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疗性静脉损伤的预防与护理

刘思爱;刘思梅

关键词:化疗性, 静脉损伤, 抗癌药物治疗, 肢体功能障碍, 组织坏死, 治疗癌症, 正常组织, 药物渗漏, 血管刺激, 静脉用药, 静脉输入, 静脉化疗, 静脉护理, 肌肉萎缩, 责任心, 强化疗, 静脉炎, 硬化, 局部, 方法
摘要:抗癌药物静脉输入是治疗癌症常用的方法.抗癌药物治疗(简称化疗)癌症的同时,也伤及正常组织,特别是静脉用药时,对血管刺激很强,可引起静脉炎和静脉硬化.在静脉化疗过程中不慎药物渗漏出血管,可造成局部肌肉萎缩、组织坏死,甚至使肢体功能障碍及残疾.因此在化疗时必须加强责任心,加强化疗前中后的静脉护理.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碧兰麻在牙髓摘除术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

    本文应用复方盐酸阿替卡因注射剂(简称碧兰麻对口腔内科牙髓摘除术50例颗)患牙的麻醉疗效进行观察.结果表明:碧兰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口腔科专用局部麻醉剂,它可取代传统的麻醉方法.

    作者:韩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应用茶碱药物应注意的问题

    茶碱用于治疗哮喘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至今仍然是治疗急慢性哮喘的主要药物.由于该药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十分接近,个体差异较大,参考文献资料及本人在工作中的应用体会,本文重点讨论茶碱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魏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36例临床观察

    我院于1999年10月~2002年4月采用盖诺(VNLB)、顺铂(PDD),组成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36例,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王明生;庄丽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7例宫腔积血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其中以子宫收缩乏力所致者常见,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在宫缩乏力所致产后出血中,宫腔积血为一常见类型,我院自2002年1月~2002年7月分娩总数2378例,产后出血51例,其发生率为2.14%,其中有17例表现为宫腔积血,现就这一类型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于栋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粘连性肠梗阻的中西医治疗与护理

    腹部手术后,由于粘连性原因所造成的肠内容物运行障碍称为粘连性肠梗阻,一般情况下,临床上对此类肠梗阻首先保守治疗.自1990年以来,我科利用中草药复方大承气汤治愈粘连性肠梗阻3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路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清胆红素与心脑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近况

    胆红素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其抗氧化活性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冠心病发生率有重要作用.自从Schwertner等(1994)提出低胆红素可能是冠心病新的危险因子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胆红素与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较为重视,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周祖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经鼻气管插管与经口插管及气管切开抢救呼吸衰竭67例对比分析

    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呼衰)是临床急症,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抢救的关键就是建立人工气道,改善通气.建立人工气道的方式不同对患者的影响亦不同.我们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引导经鼻气管插管、经鼻盲插、喉镜直视下经口插管及气管切开置管抢救呼衰患者67例,现就其各自特点做一对照分析.

    作者:康维华;刘长恩;刘瑞吉;乔华;张向宁;兰岚;卢宏志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婴儿闷热综合症血糖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附45例临床分析)

    我院儿科自1994年1月~2000年12月对45例闷热综合症患儿进行了血糖判定,观察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并与正常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清广;唐宇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健择+顺铂方案治疗非小细胞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作者在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期间和本院2000年~2002年,用健择+顺铂治疗非小细胞癌2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牛丽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孚来迪治疗乙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孚来迪(Repaglinide,瑞格列奈)为我国第一个国产餐时血糖调节剂,通过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发挥作用,它在结构、作用特点和分泌机制方面均不同于现有的口服磺脲类降糖药[1].

