的使用金额逐年上升;他汀类药占主导地位;阿托伐他汀的使用金额连续3年排名第一;新的调脂药品种不断引进,但新品种的数量及用量均不多.结论 他汀类调脂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药物;调脂药物的用量和品种增加;临床用药的品种选择基本上体现了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麻的药效学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罗哌卡因腰麻的药效学及安全性.方法 90例择期拟行改良剖宫产术的患者,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Ⅱ和Ⅲ三组,每组30例.均选择第3~4腰椎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10、12、14 mg.观察注药后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血流动力学和心电图变化,评价麻醉效果,记录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感觉阻滞高平面Ⅱ组和Ⅲ组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Ⅱ组和Ⅲ组均明显长于Ⅰ组(P<0.05),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Ⅱ组和Ⅲ组明显快于Ⅰ组(P<0.05),注药6 min时的Bramage评分Ⅱ组和Ⅲ组明显大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患者注药后各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均逐渐降低,心率逐渐增快,与注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Ⅲ组患者注药3 min后各时点SBP和MAP均明显低于Ⅰ组,注药后3 min和5 min时DBP明显低于Ⅰ组(P<0.05),Ⅱ组或Ⅲ组患者注药后5 min或5 min和10 min心率明显快于Ⅰ组(P<0.05).Ⅱ组与Ⅲ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Ⅰ组,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 0.5%罗哌卡因12 mg腰麻用于剖宫产术患者麻醉效果好,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更适合作为产妇的腰麻剂量.

    作者:韩丽莹;王艳萍;马民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VEGF对H460细胞MMP-2及MMP-9表达的影响

    目的 建立H460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H460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非小细胞肺癌(NSCLC) H460细胞系建立肺癌细胞三维立体培养模型,随机分成三组,给予不同浓度的VEGF,明胶酶谱法测定三组MMP-2、MMP-9的表达情况;应用滤膜小室的方法测定癌细胞体外的侵袭性.结果 各实验组的H460细胞在不同浓度的VEGF和不同时间的作用下,细胞内的MMP-2、MMP-9的表达均有差异.H460细胞侵袭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EGF能上调H460细胞内MMP-2、MMP-9表达,且促进作用具有剂量-时间依赖性.VEGF能促进H460细胞的侵袭性.

    作者:郭晓斌;安云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7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37例,对照组39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日1次,连续服用14 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及血清CRP,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结果 治疗14 d后两组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研究组总胆固醇及CRP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CRP水平,并有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李文波;魏立平;张耀慧;何玉清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IL-17和MMP-9的水平及意义

    目的 检测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7 (IL-17)和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的水平,探讨其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15例结核性脑膜炎(TBM)、20例病毒性脑炎(VM)及18例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儿童,分列为TBM组、VM组和对照组.应用ELISA法测定3组儿童脑脊液中IL-17和MMP-9的水平.结果 TBM组脑脊液中IL-17和MMP-9水平明显升高,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l).结论 IL-17和MMP-9在结核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均显著升高,提示它们可能参与了结核性脑膜炎的病理过程.检测脑炎患儿脑脊液中IL-17、MMP-9水平,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鉴别.

    作者:张传新;贾国存;陈国洪;王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小下颌畸形患者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

    目的 分析小下颌畸形患者X线头影软硬组织测量结果,明确各年龄组患者头影测量特征和发病年龄、病程对颅颌面软硬组织的影响.方法 38例男性小下颌畸形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按发病年龄、病程分组,以SPSS 10.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 小下颌畸形患者与正常人相比颌骨向后上方向缩进,舌骨朝后下方向移位,中下咽腔明显狭窄;舌和软腭占口咽腔面积比(TSA/OPA)显著提高.舌骨距下颌平面距离与病程显著正相关,患病时间与TSA/OP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小下颌畸形患者X线头影测量特征表现为颌骨向后上方向缩进,舌骨朝后下方向移位,中下咽腔明显狭窄;患病时间越长,对颅颌面形态的影响越重.

