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8 F-FDG制备影响因素探讨

李奇明;金榕兵;王艳武

关键词:脱氧葡萄糖, 化学合成, 氟放射性同位素
摘要:目的对18F-脱氧葡萄糖(FDG)制备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以提高生产过程中18O-水回收率和18F-FDG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方法 18F-FDG制备通过回旋加速器和化学反应控制模块自动进行,通过分析物理、化学过程,探讨影响因素,改进制备工艺.结果通过改变影响因素,18O-水回收率可达70%,经校正后放射化学产率可稳定在72%左右,四甲胺柱放射性活度残留不超过3%,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放化纯>97%,其他质量指标符合美国药典25版(2002版).结论在18F-FDG制备过程中,靶电流、轰击时间、16O-水残留量及管道传输效果(时间)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18O-水回收和18F-FDG的产量.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相关文献
  • 18 F-FDG符合线路显像图与CT图的三维容积融合及其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3D)融合软件进行非同机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图与CT图的3D容积融合的可行性及其在病变定位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6例行全身18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时发现有阳性病变的患者,将其CT检查的数据用光盘存贮,然后输入SPECT仪中,用SPECT仪自带的3D融合软件对CT采集的容积数据进行3D重建.以明显的解剖结构或病灶作为定位标志,重复比较18F-FDG显像图与CT图的形态和位置,选择适合的图像进行融合,并在融合图像上观察18F-FDG浓聚灶在CT图像上的位置.结果 3D融合软件能对CT数据和18F-FDG显像数据自动归一化处理,并可进行任意厚度和角度的3D重建.16例患者18F-FDG显像共发现阳性病灶45处,包括18F-FDG显像图上定位不明确的14处病灶均在CT图上明确定位.结论运用3D融合软件可方便地进行非同机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图与CT图的融合,并可对18F-FDG显像定位的病灶进行准确定位.

    作者:占宏伟;孙达;许唯;刘其昌;叶小娟;包承侃;何刚强;刘洪彪;尹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99 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冠心病

    作者:张英男;郑溪园;郭一玲;张桂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GFR和ERPF与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微量蛋白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DN)肾小球滤过率(GFR)和肾有效血浆流量(ERPF)与尿微量蛋白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NIDDM)69例,根据尿白蛋白(Alb)排泄率(UAER)分为3组:正常Alb尿组(Ⅰ组,UAER<20 μg/min);微量Alb尿组(Ⅱ组,UAER 20~200 μg/min);大量Alb尿组(Ⅲ组,UAER>200 μg/min).行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测定GFR、ERPF,同时测定尿Alb、α1微球蛋白(α1-MG)、β2微球蛋白(β2-MG)和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结果Ⅰ组GFR和ERPF值比对照组增高,与尿微量蛋白呈负相关.Ⅱ组GFR比对照组增高,与尿微量蛋白呈正相关;ERPF略低于对照组,与尿微量蛋白呈负相关.Ⅲ组GFR和ERPF明显降低,与尿微量蛋白呈负相关.Alb、α1-MG、β2-MG与SCr、BUN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GFR、ERPF是反映DN变化的灵敏指标,与尿微量蛋白联合检测判断DN进展程度更有意义.

    作者:陈雪红;王正江;柳江燕;鲁秀娟;袁耿彪;冯建中;李西焕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用18F-FDG PET显像判断淋巴瘤恶性程度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全身显像判断淋巴瘤恶性程度的价值.方法对3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9例,霍奇金病3例)治疗前的恶性淋巴瘤患者按病理REAL分型标准划分为低度、中度及高度恶性3组.其中低度恶性10例,中度恶性18例,高度恶性4例.所有患者行全身PET显像.图像分析采用视图分析及测量病灶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方法相结合.结果恶性淋巴瘤患者中,低度恶性组SUVmax为0.70~6.50,SUVmax(±s):2.95±1.72;中度恶性组SUVmax为2.34~25.00,SUVmax(±s):8.72±5.68;高度恶性组SUVmax为5.90~15.10,SUVmax(±s):10.30±4.05.恶性淋巴瘤患者SUVmax低度恶性组与中度、高度恶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虽中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SUVmax在数值上有一定范围重叠,但结合影像学改变,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结论 18F-FDG PET显像能较好预测恶性淋巴瘤的恶性程度,为临床提供有用信息.

