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腘窝囊肿压迫致腓总神经损伤1例

仇雪枫;邰宁正;孙炳伟

关键词:囊肿, 腓总神经, 损伤, 腘窝
摘要:腓总神经损伤较为常见,临床上多见于膝部外伤,分娩时长时间过度屈膝、腓肠肌外侧头籽骨的压迫或小夹板、石膏、牵引架等外源性压迫亦是常见病因.腘窝囊肿压迫引起腓总神经损伤则相当罕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经治疗后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技术在DEL表型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DEL表型的基因分型方法,用于快速鉴定DEL表型.方法: 用RH Box基因分型方法鉴定标本的基因型,用血清学方法确定标本的DEL表型.根据RHD 1227A等位基因序列设计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llele specific-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PCR),用于DEL表型基因分型,结果同血清学的方法作比较,探讨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28例RH Box基因分型为RHD-/RHD-的标本,血清学方法、基因分型方法DEL表型鉴定结果均为阴性;在25例RH Box基因分型为RHD+/RHD-或RHD+/RHD+的标本中,用血清学方法检出的11例DEL表型标本,基因分型方法均扩增到867 bp的1227A等位基因条带;1例血清学方法阴性,而基因分型方法检测为阳性,后经测序分析证实RHD 1227A为阳性,分析此例标本可能为血清学方法漏检.这说明在鉴定DEL表型的方法中基因分型方法比血清学有更高的灵敏度.结论: AS-PCR方法可用于临床筛选Rh阴性人群中的DEL表型.

    作者:姜健;夏卫;郁心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睫状神经营养因子siRNA的设计及其有效性验证的体外实验方法

    RNA干扰(RNA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巨大医疗应用潜力的反向遗传学技术[1].该技术有双链干扰RNA设计与合成、序列有效性的体外实验验证和体内实验等重要环节[2].其中,前两个环节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先决条件.与植物和低等动物不同,在哺乳动物细胞内进行RNA干扰的条件更加苛刻,尚存在许多困难.比如,体外实验中,小干扰RNA(siRNA)的设计和有效性验证必须依据特定的规律[3-5],并且对操作的要求较高.

    作者:郑翔;李瑛;孙运花;丁艳;毕文杰;周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白藜芦醇对大肠癌细胞hTERT表达及其启动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大肠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并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表达及其启动子方面探讨可能的抗癌机制.方法: 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大肠癌LS-174T细胞后,收集细胞,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癌细胞hTERT mRNA和蛋白水平.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携带hTERT启动子和报告基因的质粒转染至大肠癌LS-174T细胞中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孵育48 h后,检测报告基因萤虫素酶活性.结果: 白藜芦醇处理大肠癌细胞后,增殖明显受到抑制,且与浓度有关.癌细胞hTERT 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下调,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白藜芦醇处理组萤虫素酶活性下降,且呈浓度依赖性.结论: hTERT启动子活性和hTERT表达下调,可能是白藜芦醇抑制癌细胞增殖的重要机制之一.

    作者:王晓燕;范钰;张尤历;钟锡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左室假腱索与心电图异常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左心室假腱索与室性期前收缩(PVS)、左心室高电压、T波倒置的关系.方法: 选择心电图异常患者115例,随机法选择健康人97例(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检测其是否存在左室假腱索,并对左室假腱索的发生率,数目构成比,左室假腱索的长度、宽度及位置分型(横型与纵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VS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假腱索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左心室高电压组、T波倒置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假腱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左室假腱索的数目病例数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VS组、T波倒置组与对照组相比,长度、宽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电压组与对照组相比,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宽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心电图异常组与对照组相比,左室假腱索的位置分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横型左室假腱索者在心电图异常组中所占比例约60%,对照组仅35%.结论: 左室假腱索与心电图异常相关.左室假腱索是健康人PVS的独立危险因素,假腱索位置及与室间隔的夹角是导致上述几种心电图异常的主要因素.除位置分型外,左室高电压的发生还受假腱索宽度影响.

