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产地菝葜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比较

王光忠;徐淑珍;干国平;刘焱文

关键词:菝葜, 产地, 白藜芦醇, HPLC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产地菝葜中有效成分白藜芦醇的含量.方法:对采自我国不同产地的菝葜样品进行成分分析比较,以菝葜活性成分白藜芦醇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结果:不同产地菝葜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有显著差异.结论:产自安徽潜山菝葜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
中国中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夏枯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目的:了解温度、光照等条件对夏枯草种子萌发的影响.方法:常规的发芽试验方法进行试验.结果:适宜温度条件下,光照与否对夏枯草种子发芽率影响不明显,温度不适时,光照为制约夏枯草种子发芽的主要因素;在12~36 h浸种时间范围内,随着时间的增加夏枯草发芽率有所降低;5~25℃,夏枯草种子的发芽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结论:浸种12 h,20℃光照条件,适宜夏枯草种子的萌发.

    作者:郭巧生;刘丽;赵荣梅;孔燕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沙棘籽油和果油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沙棘籽油和果汁油对肝损伤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模型,分别喂以不同浓度的沙棘籽油和果油,45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变化.结果:一定剂量的沙棘籽油和果油能提高实验性肝损伤小鼠肝脏SOD活力,抵抗血清中ALT的升高,且在剂量范围内高剂量作用好于低剂量、籽油的作用略优于果油.结论:一定剂量的沙棘籽油和果油有抵抗小鼠肝损伤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籽油作用略优于果油.

    作者:刘超;徐婧;叶存奇;黄成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沙棘籽渣黄酮对更年期大鼠血脂及体内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目的:观察沙棘籽渣黄酮对更年期大鼠血脂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以11~15月龄SD大鼠为更年期模型,应用尼尔雌醇和3种剂量的沙棘籽渣黄酮进行灌胃给药,对照组以等体积蒸馏水灌胃.连续给药13周,观察沙棘籽渣黄酮对更年期大鼠血脂及血清和肝脏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水平.结果:更年期大鼠经灌胃给予沙棘籽渣黄酮后,血清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P<0.01);对血清和肝脏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有提高(P<0.05),同时降低肝脏组织的丙二醛含量(P<0.01).结论:沙棘籽渣黄酮可改善更年期大鼠的血脂代谢,并且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作者:杨现艳;瞿伟菁;徐自良;缪倩;朱丽娴;徐志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四物汤对人骨髓基质细胞蛋白质表达的作用

    目的:考察四物汤对骨髓基质细胞HFCL增殖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探讨四物汤补血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蛋白质组学方法测定四物汤对HFCL增殖、细胞周期及蛋白质表达的影响.结果:四物汤能促进HFCL的增殖,提高其增殖指数,并使HFCL的12种蛋白质表达上调,5种下调.结论:四物汤能促进HFCL增殖,作用于多个蛋白质靶点,间接发挥补血作用.

    作者:郭平;王升启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RP-HPLC测定乳癖消片中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的含量

    目的:应用RP-HPLC测定乳癖消片中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的含量.方法:以乙腈-0.05%磷酸溶液(20∶80)为流动相,采用Kromasil C18柱,在203 nm波长进行测定.结果:三七皂苷R1在0.941~9.41μg、人参皂苷Rg1在1.043~10.43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3%,97.9%.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以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徐国兵;王峥涛;潘涅;赵喆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构树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对构树枝条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使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复柱色谱分离、纯化,利用ESI-MS和NMR技术确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2S)-7,3′-dihydroxy-4′-methoxyflavan(1),过氧化麦角甾醇(ergosterol peroxide,2),D-半乳糖醇(D-galacitol,3),sulfuretin(4),黑立脂素苷(liriodendrin,5),graveolone(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构树中分离得到.

    作者:巢剑非;YIN Zhi-qi;殷志琦;叶文才;赵守训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疏肝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模型大鼠胃窦iNOS及SP表达的影响

    前期研究证实[1-3],疏肝和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肠动力的排空具有促进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该方对胃肠肽及神经递质调节作用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杨胜兰;刘松林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毛茛科植物药用亲缘学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索毛茛科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存在的联系性,即毛茛科药用亲缘学的研究.方法:将有关本草的植物化学、疗效等信息数据与植物亲缘关系进行综合的研究分析.结果:发现本科的化学成分可以划分为几大类型: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毛茛苷类,三萜皂苷,二萜生物碱等.毛茛苷和木兰碱同时存在于铁线连属Clematis,铁筷子属Helleborus,驴蹄草属Caltha.结论:结合其疗效,从药用亲缘学的角度来观察,赞同Tamura的主张,将毛茛科划分为6个亚科,即金莲花亚科Helleboroideae、毛茛亚科Ranunculoideae、升麻亚科Cimicifugoideae、扁果草亚科Isopyroideae、唐松草亚科Thalictroideae和黄连亚科Coptidoideae,支持成立升麻亚科的观点.

