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栗;张文风;苏鑫
通过分析《伤寒论》第82条、316条原文涵义,真武汤制方原理及其有关证候表现,说明肾阳亏虚,化津无力,水饮内停是真武汤证主要病机;温阳化气是真武汤的主要组方思想;“少阴病”,“身瞤动,振振欲擗地”,“四肢沉重疼痛”是真武汤临床使用指征.
作者:刘华东;张卫华;张莉;黄仕文;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对55本历代方书的研究,共得出有咳嗽通治方剂记载的方书16本,对其进行统计,共统计得出38首方剂,方中出现的药物共有88味,其中出现次数在5次以上的有19味药物.对药物的分析显示,其中90%的药物都是温性或者平性,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归肺经.咳嗽通治方是以止咳化痰平喘药作为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佐以散寒、补虚、收敛之法.
作者:张林;张彦;杨勇;白晶;吴晓丹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浙江浦江(今诸暨)人.少时“从朱丹溪先生游”(《医史》),先生见其颖悟倍常,爱其才敏,遂“尽以医术授之”(《明史》).原礼既得真传,医术精湛,名噪浙西,洪武年间曾入朝为御医.撰有《金匮钩玄》、《推求师意》、《类证用药》等,均为阐发师旨、传播丹溪学说而作.他在杂病辨治方面亦继承和发展了丹溪的学术思想,于郁证、痰饮的论治尤见心得.
作者:龙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四妙散加味治疗下焦湿热型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下焦湿热型尿路感染患者12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碳酸氢钠、喹诺酮类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对症治疗.治疗组采用四妙散加味治疗.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30%,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四妙散加味治疗下焦湿热型的尿路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卫平;黄敏;夏滨祥;董发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索总结中医内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证型特点及用药特点.方法:收集近20年治疗UC的文献,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证型、药类、核心药物、药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为大肠湿热证、脾虚肝旺证、脾胃气虚兼湿阻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兼大肠湿热证;居前10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白芍、茯苓、黄芪、当归、陈皮,其常用药组是核心药物的排列组合.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是UC常见证型;补虚药、清热药、除湿药(化湿、渗湿)、温里药的遣用是其基本配伍结构,理气药、活血药、收涩药、止血药的遣用是其重要的增效配伍结构;芍药甘草汤、白术茯苓汤、香连丸、四君子汤是治疗UC内治方的常用基础方.
作者:付庆会;贾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汇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中各种地黄在不同篇章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局方》中地黄的应用特点,得出《局方》所使用的地黄均可以明确辨认出种类;地黄汁在《局方》中用于丸剂的黏合,并有生熟之别;书中生地黄为现代鲜地黄;书中生干地黄的治疗作用应类似于现代生地黄;《局方》中熟干地黄的使用频次为多,与《证类本草》中举例偏重于生地黄不同.熟干地黄主要使用于诸虚骨蒸和妇人病部分;书中熟干地黄的炮制方法应为“净洗,酒浸,蒸,焙干”.
作者:陈金;张红梅;卢健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麦门冬汤是清润肺胃、降逆下气的代表方剂.通过临床应用发现干燥综合征、萎缩性胆囊炎、慢性尿路感染等疾病凡病机属津液不足而致皮毛官窍失润者可用之滋养肺胃以润表,胆气不舒者可用之濡养胆汁以利胆,膀胱燥热者可用之养阴利水以涤热,加减用之能取得良好疗效,并举验案数例为证.
作者:邵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在CBE(计算机辅助教育)基础上,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设计与实现了中医主干课程无纸化考试平台.测试结果表明,无纸化考试平台具有维护简单、使用方便、可适应能力强等特点,值得推广.
作者:罗成宇;袁振仪;贺又舜;龙玲;文乐兮;欧阳建军;胡方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祖国医学治疗恶性肿瘤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随着对于“毒邪致癌”机理认识的深入,解毒类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方剂中的配伍应用日益广泛.根据初步统计,在治疗常见恶性肿瘤方剂中配伍使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者达30%以上[1],在治疗原发性肝癌方剂中配伍使用攻毒祛邪类中药者近40%[2].
作者:李超;樊巧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临证思维的培养是中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兴趣是学好中医的主要动力.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临证思维,采用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及期中口试(背诵方歌)、阶段测验(病案分析)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测评模式.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大大提升学生辨证论治能力,激发了其学习方剂乃至中医的兴趣与信心,为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姚凤云;丁舸;辛增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公认.将两个新兴学科引入到方剂教学中,从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授课内容及提高教学能力四个方面提出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设想.
