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羽;刘必旺;徐荣芳;薛慧清;李艳彦;闫润红;周然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皮疹具有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等特点,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占皮肤科门诊量15%~30%[1],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湿疹病因不一,表现多样,在治疗上有较大的难度,尤其是慢性湿疹,其病因不明,发病机理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外在因子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外界刺激、食物、植物、化学物质、化妆品等会诱发湿疹的发生.内在因子主要是过敏体质,与遗传、系统性疾病和精神改变等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叶品良;李贞翠;王冬梅;苏金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现实中的事物从一种层面看具有异质性,从另一种层面看又具有同质性,是异质性和同质性的统一体.同理,多种多样的方剂也是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统一.正确理解方剂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对于认识方剂的本质,对方剂进行分类和比较,进而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和临床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都广礼;陈德兴;文小平;陈少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对用于治疗焦虑症的264首古方(234味药)和141首现代方(164味药)的整理统计分析,发现古、今方剂中补益药、安神药和清热药使用频次分别在26%、18%和7%以上,故古今医家认为正气亏虚、心神不宁和心肝阳亢是焦虑症的常见证型,对临床治疗焦虑症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秦竹;杨晓丽;褚蕾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对清代张聿青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的配伍规律研究,分析其灵活化裁仲景方的理论依据与具体用药经验,以期对现代临床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作者:连暐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功效和治法是方剂学中两个重要概念.认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完善方剂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治法和功效概念的源流演变、二者在方剂分类史中的角色变化及其在“药-方-效-证”中的逻辑联系等,探讨治法和功效的概念内涵、两者相互关系及其辨识意义.
作者:赵荣华;谢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祖国医学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对于“毒邪致癌”机理认识的深入,解毒类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日益广泛.根据初步统计,在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方剂中配伍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者达30%以上[1],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剂中配伍使用攻毒祛邪类中药者近40%[2].
作者:李超;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方剂学课程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方剂的配伍理论,明确制方要旨,还要引导学生在方剂组方原则指导下,依据辨证施治的思维规律,对成方灵活运用,提高综合运用方药的能力.而合方是方剂加减变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学习和掌握合方应用,一定程度上领悟了方剂变化规律,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作者:许爱英;林洁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目前临床多采用补肾方药治疗,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肾主骨生髓”理论.随着中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有关补肾法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日益增多.通过分析近10年来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常用模型以及补肾方药治疗骨质疏松的药效机制研究文献,以期为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借鉴.
作者:卞玉群;李超;谭峰;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火郁发之”即对于火郁病证要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张仲景、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吴鞠通、王清任等医家都对此有理论阐述与名方传世,我们试结合制方医家学术思想,以探讨“火郁发之”理论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赵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当前医学模式正经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中医体质学历来注重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心身构成论”认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是中医“形神合一”思想观的具体表现[1].气郁体质是由于情志失调,气机长期郁滞,不能畅达,引起脏腑功能紊乱的一种常见偏颇体质类型.本文从气郁体质的类型、体病相关、体质干预、问题及展望等方面进行述评.
作者:刘美之;倪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其学术观点、治病经验、用药心得多不泥于古,善能化裁,且独树一帜.其在外感热病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中医学外感热病论治的发展过程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缪氏在创造性地提出外邪从口鼻而入基础上,临证善用石膏剂清解阳明之火,运用出神入化,为治疗伤寒、温病、痧疹开拓了新的思路.
作者:王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CBE(计算机辅助教育)基础上,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设计与实现了中医主干课程无纸化考试平台.测试结果表明,无纸化考试平台具有维护简单、使用方便、可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罗成宇;袁振仪;贺又舜;龙玲;文乐兮;欧阳建军;胡方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黄连药对配伍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个月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STZ)30 mg/kg 2次的方法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和造模组65只,将造模成功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人参组、黄连人参三七组、黄连干姜人参组、黄连肉桂组,各给药组均经口灌胃给以相应中药混悬液,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每日1次,共4w.4w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空腹血糖(FPG).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连人参三七组大鼠血清血糖显著降低(P<0.05),黄连人参组、黄连肉桂组血糖亦下降;黄连干姜人参组血糖无降低.结论:湿热气虚型的2型糖尿病不宜配伍温里的干姜、肉桂等温里药物,补气清热祛湿活血法当为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治法之一.
作者:丁娜;都广礼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从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行为学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角度,观察中药玉屏风散不同剂量配比对过敏性鼻炎豚鼠的干预作用,以寻求临床治疗佳剂量比.方法:采用卵清蛋白及氢氧化铝复制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息斯敏组,玉屏风散1、2、3、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行为学及血清中IgE含量的影响.结果:玉屏风散给药后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症状,降低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血清中IgE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玉屏风散1组效果佳.结论: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当黄芪:白术:防风剂量比为3:1:1时效果佳.
作者:粟栗;张文风;苏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方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有助于巩固知识、提高兴趣、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使用的比较法有同类方剂比较、同病异证方剂比较、同治某脏腑病证方剂比较、组成相似方剂比较、君药相同方剂比较、出处相同方剂比较、方名相似方剂比较等.
作者:章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临证思维的培养是中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兴趣是学好中医的主要动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证思维,采用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期中口试(背诵方歌)、阶段测验(病案分析)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测评模式.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大提升学生辨证论治能力,激发了其学习方剂乃至中医的兴趣与信心,为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姚凤云;丁舸;辛增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筛选佳的活络效灵丹颗粒剂成型工艺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方法,以颗粒流动性、溶化性、吸湿性等为评价指标,筛选出处方中加入辅料的种类及佳的成型工艺条件.结果:确定佳成型工艺条件为药粉与乳糖的比例为17:13,用95%乙醇溶液制颗粒.结论:确立活络效灵丹颗粒的成型工艺合理、可行.
作者:黄云枫;张彤;韩向东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HD)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治疗方面,中西医均取得了较好疗效,特别是中药因其疗效佳,毒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而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
作者:庄媛;黄亦琦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对近十年来有关李东垣方药配伍规律、临床运用等文献的查阅学习,从制方用药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李东垣学术思想整理、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其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东垣制方和临证经验提供新资讯,并试图通过文献整理研究进一步探索发现东垣遣药组方和临床运用的新观点、新进展,以期达到丰富东垣学术内涵、传承其学术思想、提高用方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作者:杨攀;袁振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活血化瘀药配伍扶正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er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高脂组、Re组、丹参酮ⅡA组、Re+丹参酮ⅡA组、对照组,予以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喂养2w后进行药物干预,共给药4w.观察各组动物体重增加量的变化,取血清检测甘油三酯、胆固醇、游离脂肪酸和脂联素浓度.结果:各组间大鼠体重增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Re组、Re+丹参酮ⅡA组TG、CHO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丹参酮ⅡA组FFA、ADP水平接近正常组,优于其他组.结论:Re与丹参酮ⅡA联合使用,有改善IR模型大鼠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
作者:王雨秾;吴春岚;孙敏梓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