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唐福林
包裹性胸腔积液为胸腔积液的特殊类型.由于胸膜发生炎症纤维素沉着,使胸膜增厚粘连,形成局限性或多房性的表现.其中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临床上较多见,往往由于患者就诊较晚,或胸腔积液处理不及时形成分房,使得治疗时间延长,甚至肋间隙变窄或胸廓畸形造成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我科于2002年10月-2005年12月采用中药离子导人联合尿激酶胸腔内注射治疗结核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家亮;覃松柏;彭丹;李松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系统地介绍了循证医学有关证据的概念、当前国际上主要的证据分级体系,分析了传统医学评价中的方法学问题与挑战,并针对中医药的特点及临床研究的现状提出有关证据分级和推荐意见的建议方案,为传统医学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刘建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软骨破坏相关血生化和免疫因素,并探讨中西药对其影响的特点.方法 397例确诊活动期RA病例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3例和西药治疗组19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收集患者相关血生化和免疫检测指标,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从中确定软骨破坏相关因素,比较中西药对这些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 软骨破坏程度与红细胞(RBC)及血小板(PLT)计数密切相关;治疗前后比较,中药组RBC计数升高且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PLT计数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升高RBC的幅度与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西药组降低PLT的幅度与中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药均能改善RA软骨破坏相关因素,但改善途径不同.
作者:刘学文;查青林;何羿婷;闫小萍;苏励;宋跃进;曾升平;刘维;冯兴华;钱先;朱婉华;林色奇;吕诚;吕爱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确,2004年9月-2006年9月我们采用温脾清肠饮治疗UC,观察其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庆华;廖圣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国外生存质量和患者报告的指标的评价内容与中医问诊的内容基本一致,故同是软指标的中医疗效评价可以借用量表作为评价工具,并逐渐被中医药专家接受和应用.但量表测评方法的应用和中医特色量表的研制等工作尚刚刚起步,存在对量表理论的认识不足,中医特色量表体系尚未形成;量表的选择缺乏针对性,量表测评的实施过程尚不够规范等问题有待完善.有必要加强遵循中医理论,按照国际通用的量表研制规范开展相关研究,以推动量表测评方法在中医药疗效中应用的规范化发展.
作者:刘凤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的不稳定可导致斑块破裂,进而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对稳定易损斑块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中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全方位治疗特点在稳定AS斑块方面有潜在的治疗优势.
作者:张璐;殷惠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用中药制剂羌月乳膏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将入选的80例慢性单纯性苔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予羌月乳膏)和对照组40例(予卤米松乳膏),连续局部用药2周.结果 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瘙痒程度积分、苔藓样变积分改善,瘙痒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1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制剂羌月乳膏是一种可用于治疗慢性单纯性苔藓的安全有效的外用药,其有效性与糖皮质激素制剂卤米松乳膏相近,且有较好的止痒效应,不良反应轻.
作者:张旭;孙卫国;孙俊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肝移植术后由于各种已知及未知原因常出现γ-谷氨酰转移酶(GGT)持续不降或升高,这种GGT的升高可为单独升高,亦可伴随其它肝酶及胆红素升高.对后两者一般可通过对因治疗及保肝降酶、退黄药物使其降至正常,而对于GGT,目前尚无有效降低之药物,2002年5月-2006年6月期间,我们尝试应用熊去氧胆酸(优思弗)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32例肝移植术后GGT持续升高的患者,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虹;臧运金;张庆;赵凤翎;田彦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肺癌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疾病.发热是肺癌的常见症状,在临床治疗中,往往单纯退热效果不很理想.笔者就采用痰热清治疗晚期肺癌发热做了回顾性分析,并与消炎痛栓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国俊;李传高;李泽庚;彭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艾迪注射液联合FOLFOX4化疗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117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52例,单用FOLFOX4化疗方案,用法:奥沙利铂85 mg/m2静脉滴入2 h,第1天,亚叶酸钙200 mg/m2静脉滴注2 h,第1、2天,5-氟脲嘧啶400 mg/m2静脉推注,第1,2天,600 mg/m2持续微泵推入22 h,第1、2天,14天为1个周期.治疗组6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迪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连用10天.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是44.62%、30.77%(P=0.126),KPS评分改善率分别是66.15%、40.38%(P=0.005),1年生存率分别是53.85%、40.38%(P=0.148),不良反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迪注射液联合FOL-FOX4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较单用FOLFOX4方案治疗疗效好,不良反应轻,生活质量改善明显,生存期有所延长.
作者:李海金;董良;符淑媛;李英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西洋参茎叶总皂苷(panax quinquefolius saponin,PQS)对冠心痛血糖异常患者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冠心病心绞痛并血糖异常患者84例,即:空腹血糖损害(IFG)或糖耐量异常(IGT)或2型糖尿病(T2DM),随机分为PQS组(43例)和常规西药治疗组(简称常规组,41例).PQS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口服PQS,连续用药治疗4周,用药前后检测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稳态模型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β细胞功能(Homa-β).结果 两组治疗后FP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PQS组FPG下降(25.80±12.72)%,降低程度较常规组[(20.89±12.17)%]稍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INS、ISI、Homa-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Homa-β值为4.19±0.79,较治疗前(3.48±0.76)有显著增加(P<0.01),并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后(3.82±0.77)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治疗前后Homa-β值无显著变化,且治疗前两组Homa-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QS组治疗后TC、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TC水平为(1.17±0.54)mmol/L,显著低于常规组(1.42±0.4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QS,有进一步降低冠心病血糖异常患者血糖的作用趋势,显著降低冠心病血糖异常患者血TC、LDL-C水平,并可能改善冠心病血糖异常患者β细胞功能.但两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均无明显变化.
