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张达利;王鹏;王健;凌昌全
目的 观察车前番泻复合颗粒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0例确诊为功能性便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治疗组给予车前番泻复合颗粒5 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则给予淀粉颗粒5 g口服,每日1次,共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症状评分、伴随症状评分、胃肠传输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困难症状评分、伴随症状评分、胃肠传输时间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车前番泻复合颗粒能显著增加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缓解排便困难症状及伴随症状、缩短胃肠传输时间,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作者:张超贤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清胰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的疗效及对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8;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治疗组除使用清胰汤外其他治疗同对照组.观察治疗以后两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中转手术率、APACHE Ⅱ评分变化以及血中TNF-α、IL-6和IL-8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严重并发症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和肠麻痹的发生率为3.6%和5.4%,对照组为12.7%和1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7d后,APACHE Ⅱ评分下降幅度[(8.14±2.30)分]较对照组[(3.35±2.20)分]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病死率、中转手术率、治疗后第7和第9天的TNF-α、IL-6;和IL-8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清胰汤可通过明显降低SAP患者血中TNF-α、IL-6、IL-8浓度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东鹰;段绍斌;居来提·艾力;樊晓静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消糜颗粒治疗HIV/AIDS口腔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 40例HIV/AIDS患者使用消糜颗粒治疗并与制霉菌素片治疗作对照,疗程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口腔念珠菌涂片镜检、培养结果,并观察服药安全性,停药后2周随访,比较复发率.结果 两组治疗后口黏腻、口干、乏力、腹胀、纳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改善口黏腻、口干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有效率、复发率分别为90.0%(36/40)和11.1%(4/36),对照组为72.5%(29/40)和31.0%(9/29),消糜颗粒对HIV/AIDS口腔念珠菌病的疗效优于制霉菌素片.结论 消糜颗粒治疗HIV/AIDS口腔念珠菌病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有效率、降低复发率.
作者:姜枫;卫淑华;彭勃;郭会军;王丹妮;薛晓玲;符林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本文简要介绍了临床路径的起源、基本概念和国内外发展现状,临床路径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临床路径与临床实践指南的异同,以及临床路径在中医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和思路.
作者:王思成;韩梅;刘建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ginsenoside,GSS)对人肝细胞HL-7702内性激素受体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 以四唑盐比色法(MTT)观察细胞生长以确定药物浓度,应用免疫组化法,免疫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和RT-PCR法分析人参皂苷对HL-7702细胞性激素受体蛋白和其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 随GSS药物浓度增大,细胞内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逐渐增高,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细胞内性激素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增加.结论 GSS可上调HL-7702细胞内性激素受体蛋白及mRNA的表达.
作者:李勇;张达利;王鹏;王健;凌昌全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很多.不少患者长期服广谱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往往难以痊愈.故降低尿路感染的复发率,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作者:郑方算;田飒;黄剑臻 刊期: 2009年第12期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针灸麻醉术的研究成功,中医的这种古老针刺疗法很快得到了西方世界的认识.目前,针灸疗法已传播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针灸疗法已被许多国家政府认可,成为这些国家的合法疗法.
作者:李经蕴;李永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鼻后滴漏综合征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1,2].我科自2006年2月-2008年6月针对鼻后滴漏所致的慢性咳嗽进行中医辨证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慧;程燕;杨丽颖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风湿清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γ-IFN)、巨噬细胞趋化因子1α(MIP-1α)、Ⅱ型胶原抗体(CⅡ抗体)的调节作用,探讨清热活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理.方法 CⅡ抗体加弗氏完全佐剂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动物模型,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及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CⅡ抗体、IL-4、γ-IFN及MIP-1α的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CⅡ抗体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模型14天、28天组血清和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含量下降,γ-IFN、MIP-1α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模型组同期比较,风湿清14天组血清和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IL-4含量升高、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MIP-1α含量下降(P<0.05或P<0.01);风湿清28天组血清和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MIP-1α含量均下降(P<0.05).结论 风湿清能明显上调类风湿关节炎大鼠血清及滑膜局部IL-4含量,对血清及滑膜局部γ-IFN有下调趋势,能明显下调全身和局部滑膜细胞MIP-1α的高表达,从而维持Th_1/Th_2细胞平衡,抑制滑膜局部的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减轻慢性关节滑膜炎及血管炎病变.
