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方合用”治疗湿疹经验总结

叶品良;李贞翠;王冬梅;苏金仁

关键词:湿疹, 辨证分型, 成方合用
摘要: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皮疹具有多样性,瘙痒剧烈,易复发等特点,是皮肤科常见病之一,占皮肤科门诊量15%~30%[1],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湿疹病因不一,表现多样,在治疗上有较大的难度,尤其是慢性湿疹,其病因不明,发病机理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外在因子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外界刺激、食物、植物、化学物质、化妆品等会诱发湿疹的发生.内在因子主要是过敏体质,与遗传、系统性疾病和精神改变等有一定的关系.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从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免疫功能的变化评价玉屏风散不同剂量配比的干预作用

    目的:从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行为学及免疫功能的变化角度,观察中药玉屏风散不同剂量配比对过敏性鼻炎豚鼠的干预作用,以寻求临床治疗佳剂量比.方法:采用卵清蛋白及氢氧化铝复制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息斯敏组,玉屏风散1、2、3、4组,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行为学及血清中IgE含量的影响.结果:玉屏风散给药后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豚鼠模型的症状,降低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血清中IgE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以玉屏风散1组效果佳.结论:玉屏风散对过敏性鼻炎模型豚鼠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当黄芪:白术:防风剂量比为3:1:1时效果佳.

    作者:粟栗;张文风;苏鑫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CAI模拟案例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运用

    目的:评价方剂学教学中运用CAI模拟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方法:选择同一老师授课的、学时相同的两个班级,班级1为实验班,运用CAI模拟案例教学法,班级2为对照班,按常规课堂面授.用期末考核成绩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结果:班级1平均分要高于班级2,两个班级成绩的等级分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I模拟案例教学法比一般课堂面授教学效果好.

    作者:王正引;马少丹;苑述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探析两汉至明清蜂房临床应用之嬗变

    探究蜂房的历代应用沿革,分析其配伍规律,可为该品的临证运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两汉至明清,不同历史阶段,蜂房发挥的功用及临床运用各有特点,体现在:两汉至唐代,本品多为攻毒疗疮之用,主治疮毒、瘰疬、痔瘘诸疾;至宋金元时期,在对该品攻毒疗疮认识的基础上,强调了蜂房祛风止痛,息风止痉功效的发挥,故此期蜂房的运用范围扩展至牙痛、风痫等病证;而至明清时期,论及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的功效,多宗“以毒攻毒”之说.从其临床应用来看,此期多是对宋金元时期的继承与发展,常用治龋齿牙痛、疮疡肿毒、乳痈瘰疬、顽癣诸疾等.

    作者:于鹰;平静;王均宁;张成博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基于CBE的中医主干课程无纸化考试平台的研制与应用

    在CBE(计算机辅助教育)基础上,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设计与实现了中医主干课程无纸化考试平台.测试结果表明,无纸化考试平台具有维护简单、使用方便、可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罗成宇;袁振仪;贺又舜;龙玲;文乐兮;欧阳建军;胡方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食医心鉴》食疗方剂中谷类作用的研究

    食疗,即饮食疗养的简称,是指通过服用不同的食物或利用食物配合药物预防和治疗疾病,以获得健康的一种手段或措施.中国食疗文化源远流长,典籍辈出.食疗典籍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按食物种类划分,记载具体食物的食疗作用,一是按疾病种类划分,记载食疗方剂的食疗作用,成书于唐代的《食医心鉴》属后者.通过对《食医心鉴》中含有谷类的食疗方进行整理、分析,结合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的具体应用,探讨食疗方剂的作用机理、临床效果,简要总结如何在临床营养宣教中利用中医食疗,治养结合,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

    作者:陈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浅谈中医药物命名的文化特色

    探究事物命名的根源,古人称之为“名物训诂”.中医药物的命名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与规律,其中不少传递着古代文化的信息,反映了古人的智慧.通过阅读古代本草、方书,发现大量的药名、方名或依故事、传说、成语典故命名,或据儒、道、释命名,或为避俗雅化命名,或按比类取象命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作者:蔡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蒿芩清胆汤加减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9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加减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口服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49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并口服雷贝拉唑.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79%,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加减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彦;屈蕊;朱军联;杨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平胃散调控湿困脾胃证大鼠肠道能量代谢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究平胃散对湿困脾胃证大鼠肠道能量代谢障碍的调节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平胃散组和自然恢复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造模,给药3d后,处死大鼠,检测大鼠空肠Gln含量以及Na+-K+-ATPase、Ga2+-ATPase活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平胃散组Gln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a+-K+-ATPase、Ga2+-ATPase活力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湿困脾胃证大鼠肠黏膜能量代谢出现障碍,平胃散有调节作用.

    作者:陈继兰;黄秀深;曾跃琴;秦玉花;周艳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傅氏生化汤提取剂对后肢缺血模型鼠CD34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傅氏生化汤提取剂对后肢缺血模型鼠CD3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即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生化汤小剂量组(SHTS)、生化汤中剂量组(SHTM)、生化汤大剂量(SHTL).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大鼠均采用切除右侧股动脉的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各治疗组给药30d后取材,对各组大鼠骨骼肌组织CD34免疫组化染色光度及微血管密度计数进行比较.结果:与模型组比较,SHT各组平均光度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HTM组、SHTL组大鼠骨骼肌组织MVD计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傅氏生化汤对大鼠后肢缺血组织有促血管新生作用.