作者:张业;赵欣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微乳(ME)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黏度小,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液液分散体系[1].目前,微乳制剂技术已经应用于多个方面,如采油、日用化学、涂料、纺织、皮革、农药、化妆品、食品及药品等多个领域.微乳液作为一种载药体系,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是指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中药的有效提取部位或是其原料药利用微乳制剂技术制备粒径小于100 nm的分散体系,这种制剂是微乳化后的中药而不是一种新的药物,与传统中药相比,微乳后的中药不仅大大增加了药效,增强了稳定性,加强了靶向作用,还降低了不良反应;同时,由于微乳在结构和性质上的特殊性,作为一种制备技术也已经应用于医药研究中,以微乳为流动相的色谱技术还可以用于中药难以分离的复杂体系、难溶化合物的分离以及中药材指纹图谱的研究等[2].
作者:刘亚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探究事物命名的根源,古人称之为“名物训诂”.中医药物的命名有其独特的思维方法与规律,其中不少传递着古代文化的信息,反映了古人的智慧.通过阅读古代本草、方书,发现大量的药名、方名或依故事、传说、成语典故命名,或据儒、道、释命名,或为避俗雅化命名,或按比类取象命名,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作者:蔡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产后“多虚、多瘀、易寒、易热”,故产后病治疗重在补虚化瘀祛邪,产后调养以药膳为佳.纯补纯攻均非产后病所宜,因为补虚有留瘀之弊,化瘀有伤正之忧.补虚当以气血为重,然气血之虚,有轻重缓急之异,故用药须分主次.攻邪务辨邪之属性,谨守平和.化瘀不但要善于选用既能活血,又能兼顾脏腑生理解剖特点的引经报使药物,而且应注意攻逐不能太过.产后用药,还应注意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亦当削伐有度,清热慎用芩连,温里谨投桂附,消导之品不可重用.
作者:文乐兮;魏飞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介绍黄芪药材发酵中新活性物质、菌体自身、药材成分等药学方面的研究及黄芪发酵产物在增强免疫力、抗菌、抗病毒、抗疲劳等多方面的药理方面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黄芪药材提供参考.
作者:徐荣芳;薛慧清;闫润红;李艳彦;郭羽;刘必旺 刊期: 2012年第03期
通过对近十年来有关李东垣方药配伍规律、临床运用等文献的查阅学习,从制方用药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李东垣学术思想整理、临床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探讨其研究进展,为系统研究东垣制方和临证经验提供新资讯,并试图通过文献整理研究进一步探索发现东垣遣药组方和临床运用的新观点、新进展,以期达到丰富东垣学术内涵、传承其学术思想、提高用方和诊疗水平的目的.
作者:杨攀;袁振仪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蒿芩清胆汤加减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R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口服雷贝拉唑治疗,治疗组49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蒿芩清胆汤加减治疗,并口服雷贝拉唑.结果:对照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9.79%,两组病例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蒿芩清胆汤加减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张彦;屈蕊;朱军联;杨宽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学科是学习方剂学的基础,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又可以帮助学生对这些学科相关内容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本文以补阳还五汤教学中的体会为例,介绍如何使同学们深入理解气虚与血瘀的关系,在临床上如何灵活正确地运用此方.
作者:李艳彦;张永刚;闫润红;梁琦;王永辉;周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功效和治法是方剂学中两个重要概念.认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完善方剂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治法和功效概念的源流演变、二者在方剂分类史中的角色变化及其在“药-方-效-证”中的逻辑联系等,探讨治法和功效的概念内涵、两者相互关系及其辨识意义.
作者:赵荣华;谢鸣 刊期: 201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黄连药对配伍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1个月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reptozotocin,STZ)30 mg/kg 2次的方法建立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将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7只和造模组65只,将造模成功后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人参组、黄连人参三七组、黄连干姜人参组、黄连肉桂组,各给药组均经口灌胃给以相应中药混悬液,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每日1次,共4w.4w后处死大鼠,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检测空腹血糖(FPG).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连人参三七组大鼠血清血糖显著降低(P<0.05),黄连人参组、黄连肉桂组血糖亦下降;黄连干姜人参组血糖无降低.结论:湿热气虚型的2型糖尿病不宜配伍温里的干姜、肉桂等温里药物,补气清热祛湿活血法当为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治法之一.
作者:丁娜;都广礼 刊期: 201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