    作者:祝岩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原位心脏移植3例的围术期治疗

    目的 探讨3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的围术期初步经验和体会.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共为3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实施了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对其效果和术后处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1倒,死于严重低心排,可能与移植后右心功能衰竭有关,其余2例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74个月和12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术前心肌的良好保护、术中良好的吻合稳定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处理,是心脏移植成功的关键.

    作者:肖长波;娄勇;张毅强;张振;张向辉;廖崇先;王春生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目的 研究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不同分娩方式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依据分娩方式分为两组,研究组选用阴道自然分娩,对照组选用剖宫产分娩.结果 研究组产妇的出血量、住院时间、感染情况都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时选用阴道分娩可以有效降低产妇的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感染率,临床可以推荐这种分娩方式.

    作者:刘爱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黄芪口服液联合左咪唑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黄芪口服液联合左咪唑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 随机分组对照观察366例患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不同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黄芪口服液联合左咪唑总有效率93.3%明显优于对照组78.8%.结论 黄芪口服液联合左咪唑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肯定,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勇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61例SM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硝酸异山梨酯针2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缓慢静滴,每天1次,并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14 d,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动态心电图变化,并监测血脂水平.结果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治疗后24 h动态心电图ST段压低的发作次数及累计持续时间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水平降低.结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疗效肯定,能明显改善心肌内皮细胞功能,改善心电图ST段缺血,不良反应小,同时具有一定降低LDL-C,及稳定斑块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谢红兵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显微镜下持续导航切除前中颅底肿瘤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神经导航系统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9月至2011年11月应用显微镜下持续导航引导进行前、中颅底切除术的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用显微镜下神经导航系统进行颅底肿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定位准确,平均注册误差(1.47±0.46)mm.术后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肿瘤全切27例(81.8%),次全切除4例(12.1%),大部切除2例(6.1%).结论 显微镜下持续导航切除颅底肿瘤能实时反馈肿瘤的切除深度,增加手术的安全性,加快手术进程,避免脑重要结构的副损伤.

    作者:尤宇;赵明;徐欣;王重韧;韩磊;赵四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微型骨锚钉治疗近指间关节脱位

    目的 探讨微型骨锚钉治疗近指间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对18例近指间关节脱位的患者,采用复位近指间关节,微型骨锚钉重建掌板—侧副韧带复合体,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10.3个月,根据TAM关节主动活动度的评分标准:术后优12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89%.结论 微型骨锚钉治疗近指间关节脱位可以修复侧副韧带,重建近指间关节稳定性,恢复近指间关节屈曲功能,是治疗近指间关节脱位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丁建伟;付全淼;刘宏建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Smo及Gli1蛋白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Smo及Gli1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8例食管鳞癌、35例癌旁不典型增生和68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Smo及Gli1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在正常食管黏膜、癌旁不典型增生及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Smo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0%(0/38)、28.6%(10/35)和69.1% (47/68),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li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食管黏膜、癌旁不典型增生及食管鳞癌组织中亦依次增高,分别为2.6%(1/38)、34.3%(12/35)和73.5%(50/6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Smo与Gli1的阳性表达率均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 Smo及Gli1蛋白表达升高可能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相关.

    作者:尹玉慧;李俊平;宋凌;李晟磊;张红新;陈奎生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经皮全层缝合在围术期腹部二次手术切口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围术期经皮全层缝合腹部二次手术切口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2年8月柘城县人民医院普外科62例二次手术腹部肿瘤患者的切口缝合方法,根据缝合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缝合组(30例)和改良缝合组(32例),对比两组的缝合时间、愈合效果等.结果 改良组缝合平均时间为20.5 min,少于常规组的33.6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改良组切口积液2例,常规组积液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改良组32例腹部术后切口无一例裂开,对照组5例切口裂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两组患者切口拆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术期经皮全层缝合腹部二次手术切口明显优于常规切口缝合方法,简单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吕志金;王刚成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老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髋部骨折并发症分析