作者:张颖;陆曙;刘育英;宋希新;陈可冀;殷惠军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慢传输型便秘(STC)主要指无便意感,1周内自发排空粪便少于2次,用泻剂比灌肠,栓剂及手法助排便更好.我院门诊自2002年3月始,采用中药组方联合莫沙比利口服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顾强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大蒜素为百合科植物蒜制成的灭菌溶液,大蒜素注射液适用于深部真菌和细菌感染,可用于防治急慢性菌痢和肠炎、百日咳、肺部和消化道的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菌血症、隐球菌性脑膜炎、肺结核等.我科用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例,出现过敏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晓青 刊期: 2007年第12期
枕神经痛在临床较常见,主要以后枕区及颈上部疼痛,常为持续性亦可阵发性加剧,但发作间歇期可有钝痛,自枕部向顶颞部或前额放射.我院自2005年以来采用痛点阻滞结合针刺方法治疗枕神经痛共6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阳;李慕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肺炎疗效.方法 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参芪治疗组(简称治疗组)48例,采用参芪扶正注射液、抗生素及激素冲击治疗;常规治疗组(简称对照组)32例,仅用抗生素与激素冲击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0天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比值).结果 治疗组的主要症状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卡氏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免疫功能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合并短程高效激素及抗生素治疗放射性肺炎疗效好,并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郑伟;高振华;吴丽娜;田馨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子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疾病.物理治疗是常用的有效治疗方法,国内外对其物理治疗后的愈合过程多采取自然修复的方法,但愈合时间长达3~4周,重者6~8周才能完全愈合,而且脱痂过程中常出现创面出血甚至大量出血.2005年7月-2007年3月我院对门诊的宫颈糜烂患者采用物理治疗后加用生肌玉红膏治疗,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慧君;龚世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小檗碱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核因子(nclcar transcription factor kappaB,NF-κB p65)表达及转位的影响,探讨小檗碱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 以0.5 mmol/L软脂酸诱导3T3-L1脂肪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予以小檗碱进行干预,同时以阿司匹林作为阳性对照,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培液中的葡萄糖消耗量,以2-脱氧-[3H]-D-葡萄糖摄入法观察葡萄糖的转运率,用Western blot检测3T3-L1脂肪细胞总NF-κB p65蛋白及核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LSM)对NF-κB p65进行定位显示.结果 0.5 mmol/L软脂酸作用24 h使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降低41%,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抑制67%,NF-κB p65蛋白表达明显增加,CLSM显示NF-κBp65核转位增加;同时加入小檗碱或阿司匹林则可逆转上述效应.但软脂酸、小檗碱、阿司匹林对3T3-L1脂肪细胞总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 小檗碱可以改善游离脂肪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其分子机制可能是小檗碱通过抑制NF-κB的活化转位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起作用.
作者:易屏;陆付耳;陈广;徐丽君;王开富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对照试验观察中西药结合组(治疗组)和单纯西药保留灌肠组(对照组)的临床疗效.10天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腹泻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结肠镜检查积分情况(除息肉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息肉外)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粪常规检查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除脓球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情况比较,治疗组总复发率为33.3%,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结论 中西药结合保留灌肠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晓燕;吴莺;蒋晓猛;魏金文;范钰;张尤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祛湿化瘀方对体外肝脂毒性模型脂肪沉积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分泌的影响,以进一步探究该方防治脂肪肝的作用机理.方法 复制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变性和TNF-α分泌脂毒性模型.设正常组、模型组和不同浓度药物血清组.分别观察上清中TNF-α含量,细胞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细胞油红染色和电镜超微结构变化,细胞TNF-α蛋白表达及其基因表达.结果 FFA刺激24 h后,模型组细胞内脂肪沉积明显,其TG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同时上清中TNF-α含量、细胞内TNF-α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显著增强.而10%药物血清组细胞内TG含量及上清中TNF-α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均P<0.01),其脂肪沉积、细胞内TNF-α的蛋白表达及其mRNA表达也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 祛湿化瘀方对游离脂肪酸诱导的HepG2细胞脂肪沉积和TNF-α分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慧;胡义扬;冯琴;陈少东;许丽莉;成扬;张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脂异常中医证候规律及其与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超声、血脂、血液黏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血脂异常患者152例,共筛选出32个症状、体征(包括舌象、脉象),并对其进行了分级量化及因子分析;同时检测患者的血脂、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超声、血液黏度等指标,采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讨不同证候与相应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5种证候,分别是肾阴虚证、脾气虚证、痰浊内阻证、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肾阴虚证C-反应蛋白含量显著增高,血液黏度显著增高;脾气虚证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显著增高;痰浊内阻证总胆固醇显著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降低;痰瘀互阻证同型半胱氨酸显著增高.结论 痰浊内阻证、脾气虚证、肾阴虚证、血瘀证和痰瘀互阻证是血脂异常的常见中医证候,且不同证候与相应的理化指标具有相关性,从而为血脂异常证候客观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作者:雷燕;王振华;刘剑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