    作者:彭勇;陈四保;陈士林;肖培根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坤怡宁对雌性去卵巢大鼠生殖内分泌-免疫的影响

    目的:探讨坤怡宁颗粒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的内在机制.方法:以去卵巢大鼠为模型,观察坤怡宁颗粒对去卵巢大鼠体重和子宫、胸腺、肾上腺等脏器系数的影响;用放免试剂盒检测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PRL),白细胞介素-2(IL-2),骨钙素(BGP)的含量.结果:坤怡宁能增加去卵巢大鼠子宫和肾上腺系数,提高其降低的E2,IL-2和BGP,显著降低去卵巢大鼠升高的FSH,LH和PRL.结论:坤怡宁对去卵巢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紊乱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明华;杨苏蓓;龙森;金祖汉;金捷;陈婉姬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荭草药材的质量研究

    目的:建立荭草药材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方法:采用TLC鉴定荭草药材中荭草素、异荭草素、原儿茶酸和没食子酸,HPLC测定荭草中荭草素、异荭草素的质量分数.结果: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18∶82)为流动相,可使异荭草素、荭草素达到基线分离,异荭草素进样量在0.075~0.90μg、荭草素在0.041~0.49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异荭草素和荭草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8%,99.5%,RSD分别为2.1%,1.7%(n=9).结论:本方法可以作为荭草药材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

    作者:王爱民;王永林;刘丽娜;李勇军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枳棋子提取物对实验大鼠肝组织中TIMP-1与MMP-13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枳棋子提取物对实验大鼠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与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6只)与模型组(32只),用四氯化碳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共造模6周,6周末各组分别处死大鼠8只,取肝脏进行HE染色;模型组大鼠随机分为3组:自然恢复组、对照组和给药组,于12周末处死各组大鼠,取肝脏,运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中MMP-13 mRNA与TIMP-1 mRNA的表达.结果:MMP-13 mRNA的表达在各组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而TIMP-1mRNA在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组相比,自然恢复组大鼠肝组织TIMP-1 mRNA显著升高(P<0.05),而与自然恢复组相比,对照组和给药组大鼠肝组织TIMP-1 mRNA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其中给药组TIMP-1 mRNA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枳棋子提取物逆转肝纤维化的机制可能是减少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TIMP-1mRNA的表达,逐渐恢复肝脏胶原降解系统,从而逆转肝纤维化.

    作者:刘秀玲;张洪;王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HPLC测定银翘散中牛蒡子苷的含量

    银翘散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著名方剂,由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桔梗、薄荷、淡豆豉、甘草9味药材组成[1],具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功能.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等[2].本方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2册)>,现标准中只有药材的显微鉴别项目,尚无含量测定项目.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的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和木脂素类[3],臣药牛蒡子中的牛蒡子苷为木脂素类化合物,是银翘散抗流感病毒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为了更有效的控制银翘散的质量,作者采用HPLC测定银翘散中牛蒡子苷的含量,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银翘散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刘雅茹;王雪峰;孟宪生;冯雪松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白芍饮片质量研究

    目的:探讨白芍炮制过程中,饮片芍药苷含量及其差异的分布.方法:炒白芍、酒白芍及白芍片的中试生产,以HPLC测定样品芍药苷的含量.结果:亳芍,杭芍及川芍药材的芍药苷平均含量分别为0.97%,1.01%和0.88%;白芍片分别为0.91%(亳芍),0.70%(杭芍)和0.41%(川芍);炒白芍为0.725%(亳芍),0.30%(杭芍),0.22%(川芍);酒白芍为0.91%(亳芍),0.35%(杭芍),0.21%(川芍).结论:加工批次之间的饮片的芍药苷含量差异均低于10%,略高于亳芍、杭芍及川芍药材之间的差异,说明在白芍的质量控制中,加工程序和工艺参数与对药材的控制同等重要.

    作者:赫炎;赵惠东;唐力英;王祝举;张启伟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荆芥为唇型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是一味常用解表中药,具有解表散风,透疹等功能,用于感冒,头痛,风疹,麻疹,疮疡初起[1].目前关于其化学成分有单萜、黄酮的报道[2,3].作者在对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的研究中发现,荆芥对该有效部位群贡献较大,因此对它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从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2,7为首次从荆芥中分离鉴定.这些化合物中,熊果酸,反式桂皮酸有抑菌抗病毒活性,同时还有保肝利胆的作用;熊果酸,反式桂皮酸,β-谷甾醇具有抗炎活性[46].这些活性成分与荆芥的功效相关联.