作者:曹炜;姜泉;吴振宇;张云;吴广均;莫捷;宋爱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清热祛瘀颗粒对冠心痛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82例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中医辨证属痰热血瘀型者,随机分为清热祛瘀颗粒加西医常规治疗的试验组(41例)和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加安慰剂治疗的对照组(41例),共观察25周.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复杂斑块的数目、简单斑块的数目、斑块的Crouse积分及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观察清热祛瘀颗粒对颈动脉斑块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D40L变化及肝肾功能.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颈动脉复杂斑块的数目、斑块的Crouse积分、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较治疗前为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也较对照组治疗后为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hs-CRP及CD40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清热祛瘀颗粒对冠心病伴颈动脉易损斑块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
作者:程文立;王勇;蔡哲;柯元南;刘晓飞;范书英;陈馨;李鸿;安容妹;郭健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常在小范围流行,易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多脏器损害,心肌损害的发生率高达50%[1].以往除对症处理外,常用利巴伟林抗病毒治疗,不仪疗效较差,而且不良反应较大.热毒宁注射液为一种中药制剂,在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效果显著.
作者:高彬昌;刘晓萍;薛咏梅;宋纪英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深圳市东湖医院、深圳市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承办的第18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于2009年8月20-23日在广东省深圳市顺利召开.大会共收到论文223篇,其中大会专题报告11篇,大会交流论文8篇,壁报交流论文29篇.组织疑难病案讨论1场.来自全国的248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作者:刘成海;张华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药芪黄煎剂对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大鼠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建立肠黏膜I/R大鼠模型,即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45 min,再灌注1 h后取标本.观察各组大鼠肠黏膜病理形态变化及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病理形态学:假手术组大鼠肠绒毛完整;I/R组大鼠肠绒毛上皮下间隙扩张,上皮顶端与固有层明显分离伴固有层毛细血管暴露、出血和溃疡;谷氨酰胺组部分肠绒毛上皮下间隙扩张,部分绒毛上皮顶端与固有层分离、部分肠绒毛有出血和溃疡;芪黄煎剂组与I/R组及谷氨酰胺组比较,肠绒毛损伤程度较轻,绒毛上皮顶端与固有层部分分离、部分肠绒毛有出血.肠黏膜病理Chiu氏评分:假手术组低(O分);I/R组评分高;谷氨酰胺组评分低于I/R组(P<0.05);芪黄煎剂组评分明显低于I/R组(P<0.05),但与谷氨酰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显示:假手术组肠上皮存在一定数量的凋亡细胞,比其他3组少(P<0.05);I/R组肠上皮凋亡细胞数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谷氨酰胺组凋亡细胞数少于I/R组(P<0.05),但多于假手术组和芪黄煎剂组;芪黄煎剂组肠上皮细胞凋亡数高于假手术组,低于I/R组和谷氨酰胺组,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谷氨酰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黄煎剂可减少I/R对大鼠肠黏膜上皮造成的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肠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余宏亮;于庆生;潘晋方;梁启新;张琦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对消化性溃疡愈合质量及复发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46例活动期消化性溃疡患者分为2组.中西药组服用益气活血方加奥美拉唑;西药组服用奥美拉唑.两组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先予奥美拉唑加克拉霉素加阿莫西林三联1周根除疗法,1周后服用上述药物开始观察.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观察Hp根除情况并评价内镜下再生黏膜成熟度及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对溃疡愈合者纳入随访,观察溃疡6个月复发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中西药组黏膜Sc期成熟度及组织学成熟度的百分率较高(P<0.05).VEGF、bFGF的水平亦较高(P<0.05);但6个月溃疡复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生黏膜组织学成熟度优者溃疡复发率比良者低(P<0.05),内镜下再生黏膜成熟度Sc期溃疡复发率比Sb期低,而Sb期溃疡复发率比Sa期低(P<0.01).结论 益气活血方能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其机制可能与提高VEGF、bFGF表达水平有关,溃疡愈合质量高者溃疡复发率降低.