    作者:李东江;唐安戊;乔穗宪;陈立光;许经胤;杜欣;李群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肺部病变18F-FDG PET显像的适应证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显像鉴别诊断肺部病变良恶性的适应证.方法 86例患者先行X线胸片和CT检查,然后行胸部或全身PET检查,依据病灶形态、代谢水平[标准摄取值(SUV)]、有无肺外病灶等指标鉴别病变的良恶性.结果 6例肺不张和4例胸腔积液患者中,18F-FDG PET显像发现有隐匿性肿瘤灶7例,并区分出3例良性病变,鉴别准确性为100%.7例炎症和7例结核,FDG PET正确识别4例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的肿瘤灶,区分7例良性病变,鉴别准确性分别为85.7%和71.4%.46例可疑肺癌但放射学征象不典型者,FDG PET正确鉴别41例,准确性89.1%.16例有典型肺癌放射学表现者FDG PET判断为恶性15例,并鉴别出1例良性病变.5例FDG PET假阳性者为肺结核2例、炎症1例和结节病2例;3例假阴性为腺癌1例和小细胞肺癌2例.结论未见肿块影的肺不张或胸腔积液、正规治疗后无明显变化的炎症或结核及可疑肺癌但放射学征象不典型肺结节者应行18F-FDG PET显像.

    作者:马云川;张琳瑛;苏玉盛;李德鹏;尚建文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PET在肿瘤学中的应用前景

    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0世纪,人类为征服肿瘤做了不懈的努力,可谓百年求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

    作者:屈婉莹;周前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硝酸甘油介入99Tcm-MIBI SPECT心肌显像对PTCA决策的影响

    目的评价硝酸甘油(NTG)介入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 SPECT心肌显像对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决策的影响.方法 51例心肌梗死患者PTCA前1周内行99Tcm-MIBI静息和NTG介入心肌显像,术后2~3个月内复查静息心肌显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1例患者共141个心肌灌注异常节段,其中术后74个节段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治疗有效率为52.48%.术前NTG介入显像表现为可逆性缺损79个节段,术后84.81%(67个)节段心肌灌注改善,其中有明显填充的58个节段,术后全部灌注改善.NTG介入显像表现为不可逆性缺损的62个节段,有11.29 %(7个)节段术后心肌灌注改善.NTG介入显像检测心肌存活的准确性为86.52%.结论 NTG介入99Tcm-MIBI SPECT心肌显像对患者行PTCA起重要的决策作用.

    作者:张青;王梦洪;杨晓青;彭景添;关晏星;叶斌华;熊立跃;欧阳军;龚晓红;吴印生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99 Tcm-MIBI SPECT心肌显像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评估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运动-静息SPECT心肌显像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后患者长期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对接受PCI并于1992年1月~2001年12月行99Tcm-MIBI运动-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随访.图像分析采用20节段,4分打分法,获得运动总积分(SSS)、静息总积分(SRS)和心肌缺血分(SDS).结果根据心肌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SSS=0,153例)、固定缺损组 (SDS<3,SRS>1,100例) 和可逆性缺损组(SDS≥3,6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和死亡为恶性心脏事件,再次血运重建术(心肌显像后≥3个月)为良性心脏事件.318例入选患者,随访时间(38±27)个月.随访期间,51例(16.0%)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其中1例死亡,13例AMI,9例冠状动脉搭桥术,28例2次PCI.可逆性缺损组的年恶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9%,与正常组(0.2%)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7.71,P=0.005).可逆性缺损组的年良性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0.7%,与固定缺损组 (2.5%,χ2=17.69, P<0.000 1)和正常组(1.5%,χ2=33.89,P<0.000 1)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心肌显像正常或为可逆性缺损则恶性和良性心脏事件发生率在有心绞痛和无心绞痛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心肌显像为固定性缺损区,则有心绞痛症状的良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绞痛者(15.9%和1.8%,χ2=6.11,P=0.013).Cox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SSS(χ2=12.70,P<0.000 1)和SDS(χ2=5.80,P<0.05)为预测恶性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而SDS(χ2=11.72,P<0.000 1)为预测良性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PCI后患者,如99Tcm-MIBI心肌SPECT显像正常,则预后良好;如心肌显像呈可逆性缺损,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心脏事件的发生与有无心绞痛无明显关系;如心肌显像为固定性缺损,则有心绞痛症状患者接受再次血运重建术的可能性明显高于无心绞痛症状患者.因此,该方法对于PCI后患者的预后估测和进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晓丽;刘秀杰;何作祥;史蓉芳;高润霖;陈纪林;杨跃进;杨敏福;王翠英;魏宏英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关于PET/CT与分子影像学

