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特色专科有序产业化发展探讨--山西省中医专科医院现状分析

岳旭东;刘亚明

关键词:中医, 特色专科, 现状研究
摘要: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具特色的代表.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保护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在现代医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人民群众的医疗事业中也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出土文物中的经络学说解析

    自1970年以来,在我国出土文物中,有若干非常有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含有经络方面内容者,有以下几种,今介绍于下.

    作者:张灿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九针加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08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新九针加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新九针中的毫针、火针加火罐、配合小针刀治疗20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结果:治愈127例,有效71例,无效10例,有效率95.2%.结论:新九针加小针刀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费用低、痛苦小、疗效突出,值得推广.

    作者:张琳;赵晓晨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43例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乳腺肿块的声像特征,以提高乳腺肿瘤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1998年8月~2004年5月共4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病例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块周边回声特征是鉴别良恶性肿块的关键,恶性肿块多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肿块边缘有不规则强回声.CDFI:自流信号丰富.良性肿块多为边界光滑,侧缘回声减弱,CDFI:无或少量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乳腺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夏耀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培养创新人才发展山西中药产业

    入世后,我国的中医中药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也给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尤其是作为中药材资源大省的山西省更是有着中医药文化沉淀和众多中药品牌,历史的经验和中医药学的发展趋势都表明,大力发展中药产业,不仅有利于中医药事业本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我省医药工业的发展.而实现中医药现代化需要有一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中医药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新尝试,特别是对中医院校培养中药创新性人才具有积极影响和重要作用.

    作者:李桂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种中药洗剂对女性外阴菌群的低抑菌浓度及其分布的影响

    目的:观察洁尔阴洗剂、康洁司乐洗剂、妇炎洁3种洗剂对女性外阴菌群低抑菌浓度及其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3种中药洗剂对8种外阴常见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同时研究了这3种中药洗剂对女性外阴菌落分布的影响.结果:中药剂对女性外阴常见菌有一定的选择抑制作用,对女性外阴局部微生物菌群失调有防治作用.结论:长期使用中药洗剂对女性外阴正常微生态失调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作者:裴惠霞;刘永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千锤膏外治颜面部疔疮64例

    颜面疔疮是指发生在颜面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颜面部疖、痈.其特点是疮形如粟,坚硬根深,如钉丁之状,全身热毒症状明显,病情变化迅速.中医认为主要是火热之毒造成气血凝滞,脉络闭阻,热盛肉腐为脓.

    作者:尹海秋;王金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期后硬肿症17例分析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近5年来,我们共收新生儿期后硬肿症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小为27 d,大为4个月.其中27 d~2个月11例,2个月~3个月5例,3个月~4个月1例.17例中,13例为早产儿,其中32 w以下8例,32 w~33+4 w 5例;低出生体重儿16例,其中极低体重儿4例,(1.5~1.7)kg6例,(1.7~2.2)kg 6例;母乳喂养6例,奶粉喂养11例.双胎儿6例(其中2例另1胎已死亡).生后均在医院住院1 w以上,长者20 d.3例常规补充维生素E(VE),其余不详.

    作者:吕黎平;程俊萍;吕翠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黄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改变.方法:7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6例与对照组36例.观察治疗组患者在黄芪注射液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以及心电图变化,再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用药前后临床疗效及心电图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随访治疗过程中未发现黄芪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结论:黄芪注射液能明显改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和心肌供血,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

    作者:郭彩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重用土茯苓治疗偏头痛72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重用土茯苓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治疗组重用土茯苓治疗,对照组应用西药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止痛时间及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和70.6%,止痛与治愈平均时间分别为(7.58±2.38)h、(16.46±2.23)d和(6.91±2.98)h、(27.01±7.23)d,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重用土茯苓能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使损伤的脑组织恢复.

