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再生障碍性贫血T细胞受体Vβ基因表达及生血合剂对其的干预作用

周永明;魏学礼;陆嘉惠;罗梅宏;胡明辉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生血合剂, T细胞受体, β链可变区亚家族基因, T细胞克隆性
摘要:目的 利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着重从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R Vβ)亚家族基因表达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中药复方生血合剂的治疗作用.方法 AA患者分别用生血合剂(治疗组10例)和环孢霉素(对照组10例)治疗6个月以上,采用RT-PCR、基因扫描方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 Vβ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20例AA患者Vβ 24个亚家族基因谱型倾斜,寡克隆亚家族所占百分率明显增多,与健康人(10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0%~50%的AA患者存在Vβ2、Vβ5、Vβ6、Vβ15、Vβ16、Vβ22、Vβ23寡克隆亚家族,50%以上的患者存在Vβ8、Vβ21寡克隆亚家族.治疗后两组寡克隆亚家族均比治疗前减少(P<0.05).结论 多个克隆性增殖的T细胞家族参与了AA的发病过程,生血合剂可改善TCR Vβ谱型倾斜程度,降低异常T细胞克隆性增殖,从而减少异常克隆的T细胞对造血组织的免疫损伤,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恒古骨伤愈合剂促进兔坏死股骨头内核心结合因子α1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中药恒古骨伤愈合剂(简称中药合剂)对兔坏死股骨头内核心结合因子α 1(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大肠杆菌内毒素(LPS,10μg/kg体重)间隔24 h两次静脉注射加甲基泼尼松3次肌肉注射制作的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用中药合剂治疗后取股骨头行免疫组化,并提取总RNA行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PCR),观察兔股骨头内cbfα1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 给药第4周时,中药组与模型组股骨头内cbfα1基因表达均为阴性,至第8、12周时,中药组免疫组化结果为弱阳性,模型组为阴性;至第12周时中药组股骨头内cbfα1 mRNA的表达量是模型组的2.87倍.正常给药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中药恒古骨伤愈合剂可促进坏死α股骨头内源性cbfα 1基因的表达,以用药时间长者效果明显.

    作者:赵宏斌;胡敏;梁红锁;王建伟;尹继波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针刺委中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脑功能成像的观察

    目的 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在脑内引起的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疗法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 电针刺激8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委中穴,同时行PET/CT脑功能成像,采用相同扫描技术对同8名受试者行无任何穴位刺激的PET/CT脑功能成像.使用统计参数图(SPM)的配对t检验模型,对比针刺委中穴组与静息对照组的差异脑功能图.结果 根据布劳德曼区(Broadmann area,BA),(1)针刺诱发的平均功能激活脑区:左侧BA 10、11、22、38、39、40、44、45、46,右侧BA 10,双侧BA 19、18以及左侧小脑皮层、屏状核、岛叶(t>3.36,P<0.01,k>30 voxels);(2)针刺诱发平均功能抑制脑区:双侧BA 24,左侧BA 7、8、19、40,右侧BA 1、3、6、20、44和左侧黑质.结论 委中穴与大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针刺委中穴是通过激活和抑制有功能联系的多个特异脑功能区,并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其中前额区、岛叶及小脑的功能激活和扣带回、顶叶及黑质的功能抑制分析是针刺委中穴的中枢调节机制之一.本研究证明,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揭示中医经络理论,为针刺疗法提供中枢调节机制的可视性试验依据.

    作者:邵广瑞;马蕾;柳澄;宋磊;张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浴加手足部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

    目的 观察中药浴加手足部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方法 将8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浴加手足部穴位按摩法治疗12周,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81.0%)优于对照组(52.5%,P<0.05);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得到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浴加手足部穴位按摩促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作者:赵美玉;常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凉血解毒、清热化湿和凉血解毒、健脾温阳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凉血解毒、清热化湿法(简称清热化湿法)和凉血解毒、健脾温阳法(简称健脾温阳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阴阳黄证的初步疗效,为黄疸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43例,重点观察比较清热化湿、健脾温阳两法消退黄疸的作用.结果 治疗4周后,清热化湿组22例,有效16例(72.7%),无效6例(27.3%);健脾温阳组21例,有效19例(90.5%),无效2例(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BIL:治疗后两组均下降(P<0.01),且健脾温阳组下降的幅度大于清热化湿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健脾温阳组上升幅度优于清热化湿组(P<0.05);ALT:两组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凉血解毒、健脾温阳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阴阳黄证的疗效优于凉血解毒、清热化湿法.

