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齐杰;刘艳超;李清君;陈晓玲

关键词:肺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银杏叶提取物, 大鼠
摘要: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博莱霉素(BLM)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BLM+NS组和BLM+GbE组,每个时间点每组6只.各组分别于给药后14,30 d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肺组织损伤(HE染色)和肺组织纤维化(Masson染色)的程度;采用生化法测定肺组织中胶原蛋白含量及血浆MDA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BALF)中TGF-,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BLM+NS组大鼠各时间点各指标呈明显变化,提示模型制作成功.与BLM+NS(14d)组大鼠相比,BLM+GhE(14 d)组大鼠血浆MDA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与BLM+NS(30 d)组大鼠相比,BLM+GbE(30 d)组大鼠肺组织损伤、肺组织纤维化显著减轻,肺胶原含量和血浆MDA含量显著减少,肺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但BALF细胞TGF-β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BLM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纤维化早期(14 d)肺泡巨噬细胞和纤维化期(30 d)肺非炎症细胞TGF-β1蛋白表达及减轻BLM所致的氧化应激有关.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菊花-槐花总黄酮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

    目的:优化菊花-槐花总黄酮的制备工艺,并建立总黄酮及指标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考察菊花-槐花总黄酮的制备和纯化工艺,分别用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总成分和指标成分.结果:菊花-槐花总黄酮的制备工艺为处方药材用14倍量的7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h;提取液浓缩至0.5g·mL-1,以质量比1:0.5的比例上样HPD 600大孔树脂柱,先用10倍树脂体积的蒸馏水洗去杂质,再用5倍树脂体积的80%乙醇解吸附;收集洗脱液,浓缩至干后,即得菊花-槐花总黄酮.经比色法测定工艺产品的总黄酮质量分数为64.98%~66.79%;经HPLC法测定其-指标成分木犀草素-7-O-葡萄糖苷质量分数为5.87%~6.93%,芦丁质量分数为14.09%~16.62%.结论:含水乙醇提取结合大孔树脂柱纯化是制备菊花-槐花总黄酮的有效方法,比色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其质量控制.

    作者:王如峰;雷帆;丁怡;邢东明;王倞;杜力军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不同配伍对麻杏石甘汤中钙镁溶出量的影响

    目的:建立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钙镁含量的方法,并测定不同配伍麻杏石甘汤中钙镁的溶出量.方法:采用L9(34)正交设计,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钙镁的含量.电泳条件:背景缓冲液为6.4 mmol·L-1咪唑溶液(冰乙酸调pH至3.5);检测波长214 nm;分离电压10kV;重力进样(8cm×7s);柱温室温.结果:钙离子测定的线性范围0.00968~9.68mg.L-1,相关系数0.9981,检测限0.0021 mg·L-1,定量限0.0071mg·L-1,平均回收率:100.4%;镁离子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1~10 mg·L-1,相关系数为0.9959,检测限为0.0028 mg·L-1,定量限0.0089mg·L-1,平均回收率96.4%.结论:本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可作为麻杏石甘汤中钙镁含量的测定方法.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和杏仁对钙的溶出量影响显著,炙甘草对钙的溶出量影响不显著;麻黄对镁的溶出量影响显著,而杏仁和炙甘草对镁的溶出量影响不显著.

    作者:郭怀忠;温倩;冉瑞雪;王敏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苁蓉冲剂对大鼠红细胞参数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观察苁蓉冲剂对正常大鼠的红细胞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丙酸睾丸素组、大、中、小给药组,采血测红细胞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苁蓉冲剂对红细胞参数没有影响,苁蓉冲剂大剂量组全血黏度(中切、高切)、全血还原黏度(中切、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增高.结论:苁蓉冲剂可以影响红细胞的变形性及其一些性质.

    作者:刘铮然;张冬;武海军;李月玲;陈仕萍;杨玉梅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加强中药饮片炮制用辅料标准工作的建议

    为促进炮制辅料标准工作,确保炮制辅料质量,对炮制辅料标准工作提出建议.对目前炮制辅料标准及监管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应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完善标准体系,改进监管模式,推动炮制辅料标准工作.

