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徐婧;叶存奇;黄成
目的:探讨枳棋子对急性乙醇中毒的防治作用.方法: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枳棋子提取物组,给药30 min后,模型组与枳棋子组灌酒0.015 mL·g-1,在灌酒后0.5,1,1.5,2,2.5,3 h分别摘眼球取血和取肝组织.采用生化酶法,测定小鼠酒后不同时间内血中乙醇浓度和肝中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结果:小鼠血中乙醇浓度在酒后0.5~1.5 h达到高峰,与模型组相比,枳棋子提取物组0.5~3 h内的血中乙醇浓度数值降低.枳棋子提取物组对小鼠酒后1~1.5 h肝中ADH的影响较为明显,使其活性增加;酒后2~3 h肝中ADH活性虽然也增强,但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枳棋子提取物可降低酒后血中乙醇浓度,增强肝中ADH活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消化道对乙醇的吸收,从而起到有效的降醇解酒作用.
作者:陈绍红;钟赣生;李爱里;李少华;吴立坤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坤怡宁颗粒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内在机制.方法:以去卵巢大鼠为模型,观察坤怡宁颗粒对去卵巢大鼠体重和子宫、胸腺、肾上腺等脏器系数的影响;用放免试剂盒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白细胞介素-2(IL-2),骨钙素(BGP)的含量.结果:坤怡宁能增加去卵巢大鼠子宫和肾上腺系数,提高其降低的E2,IL-2和BGP,显著降低去卵巢大鼠升高的FSH,LH和PRL.结论:坤怡宁对去卵巢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紊乱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明华;杨苏蓓;龙森;金祖汉;金捷;陈婉姬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栀子不同化学部位的肝毒性作用.方法:灌胃给药3 d后,观察大鼠外观、行为及体重变化;称量肝脏重并计算肝指数;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对肝脏组织进行光镜的病理学观察.结果:3.08g·kg-1的水提物、1.62g·kg-1的醇提物、0.28 g·kg-1的栀子苷导致肝重增加,肝指数增大,与空白比较P<0.05,P<0.001;ALT,AST活性增高,TBIL含量增加,与空白比较P<0.05,P<0.001;光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态改变.结论:栀子水提物、醇提物、栀子苷具有肝毒性,栀子苷是栀子肝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作者:杨洪军;付梅红;吴子伦;梁日欣;黄璐琦;方婧;李耿;曹莹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分离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柱、凝胶柱色谱分离,制备HPLC纯化,采用MS,NMR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油醚及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脱镁叶绿素a(phaeophytin a,1),脱镁叶绿素a′(pheophytin a′,2),齐墩果酸(deanoic acid,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3β-羟基-豆甾-5-烯-7-酮(3β-hydroxystigmast-5-en-7-one,5),α-菠甾醇(α-spinasterol,6),二十四亚甲基环阿尔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7),环桉烯醇(cycloeucalenol,8),叶绿醇(phytol,9).结论:化合物1,2,5,7~9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作者:FANG Jin-bo;方进波;段宏泉;张彦文;高石喜久 刊期: 2006年第13期
中药柴胡系伞形科柴胡属植物的干燥根,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的功能,主治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肋腹痛等症,其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及挥发油.柴胡滴丸系选用上等北柴胡,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制成的纯中药制剂,本研究探讨其佳滴制工艺.
作者:李亚琴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建立一种实用、简便的金钱白花蛇药材DNA分子标记鉴别方法.方法:根据金钱白花蛇及常见混淆品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设计一对专门用于中药材金钱白花蛇的鉴别引物HJL-1和HJH-1.用不同的复性温度PCR扩增,确立特异性反应条件,并利用此方法鉴别从市场中购买的金钱白花蛇药材.结果:在67℃复性温度下进行PCR,正品金钱白花蛇均得到230bp的扩增带,而混淆品在同样的条件下无扩增带.对市售金钱白花蛇药材随机选取18块进行PCR鉴别验证,其中正品14块,混淆品4块,检出率达100%.结论:设计的鉴别引物对正品金钱白花蛇有高度特异性.可用于市售金钱白花蛇药材的鉴定.PCR稳定性高,同种不同个体间的种内差异对鉴定结果不会有影响.
作者:冯成强;唐晓晶;黄璐琦;钱忠直;张继;崔光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小儿乐食片是根据本院梁茂新研究员的临床经验方,采用科学提取方法精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健脾开胃的功效,用于治疗脾失健运小儿厌食症.本试验根据其功能主治,进行了有关的主要药效学研究.
