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枫;张彤;韩向东
通过介绍黄芪药材发酵中新活性物质、菌体自身、药材成分等药学方面的研究及黄芪发酵产物在增强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抗疲劳等多方面的药理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黄芪药材提供参考.
作者:徐荣芳;薛慧清;闫润红;李艳彦;郭羽;刘必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配伍扶正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er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高脂组、Re组、丹参酮ⅡA组、Re+丹参酮ⅡA组、对照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喂养2w后进行药物干预,共给药4w.观察各组动物体重增加量的变化,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脂联素浓度.结果:各组间大鼠体重增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Re组、Re+丹参酮ⅡA组TG、CHO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丹参酮ⅡA组FFA、ADP水平接近正常组,优于其他组.结论:Re与丹参酮ⅡA联合使用,有改善IR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作者:王雨秾;吴春岚;孙敏梓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祖国医学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对于“毒邪致癌”机理认识的深入,解毒类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日益广泛.根据初步统计,在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方剂中配伍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者达30%以上[1],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剂中配伍使用攻毒祛邪类中药者近40%[2].
作者:李超;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对近十年来有关李东垣方药配伍规律、临床运用等文献的查阅学习,从制方用药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李东垣学术思想整理、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其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东垣制方和临证经验提供新资讯,并试图通过文献整理研究进一步探索发现东垣遣药组方和临床运用的新观点、新进展,以期达到丰富东垣学术内涵、传承其学术思想、提高用方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作者:杨攀;袁振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素问》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身之血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指出心的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而病理上,亦离不开血液的生成与运行障碍以及情志思维的异常.
作者:徐小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产后“多虚、多瘀、易寒、易热”,故产后病治疗重在补虚化瘀祛邪,产后调养以药膳为佳.纯补纯攻均非产后病所宜,因为补虚有留瘀之弊,化瘀有伤正之忧.补虚当以气血为重,然气血之虚,有轻重缓急之异,故用药须分主次.攻邪务辨邪之属性,谨守平和.化瘀不但要善于选用既能活血,又能兼顾脏腑生理解剖特点的引经报使药物,而且应注意攻逐不能太过.产后用药,还应注意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亦当削伐有度,清热慎用芩连,温里谨投桂附,消导之品不可重用.
作者:文乐兮;魏飞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病案分析法”教学模式是以病案为载体,以探究过程为根本,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遣药组方能力及知行统一能力的重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说明,“病案分析法”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临证处方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及提高教师水平方面效果颇丰,故可作为中医教学质量改革之参考.
作者:毕珺辉;李冀;陈宝忠;赵雪莹;胡晓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从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行为学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角度,观察中药玉屏风散不同剂量配比对过敏性鼻炎豚鼠的干预作用,以寻求临床治疗佳剂量比.方法:采用卵清蛋白及氢氧化铝复制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息斯敏组,玉屏风散1、2、3、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行为学及血清中IgE含量的影响.结果:玉屏风散给药后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症状,降低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血清中IgE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玉屏风散1组效果佳.结论: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当黄芪:白术:防风剂量比为3:1:1时效果佳.
作者:粟栗;张文风;苏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微乳(ME)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黏度小,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液液分散体系[1].目前,微乳制剂技术已经应用于多个方面,如采油、日用化学、涂料、纺织、皮革、农药、化妆品、食品及药品等多个领域.微乳液作为一种载药体系,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是指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中药的有效提取部位或是其原料药利用微乳制剂技术制备粒径小于100 nm的分散体系,这种制剂是微乳化后的中药而不是一种新的药物,与传统中药相比,微乳后的中药不仅大大增加了药效,增强了稳定性,加强了靶向作用,还降低了不良反应;同时,由于微乳在结构和性质上的特殊性,作为一种制备技术也已经应用于医药研究中,以微乳为流动相的色谱技术还可以用于中药难以分离的复杂体系、难溶化合物的分离以及中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等[2].
