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旭明;王芳;江涛
患者,男,50岁.咳嗽咯痰1个月.自述一月前因感受风寒出现咳嗽,就诊于当地一诊所,给予中药治疗,效差.刻下症见:咳嗽、咯痰,量多色白,胸膈痞闷,虚烦不眠,不欲饮食,恶心欲吐,舌质红,苔白腻微黄,脉滑.
作者:杨改萍;刘金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临床上发热可以单独出现,亦可以与其它病症相兼出现.一般认为发热新病得之多为外感,久病见之多为内伤.由于人的体质状态不同,病久邪仍居表,或病程虽短但邪已入里的情况都可能存在.
作者:张晓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张学文教授在50余年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中医温病学的理论建构及疑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经验颇多.笔者有幸随师门诊,受益匪浅,现将张学文教授治疗疑难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
作者:张军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腧穴与经络的关系是经腧一体,即腧穴和经脉是相互结合的,然而在初经络和腧穴却是各自发展的,经过历代演变,才成为现在的经脉内容.据文献记载,腧穴的治疗作用尽管早已被认识,但腧穴的理论形成却晚于经络理论.至少在汉代以前腧穴的理论体系并未形成,但对经络的认识已颇成系统.
作者:张昌云;郭桂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丸抑制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胃苏冲剂组、疏肝和胃丸组,每组10只.末次灌胃后,除对照组外的大鼠均采用幽门结扎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变化.结果:疏肝和胃丸组大鼠胃酸、胃蛋白酶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胃苏冲剂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疏肝和胃丸具有显著抑制胃酸、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
作者:张国民;莫新民;刘慧萍;陶灵霞;宁伟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999年~2004年,我科应用凝血酶与西米替丁联合治疗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2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秀敏;王秋云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孔圣枕中丹抗痴呆动物模型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脑复康组、孔圣枕中丹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将其余大鼠制成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给大鼠灌胃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神经元凋亡率及bcl-2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53的表达.结果:孔圣枕中丹、脑复康均能降低血管性痴呆大鼠脑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和bcl-2表达,提高p53表达,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孔圣枕中丹能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增强p53表达、降低bcl-2表达有关.
作者:季旭明;王芳;江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扶正祛邪是中医临床一个常用的治疗法则,无论在外感还是内伤性疾病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中医学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在感染或内伤性疾病的特定阶段(中医临床辨证属正虚邪实者),按照扶正祛邪治则配伍组方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分析了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的理论渊源、应用和现代研究现状,接着研究了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免疫学、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抗病毒药物研究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从病毒和病毒免疫学相互关系出发的抗病毒新药设计的新思路.
作者:冯前进;窦志芳;耿炤;张亚中;何金洋;阎娟丽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自拟温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2例患者采用自拟温中汤治疗,并随症加减.结果:62例患者中,治愈4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55%.结论:自拟温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杜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中医学中的痹证,泛指影响骨骼、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类疾病.风、寒、湿邪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外部因素,是标;正气不足是风湿痹证发生的内因,是本.对于痹证的治疗,中医临床主要采用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单味中药提取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疗效显著.今后应立足于中医理论,建立病证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制定统一的诊断、分型、分期标准,正确把握疾病的发展、转归与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治.
作者:刘建辉;艾军;景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999年~2002年我们在扩张冠状动脉、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舒降之与β受体阻滞剂治疗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玉凤;王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8 h~72 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14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显效率为27.5%,治疗组总显效率为90%,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血学指标也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结论:舒血宁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好的药物,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李春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侵犯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引起全身关节肌肉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后可引起关节畸形、强直和功能丧失,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目前西医治疗RA尚无特效方法,且毒副作用较大,而中医药在防治RA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
作者:赵新秀;秦冰;李瑞;靳桂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战乱时期中医学的发展状态,发现战争不仅没有阻碍中医学的发展,反而促进了中医学的变革和创新.首先,战争造成的伤亡为解剖学和外伤科学提供了实践的场所和发展的机会;其次,战争造成温疫的流行,促进了外感热病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及温病学派的产生;再次,战争使各种医学知识广泛交流融合,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可以说,战争催生了中医学的变革,促成了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作者:闫敬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长期高血压会严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并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利用当前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高血压病辨证分型的现代医学研究,建立高血压病的规范化的辨证标准,可以更有效地指导高血压病的治疗.通过对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与高血压分期、动态血压、血液流变学、血液动力学、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胰岛素抵抗以及心脑肾血管等器官的损害关系进行整理总结,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了依据.
作者:杜午奇;刘福明;司晓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四逆散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炭末推进法,测定灌服四逆散的正常小鼠小肠及灌服新斯的明和四逆散的小鼠小肠的炭末推进百分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四逆散中、高剂量可显著抑制正常小鼠小肠的推进作用(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逆散各剂量均可显著对抗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的运动亢进(P<0.05,P<0.01).结论:四逆散具有抑制小鼠小肠推进的作用.
作者:王惠洁;杨蓉;林棋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常见的肿瘤,好发于30岁以后的妇女,传统的治疗方法多采取瘤体切除或子宫切除,对患者创伤较大.2003年6月~2004年7月我院采用自凝刀微创技术,B超引导下射频治疗子宫肌瘤5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淑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房定亚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业医40余载,学验俱丰,其外治方更是匠心独具,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房定亚教授用外治方(组成及用法:生大黄20 g,芒硝60 g,乳香、没药各8g,冰片10 g,诸药均研磨成粉,分装瓶中备用.用时以醋或甘油或凡士林或鸡蛋清调成膏状外敷局部,视患处面积大小,将药膏外敷其上,约4 mm厚,外包以敷料,24小时换药1次)治疗临床常见病验案介绍如下.
作者:安世进;安秀梅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刘智斌教授从事针灸推拿专业医、教、研工作20多年,临床经验丰富,手法灵巧独到.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聆听教诲,受益良多.现将刘老师治疗肩周炎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冯卫星;李耀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清开灵注射液是由中药复方制备而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之功能.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神昏、中风偏瘫、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高热等疾病.由于清开灵注射液临床应用的日益增多,近年来不良反应的报告也呈上升趋势,甚至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乃至导致患者死亡.现将我院近3年来30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李洪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