    作者:袁永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胆囊部分切除48例临床分析

    胆囊部分切除是指将胆囊底部、体部及颈部前后壁的大部分切除,仅胆囊床上的胆囊后壁全部或部分留在原位,其残留的粘膜予以剔除或破坏,胆囊管按常规方法分离后解扎.此种操作称胆囊部分切除术或胆囊大部分切除术.我院自1990年5月~2000年5月胆囊部分切除术共计48例,与常规胆囊切除术一样,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剖腹洗胃抢救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体会

    有机磷农药急性中毒是我们基层医院常见的急症,抢救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洗胃是否迅速和彻底.我院自1980年以来收治急性有机磷中毒病人1250人,其中重度中毒400例,但有7例洗胃插管失败,3例因食物堵塞胃管难以洗胃,4例因服毒量过大而不能彻底清除毒物,2例因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管难行插管洗胃的,对这16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采取了剖腹洗胃,获得了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哲华;刘恒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的临床CT分析

    外部性脑积水又称蛛网膜下腔积液.多数出现在生长迅速的婴幼儿,一般无颅内高压的表现.为特发性或与外伤、颅内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关[1,2].本文收集婴幼儿外部性脑积水46例,详细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听见,以加深对其认识水平.

    作者:于四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出院指导

    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高血压病史者占50%,是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

    作者:王绿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体会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内科常见急症、重症.但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特征的改变,往往缺乏典型胸痛,而以其他系统症状突出,常易误诊、漏诊.本文收集了1991年6月~2002年5月间我院61例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AMI)的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亢凤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铜绿假单胞菌引发医源性感染的调查

    近几年来,铜绿色假单胞菌(PA)作为条件致病菌对人类的致病作用明显增加.我们调查分析了从1999年1月~2002年5月由PA引发的医源性感染21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邱学峰;顾丽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缬沙坦和苯那普利对慢性房颤患者纤溶系统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拮抗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房颤患者纤溶系统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双盲、交叉设计.选入30例慢性房颤患者分为三组,缬沙坦治疗组(口服80mg/天),苯那普利治疗组(口服10mg/天),对照组:三组均不限使用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前及治疗第10天各采静脉血1次,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型(PAI-1)活性t-PA抗原含量,PAI-1抗原含量.结果:三组的t-PA活性、t-PA抗原含量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差异(P<0.05),各组PAI-1活性,PAI-1抗原含量治疗前后也有显著差异(P<0.05),但对照组无明显性差异(P>0.05).缬沙坦组和对照组相比较,t-PA活性、PAI-1活性和PAI-1抗原含量P<0.01,t-PA抗原含量P<0.05.苯那普利组和对照组比较,tPA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t-PA抗原含量、PAI-1活性和PAI-1抗原含量均有差异(P<0.05).缬沙坦和苯那普利组比较,t-PA活性、PAI-1活性、PAI-1抗原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t-PA抗原含量无差异(P>0.05).结论:AT1受体拮抗剂和ACE抑制剂通过减轻内皮系统的损伤,对慢性房颤患者的纤溶系统有改善作用,并且AT1受体拮抗剂优于ACE抑制剂.

    作者:刘军利;王智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金属-烤瓷修复远期效果的临床评价

    金属烤瓷冠修复体具有抗折力强,颜色及外观逼真,表面光滑,耐用不易磨损,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受到广大患者的喜爱,是目前应用广泛的修复体之一.我们对本科室制作的烤瓷修复体的远期效果进行了临床评价,讨论如下.

    作者:刘艳林;苏健;陈冠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洛汀新佐以黄芪当归合剂治疗糖尿病肾功能不全

    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三大病因之一,糖尿病肾病后期约50%~70%有肾功能损害,其中25%发生尿毒症,延缓肾功能恶化进展,是治疗糖水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关键.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洛汀新联合黄芪当归合剂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霍飞蛟;崔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临床某些药物对肾脏损害的初步探讨

    临床上用药繁多,经口服或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法药物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经肝肾代谢,终经肺、肾脏、皮肤、肠道排出体外.在此主要讨论临床药物对肾脏造成的损害,用药不慎及滥用可造成药物性急性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急性肾衰、血栓性微血管病变、慢性肾衰、肾间质纤维化等.现分类论述如下.

    作者:雷森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