    作者:王培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针刺足第二掌骨侧穴位治疗踝关节扭伤100例

    踝关节扭伤是体育专业学生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处理不及时不但会影响教学训练,而且容易造成踝关节不稳而反复扭伤.自1997年8月~2005年7月我们采用针刺足第2掌骨侧穴位治疗踝关节扭伤10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泽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实验研究概况

    经脉-脏腑相关规律是祖国医学经络学说中的核心内容,对于经脉与脏腑间特异性关系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已进行了几十年.其中手厥阴心包经与心相关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从古代文献的研究到现代实验研究,均充分证明了经脉与脏腑之间特异性的联系,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阐释了心包经与心相关的内在机制,极大地丰富了经络学说的内涵,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田岳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浅谈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学发展的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它的模糊性和高度抽象性不能精确细致地描述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因此历代医家不断在临床实践中研究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规律,逐渐冲破了它的束缚,促进了中医学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的出路在于:在保存阴阳五行学说的整体性、辩证性等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走出阴阳五行的怀抱,探寻人体生命运动规律的实质内容.

    作者:刘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金匮肾气丸合五苓散治疗尿崩症一例

    刘某,男,18岁,2005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口渴、多饮、多尿5个月.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伴有发热,手足心热,头枕部疼痛,睡眠可.于当地医院确诊为尿崩症,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遂入住某省级医院,经治疗1 w后好转,出院后,给予鞣酸加压素注射液0.5 mL/次,肌注,2 d 1次维持治疗,用药后头痛加重.

    作者:赵宁宁;孙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医药治疗人工流产后闭经概况

    人工流产术后闭经是人工流产术后远期常见并发症之一,多由于术者操作不规范,使用吸引器压力过大,强行吸宫或术时搔刮过深,直接损伤子宫内膜功能层及以下的组织,致使宫颈、宫腔粘连,或由于手术消毒不严,原有炎症未治愈等各种原因而引起,进而通过内神经反射,使子宫内膜对性激素反应不良,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受到影响而产生闭经.虽然中医学无人工流产后闭经这一概念,但从病因学上来说,本病系金刃伤及胞宫及胞脉,使胞宫受损,瘀血阻滞,故出现经水不行,即闭经.

    作者:刘迎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天然药物的研究方向探析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进行新药的研究和开发,实现新药开发从以仿制为主迈向以创新为主的战略跨越,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严峻课题.我国天然药物研究的方向应从天然结构活性成分出发,经结构修饰,类似物的合成及系统的活性研究,总结结构与活性毒性的相关性,作为设计新药目标化合物的基础.天然药物的研究应以基础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配伍研究,应用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促进天然药物研究的深入为重点.

    作者:郭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医特色专科有序产业化发展探讨--山西省中医专科医院现状分析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独具特色的代表.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保护我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使在现代医药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药在人民群众的医疗事业中也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岳旭东;刘亚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更正启事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五苓散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概况

    五苓散为仲景名方,书中原意用其治疗太阳表邪不解,水蓄为患之病证.后世扩大其应用范围,将之广泛应用于临床内、外、妇、儿、耳鼻喉的多种疾病.对于其有关治疗应用方面的综述报道较多,但时间多集中于近十年,内容多是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论述,涉及进去相关内容及用其治疗疑难杂病方面的论述较少.鉴于以上原因现将1980年~2005年来有关五苓散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各类报道分析总结如下.

    作者:窦志芳;郭蕾;张俊龙;张鑫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电针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87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的疗效.方法:1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采用电针华佗夹脊穴治疗.对照组81例,使用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攒竹的传统方法.两组均连续治疗10次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1%和53.08%.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显著.

    作者:钱晓平;杨金亮;梁铭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痹病验案四则

    痹病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由体内正气不足,风、寒、湿、热等邪气乘虚而入,壅塞经络,深入骨骱而致.临床多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重着,麻木不仁,曲伸不利,或关节红肿灼热,僵直,畸形,肌肉萎缩等.由于本病病程长,易复发,治愈率低,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西医治疗本病没有特效药,而且毒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难于被病人接受.中医药治疗本病历史悠久,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深受患者欢迎,笔者在临床中运用中医中药治疗本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晓清;侯美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山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