    目的 探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老年髋部骨折并发症的种类及有效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临床资料.结果 并发症的发生与存在有显著差异,下肢静脉血栓,肺部感染,消化道溃疡为常见的并发症.应用药物、手术治疗等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预防应用药物,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范文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局部肝素抗凝在心脏术后早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局部肝素抗凝在心脏术后早期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滤器的使用时间、并发症和溶质清除效果.方法 选择ICU术后48 h内需行CRRT治疗的65例患者,男39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20)岁.将患者按照不同的抗凝方案分为全身肝素抗凝组(A组)23例、局部肝素抗凝组(B组)22例和无肝素的生理盐水冲洗组(C组)20例.A组肝素首剂量5 ~ 10 U/kg静脉滴注,每小时追加5~10U.定时复查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ACT在150~ 180 s.B组以1000~1500 U/h滤器前持续输注,并在滤器后按1 mg:100 U(鱼精蛋白:肝素)比例持续输注鱼精蛋白,使滤器前ACT> 250 s和患者外周血ACT< 150 s.C组治疗过程中以生理盐水冲管路,可每隔30分钟~1小时用生理盐水150~200 ml快速冲洗滤器及管道,并记录生理盐水总量,后将其超滤出来.比较三组滤器使用时间、溶质清除效果及出血并发症.结果 65例患者在CRRT治疗后循环改善,氧合指数提高,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减少,三组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滤器使用时间A、B组显著长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A组显著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质清除效果A、B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局部肝素抗凝进行CRRT在心脏外科术后48 h有高危出血倾向患者的治疗中已显现出其独特优势,可明显延长血液透析器使用时间,有效地清除溶质,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价格便宜,是值得广泛使用的一种局部抗凝方法.

    作者:宋秀荣;宋先荣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肾活检穿刺病理11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肾活栓穿刺病理对肾脏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118例肾穿刺活检患者的病理类型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18例肾穿刺患者中前三位的是:IgA肾病发病率高,占28.81%;其次为微小病变,占16.10%;第三位是膜性肾病,占14.40%;均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肾穿刺技术安全,可靠,以原发性肾病为主,糖尿病肾病穿刺率有待提高.

    作者:张红;何兵;张勇;吴丽红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剖宫产同时剔除肌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5月至2012年3月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单纯行剖宫产患者3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恶露干净时间、产褥病率、住院天数等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观察组平均(65±3) min,对照组(42±4)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产褥病率、子宫复旧、住院天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手术风险无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未见增多,临床应严格适应证选择,注重个体化治疗.

    作者:叶林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ICU铜绿假单胞菌207株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为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郑州市中医院分离的207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常用抗菌药物敏感实验,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7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痰液标本127株(61.4%)、脓液标本43株(20.8%)、血液标本13株(6.3%)、尿液标本15株(7.5%),其他标本9株(4.3%);药物敏感度前6位为多粘菌素B(91.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71.5%)、美罗培南(69.6%)、亚胺培南(66.7%)、阿米卡星(65.8%)、头孢他啶(64.8%),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于3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为院内感染重要病原菌,应经常监测病原菌致病性及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根据药敏试验合理用药,严格隔离泛耐药菌株,预防交叉感染,提高疗效同时避免院内感染发生.

    作者:曹珂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22例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22例因神经外科手术致颅内感染患者,给予全身静脉联合鞘内注射用药加腰大池持续外引流的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颅内感染均得到控制并终治愈,连续3次脑脊液检查细胞数、蛋白、糖、脑脊液培养阴性,其中2例再次行V-P分流术,1例行颅骨修补术,随访6个月均无颅内感染复发.结论 全身静脉联合鞘内注射用药加腰大池持续外引流治疗神经外科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熊佳宁;孙冲;宋奎勤;王铁成;李英强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乳腺恶性肿块针吸细胞学与病理学诊断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病变针吸细胞学诊断的准确率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498例病材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和针吸细胞学诊断的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织病理学检查,针吸细胞学诊断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4.98%,总准确率为95.02%.结论 针吸细胞学诊断乳腺恶性病变准确率较高,对乳腺恶性病变的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孙海斌;孙科;王旭东 刊期: 2013年第18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