    作者:赵宇新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麻黄生物碱在人源肠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转运研究

    目的:研究传统中药麻黄中左旋麻黄碱(l-ephedrine,LEP)、右旋伪麻黄碱(d-pseudoephedrine,DPEP)和右旋去甲伪麻黄碱(d-norpseudoephedrine,DNPE)3个生物碱在人源肠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特性.方法: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测试LEP,DPEP和DNPE从绒毛面(AP端)到基底面(BL端)、BL端到AP端2个方向的转运过程.应用偶联紫外检测器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上述3个生物碱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的进行比较.结果:LEP,DPEP和DNPE双向转运的Papp在1.0×10-5cm·s-1数量级,与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呈良好吸收的普萘洛尔的Papp在一个数量级.3个生物碱在10~200μmol·L-1的转运效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结论:LEP,DPEP和DNPE可以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被动吸收进入体内,为吸收良好的化合物.

    作者:廖音;杨秀伟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观察银杏叶提取物(GbE)对博莱霉素(BLM)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BLM+NS组和BLM+GbE组,每个时间点每组6只.各组分别于给药后14,30 d处死动物.光镜下观察肺组织损伤(HE染色)和肺组织纤维化(Masson染色)的程度;采用生化法测定肺组织中胶原蛋白含量及血浆MDA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肺组织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BALF)中TGF-,6,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大鼠相比,BLM+NS组大鼠各时间点各指标呈明显变化,提示模型制作成功.与BLM+NS(14d)组大鼠相比,BLM+GhE(14 d)组大鼠血浆MDA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与BLM+NS(30 d)组大鼠相比,BLM+GbE(30 d)组大鼠肺组织损伤、肺组织纤维化显著减轻,肺胶原含量和血浆MDA含量显著减少,肺组织TGF-β1蛋白表达显著减少,但BALF细胞TGF-β1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BLM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纤维化早期(14 d)肺泡巨噬细胞和纤维化期(30 d)肺非炎症细胞TGF-β1蛋白表达及减轻BLM所致的氧化应激有关.

    作者:齐杰;刘艳超;李清君;陈晓玲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热毒宁注射液与溶媒配伍稳定性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用量的热毒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药液的稳定性.方法:将热毒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按5:250,10:250,20:250,30:250,40:250,50:250,62.5:250的比例配伍后,考察配伍后0~6h内药液的色泽、澄明度、pH、不溶性微粒、主要成分含量、液相指纹图谱的变化情况.结果:配伍药液色泽、澄明度、pH、主要成分含量、液相指纹图谱相似度在配伍后的0~6h内没有显著差异,不溶性微粒有显著差异.结论:热毒宁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4 h内稳定,为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建议配伍使用控制在2h内,与5%GS或0.9%NS配伍时,热毒宁注射液用量不宜大于50mL.

    作者:王永香;刘涛;王振中;张静;萧伟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血府逐瘀汤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血府逐瘀汤组.可逆性冠脉左前降支结扎缺血30 min再灌注2h复制MURI模型,检测再灌注后各组大鼠血清CK,LDH-L以及IL-1β,IL-6,IL-10含量,并在电镜下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汤组能降低血清IL-1β,IL-6水平,促进IL-10的表达(P<0.01),同时减轻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血清CK及LDH-L含量有所下降,但与模型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血府逐瘀汤对MI/RI大鼠有保护作用,与调控炎症反应并保护心肌超微结构有关.

    作者:唐丹丽;刘寨华;张华敏;孙明杰;隋宇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疏肝理气法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下丘脑和胃窦胃泌素、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疏肝理气法对实验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下丘脑和胃窦胃泌素、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吗丁啉组,每组8只,以夹尾激惹刺激法制作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并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柴胡疏肝散水煎剂、吗丁啉溶液灌胃,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下丘脑和胃窦胃泌素、生长抑素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和胃窦GAS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P<0.01),下丘脑和胃窦SS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柴胡疏肝散组和吗丁琳组胃窦GAS,SS表达均较模型组分别上调和下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P<0.01),吗丁啉组下丘脑GAS,SS表达较模型组均无显著性差别,柴胡疏肝散组下丘脑GAS表达较模型组显著上调,而SS表达则与模型组无显著差别.结论:疏肝理气法能上调中枢和外周GAS表达、下调外周胃组织SS表达,可能是其有效治疗FD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凌江红;韦连明;张钰琴;梁纲;王道刚;刘耀利;李勇杰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二至丸提取物对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研究二至丸乙酸乙醋提取物(ethyl acetate extractsof Erzhi pill,EAEP)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种小鼠随机分成6组:正常对照组、四氯化碳损伤模型组、EAEP高、中、低剂量组(19.8,13.2,6.6g·kg~-1)和联苯双酷组(150 mg·kg~-1).用腹腔注射CCl4,致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测定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测定肝匀浆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计算肝指数并同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EAEP具有剂量依赖性地降低CCl,致小鼠肝损伤血清ALT,AST值升高,降低肝匀浆中MDA的含量,增强SOD的活性.通过病理学切片观察,EAEP各剂量组能明显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论:EAEP对四氯化碳造成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作者:闫冰;丁安伟;张丽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圆锥绣球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圆锥绣球茎枝水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进行化学成分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茵芋苷(1),isotachioside(2),8-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3),6-甲氧基香豆素-7-O-β-D-葡萄糖苷(东莨菪苷,4),3,4,5-三甲氧基苯酚-1-O-α-L-鼠李糖基-(1→6)-O-β-D-葡萄糖苷(5),伞形花内酯-7-O-β-D-芹菜糖基-(1→6)-O-β-D-葡萄糖苷(6),伞形花内酯(7),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东莨菪素,8)和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9).结论: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时静;杨敬芝;李创军;张东明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甘草β-香树酯醇合成酶的多态性对其催化效率的研究