    作者:张均克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张聿青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之经验

    通过对清代张聿青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的配伍规律研究,分析其灵活化裁仲景方的理论依据与具体用药经验,以期对现代临床运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作者:连暐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药配方颗粒剂应该纳入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内容

    中药配方颗粒剂又称中药免煎颗粒、中药颗粒饮片或单味中药饮片浓缩颗粒,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采用现代技术提取浓缩等工艺制成的单味颗粒,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常用作汤剂的代用品.中药配方颗粒主要供内服用药,也可外用,包装规格依据每一味中药的成人一日剂量确定.十余年来,中药配方颗粒从初只在几家中医院临床试用,已经走向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许多大型中医院的中药销售中,中药配方颗粒剂都超过了传统的中药饮片.

    作者:闫润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哮喘病组方用药规律探讨

    运用文献研究法辅以计算机统计方法,对263首古方与自拟方进行分析,从而探讨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组方用药特点,为临床诊治哮喘及研发新药,提供文献参考资料.

    作者:李文清;叶品良;周晶;贾尚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伤寒论》真武汤方证探析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82条、316条原文涵义,真武汤制方原理及其有关证候表现,说明肾阳亏虚,化津无力,水饮内停是真武汤证主要病机;温阳化气是真武汤的主要组方思想;“少阴病”,“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是真武汤临床使用指征.

    作者:刘华东;张卫华;张莉;黄仕文;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麻杏甘石汤对急性咽炎大鼠的镇咳、抗炎镇痛作用

    目的:观察麻杏甘石汤对急性咽炎大鼠的镇咳、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麻杏甘石汤高剂量组、麻杏甘石汤中剂量组和麻杏甘石汤低剂量组,每组10只.制备急性咽炎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咳嗽潜伏期及大鼠在2 min、3 min、5 min内的咳嗽次数;并观察麻杏甘石汤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的影响,以及对醋酸致病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麻杏甘石汤各剂量组大鼠咳嗽潜伏期显著延长,IL-6和TNF含量显著降低(P<0.01);麻杏甘石汤高剂量组大鼠3 min内咳嗽次数以及5 min内咳嗽次数均减少,大鼠棉球肉芽肿抑制率增高,小鼠扭体次数降低(P<0.05,P<0.01).结论:麻杏甘石汤对急性咽炎大鼠有一定的镇咳和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黎同明;邓敏贞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在南非发展的基石

    南非有应用草药治病的悠久历史,是早承认中医合法地位的国家.针灸在南非深受百姓欢迎,中成药也在南非医药市场突显其需求量,以上皆表明中医药在南非面临发展机遇.如何把握时机,促进中医药在南非发展,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医药教育是中医在南非发展的基石.

    作者:袁振仪;雷玉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论治法与功效的关系

    功效和治法是方剂学中两个重要概念.认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完善方剂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治法和功效概念的源流演变、二者在方剂分类史中的角色变化及其在“药-方-效-证”中的逻辑联系等,探讨治法和功效的概念内涵、两者相互关系及其辨识意义.

    作者:赵荣华;谢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补中益气汤的现代研究进展

    补中益气汤由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李东垣创立,首载于《内外伤辨惑论》,由李氏根据《内经》中“损者益之”之旨而制定,全方由黄芪、炙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组成.该方是李东垣研究脾胃学说的代表之作,体现了治劳倦内伤之法,也是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法、益气升阳法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原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中气下陷证和气虚发热证.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且疗效显著.对于该方的研究,除传统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外,近年来,广大学者先后应用先进的药理、化学、计算机等新技术对该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施旭光;翟理祥;邓淙友;王闽予;吴美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病案分析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实践及运用

    “病案分析法”教学模式是以病案为载体,以探究过程为根本,让学生在案例探究中自主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遣药组方能力及知行统一能力的重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其进行效果评估,结果说明,“病案分析法”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临证处方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及提高教师水平方面效果颇丰,故可作为中医教学质量改革之参考.

    作者:毕珺辉;李冀;陈宝忠;赵雪莹;胡晓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从补阳还五汤教学中体会气虚与血瘀的关系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学科是学习方剂学的基础,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又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些学科相关内容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本文以补阳还五汤教学中的体会为例,介绍如何使同学们深入理解气虚与血瘀的关系,在临床上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此方.

    作者:李艳彦;张永刚;闫润红;梁琦;王永辉;周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酵母发酵技术对黄芪中多糖含量的影响

    目的:初步探讨酵母菌发酵对黄芪药材中多糖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苯酚-浓硫酸法对不同发酵时间下的药材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进行测定,并与传统水煎法中黄芪多糖含量进行比较.结果:传统水煎法中黄芪多糖的产量约为16.1 mg/g,产率为1.61%;微生物发酵法在发酵佳时间黄芪多糖的产量约为18.4 mg/g,产率为1.84%,两种处理方法对黄芪多糖的产率影响相差0.23%.结论:酵母菌发酵黄芪药材对黄芪多糖含量有一定影响,且其产率与传统水煎方法相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作者:郭羽;刘必旺;徐荣芳;薛慧清;李艳彦;闫润红;周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