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超;甘烟紫;习伟宏
激光是20世纪的重要发明,具有定向发光、高能量、高亮度等特性,对作用组织有很强的生物学效应.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感染性疾病,也是种植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激光在口腔医疗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对激光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就各种激光在此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
作者:李跃烘;薛凡;陈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过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对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CAPs)骨/牙向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从牙根未发育完全的第三磨牙上摘取根尖牙乳头组织,采用酶消法和组织块法结合的方法分离纯化得到SCAPs.设计构建MMP1过表达质粒,转染SCAPs.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检测试剂盒、茜素红染色、Western blot和实时定量RT-PCR检测MMP1过表达组和空载质粒组的骨/牙向分化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SCAPs MMP1过表达模型;ALP 活性检测和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MMP1过表达组的ALP活性降低和矿化能力减弱,Western bolt结果显示MMP1过表达组的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Osterix(OSX)、牙本质涎蛋白(DSP)、骨钙素(OCN)的表达降低,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Ⅰ型胶原蛋白基因(COL1)、OCN、OSX、RUNX2、牙本质涎磷蛋白基因(DSPP)表达降低.结论:过表达 MMP1 抑制SCAPs的骨/牙向分化潜能.
作者:许艳;闫明;汪延秋;庞希瑶;于金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变形链球菌是目前公认的致龋力强、检出率高的细菌之一.氟化物被用于龋病的预防和治疗,既能保护牙体硬组织又能抑制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的生长和代谢.由于氟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耐氟菌株的选择性生长.对变形链球菌氟抗性机制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变形链球菌氟抗性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在蛋白和基因两个层面对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氟抗性主要机制—氟离子运输蛋白EriCF1和EriCF2研究进展加以综述,旨在为新型分子药物的研制指明方向,也为龋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作者:曲添;张红;张志民;张志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香菇多糖对口腔鳞癌细胞HN4增殖的影响.方法:体外MTT法检测香菇多糖对HN4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O/EB法研究香菇多糖诱导HN4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检测HN4肿瘤细胞中Bcl-2、Bax的表达情况.结果:香菇多糖体外能显著抑制HN4细胞的生长增殖.AO/EB染色表明香菇多糖刺激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能观察到HN4细胞凋亡,出现染色增强,核固缩,染成橙红色.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香菇多糖能降低HN4细胞中Bcl-2的表达,增加Bax的表达,并增加Bax/Bcl-2的比值.结论:香菇多糖能够体外抑制HN4细胞的生长增殖,并且能够诱导HN4细胞凋亡.
作者:颜亚楠;王晶晶;袁毅;万林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跨膜糖蛋白,广泛表达于内皮细胞、表皮细胞、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它通过与不同分子的交互作用参与各类生理和病理活动,包括亲环素、小窝蛋白-1、整合素等.EMMPRIN是炎症反应与免疫应答中一个重要的调节者.肺炎、动脉粥样硬化、牙周炎、根尖周炎及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EMMPRIN水平均有升高.实验模型中,抑制EMMPRIN的生成或表达可有效减少相关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为炎症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以EMMPRIN与炎症的交互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王澄仪;谢明;焦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美学区应用角度螺丝通道(Angulated Screw Channel,ASC)基台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收集美学区种植修复患者9例,永久修复时应用CAD/CAM设计制作的ASC基台修复体,并通过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PES)和白色美学指数(White Esthetic Score,WES)、牙龈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PIS)、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指标评价美学区ASC基台的应用效果.结果:种植体骨结合良好,义齿存留率100%,红、白色美学指数PES及WES平均分分别为9.7分及9.9分,牙龈乳头指数PIS为2.4分,VAS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对终美学效果满意.结论:ASC基台可将位于美学区的穿出位点转移到腭侧,实现了粘结固位至螺丝固位的转换,避免因粘结剂滞留导致的生物学并发症,有助于获得理想的美学修复效果.