    目的:分析与高、低甘草酸含量密切相关的β-AS(A-T)基因型和β-AS(G-C)基因型在酿酒酵母中异源表达的情况,比较这2种基因型对所生成的β-香树酯醇产量的影响,从而为甘草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将克隆的甘草β-AS基因亚克隆到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的穿梭表达载体pY26中,从大肠杆菌中筛选出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PY-β-AS,用醋酸锂法转化到酿酒酵母缺陷型菌株INVScI中,经半乳糖诱导后,收集菌体,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生成的β-香树酯醇的量.结果:甘草β-AS基因所编码的酶能催化酵母内源性2,3-氧化鲨稀生成β-香树酯醇,GC-MS分析显示甘草β-AS(A-T)基因型和β-AS(G-C)基因型所生成的卢-香树酯醇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9.08%,1.40%.结论:甘草β-AS(A-T)基因型的催化效率高于β-AS(G-C)基因型,可为甘草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作者:沈湛云;刘春生;黄建梅;林宏英;苏爽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东北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品质研究

    目的:初步考察东北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的品质,为其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化种植提供参考.方法:参照药典和相关文献,测定10份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的外观性状和水溶性浸出物、灰分和挥发油含量,并以HPLC测定木脂素类成分含量.结果:东北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中总灰分含量≤7.0%,酸不溶性灰分含量≤1.0%,水溶性浸出物含量≥45.0%,同时这10份药材中五味子醇甲含量则均符合我国2010年版药典规定.结论:东北不同产地五味子药材的外观性状和内在品质均存在差异,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的质量标准对保证五味子药材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文;叶正良;郭巧生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五指莲重楼的黄酮和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研究五指莲重楼根茎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提取,利用正相硅胶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胡萝卜苷(1),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2),β-蜕皮激素(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薯蓣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6),芦丁(7),杨梅素(8),4,2',4'-trihydroxychalcone(9),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异鼠李素-3-O-芸香糖苷(11),异鼠李素-3-O-龙胆双糖苷(12),5,5',7-三羟基-4',4''',7''-三甲氧基-[3'-8'']双黄酮(13),5,5',7,4',4''',7''-六羟基-[3'-8'']双黄酮(14).结论:化合物1~3,6~14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9,13和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黄贤校;高文远;赵万顺;张铁军;许浚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紫花地丁的本草考证

    紫花地丁药用历史悠久,且品种繁杂,长期以来对正品紫花地丁莫衷一是.本研究通过对紫花地丁的考证,正本清源,论述品种,希冀为进一步认识研究及临床应用该药有所裨益.

    作者:周驰;张启伟;常章富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虎杖苷对大鼠脑出血性损伤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动态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虎杖苷对大鼠脑出血损伤后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动态变化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探讨虎杖昔3(1脑出血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微透析一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的测定方法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观察虎杖苷对大鼠脑出血后0,6,12,24,36,48,60,72,84,96,108 h脑脊液内天门令氨酸、谷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断头取脑检测脑组织含水量.结果: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在大鼠脑出血后24 h内迅泪升高,并于24 h达到高,随后逐渐开始降低.虎杖苷治疗后,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均上升缓慢,分别在12-72,6-84 1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84,96 h后与同时段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含水量明显较高,虎杖苷组则明显降低(P<0.01).结论:虎杖苷能抑制脑出血后脑脊液中ASP,Glu含量升高,能可显抑制脑出血造成的脑水肿,表明虎杖昔抗脑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脑出血后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升高有关.