    作者:王书隽;薛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缬沙坦对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肌病大鼠心肌线粒体的影响

    目的: 探讨缬沙坦对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肌病大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完全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组,n=15),缬沙坦干预组(V组,n=15)和对照组(C组,n=10).M组及V组给予多柔比星(2 mg·kg-1,每周1次)腹腔注射.V组给予缬沙坦(30 mg·kg-1·d-1)灌胃.8周后,超声心动图观察各组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测定各组大鼠心肌线粒体肿胀度、膜电位(ΔΨm)及心肌组织活性氧(ROS)的生成.结果: ①与C组比较,M组大鼠心腔显著增大(P<0.05),心功能显著下降(P<0.05);V组大鼠心功能较M组明显改善(P<0.05);②与C组比较,电镜下M组大鼠心肌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断裂、空泡化,钙离子诱导的心肌线粒体肿胀度下降,膜电位显著下降(P<0.05),ROS生成增多;V组大鼠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及肿胀度较M组改善,而膜电位水平也较M组明显提高(P<0.05),ROS生成减少.结论: 缬沙坦能改善多柔比星诱导的心肌病大鼠心脏结构及功能,其对心肌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可能是其保护心肌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徐莉;张赢予;汪健飞;王好;张国辉;苏兆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沉默ERCC1基因对卵巢癌细胞A2780顺铂耐药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RNA干扰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表达后,卵巢癌细胞A2780对顺铂耐药性的变化.方法: A2780细胞分别转染ERCC1基因的siRNA和GFPsiRNA,并给予顺铂(使其终浓度达到3 μmol/L),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顺铂给药前后ERCC1蛋白的表达,并用MTT法检测顺铂不同浓度下A2780细胞的存活率.结果: ①转染ERCC1 siRNA后,实验组蛋白质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②ERCC1 siRNA+顺铂组的ERCC1蛋白表达要弱于ERCC1 siRNA+PBS组,而GFP siRNA+顺铂组的蛋白表达要弱于GFP siRNA+PBS组;③顺铂(浓度在0.75~12 μmol/L之间)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A2780细胞的存活率;④在相同浓度顺铂的作用下,与GFPsiRNA组相比,ERCC1siRNA组的顺铂量效曲线左移.结论: 顺铂能抑制沉默ERCC1基因后A2780细胞的生长,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ERCC1是参与顺铂耐药性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作者:孙业红;陈富强;朱莹;李体远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以空腹高血糖起病糖尿病患者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索以空腹高血糖起病的糖尿病患者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胰岛细胞自身抗体是否阳性(A+,A-)及β细胞功能是否存在(β+,β-),将以空腹高血糖起病的78例糖尿病患者分成4组:A+β-,A-β-,A+β+,A-β+组,比较各组起病时临床特点﹑生化指标.结果: 4组患者入选时多项指标上均有显著差别.A+β-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A-β-组临床特点类似于A+β-组,但一级亲属糖尿病患病率相对较高;A-β+组平均发病年龄50岁,伴有明显代谢紊乱;A+β+组临床特点类似于A-β+组.结论: 就区分高血糖(空腹≥11.1 mmol/L)起病糖尿病患者而言,A+β-,A-β-,A+β+,A-β+4组患者分别对应于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特发性1型糖尿病﹑成人隐匿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

    作者:谢文生;施爱武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远红荧光蛋白HcRed基因的原核和真核表达及鉴定

    目的: 分别构建携带HcRed基因的PET28a(+)原核和PIRES真核载体,并分别在大肠埃希菌和鼠树突状细胞系(DC2.4)中表达、鉴定,为后续基因及蛋白的转染提供基础.方法: 参照基因库中HcRed1基因序列,设计HcRed CDS全长引物,以含有HcRed的质粒为模板,通过PCR获得目的基因,并分别连接于PET28a(+)原核载体和PIRES真核载体.经PCR、酶切鉴定后,原核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经IPTG诱导表达;真核载体用脂质体转染DC2.4,G418筛选出克隆后,应用RT-PCR和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结果: 扩增出687 bp的HcRed CDS区序列,构建了原核和真核表达载体PET28a(+)/HcRed和PIRES/HcRed,分别于大肠埃希菌和DC2.4细胞系中成功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HcRed基因的原核、真核表达载体,并分别在工程菌和细胞系中成功表达,为后续基因及融合蛋白的筛选、示踪和体内观测奠定了基础.