作者:李显华;贾冬;杜佳林;张宏;向绍杰;王海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采用HPLC建立草乌药材的指纹图谱.方法: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mm,5μm);乙腈-醋酸铵缓冲溶液(2.5%o冰醋酸-浓氨水,pH 10.5)(60∶4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柱温30℃.结果: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2%,所得的色谱图各色谱峰分离较好,基线平整,符合指纹图谱有关规定.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重复性好,结果可靠,可为草乌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有效手段.
作者:赵英永;崔秀明;戴云;苗华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评价灯黄注射液对脑缺血模型动物的保护作用.方法:以犬大脑中动脉结扎和大鼠颈内动脉注射血栓复制局部脑缺血动物模型,测定犬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肌酸激酶(GK)值,计算缺血区比例,对局部脑缺血大鼠进行神经症状和行为学的评分,计算脑梗死区百分比.以沙土鼠颈动脉结扎法复制动物全脑缺血模型,测定大脑皮层含水量,观察海马损伤程度并测定脑匀浆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结果:灯黄注射液可明显降低犬结扎大脑中动脉后的AKP及CK的升高(P<0.05),降低脑梗死区百分比(P<0.05);改善局部脑缺血大鼠神经症状评分和行为学评分(P<0.05),减小大鼠脑梗死区域百分比(P<0.05);能明显降低沙土鼠大脑皮层水含量(P<0.05),提高存活锥体神经元数量,抑制脑匀浆的MDA和LDH的升高.结论:灯黄注射液对脑缺血模型动物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唐灿;袁靖;陈谨;刘剑毅;江兵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民族草药藓类植物回心草Rhodobryum roseum的化学成分.方法:回心草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分,用硅胶、凝胶柱色谱进行成分分离纯化,通过物理化学和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回心草的醋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1)、槲皮素(quercetin,2)、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3)、2α-羟基齐墩果酸(2α-hydroxyoleanolic acid,4)、2α-羟基乌苏酸(2α-hydroxyursolic acid,5)、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6)、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7)、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8).结论: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戴畅;刘屏;刘超;王波;陈若芸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对中药丹参中多糖进行研究.方法:丹参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得到丹参粗多糖,以DEAE-Sepharose Fast Flow纯化后,以H2O2脱色,流水透析,冷冻干燥后得到2个浅黄色均一多糖SMP 1,SMP 0.5,经13C-NMR,DEPT,IR谱,单糖组分分析、部分酸水解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SMP 1,SMP 0.5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1.39×106,4.03×105,SMP1主要以α-(1→6)D-Glc聚合而成,有少量的α-(1→2)D-GIc聚合;SMP 0.5主要由α-(1→6)D-Glc聚合而成.结论:SMP 1,SMP 0.5为从丹参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中性均一多糖.
作者:汪红;王强;王顺春;王峥涛;沈建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前期研究证实[1-3],疏肝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肠动力的排空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方对胃肠肽及神经递质调节作用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杨胜兰;刘松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索毛茛科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存在的联系性,即毛茛科药用亲缘学的研究.方法:将有关本草的植物化学、疗效等信息数据与植物亲缘关系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本科的化学成分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型: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毛茛苷类,三萜皂苷,二萜生物碱等.毛茛苷和木兰碱同时存在于铁线连属Clematis,铁筷子属Helleborus,驴蹄草属Caltha.结论:结合其疗效,从药用亲缘学的角度来观察,赞同Tamura的主张,将毛茛科划分为6个亚科,即金莲花亚科Helleboroideae、毛茛亚科Ranunculoideae、升麻亚科Cimicifugoideae、扁果草亚科Isopyroideae、唐松草亚科Thalictroideae和黄连亚科Coptidoideae,支持成立升麻亚科的观点.
作者:彭勇;陈四保;陈士林;肖培根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白芍炮制过程中,饮片芍药苷含量及其差异的分布.方法:炒白芍、酒白芍及白芍片的中试生产,以HPLC测定样品芍药苷的含量.结果:亳芍,杭芍及川芍药材的芍药苷平均含量分别为0.97%,1.01%和0.88%;白芍片分别为0.91%(亳芍),0.70%(杭芍)和0.41%(川芍);炒白芍为0.725%(亳芍),0.30%(杭芍),0.22%(川芍);酒白芍为0.91%(亳芍),0.35%(杭芍),0.21%(川芍).结论:加工批次之间的饮片的芍药苷含量差异均低于10%,略高于亳芍、杭芍及川芍药材之间的差异,说明在白芍的质量控制中,加工程序和工艺参数与对药材的控制同等重要.