作者:张卫平;葛惠男;郭金伟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无糖尿病家族史、糖代谢正常的脾虚痰湿型、气滞痰阻型肥胖女性体脂改变及β细胞功能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60例入选对象按体重指数(BMI)分为非肥胖者和肥胖者,肥胖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虚痰湿型、气滞痰阻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检测体脂,通过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评估急性相胰岛素分泌(AIR)、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血糖曲线下面积(AUCins/AUCglu)等β细胞功能指标.结果 与非肥胖者比较,脾虚痰湿型、气滞痰阻型肥胖者BMI、腰围(W)、脂肪含量增加,但两种证型肥胖者间BMI、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脾虚痰湿型肥胖者比较,气滞痰阻型肥胖者躯干、总体脂肪含量、躯干脂肪质量/总质量比增加,AIR、AUCins、AUCins/AUCglu亦明显增加.AIR、AUCins、AUCins/AUCglu与BMI、W、躯干和总体脂肪含量呈良好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躯干脂肪含量是影响AIR的重要因素.结论 气滞痰阻型肥胖者具有更高的体脂(尤其是躯干脂肪)含量和伴胰岛素抵抗的AIR增加,该人群是临床干预的重点对象.
作者:严孙杰;罗昌正;吴天敏;沈喜妹;易如海;颜晓芳 刊期: 2009年第12期
艾滋病患者在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后,部分患者可以产生免疫重建现象,而影响免疫重建的因素极其复杂,人口学因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情阶段、治疗类型、合并感染、基线CD_4~+T细胞水平、异常免疫激活、相关免疫表型及病原学因素等原因都可能对免疫重建造成影响,中医药对促进免疫重建具有一定作用.本文对以上因素的临床证据做简要归纳,为中医药介入艾滋病免疫重建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王阶;林洪生;汤艳莉 刊期: 2009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预处理对体外循环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围手术期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0例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循环手术对照组(20例)和试验组(20例).试验组于术前1周开始用葛根素0.6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日;对照组滴注平衡盐,其他处理两组无差别.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期、升主动脉阻断后10 min、开放升主动脉后10 min、2 h、12 h共5个时间点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6、IL-8、IL-10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CPB后上述参数水平开始升高,升主动脉开放后2 h时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但12 h仍高于术前(P<0.05),葛根素组TNF-α、IL-6、IL-8水平在各时间点上升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各时间点IL-10水平升高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PB手术前使用葛根素能有效降低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IL-8的水平;增加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从而减轻CPB术后机体的炎症反应.
作者:姜晓晓;李勇;吴永宾;徐建军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慢性病毒性肝炎是迄今尚未解决的难题,但随着社会、经济、行为方式的不断变化,脂肪性肝病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据报道,目前全球普通人群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患病率约20%~30%,亚洲地区本病的发病率约12%~24%,且有上升趋势,甚至预测未来10年将有50%的人有发生NAFLD的危险,和慢性病毒性肝炎一样,本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健康的全球性问题之一[1].
作者:王灵台 刊期: 2009年第12期
多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us infection,IFI)的诊治一直是个难题[1],对其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已被更多的人重视,现在大家已认可单味大蒜素或大黄预防真菌感染的效果[2,3],但两者联合应用尚未见报道.
作者:孙进堂;张郁;任丽霞;田忠 刊期: 2009年第12期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是一种由炎症细胞、炎症介质以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的慢性气道非特异性炎症,这种慢性炎症引起气道高反应性.炎症细胞、细胞因子以及炎性介质构成了复杂的网络,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尚未完全阐明[1].
作者:杜懿杰;董竞成 刊期: 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