    作者:何志强;薛渊;石燕;杨恒;赵银霞;王楷文;周成林;王胜军;邵启祥;焦志军;许化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 将99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3组,分别以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治疗8周,比较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空腹血脂(三酰甘油). 结果: 治疗后利培酮组、喹硫平组患者的三酰甘油水平[(1.46±0.72) mmol/L,(1.40±0.65) mmol/L]高于治疗前[(0.87±0.37) mmol/L,(1.24±0.70)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立哌唑组血糖、血脂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服用利培酮、喹硫平可影响脂代谢,阿立哌唑对糖脂代谢无明显影响.

    作者:刘珺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肝纤维化过程中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

    肝脏是腹腔内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多种代谢、解毒和免疫等重要的生理功能.多种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等均可引发肝损伤.损伤的结果往往会导致肝坏死、脂肪肝、胆汁淤积、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癌等,其中的纤维化,即肝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各成分的过度沉积及分布异常,则是肝脏对各种慢性损伤所产生的共有应答反应.

    作者:朱述钧;孙文;薛文达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超声法提取桑黄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目的:研究超声法提取桑黄中总黄酮的佳工艺.方法:设计正交试验,采用超声辅助提取,对桑黄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以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得出超声法提取桑黄总黄酮的佳工艺为乙醇浓度70%,提取温度45℃,料液比1∶30,提取时间45 min.结论:该工艺提取桑黄中总黄酮,方法简单,耗时短,提取率高.

    作者:夏国华;戈延茹;傅海珍;戚雪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缺氧诱导因子-1α在实验性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l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大鼠模型肾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探讨HIF-1α表达水平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UUO组(每组20只).制备UUO大鼠模型,术后第7天、第14天处死大鼠,肾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HIF-1α,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 α-SMA)在肾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假手术组与UUO组各时间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HIF-1α mRNA水平随梗阻时间延长而递增.UUO组HIF-1α蛋白表达量随着肾间质损害加重而增加,HIF-1α蛋白主要分布在肾小管,其中以近曲小管表达明显.HIF-1α表达水平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评分,α-SMA和ColⅠ的表达水平均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0.68,0.82,P均<0.05).结论: HIF-1α在肾小管上皮细胞内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肾间质纤维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作者:罗燕萍;李晶;芮金兵;何建强;王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Hfq对伤寒沙门菌高渗应激早期基因表达的调节

    目的: 探查伤寒沙门菌hfq基因在高渗应激早期对其他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制备伤寒沙门菌hfq基因缺陷变异株;利用伤寒沙门菌全基因组芯片技术,比较伤寒沙门菌野生株和hfq基因缺陷变异株在高渗应激早期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并选择部分表达差异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验证.结果: 伤寒沙门菌hfq基因缺陷变异株制备成功;基因表达谱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伤寒沙门菌hfq基因缺陷变异株在高渗应激早期有62个基因表达上调,有32个基因表达下调.实时定量PCR结果与芯片分析一致.结论: Hfq作为一个调节因子在伤寒沙门菌高渗应激早期对基因表达起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谢新民;李安平;杜鸿;茅凌翔;罗哲;王敏;黄新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期间住院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38~71(61±6.9)岁.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的主要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术后口服华法林及抗心律失常药物3个月,术后1,3,6个月复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 32例患者均实现肺静脉电隔离,在术后至少3个月的随访中,6例复发,单次消融成功率为81.25%.6例复发患者中2例接受再次消融并成功,两次消融成功率为87.5%.结论: 三维标测系统指引导管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高,安全性好.

    作者:李卫东;真亚;鲍中华;张国辉;郭俊芳;张建;尹春阳;陶艾彬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Reconstruction of bilateral axillary post burn contracture in a 3 year old: A case report

    A 2 year old male child was admitted with history of accidental pouring by boiling water all over the body resulting in 51% surface area burns involving the posterior and lateral thoracic region, both the upper limbs in the proximal regions near the shoulder,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bdomen and pubic region with second and third degree severe burns. After correcting the dehydration a series of procedures were performed including anti-shock, wound debridement under GA, etc. At 20 days post-burn, after making sure the wound was healthy a partial thickness skin grafting was done. During rehabilitation, bilateral axillary suffered contracture with hypertrophic scar(Fig 1).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大鼠心脏腹部和颈部移植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目的: 寻求一种简洁、有效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作为器官移植的实验研究方案.方法: 受体手术先进行至准备缝合.供体冰块腹部降温至双腋部低温后,打开胸腔,置入冰水快速致心跳停止,单人直视下缝合.腹部模型在Ono法的基础进行改进,将改进后的腹部心脏移植与颈部心肺联合移植方法进行比较. 结果: 腹部模型手术成功率93.2%(68/73),颈部心肺联合模型成功率80.9%(38/47),腹部移植成功率较高(P<0.05).但两组的手术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心脏移植能简化手术操作步骤,增加手术成功率.但颈部心肺联合移植能提供再次移植机会.