    刚刚迈入21世纪,许多新的仪器、新的学科、新的思维就向我们迎面扑来,核医学已突破了原先自身的框架而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而其他学科也已渗透到我们核医学领域.突出的新学科是分子影像学,突出的新仪器是PET/CT.融合二字的含义也更加广泛了,不仅是两幅图像、两种机器的融合,而是多功能、多学科、多种人才的融合.这些对核医学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作者:陈盛祖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PET显像多层面容积重建显示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目的建立可在PC机上运行的PET显像容积数据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平均密度投影法(AIP)多层面容积重建显示软件,并用于临床.方法在PC机上,对13N-NH3、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显像原始三维容积数据,经归一化数据转换、三维几何和观察变换、透视变换等步骤,生成MIP或AIP投影图像,透视变换采用平行投影透视法.结果终的PET显像三维容积数据多层面容积重建显示程序具有灵活的交互式图形用户界面,可在PC机上运行,可生成PET显像三维容积数据多角度多方位的MIP或AIP投影图像;对心脏、垂体、肾脏等器官动态13N-NH3 或18F-FDG PET显像,可多角度多方位投影图像,直观、整体显示血流灌注相靶器官及周围大血管和血池.结论建立的PET显像三维容积数据多层面容积重建显示技术可多角度多方位直观、整体显示血流灌注相靶器官及周围大血管和血池,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祥松;何作祥;唐安戊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电图异常Q波患者201Tl心肌显像分析

    目的分析临床心电图(ECG)出现异常Q波而核素心肌显像正常的原因.方法 69例患者分别行ECG和201Tl心肌显像.其中男52例,女17例,45岁以下28例.结果 25例ECG表现为前间壁心肌梗死,33例表现为下壁心肌梗死,5例表现为前间壁+下壁心肌梗死,4例表现为侧壁心肌梗死,2例表现为正后壁心肌梗死;误诊为前间壁或下壁心肌梗死共60例,占87%.经心脏超声、ECG等检查,69例中9例为心室内传导障碍,7例为扩张型心肌病,5例为肥厚型心肌病,2例为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共23例,占33.3%,其余各种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依靠ECG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应慎重;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应为诊断心肌梗死的常规检查方法.

    作者:秦迁;陈建;梁宇虹;饶伟清;方卫华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前列腺癌骨转移全身骨显像特征

    作者:袁超;陶新全;刘恒超;周翔;刘霞秋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99 Tcm-MIBI门控心肌显像ECTS软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

    目的评价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门控心肌显像Emory Cardiac Toolbox softwere (ECTS)处理软件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临床价值.方法 31例受检者,采用静息-多巴酚丁胺负荷一日法,行99Tcm-MIBI门控心肌断层显像,用ECTS软件测量LVEF,并于1周内完成平衡法心室显像,比较2种方法测量LVEF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①ECTS软件分析左室功能参数的重复性很好,变异系数(CV)均小于2%.②99Tcm-MIBI门控心肌显像ECTS软件测定LVEF值与平衡法心室显像测定值相关性良好(r=0.893,P<0.001).③ECTS软件测定的LVEF值[(57.3±2.93)%]较心室显像测定值[(46.6±2.86)%]高(t=7.76,P<0.001).结论 99Tcm-MIBI门控心肌显像ECTS软件与平衡法心室显像测定LVEF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前者测量值较后者高.99Tcm-MIBI门控心肌显像ECTS软件测定LVEF值能否完全取代平衡法心室显像测定,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唐忠群;顾兆祥;蒋茂松;唐熙;姜建隽;张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西门子核医学产品技术介绍

    自1956年生产了第1台核医学检测设备以来,西门子的核医学仪器历经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大的核医学设备生产厂家之一.目前拥有20多种PET和SPECT全系列产品,并以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推动医学影像学的迅速发展.

