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目的观察帕夫林、甲氨蝶呤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6例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基础治疗+帕夫林+甲氨蝶呤;对照组:基础治疗+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观察36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25%和83.3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和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帕夫林+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与甲氨蝶呤+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相当,但其耐受性及安全性较好.
作者:高良熙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脐带围绕胎儿颈部、四肢或躯干者称脐带缠绕,占25%左右,其中90%为脐带缠绕胎儿颈部,称脐带绕颈.绕颈1~2周者常见.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血液交换的重要通道.
作者:韩文峰;吕凤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护生在临床实习中缺乏自信心,缺乏与病人沟通技巧,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较低是当前存在较多的问题,提出通过帮助护生树立自信心,注重培养其人际沟通能力及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策略,以提高其实习效果,实现其向护士角色成功转变.
作者:莫景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子痫多发生于妊娠晚期或临产前,少数发生于分娩过程中,个别发生于产后24h内[1].本例孕期无妊高征,剖宫产术后10d发生子痫,实属少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玉宁;张鸿慧;刘乔平;吴治恒;张晓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科1999年2月~2005年2月收治292例颅脑外伤患者中发生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肿胀28例,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燕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心先安注射液对急性中毒性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3年间收治的120例中毒性心肌损害病人,随机分组治疗并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结果心先安治疗组病人的显效率、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分析中毒性心肌损害的发生机制、心先安的药理作用,结合临床疗效观察证明心先安对各种毒物中毒引起的心肌损害都有显著疗效.
作者:杨明生;丁锋;高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肾上腺脊髓神经病(AMN)是遗传代谢性疾病,具有肾上腺和神经系统两方面损害,目前认为是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一种特殊类型,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科遇到的1例患者报告如下,并复习有关文献资料.
作者:洪丽;屈宝华;孙佩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介入性心脏手术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受益,但该技术为创伤性诊治方法,对病人是一个应激,而且手术难度及风险高,大多数患者都有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特点,所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解除其后顾之忧是手术成功的基础.
作者:安晓平;赵建东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以前妇科手术一般是在硬膜外麻醉下完成,但硬膜外麻醉有诱导时间长、肌松较差、失败率高等缺点.我院用改良法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妇科手术,极大地弥补了这些不足,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范解放;王培山;李明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良性包裹性胸腔积液近年来多有报道[1],但尚未见有尿激酶用于恶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的报道.
作者:徐玉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肺栓塞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血栓累及部位、表现形式及其他改变.结果肺栓塞的CT表现:①直接征象:肺动脉内条状、不规则斑片状充盈缺损,表现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性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4种形式;②间接征象:肺门动脉增宽、肺梗死、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胸腔积液、右心室肥大等.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快速的检查方法,可靠而直观地诊断肺动脉栓塞,可代替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
作者:曹会;薛小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会阴切开术为产科常见手术之一,其目的在于防止会阴及盆底组织严重裂伤,减轻盆底组织对胎先露的压迫,缩短第二产程,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
作者:王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于2004年8月~2005年6月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一般疗法基础上采用静脉高氧液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锋;李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危重症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易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蛛网膜粘连等.采用脑脊液置换术,一方面可尽快及时放出部分血性脑脊液,降低颅内压,从而减轻脑膜刺激征及压迫症状;另一方面注入生理盐水既可使颅内压保持相对稳定,又能稀释含血脑脊液,减轻有害刺激.
作者:王翠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脑卒中后平衡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损是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独立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要障碍之一.所以尽早对其干预和功能锻炼可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
作者:王风改;李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肺心病病人由于慢性缺氧、肺部反复感染及长期肺动脉高压,使右心负荷长期过重,造成右心衰竭,引起体循环淤血症状,且其对洋地黄药物耐受性低、疗效较差,且容易发生心律失常,故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
作者:贾永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T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总结、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患者的CT表现.结果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单骨、单骨多发或多骨发病,其CT表现主要分为囊状膨胀型和硬化型.结论CT能较好地显示本病的病变特征及范围,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赵建青;陈永辉;马长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其预后同恶性肿瘤相似或更差.尽管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的应用使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其病死率仍较高.部分原因是由于长期应用ACE抑制剂后出现醛固酮逃逸现象.
作者:张莹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几年来围生期性传播疾病的感染率急剧上升,由于孕妇孕期体内环境发生改变,免疫力低下,使围生期性传播疾病感染率较非孕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垂止传播的危害引起了围生期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作者:夏庆丽;张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我院应用硝普钠治疗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计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100例,为我院2004~2005年住院病人,其中男72例,女28例,年龄52~83岁,平均72岁,病程9~32年,平均17年,原发病为慢性支气管炎51例(51%),支气管哮喘26例(26%),肺结核23例(23%).
作者:徐晖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