    作者:周小兵;蒋美芳;徐三荣;邵启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腘窝囊肿压迫致腓总神经损伤1例

    腓总神经损伤较为常见,临床上多见于膝部外伤,分娩时长时间过度屈膝、腓肠肌外侧头籽骨的压迫或小夹板、石膏、牵引架等外源性压迫亦是常见病因.腘窝囊肿压迫引起腓总神经损伤则相当罕见.我院近期收治1例,经治疗后恢复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仇雪枫;邰宁正;孙炳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Ⅱ型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及初步应用

    目的: 构建携带Ⅱ型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G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以此初步研究PKGⅡ对增殖相关的MAPK信号转导的影响.方法: 将PKGⅡ cDNA片段自载体pRC/CMV-GKⅡ(wt)中切出,克隆至穿梭质粒pENTR 1A,用ClonaseⅡ将pENTR-PKGⅡ中的PKGⅡ cDNA片段定向克隆到pAd/CMV/V5-DEST中构建pAd/CMV/V5-DEST-PKGⅡ(Ad-PKGⅡ).重组质粒Ad-PKGⅡ用PacⅠ酶酶切,使其线性化,再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HEK293A细胞进行包装和扩增,微量全细胞病变法检测病毒滴度,蛋白质印迹法检测重组腺病毒Ad-PKGⅡ感染细胞后PKGⅡ的表达以及MAPK通路关键成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活性的变化.结果: 重组腺病毒滴度达5×109 pfu/ml,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显示重组腺病毒感染CS54细胞后使其PKGⅡ表达明显增高;在BGC-823胃癌细胞株, PKGⅡ对EGF导致的ERK的激活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成功构建了携带PKGⅡ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初步证明PKGⅡ对细胞增殖相关信号转导有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研究PKGⅡ与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作者:屈睿;刘加宝;桑建荣;任峰;赵爽;陈永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Fis对伤寒沙门菌基因表达的系统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伤寒沙门菌调节因子fis对基因表达的系统调节作用.方法: 用自杀质粒介导的同源重组方法制备伤寒沙门菌fis基因缺陷变异株,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fis缺陷变异株的基因组结构.利用伤寒沙门菌全基因组DNA芯片分析技术,比较伤寒沙门菌野生株和fis基因缺陷变异株的基因表达谱差异.用重组载体pBADfis回补fis缺陷变异株,选择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用半固体平板培养观察野生株、fis缺陷变异株和回补株的动力.结果: fis基因缺陷变异株含有二相鞭毛素编码基因的线性质粒缺失,且动力消失;基因表达谱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伤寒沙门菌fis基因缺陷变异株在对数生长期94个基因出现表达差异;qRT-PCR分析所选基因表达的结果与芯片分析结果相符;fis缺陷变异株在回补fis基因后,动力及差异表达基因都获得明显恢复.结论: Fis在伤寒沙门菌中对动力、侵袭及多种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作者:李安平;谢新民;茅凌翔;杜鸿;王敏;罗哲;黄新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的比较

    目的: 通过脊椎标本的离体试验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与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个骨质疏松性脊椎标本,相邻脊椎配对后随机分配到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组(KP组)及椎体成形术组(VP组).椎体轴向加载后复制成压缩性骨折模型.两组标本分别按照KP或VP标准技术注入骨水泥.观察椎体原始状态、复制骨折模型及KP或VP治疗后的椎体高度,同时行CT扫描,观察骨折复位、骨水泥分布及渗漏情况.结果: KP组可恢复骨折椎体丢失高度的88%;VP组仅恢复29%,差异显著(P<0.01).KP组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呈团块状,未发现有骨水泥外渗漏;而VP组骨水泥分布不规则,4个椎体标本出现骨水泥外渗漏.结论: 对于体外椎体骨折模型椎体高度的恢复和减少骨水泥渗漏,KP明显优于VP.

    作者:唐迎九;杨惠林;章洪喜;王海;陈文忠;苏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