    作者:李文罡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冠心病患者201Tl和99Tcm-MIBI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目的探讨静息201Tl/负荷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双核素心肌SPECT显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6例冠心病患者行201Tl负荷-延迟再分布心肌SPECT显像;常规潘生丁药物负荷高峰时,静脉注射201Tl 111~148 MBq,15 min后进行心肌显像.对23例冠心病患者和9例正常人行静息201Tl负荷、99Tcm-MIBI双核素心肌SPECT显像,静息状态注射201Tl 111~148 MBq,注射后5 min给予潘生丁药物负荷,高峰时注射99Tcm-MIBI 925 MBq.1 h后行双核素显像.结果 36例冠心病患者201Tl负荷-延迟再分布心肌显像的阳性率为83.33%,23例冠心病患者双核素心肌显像的阳性率为100%,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4.267,P=0.043).9例正常受检者均为阴性.结论双核素心肌显像对冠心病的检出率较高,省时、安全并可获得高质量图像,对冠心病诊断有较高临床价值.

    作者:金玉新;刘从进;张光明;李鼎;侯敏;朱汇庆;刘兴党;林祥通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改良99Tcm-RBC显像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改良99Tcm-RBC显像对下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常规静脉注射示踪剂,矩形探头取全腹部视野.待腹部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后,用核素在体表标记出血区,结合口服99TcmO-4 液,密切观察99TcmO-4 峰通过肠腔的情况和99TcmO-4 峰与异常放射性浓聚区的融合时间,必要时加侧位观察.结果 18例改良99Tcm-RBC显像中,5例小肠出血患者99TcmO-4 前峰迅速覆盖标记区内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融合时间平均为(38.4±12.5) min;13例结肠出血患者可见顺次显示空回肠各部直至回盲部, 融合时间平均为(98.7±31.6) min.结论以99TcmO-4 峰融合时间60 min为参考标准,可区分大小肠出血,再结合观察回盲部显像位置初步确定出血位置.改良99Tcm-RBC显像较常规99Tcm-RBC显像对下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有一定优势.

    作者:高宙;陈红艳;石宇;贾少微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血管核医学若干临床应用进展

    21世纪影像学是将传统影像学与现代影像学结合,以形态学为基础,发展与脏器功能、代谢、受体、基因显像相结合的分子影像学.其主要从分子生物学与活体化学水平展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内容有神经受体显像,基因显像,放射免疫显像(RII),以及活体分子生化、代谢显像等,从而对疾病的诊断与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探测仪器方面,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将形态学影像与脏器的功能、灌注、代谢显像相融合(fusion),实现综合优化诊断.

    作者:刘秀杰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结核病18F-FDG PET图像表现的多样性

    目的总结结核病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显像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结核病患者的18F-FDG PET图像,其中21例由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证实,余5例据临床资料诊断.所有患者在注射18F-FDG 60~90 min后进行衰减校正全身PET显像.其中14例患者同时行早期(40~65 min)和延迟(1.5~2.5 h)双时相检查.图像判读包括目测法和标准摄取值(SUV)半定量分析.双时相显像计算SUV变化率[ΔSUV(%)].结果 26例结核病患者中22例可见18F-FDG摄取,肺结核摄取18F-FDG有4种基本类型:肺结节局限性18F-FDG浓聚(9例);肺内病灶同时伴有肺门或纵隔淋巴结浓聚(5例);肺伴有锁骨上和(或)腹腔淋巴结异常浓聚(3例);广泛胸膜异常浓聚(2例).平均SUVmax为3.64±2.58(1.4~7.6 ).延迟相SUV与早期相比较随时间延长而增加[(34.62±7.25)%].3例肺外结核18F-FDG PET显像呈阳性.4例陈旧性肺结核患者在CT所示结节部位未见18F-FDG摄取.结论结核病18F-FDG摄取可作为结核活动性的一个标志,其18F-FDG PET表现呈多样性.阳性18F-FDG摄取在肺部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时应慎重,特别是多发高代谢病灶背景不清晰时.背景不清晰的病灶结合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应考虑结核可能.

    作者:赵军;林祥通;管一晖;左传涛;华逢春;陆舜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CA15-3 IRMA联合99Tcm-MIBI显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白天旭;王旭光 刊期: 2003年第z1期

  •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的质量保证

    心脏核医学中应用广泛的是心肌灌注显像,其主要用于诊断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判断心肌存活、预后及危险性分级,监测冠心病治疗效果及冠状动脉再狭窄等.

    作者:白晶;尚玉琨;李舰南;蔡良;周桂梅 刊期: 2003年第z1期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