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祥;王允亮;刘敏;刘绍能;徐春军;赵晶;史瑞;苏冬梅;诸葛丽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α1-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A1AT)水平与肺损害的相关性,探讨UC肺损害的发生机制.方法 将90例确诊为UC的患者,按病变范围、活动度、病情分期及病程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病变范围、活动度、病情分期及病程的UC患者血清A1 AT水平;选择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UC组及对照组血清肝、肾功能水平及肺功能,并比较两组间肝、肾功能,肺功能及血清A1AT水平的差异.分析UC患者各肺功能指标与血清A1AT的相关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20例UC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结肠组织A1AT含量.结果 90例UC患者中,伴有肺功能异常者54例(60.0%),伴有其他UC肠外表现者24例(26.7%).与对照组比较,UC组血清A1 AT水平明显下降(P<0.05);病变范围为远端结肠及广泛结肠者血清A1AT水平较病变范围局限在直肠者明显下降(P<0.05);病程≥5年者血清A1AT水平较病程<5年者明显下降(P<0.05);病变范围为远端结肠及广泛结肠者肺功能通气指标中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一秒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0),肺容量指标中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功能残气量(function residual volume,FRV)及肺弥散指标中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on capacity for carbon monoxide of lung,DLCO)较病变范围局限在直肠患者均明显下降(P<0.05);UC患者病程与用力肺活量FVC呈直线负相关(r=-0.23,P =0.018);UC患者血清A1A丁水平与峰流速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呈正相关(r =0.22,P=0.03).UC患者结肠A1 A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UC患者结肠A1AT水平较轻中度患者下降(P<0.05).UC患者结肠A1AT水平高于远端结肠炎及广泛结肠炎患者(P<0.05).结论 UC患者肺功能异常的发病率高于UC其他肠外表现,肺功能检测有助于提前筛查UC肺损害.UC患者血清及结肠组织中A1AT水平均明显下降,提示UC患者的肺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与A1AT水平下降相关的慢性气道炎症、气道重塑及阻塞性改变.
作者:王建云;王新月;孙慧怡;刘大铭;张雯;金晨曦;李莉;朱陵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并鉴定IL-1β 诱导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细胞退变的方法,为从体外培养退变软骨细胞的中医药研究骨关节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无菌条件下取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膝关节软骨,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并机械吹打的方法分离关节软骨细胞,细胞传至第2代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Z组)与IL-1β 诱导的模型组(M组),Z组不加任何干预,M组加入含10 ng/mL IL-1β 的10% FBS培养基,两组均传至第3代.采用形态学、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技术比较鉴定.结果 倒置显微镜下见Z组第2、3代关节软骨细胞表型稳定,增殖力良好,绝大部分细胞变为梭形、铺路石样,M组第2、3代关节软骨细胞变为长梭形或不规则形状;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显示Z组第2、3代关节软骨细胞染色后阳性表达均优于M组;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M组第2代软骨细胞凋亡率与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IL-1β 诱导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软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细胞明显退变,可用于骨关节炎的相关实验研究.
作者:闫虎;苏友新;林学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临床研究方案是临床研究设计、实行、报告和评价的基础.然而,临床研究方案及现存的临床研究方案指引在内容和质量上差异很大.本文描述了“规范临床研究方案内容”(Standard Protocol Items:Recommendations for Interventional Trials) 2013(简称SPIRIT 2013声明),一个临床研究方案必须报告的条目指引的系统建立和范围.
作者:钟丽丹;郑颂华;吴泰相;李幼平;商洪才;张伯礼;唐旭东;吕爱平;卞兆祥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清胰汤(Qingyi Decoction,QYD)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大鼠胰腺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P组和QYD组,每组20只.4%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复制SAP模型,QYD组3次灌胃治疗(0.75 mL/100g).Illumi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胰腺表达谱变化,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芯片部分基因热休克蛋白a8 (heat shock proteins a8,Hs pa8)、热休克蛋白b1 (heat shock proteins b1,Hspb1)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与SAP组比较,QYD组筛选出575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92个,下调483个.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分析涉及到转录调节因子活性负调节、氧化还原酶类活性、酶抑制剂活性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分析其主要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NOD样受体(NOD like receptors,NLR)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代谢通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等.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芯片中Hspa8和Hspb1相对mRNA表达分别升高(13.24±1.22)倍和(7.55±1.09)倍(P<0.01).结论 QYD有效治疗实验性SAP机制涉及到MAPK信号通路、NLR信号通路、细胞周期、代谢通路、氧化还原酶类活性等.