作者:赵佳明;刘光源;曲哲;阚平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制备石墨烯(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三维多孔复合支架,研究G/PLGA三维多孔复合支架作为骨组织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不同质量比的G与PLGA(0,0.5‰,5‰)均匀混合,利用碳酸氢钠致孔制备多孔G/PLGA三维复合支架.通过CCK-8检测、细胞骨架染色、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分析以及RT-PCR实验检测支架材料的细胞毒性及其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黏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所制备的G/PLGA三维支架材料具有连通的多孔结构,G在支架中均匀分布.CCK-8检测结果显示G/PLGA三维支架无明显细胞毒性.与单纯PLGA支架组相比,G/PLGA三维多孔支架组的BMSCs表达ALP活性有所增加,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随G含量升高呈明显上调,其中含有5‰G的复合三维多孔支架的促成骨分化作用明显.结论:本实验所制备的G/PLGA三维多孔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够促进BMSCs体外成骨分化,有望作为新型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作者:郑奥;曹玲燕;刘阳;吴建楠;蒋欣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使用CBCT观察后牙拔除后牙槽嵴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为临床种植和修复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门诊须拔除后牙的患者42人,共68颗患牙,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拍摄CBCT,测量患牙拔除前后牙槽嵴骨高度和宽度,分析后牙拔除后牙槽骨的形态变化.结果:68颗后牙拔除后6个月牙槽嵴高度平均下降(1.15±0.46)mm;颊侧降低(1.83±1.87)mm,舌侧降低(0.99±0.50)mm.男性降低(1.29±0.31)mm,女性降低(0.69±0.27)mm.颊侧与舌侧、男性与女性的牙槽骨高度降低量之间差异显著.牙槽嵴宽度在牙槽嵴顶等6个平面平均减小量分别为(1.93±1.55)、(1.34±1.23)、(0.98±0.97)、(0.45±0.53)、(0.19±0.32)、(0.06±0.17)mm,各平面牙槽嵴水平向吸收均有差异.结论:后牙拔除后牙槽嵴在水平向和垂直向骨吸收明显,颊侧骨壁吸收重于舌侧,男性在垂直向骨吸收重于女性;在牙槽嵴顶部骨吸收多,中部其次,基底部基本无吸收.
作者:钟飞;陈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微小RNA-21(miR-21)在生长发育、癌症发生、免疫反应和成骨分化等生物过程中都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针对miR-21已经进行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miR-21在生长发育、免疫反应、癌症发生及成骨分化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动态进行梳理和分析,丰富和完善人们对miR-21的认知,为miR-21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作者:王红;魏福兰;王春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弧氧化制备的多孔TiO2涂层修饰的钛植体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粘附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在纯钛表面制备涂层,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检测涂层表面形貌、晶相.与BMSCs共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粘附相关蛋白整合素β1表达,活死细胞染色和MTT法检测材料细胞毒性.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ARS)染色以及RT-PCR检测涂层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处理后的钛板(MAO组)涂层表面是微米级多孔TiO2,并且涂层无明显细胞毒性,另外还促进了BMSCs中整合素β1表达.ALP和ARS染色及半定量结果显示,与未处理的钛板(Ti组)相比,MAO组BMSCs的ALP和ARS染色结果更深,显著高于Ti组(P<0.05).RT-PCR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MAO组BMSCs ALP和Osterix表达水平逐渐升高.结论:纯钛表面通过微弧氧化制备的多孔TiO2涂层促进了BMSCs粘附和成骨分化,并且没有明显细胞毒性.
作者:周五超;甘烟紫;习伟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通过构建活性维生素D缺乏的髁突软骨细胞氧化应激模型,探讨活性维生素D在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给予外源性过氧化氢(H2O2)刺激,以构建SD大鼠髁突软骨细胞氧化应激模型,通过慢病毒转染敲低软骨细胞维生素D受体(VDR),构建SD大鼠软骨细胞活性维生素D缺乏模型.用H2O2刺激维生素D缺乏SD大鼠软骨细胞,以诱导氧化应激水平增高,继而加入外源性活性维生素D,比较各组间氧化应激水平及相关生化指标丙二醛(MDA)、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结果:活性维生素D缺乏的软骨细胞受到外源性H2O2刺激后,其氧化应激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相关标记物活性变化亦呈现此趋势,加入外源性1,25(OH)2D3后两组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均明显下调,而实验组氧化应激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活性维生素D的缺乏可导致髁突软骨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增高.
作者:孟辛;彭燕;陈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评估第八代通用型粘结剂Single Bond Universal对玻璃陶瓷与树脂的粘结强度.方法:选用玻璃陶瓷块40个,经砂纸打磨,超声波清洁后,随机分成4组,每组10个,分别用不同的瓷表面处理方式:对照组不处理,硅烷偶联剂处理组,HF酸处理组,HF酸+硅烷偶联剂处理组.各组经处理后于瓷块处理表面涂布Single Bond Universal粘结剂,粘结树脂制成试件.试件经冷热循环处理5000次后,将试件置于37 ℃蒸馏水中保存24 h取出,使用万能力学测试仪测试各试件的抗剪切强度,并用扫描电镜观察断裂面的断裂模式.结果:在试件的抗剪切强度方面,HF酸处理组(12.7851±0.8677)MPa、HF酸+硅烷偶联剂处理组(14.7292±0.8847)MPa明显高于硅烷偶联剂处理组(4.5890±1.1483)MPa和对照组(2.0637±0.2011)MPa,而HF酸处理组、HF酸+硅烷偶联剂处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断裂模式方面,HF酸处理组和HF酸+硅烷偶联剂处理组的断裂模式主要以内聚破坏和混合破坏为主.结论:当使用Single Bond Universal粘结剂粘结复合树脂与玻璃陶瓷时,不使用硅烷偶联剂即可达到较为理想的粘结效果,为临床使用Single Bond Universal粘结剂进行树脂修补玻璃陶瓷修复体缺损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王晓静;平逸帆;张元;王娟;徐海;张光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