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26例临床分析

高永荣;谢贵阳;李传金;朱蕴

关键词:早期新生儿, 红细胞增多症, 神经系统后遗症, 早期诊断, 发生率, 发病率, 并发症, 疾病, 换血, 处理
摘要:红细胞增多症是早期新生儿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4%~5%,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高达25%~50%,早期诊断、及时换血及处理并发症可防止发生后遗症,现将我院收治的26例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分析如下: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痰热清注射液佐治小儿麻疹合并肺炎50例临床观察

    麻疹是危害小儿健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麻疹患儿的免疫反应由于受到暂时抑制[1],易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如肺炎、喉支气管炎、中耳炎、脑炎等,且病情危重.我们应用痰热清注射液辅助治疗麻疹合并肺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火箭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闭合灌洗治疗骨折术后深部感染24例的护理

    1999年1月~2003年11月,我科共收治骨折术后深部感染24例,通过通管持续灌洗引流,并通过及时准确的护理观察,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都玉娜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食管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心律失常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及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是食管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了病人术后康复及住院时间.围术期发生的心律失常,通常并不严重,但当损害心肌功能,进一步影响心肌供氧平衡或转变为潜在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时则相当严重[1].本文总结了63例食管癌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护理,分析原因,采取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合理的体位、呼吸道管理等措施,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史瑞丽;刘平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输卵管通液术治疗不孕症55例

    输卵管性不孕是女性不孕症的重要原因,约占不孕妇女的30%~50%[1].介入输卵管再通术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治疗方法[2],但其设备和技术条件要求较高,基层医院条件有限而不能开展.从1998年开始,我们在门诊采用输卵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秀花;陈晓静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盖诺配伍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观察

    近几年来,许多新的化疗药物如健择、紫杉醇、盖诺等陆续进入临床使用,使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疗效有了明显的提高,2001年7月~2005年3月,我院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人采用盖诺配伍顺铂治疗48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爱霞;耿桂香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令和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目的将华法令和阿司匹林应用于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评价其对缺血性脑卒中和全身性血栓栓塞一级预防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加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实验.结果抗凝剂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结论华法令或阿司匹林能有效地降低非风湿性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和系统性栓塞发生率.

    作者:刘景兰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分析

    围生期窒息所致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造成新生儿死亡和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对窒息新生儿复苏后尽早应用纳洛酮治疗,以期减轻新生儿脑损伤,1998年1月~2001年10月我科收治HIE患儿76例,其中3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纳洛酮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燕苹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

    肝母细胞瘤是小儿常见的肝脏肿瘤.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母细胞瘤的15例患儿的CT表现,结合文献探讨CT对肝母细胞瘤诊断的价值.

    作者:孙利芳;陈志平;陈伟良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5例内镜分析

    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primary malignant duodenal tumor,PMDT)发病率低,文献报道少.我们对1995年8月~2004年8月所查内镜时发现的5例原发性十二指肠恶性肿瘤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十二指肠病变内镜检出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率,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胡顺彩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痰热清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期31例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发展,与肺部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呼吸道感染是COPD发病和加剧的另一重要因素.临床治疗COPD以控制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我科2004年1月~2005年5月对31例COPD患者进行X线胸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

    作者:汤艳丽;赵满红;葛国红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心先安治疗矽肺并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心先安治疗矽肺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除进行一般治疗,应用心先安90mg~120mg加入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缓慢静脉滴注,1 次/d,连用10d.结果显效16例,有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矽肺并发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81.25%、83.33%、83.33%.结论心先安治疗矽肺并心力衰竭效果显著,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献礼;黎有田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急诊室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急诊室是医院的窗口,不但病种繁多、病情复杂,而且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随时危及生命,因此,对急诊室护理人员的要求比较严格.

    作者:张付芝;刘驰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雌、孕激素受体、p53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相关性研究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肿瘤之一,多发生在55~65岁.病因未明,它常与子宫内膜增生症并存,在一些卵巢功能性肿瘤或乳腺癌患者合并子宫内膜癌的比率也较高,说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长期刺激有关[1].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年轻化、上升趋势,为给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对我院近5年38例子宫内膜腺癌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标记ER、PR、p53蛋白标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目的在于探讨ER、PR、p53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相关性,为子宫内膜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范瑞;秦长岭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疾病不同阶段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简称丙球)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将50例患儿按发热时间长短分为A组(热程≤10d)、B组(热程>10d)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率.结果与结论疾病早期(热程≤10d)应用丙球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痛变的发生率.

    作者:王新荣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双J管在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中的应用(附32例报告)

    我院自1996年以来,在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中应用国产双J管作内支架和内引流32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8~36岁,平均年龄24岁.术前均通过静脉肾盂造影或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明确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并决定手术治疗,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解除梗阻.术前进行常规检查.

    作者:赵新生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中心静脉导管在胸腔积液中的应用

    胸腔穿刺放出胸水及胸腔内注入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是治疗胸腔积液的重要手段.2002年10月~2003年11月我科改变传统的方法,利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胸水引流伴胸腔内注入药物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高福荣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观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局灶性脑缺血导致突发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超过2h常遗留轻微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或CT及MRI显示脑组织缺血征象.传统的TIA定义时限为24h内恢复.我科自2001年来,应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尼莫地平治疗47例TIA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秋霞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的鉴别诊断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吸烟人数增多及环境污染,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发病率有增加趋势,临床上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的病人较多,因此如何鉴别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至关重要.我们自1999年8月~2003年8月共收治4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现将其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郑田香;冯夕玲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宫血宁治疗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米索)终止早期妊娠,因具有简便、有效、安全、痛苦小等特点,近年来备受病人的青睐.但药物流产(药流)引起的阴道出血量多、持续时间长,给病人带来许多痛苦和不便.为了缩短药流后出血时间,我科对2003~2004年自愿要求药物流产的100例妇女使用宫血宁胶囊治疗本症,取得满意疗效,本文就宫血宁胶囊治疗药流后出血作一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秋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 临床用药中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

    因为治疗需要,临床药物在使用中常几种联合应用.因此,几种药常因相互之间作用可出现药效加强、副作用减轻,也可出现药效减弱或毒副作用加重,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有益相互作用对比所出现的不良相互作用仅占很少比例,所以,临床药物联用时要重点预防由于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作者:邵焕芬 刊期: 2005年第2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