作者:朱风尚;朱国英;黄东平;沈晓莹;杨长青;郜恒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补肾调经方、逍遥丸对雄激素致排卵障碍模型大鼠(ASR)腺垂体、卵巢形态及其分泌性激素的影响.方法 60只9日龄SD雌性大鼠随机选取10只为正常组,余50只皮下注射丙酸睾丸酮建立ASR模型,选取30只造模成功者,随机分为模型组、补肾调经方组(灌服补肾调经方混悬液)、逍遥丸组(灌服逍遥丸混悬液),每组10只,给药5周,择动情前期,断头法取血,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HE染色后观察腺垂体、卵巢形态.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E2 、T升高,FSH、LH降低(均P<0.01);腺垂体、卵巢形态异常.与模型组比较,补肾调经方组和逍遥丸组E2、T降低,FSH、LH升高(P<0.05,P<0.01),且补肾调经方组E2、T,逍遥丸组FSH恢复正常(均P>0.05);两组受损的腺垂体、卵巢结构均得到不同程度修复.结论 补肾调经方及逍遥丸可改善排卵障碍性疾病.
作者:徐丁洁;洪丽文;徐洪;杨宏敏;刘曼芳;杜惠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从肝脏酶学(ALT)、影像学(肝/脾CT比值)及证候评分等多方面对中医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病证结合临床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平行对照、盲法评价、优效性试验设计,204例患者分别采用中药(试验组,102例)和西药(对照组,102例)治疗,观察ALT水平,腹部CT肝/脾比值,临床症状等.结果 全国4家医院实际进入随机化分配的204例,剔除3例,脱落25例,符合方案并随访完整的共176例.3个月治疗结束后,中药组在证候评分以及部分症状(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后,中药组在证候评分及部分症状(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的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肝脏酶学、肝/脾CT比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共发生4例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为药物性肝损害、腹泻、胃脘部不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中医治疗方案无关.结论 中药健脾疏肝方对于治疗NASH具有—定的疗效,健脾疏肝方可以消除肝脏脂肪,并起到保肝抗炎的作用,能有效改善ALT水平,肝/脾CT比值,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西药易善复,尤其对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等症状疗效明显.
作者:李军祥;王允亮;刘敏;刘绍能;徐春军;赵晶;史瑞;苏冬梅;诸葛丽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腹腔内压力的变化和清胰承气汤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择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和消化内科,2012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符合SPA诊断标准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清胰承气汤,观察两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cute physiological alteration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水平、腹腔内压、主要临床症状的变化、继发感染率、引流率、病死率和平均住院天数.结果 治疗组APACHEⅡ评分、血清淀粉酶、CRP、腹腔内压明显降低(P<0.01),主要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继发感染发生率、引流率、病死率明显降低(P<0.01),平均住院天数缩短(P<0.01).结论 清胰承气汤通过抑制炎症反应,降低腹腔内压,降低感染率发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了SAP的治愈率,改善预后.
作者:张小明;马平安;孙建伟;段春宁;侯宪海;张有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八味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门诊就诊的活动期轻、中度左半结肠UC患者10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48例).分别给予八味锡类散1 9(加入温开水60 mL)和氢化可的松灌肠液50 mg/60 mL,每晚1次睡前灌肠,疗程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Mayo评分)、内镜和组织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中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核转录因子-KB(nuclear factor-KB,NF-KB)和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结果 治疗组临床缓解率和有效率分别为78.2% (43/55)和89.1%(49/55),对照组分别为58.3% (28/48)和72.9% (35/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内镜下结肠黏膜愈合度为50.9%(28/55),高于对照组31.3%(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织学缓解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2.7%(18/55)和65.5%(36/55),对照组分别为27.1%(13/48)和58.3%(28/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2例(3.8%)和对照组2例(4.3%)发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结肠黏膜中TLR4、NF-KB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ccludin表达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八味锡类散灌肠治疗轻、中度活动性UC安全有效,其作用可能与调节炎性因子表达及增强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作者:潘燕;欧阳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好发于胸膜腔,也可发生于胸膜外全身其他部位.胸膜外SFT形态类似于胸膜SFT,大多数SFT的生物学行为呈良性或交界性,恶性SFT临床罕见.SFT绝大多数为孤立性实质性肿块,圆形或不规则形,呈膨胀性生长,界限清楚;恶性者常呈浸润性生长,边界不清.组织学上,SFT由较为单一的梭形细胞构成,常可见鹿角样分支血管结构;恶性者常表现为细胞密度增加、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增多、出现肿瘤性坏死和浸润性生长.SFT通常表达CD34(80% ~90%)[1].