作者:赫炎;赵惠东;唐力英;王祝举;张启伟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对比沙棘籽油和果汁油对肝损伤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模型,分别喂以不同浓度的沙棘籽油和果油,45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变化.结果:一定剂量的沙棘籽油和果油能提高实验性肝损伤小鼠肝脏SOD活力,抵抗血清中ALT的升高,且在剂量范围内高剂量作用好于低剂量、籽油的作用略优于果油.结论:一定剂量的沙棘籽油和果油有抵抗小鼠肝损伤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籽油作用略优于果油.
作者:刘超;徐婧;叶存奇;黄成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建立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Zorbax SB-C18色谱柱,流动相A0.05%的磷酸水溶液,B含0.05%磷酸的4%乙腈甲醇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30 nm.结果:丹酚酸B在0.710~22.7μg(r=0.999 9),芍药苷在0.103~3.30μg(r=0.999 9)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了3个批次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其中丹酚酸B的含量范围为6.46~11.6mg·g-1,芍药苷的含量范围为1.44~1.78 mg·g-1.结论:该方法准确度好、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可以作为双丹颗粒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葛志伟;贺庆;水文波;程翼宇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桂枝汤有效部位A分离的邻甲氧基桂皮醛对发热相关的环氧酶(COX)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培养,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待细胞生长至融合状态后加入不同含量的邻甲氧基桂皮醛(12.5,25,50,100,200μg·mL-1)孵育3 h,之后以30ng·mL-1的IL-1刺激12 h.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PGE2的含量及细胞内COX-1和COX-2的活性.结果: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可见90%以上的培养细胞呈阳性,确认为rCMEC.暴露于30ng·mL-1 IL-1后,rCMEC内COX-2活性及释放的PGE2量显著增加,COX-1活性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加入不同含量的邻甲氧基桂皮醛后,随含量增加可下调COX-1,COX-2活性及PGE2量,且呈剂量依赖关系;至含量为200μg·mL-1时,COX-2活性及释放的PGE2与IL-1单独作用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COX-1活性虽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结论:邻甲氧基桂皮醛能下调IL-1刺激rCMEC释放升高的PGE2,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活性有关.
作者:郭建友;杨元宵;赵保胜;刘洪斌;李兰芳;马悦颖;郭淑英;霍海如;姜廷良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了解温度、光照等条件对夏枯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常规的发芽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适宜温度条件下,光照与否对夏枯草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明显,温度不适时,光照为制约夏枯草种子发芽的主要因素;在12~36 h浸种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夏枯草发芽率有所降低;5~25℃,夏枯草种子的发芽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浸种12 h,20℃光照条件,适宜夏枯草种子的萌发.
作者:郭巧生;刘丽;赵荣梅;孔燕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观察沙棘籽渣黄酮对更年期大鼠血脂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11~15月龄SD大鼠为更年期模型,应用尼尔雌醇和3种剂量的沙棘籽渣黄酮进行灌胃给药,对照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13周,观察沙棘籽渣黄酮对更年期大鼠血脂及血清和肝脏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水平.结果:更年期大鼠经灌胃给予沙棘籽渣黄酮后,血清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1);对血清和肝脏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提高(P<0.05),同时降低肝脏组织的丙二醛含量(P<0.01).结论:沙棘籽渣黄酮可改善更年期大鼠的血脂代谢,并且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作者:杨现艳;瞿伟菁;徐自良;缪倩;朱丽娴;徐志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荆芥为唇型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一味常用解表中药,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等功能,用于感冒,头痛,风疹,麻疹,疮疡初起[1].目前关于其化学成分有单萜、黄酮的报道[2,3].作者在对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的研究中发现,荆芥对该有效部位群贡献较大,因此对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荆芥中分离鉴定.这些化合物中,熊果酸,反式桂皮酸有抑菌抗病毒活性,同时还有保肝利胆的作用;熊果酸,反式桂皮酸,β-谷甾醇具有抗炎活性[46].这些活性成分与荆芥的功效相关联.
作者:张援虎;胡峻;石任兵;郭亚健;董玉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