    作者:刘华;张国平;别晓东;刘铭;杨洁红;万海同;张宇燕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芒柄花素的植物雌激素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芒柄花素的雌激素样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当归、黄芪、红三叶草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之一——柄花素,利用ER阳性T47D细胞,检测其对细胞增殖速率、分裂增殖指数以及ER亚型表达的影响,评价芒柄花素的植物雌激素活性.结果:MTT增殖试验结果显示,1 x10-71x10-6mol·L-1芒柄花素不能促进人乳腺癌细胞T47D的体外增殖;在101182,780抑制试验中,芒柄花素可能能够与101182,780协同作用抑制T47D细胞体外增殖;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结果显示,1 X10-71x10-6mol·L-1芒柄花素对T47D细胞的分裂增殖指数没有影响;芒柄花素有增强T47D细胞ERα表达的作用(P<0.05).结论:芒柄花素能够在体外条件下增强T47D细胞ERα表达,具有植物雌激素样作用,但该物质不能促进T47D细胞的体外增殖.

    作者:于杰;赵丕文;牛建昭;王继峰;曹远奎;郝庆秀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寿胎丸对母胎界面Thl/Th2细胞因子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寿胎丸对小鼠反复自然流产模型Thl/Th2型细胞因子表达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寿胎丸在诱导母一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设立正常妊娠组(CBA/J x BALB/c)与反复自然流产组(CBA/J x DBA/2),将反复自然流产组孕鼠按怀孕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模型组,寿胎丸低、中、高剂量组,从妊娠第1天开始给药,孕14 d后处死孕鼠,计算各组胚胎吸收率,ELISA检测蜕膜及胎盘组织共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L-4,IL-10,IFN-γ,TNF-α的含量.结果:模型组的胚胎吸收率模型高于正常妊娠组,寿胎丸中、高剂量能显著降低反复自然流产孕鼠的胚胎吸收率,寿胎丸低、中、高剂量组均可降低反复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IFN-y和TNF-a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寿胎丸中、高剂量组可升高反复自然流产小鼠母胎界面IL-4,IL-10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尸<0.05),与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寿胎丸保胎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母-胎界面局部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形成维持正常妊娠所需的Th2型免疫偏倚,诱导母-胎免疫耐受,维持妊娠.

    作者:赖毛华;尤昭玲;马红霞;雷磊;卢芳国;何冬梅;刘慧萍;尹胜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厚朴酚类物质含量层次变异规律研究

    目的:揭示厚朴种源间、家系间及家系内个体间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为厚朴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以广西资源、湖北五峰及浙江景宁等3个厚朴主要产区种源的半同胞家系子代为材料,采用HPLC测定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含量.结果:厚朴酚含量、和厚朴酚含量、酚类物质总量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均为湖北五峰种源高,浙江景宁种源低;种源内家系间、半同胞家系内单株间厚朴酚含量、和厚朴酚含量、酚类物质总量也存在显著差异,含量高的种源家系间、家系内变异也大,但厚朴酚含量与和厚朴酚的比值差异不显著.结论:厚朴酚类物质含量不仅在种源间存在显著差异,种源内家系问及家系内单株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且质量好的种源家系间变异更大,因此,根据厚朴种内酚类物质含量层次变异规律,厚朴良种选育应将种源选择赋于重要地位,建立种源、单株配合选择的遗传改良方法与程序.

    作者:蒋燕锋;潘心禾;朱波;斯金平;黄华宏;朱玉球 刊期: 2010年第22期

  • 我国南方薏苡种质资源对黑粉病的抗病性鉴定

    目的:通过常规田间鉴定方法,从不同来源的薏苡种质资源中筛选优良抗病种质,同时探讨室内快速生化鉴定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田间人工接种试验,对来自云南、浙江、福建等7个省市的19份南方生态型栽培及野生薏苡种质进行黑粉病的抗性鉴定,并通过室内种苗接种试验,观察田间表现抗性不同的种质在接种病原菌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田间接种的19份薏苡种质中,有1份免疫种质,发病率在20%以下的抗病种质1份,发病率在20%~40%的6份,40%以上的感病种质11份;表现不同抗性的种质其种苗接种黑粉菌孢子后12~48 h,PAL的变化有明显差异,抗病性强的种质PAL活性高峰出现较早,酶活相对较强.结论:所收集的大部分薏苡种质抗病性较弱;室内接种黑粉菌孢子后,薏苡种苗的PAL活性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及活性高低,可以作为薏苡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的辅助手段.

    作者:李戈;彭建明;高微微;李荣英;赵俊凌;王志安 刊期: 2010年第22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