作者:陈汉锐;黄学武;王树堂;林丽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黄芩苷固体分散体对小鼠D-氨基半乳糖(D-GaIN)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与单纯黄芩苷进行比较.方法 6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GaIN模型组(模型组)、联苯双酯[200 mg/(kg·d)]组、黄芩苷[50 mg/(kg·d)]组,以及黄芩苷固体分散体低、高剂量[分别为50、100 mg/(kg·d)]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小鼠给予0.5%CMC-Na 20 mL/kg灌胃,其他组小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各组分别灌胃给药7天后,通过腹腔注射D-GaIN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计算小鼠肝脏、脾脏指数,测定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及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坏死广泛,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活性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芩苷固体分散体低、高剂量组及联苯双酯组小鼠肝脏指数及血清ALT、AST活性降低,肝组织中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肝组织损伤程度显著改善,且黄芩苷固体分散体低剂量组明显优于同等剂量黄芩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黄芩苷固体分散体对D-GaIN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且效果优于单纯黄芩苷.
作者:王超;聂浩;李侃;张燕翔;舒克刚;陈秀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受到历代医家的推崇.近一个世纪以来,《内经》中的《素问》已经被译为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很多地区.据资料显示,目前已有多达9个甚至11个《素问》的不同英译本[1-12],对于《内经》英译的研究亦越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本文从西方和国内不同的翻译理论在《内经》英译研究中的应用为契机来探讨《内经》英译的现状.
作者:冯文林;伍海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1964年6月第18届世界医学会大会,芬兰,赫尔辛基通过,修订于:第29届世界医学会大会,日本,东京,1975年10月;第35届世界医学会大会,意大利,威尼斯,1983年10月;第41届世界医学会大会,香港,1989年9月;第48届世界医学会大会,南非共和国,西苏玛锡,1996年10月;第52届世界医学会大会,苏格兰,爱丁堡,2000年10月;第53届世界医学会大会,美国,华盛顿,2002年10月(增加解释说明);第55届世界医学会大会,日本,东京,2004年10月(增加解释说明);第59届世界医学会大会,韩国,首尔,2008年10月;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tetrandrine,TET)对胃癌细胞及耐药细胞中锌指蛋白139(zinc finger protein 139,ZNF139)及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基因的影响.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0.5、1.0、1.5、2.0、2.5 μg/mL)TET对胃癌细胞SGC7901、SGC7901/ADR细胞株的抑制作用;通过RT-PCR法检测TET作用前后SGC7901/ADR细胞内ZN F139、MRP-1、MDR1、GST-π表达情况,以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ZNF139与各多药耐药因子之间关系并计算相关系数.结果 MFI-结果显示,2.0 μg/mL及以下浓度TET对SGC7901、SGC7901/ADR两种细胞的抑制率均<10%;在SGC7901/ADR细胞中ZN F139、MRP-1、MDR1、GST-π mRNA表达高于SGC7901细胞(均P<0.05);TET能抑制SGC7901/ADR细胞中ZNF139、MRP-1、MDR1、GST-π m RNA的水平(均P<0.05);TET作用前SGC7901/ADR细胞中ZNF139与MRP-1、MDR1存在相关关系,作用后这种相关性仍存在(均P<0.05).结论 TET可能通过抑制ZN F139下调、MDR1、MRP1的表达从而逆转胃癌耐药细胞MDR表型.
作者:李勇;赵群;檀碧波;范立侨;刘庆伟;焦志凯;赵雪峰;郝英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萆薢总皂苷(total saponin of dioscorea,TSD)对慢性高尿酸血症大鼠尿酸排泄指标的影响以及血尿酸(SUA)水平与尿酸排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TSD高、中、低剂量组(300、100、30 mg/kg)及苯溴马隆(10 mg/kg)组,每组15只.以氧嗪酸钾加乙胺丁醇制备慢性高尿酸血症模型.大鼠自由饮水、饮食,从第3周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4周,分别于14、28 d测定SUA、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量(UV)、尿尿酸(UUA)、尿肌酐(UCr)含量,计算尿酸排泄指标[包括:24 h尿酸排泄量(24 h UUA)、尿酸排泄分数(FEUA)、尿酸清除率(CUr)、肌酐清除率(CCr)、单位肾小球滤过尿酸排泄(EurGF)及UUA与UCr比值(UUA/UCr)].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SUA与尿酸排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模型组大鼠14、28 d SUA、SCr均显著升高,UUA、24 h UUA、CCr、CUr、FEUA、EurGF、UUA/UCr均显著降低.TSD能剂量依赖性地降低高尿酸血症大鼠SUA,显著增加UUA、24 h UUA、CCr、CUr、FEUA及EurGF,其作用与苯溴马隆相近.TSD对高尿酸血症大鼠BUN、UCr、UUA/UCr和UV均无明显影响.相关性分析显示:给药14d和28 d,SUA水平与SCr呈正相关(r=0.359,r=0.306),与CUr、FEUA、CCr呈显著负相关(r=-0.749,-0.733;r =-0.669,-0.646;r=-0.359,-0.273),与EurGF、UUA/UC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34,0.078;r=-0.057,-0.065);14 d SUA与24 h UUA呈负相关(r=-0.267),与UUA、UCr之间无相关性;28 d SUA与UUA、UCr呈负相关(r=-0.269,r=-0.275),与24 h UUA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TSD可促进尿酸排泄,显著提高尿酸排泄指标;SUA水平与SCr呈正相关,与CUr、FEUA、CCr呈显著负相关;FEUA和CUr是肾脏排泄尿酸的敏感指标.