    作者:张援虎;胡峻;石任兵;郭亚健;董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丹参多糖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

    目的:对中药丹参中多糖进行研究.方法:丹参药材经过水提醇沉得到丹参粗多糖,以DEAE-Sepharose Fast Flow纯化后,以H2O2脱色,流水透析,冷冻干燥后得到2个浅黄色均一多糖SMP 1,SMP 0.5,经13C-NMR,DEPT,IR谱,单糖组分分析、部分酸水解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SMP 1,SMP 0.5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1.39×106,4.03×105,SMP1主要以α-(1→6)D-Glc聚合而成,有少量的α-(1→2)D-GIc聚合;SMP 0.5主要由α-(1→6)D-Glc聚合而成.结论:SMP 1,SMP 0.5为从丹参中首次分离得到的中性均一多糖.

    作者:汪红;王强;王顺春;王峥涛;沈建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HPLC测定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

    目的:建立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Zorbax SB-C18色谱柱,流动相A0.05%的磷酸水溶液,B含0.05%磷酸的4%乙腈甲醇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30 nm.结果:丹酚酸B在0.710~22.7μg(r=0.999 9),芍药苷在0.103~3.30μg(r=0.999 9)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测定了3个批次双丹颗粒中丹酚酸B和芍药苷的含量,其中丹酚酸B的含量范围为6.46~11.6mg·g-1,芍药苷的含量范围为1.44~1.78 mg·g-1.结论:该方法准确度好、重复性好、稳定可靠,可以作为双丹颗粒质量控制的方法.

    作者:葛志伟;贺庆;水文波;程翼宇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邻甲氧基桂皮醛对IL-1刺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COX活性及PGE2释放的影响

    目的:观察桂枝汤有效部位A分离的邻甲氧基桂皮醛对发热相关的环氧酶(COX)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CMEC)培养,进行Ⅷ因子相关抗原鉴定.待细胞生长至融合状态后加入不同含量的邻甲氧基桂皮醛(12.5,25,50,100,200μg·mL-1)孵育3 h,之后以30ng·mL-1的IL-1刺激12 h.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PGE2的含量及细胞内COX-1和COX-2的活性.结果: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可见90%以上的培养细胞呈阳性,确认为rCMEC.暴露于30ng·mL-1 IL-1后,rCMEC内COX-2活性及释放的PGE2量显著增加,COX-1活性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加入不同含量的邻甲氧基桂皮醛后,随含量增加可下调COX-1,COX-2活性及PGE2量,且呈剂量依赖关系;至含量为200μg·mL-1时,COX-2活性及释放的PGE2与IL-1单独作用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COX-1活性虽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结论:邻甲氧基桂皮醛能下调IL-1刺激rCMEC释放升高的PGE2,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COX-2活性有关.

    作者:郭建友;杨元宵;赵保胜;刘洪斌;李兰芳;马悦颖;郭淑英;霍海如;姜廷良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栀子对大鼠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栀子不同化学部位的肝毒性作用.方法:灌胃给药3 d后,观察大鼠外观、行为及体重变化;称量肝脏重并计算肝指数;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及总胆红素(TBIL)含量;对肝脏组织进行光镜的病理学观察.结果:3.08g·kg-1的水提物、1.62g·kg-1的醇提物、0.28 g·kg-1的栀子苷导致肝重增加,肝指数增大,与空白比较P<0.05,P<0.001;ALT,AST活性增高,TBIL含量增加,与空白比较P<0.05,P<0.001;光镜下可见明显的肝细胞肿胀、坏死,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形态改变.结论:栀子水提物、醇提物、栀子苷具有肝毒性,栀子苷是栀子肝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作者:杨洪军;付梅红;吴子伦;梁日欣;黄璐琦;方婧;李耿;曹莹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HPLC测定洋金花中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洋金花中东莨菪碱和阿托品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Hypersil BDSC18柱(4.6 mm×250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40∶60,水中含0.02mol·L-1醋酸钠、0.02%三乙胺、用冰醋酸调pH至6.0),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15 nm,柱温室温.结果:东莨菪碱和阿托品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和100.4%;RSD为1.8%和1.5%.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作者:侯士果;谷学新;王书妍;李洪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 复方大青叶注射液HPLC指纹图谱研究

    目的:采用HPLC建立复方大青叶注射液的指纹图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甲醇-水-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建立了复方大青叶注射液的HPLC对照指纹图谱,标示了注射液中的20个共有峰,并初步确定注射液的相似度阈值为0.85.结论: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为复方大青叶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刘瑞;刘志刚;李磊;任冲;袁波;李发美 刊期: 2006年第13期

中国中药杂志

中国中药杂志

主管:中药通报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