作者:刘亚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应用PBL的关键要素是教学理念的更新;改变教学主体,明确教学目标,是应用PBL的基础和前提;PBL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涵括方剂学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评价理念和评价工具,建构科学、客观、规范的考核评价体系,是PBL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作者:王欣;韩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黄连及黄连配伍吴茱萸对大鼠红细胞渗透脆性及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小剂量黄连组、大剂量黄连组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组4组,每组10只.将小剂量黄连、大剂量黄连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的水煎液通过灌胃途径,应用于SD大鼠.取各组大鼠抗凝血观察其红细胞初溶血的盐水浓度差异及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改变.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剂量黄连组始溶血盐水浓度显著升高(P<0.01),大鼠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下降(P<0.01),小剂量黄连组和大剂量黄连配伍吴茱萸组虽有升高始溶血盐水浓度、降低红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黄连以常用剂量较长时间给药,对正常大鼠红细胞膜稳定性无明显影响,超常大剂量较长时间给药,可引起大鼠红细胞溶血;黄连与吴茱萸配伍,吴茱萸可有效拮抗较高浓度黄连对红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周喜芬;陈继兰;秦玉花;曾跃琴;黄秀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汪受传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指导老师,其教学临证40多载,禀承江育仁学术思想,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证用药,每获良效,对小儿各科疾病诊治造诣颇深,尤其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颇有心得.笔者有幸随师侍诊,得以聆听汪师教诲,自觉受益匪浅,现将学习汪师从肝风论治儿科疑难杂症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作者:梁晓鑫;汪受传;戴启刚;徐珊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中药药剂学与方剂学的学科关系.方法:从方剂学和中药制剂学的概念范畴、中药药剂学是方剂学发展的条件和方剂学是中药药剂学得以发展的基础几个方面来探讨两个学科之间的关系.结果:方剂学和中药药剂学定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中药药剂学是方剂学得以发展的条件,方剂学是中药制剂学发展的基础.结论:药剂学与方剂学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两个学科.
作者:蒋时红;刘燕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其学术观点、治病经验、用药心得多不泥于古,善能化裁,且独树一帜.其在外感热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外感热病论治的发展过程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缪氏在创造性地提出外邪从口鼻而入基础上,临证善用石膏剂清解阳明之火,运用出神入化,为治疗伤寒、温病、痧疹开拓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方剂本质乃基于病机、药性基础上的药物选用,病机之本本于五运六气,病机明、药性谙,则百病莫逃.黄元御认为六气之变为百病之纲,六气应人又有标、本、中气之别,故治疗宜明六气之标本中气之从化.以《四圣心源》中所载方剂为例,结合《素问》等经典论著疏明黄元御六气治法的遣方择药思想.
作者:胡谦;方向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方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有助于巩固知识、提高兴趣、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使用的比较法有同类方剂比较、同病异证方剂比较、同治某脏腑病证方剂比较、组成相似方剂比较、君药相同方剂比较、出处相同方剂比较、方名相似方剂比较等.
作者:章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初步探讨酵母菌发酵对黄芪药材中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苯酚-浓硫酸法对不同发酵时间下的药材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并与传统水煎法中黄芪多糖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传统水煎法中黄芪多糖的产量约为16.1 mg/g,产率为1.61%;微生物发酵法在发酵佳时间黄芪多糖的产量约为18.4 mg/g,产率为1.84%,两种处理方法对黄芪多糖的产率影响相差0.23%.结论:酵母菌发酵黄芪药材对黄芪多糖含量有一定影响,且其产率与传统水煎方法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作者:郭羽;刘必旺;徐荣芳;薛慧清;李艳彦;闫润红;周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当前医学模式正经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中医体质学历来注重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心身构成论”认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是中医“形神合一”思想观的具体表现[1].气郁体质是由于情志失调,气机长期郁滞,不能畅达,引起脏腑功能紊乱的一种常见偏颇体质类型.本文从气郁体质的类型、体病相关、体质干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进行述评.
作者:刘美之;倪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治疗方面,中西医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特别是中药因其疗效佳,毒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作者:庄媛;黄亦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哮喘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估计全世界有3亿人罹患本病,而且发病率还在增加,尤其是儿童[1].西医采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抗炎治疗,药物的副作用及高昂的价格一直是医患共同面临的问题.因而,挖掘中医方药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德顺;胡作为;袁艇;王世友;田代志;周桢祥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