作者:陈光亮;武松;那莎;李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西医结合是将中、西医两种学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的新医学,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体现在辨病与辨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西药与中药结合等,终目的就是把提高疗效作为高的原则.中西医结合专业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多样化的要求而在综合性大学中开设的五年制本科教育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率先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系,并逐步实施课程整合改革.笔者就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实施课程整合的实践体会及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出自己的设想.
作者:杨胜兰;薛卡明;陈瑞;卢芙蓉;谢纪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作为内分泌治疗的一种药物,广泛应用于绝经后激素依赖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近年来,国际上多个大规模临床观察试验(ATAC、BIG1-98、IES-031、ITA、AR-NO、MA-17)的结果肯定了AI的疗效及安全性,奠定了AI在绝经后乳腺癌辅助治疗中的地位[1-6].然而,应用AI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骨关节症状和骨质疏松(骨折)被认为是AI治疗相关的两大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对治疗的依从度,中止内分泌治疗将为乳腺癌复发埋下隐患.
作者:彭楠;王笑民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为该病的中医客观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候规律研究病例报告表,记录四川地区8家子课题临床单位收集的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K-means聚类分析的方法,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证候特征规律.结果 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对1 06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进行研究,结合专业知识,经专家讨论后,终确定8类切合临床的证型,由多到少依次为脾胃湿热(326例,30.6%)、肝胆湿热(193例,18.1%)、肝脾湿热(158例,14.8%)、肝郁脾虚(92例,8.6%)、肝郁化热(89例,8.4%)、脾虚湿困(74例,7.0%)、湿热夹肝肾阴虚(73例,6.9%)及阳虚夹血瘀证(59例,5.5%).结论 四川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证型为脾胃湿热、肝胆湿热、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肝郁化热、脾虚湿困、湿热夹肝肾阴虚及阳虚夹血瘀证.
作者:王恩成;唐琳;王健;张磊;曹春辉;冯全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遭受2次或以上在妊娠20周以前的胎儿(体重≤500 g)丢失者,亦称“习惯性流产”,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5%左右[1].本病属祖国医学“滑胎”、“数堕胎”范畴,临床辨证以脾肾两虚型为多,治疗以补肾健脾安胎为主.现将近10年来运用补肾健脾安胎法治疗RSA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吴敏;陆启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赫尔辛基宣言》(Declaration of Helsinki,DoH)是国际广泛认可和使用的为重要的人类医学研究伦理准则,很多国家已将这一宣言吸收进本国的法律,成为规范临床研究的主要依据.第一版于1964年颁布,迄今为止,业已经过7次修改,共计颁布了8版.2013年10月在第64届世界医学会大会上通过了新的修订版.由此,2013年版的《赫尔辛基宣言》正式取代了2008年版的《赫尔辛基宣言》.与旧版相比,新版宣言具有如下特点:
作者:吴静;白桦;王思成;熊宁宁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病证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同病异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对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曲解:过分强调患者个体间的差异,而忽略同一疾病患者的基本病变,弱化对患者共性改变的辨证和治疗.“同病类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则将“同病异证”和辨证“微观化”紧密结合,通过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来挖掘中医的核心病机;对基本病变的分析来辨析中医的主证;以“方证相应”理论来确立主方,指导主证的治疗;同一疾病患者个体间的差异,则可辨为共同主证下的“类证”,并以主方为基础加减组成不同的“类方”治疗.“同病类证”较好地揭示了病和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发展了“同病异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对中西医结合病证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
作者:王文健;沈自尹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