    作者:孙克伟;陈斌;黄裕红;伍玉南;周小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研究与展望

    总结了近十几年来雷公藤中药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银屑病等难治性疾病的增效作用,及中药配伍对抗雷公藤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并阐述了雷公藤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不良反应原因,以及如何选用中药配伍减毒增效作用给予分析.

    作者:李波;周昕欣;梁茂新;吴美兰;李开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腹腔镜手术联合药物治疗未破裂输卵管妊娠80例

    2000年7月-2004年7月,我们采取腹腔镜下手术配合中西药物治疗未破裂输卵管妊娠80例,并于单用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8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立凤;于燕;滕光英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药罐疗法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药罐疗法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本病患者77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六味地黄丸加穴位药罐(内含自制平喘膏)拔罐治疗,对照组(37例)用六味地黄丸加穴位空罐拔罐治疗,并行治疗3周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免疫球蛋白(Ig)、补体(C3、C4)等指标测定.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90.0%)优于对照组(59.5%,P<0.01);治疗后两组CD4+、CD4+/CD8+比值、IFN-γ、IL-2、IgM、IgA、IgG、C3、C4水平升高,CD8+、IL-4、IL-10、IgE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药罐拔罐疗法疗效明显优于穴位空罐拔罐疗法,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张才擎;梁铁军;张伟;张嵩;何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调强适形放射联合得力生注射液对鼻咽未分化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调强适形放射(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IMRT)在治疗肿瘤方面发展很快.2003年1月-2005年5月,我们观察了IMRT联合得力生注射液治疗鼻咽未分化癌患者50例,并观察其对患者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谢强;赵荡;黄作平;邹冰心;刘兴京;王立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并发心肌损伤48例

    2004年10月-2005年11月我们应用黄芪注射液辅助治疗婴幼儿肺炎并发心肌损伤48例,并与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的48例作对照,现总结如下.

    作者:延永;岳国霖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黄素对人肺腺癌细胞Anip973增殖周期及凋亡基因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人肺腺癌Anip97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基因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噻唑(MTT)比色法和生长曲线测定不同浓度大黄素在不同作用时间内对在体外培养的Anip973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大黄素可在G0/G1期阻滞人肺腺癌Anip973细胞的增殖,使S期细胞比率降低,并激活Caspase-3蛋白;在一定范围内,大黄素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凋亡率也越高.结论 大黄素能抑制人肺腺癌Anip973细胞生长,其抗肿瘤机制是通过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而阻止细胞周期.

    作者:李家宁;吕福祯;肖金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黄芪甲甙保护阿霉素心肌损伤大鼠抗凋亡作用的机制研究

    目的 探讨黄芪甲甙(简称黄芪)抗阿霉素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取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芪3个剂量(低、中、高)组.空白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余4组分别给予阿霉素造模(15 mg/kg,隔日腹腔注射1次,共6次).黄芪3个剂量组同时用不同剂量黄芪甲甙灌胃治疗,空白组和模型组同时给予羧甲基纤维素钠.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bcl-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发生率增高(P<0.01),抑制凋亡因子bcl-2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P<0.01),而促进凋亡因子bax基因及蛋白表达增强(P<0.01),bcl-2/bax mRNA比值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的凋亡率显著下降(P<0.05),bcl-2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增强(P<0.05),bax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下降(P<0.05),bcl-2/bax mRNA比值明显上升(P<0.05).结论 高剂量黄芪甲甙治疗可以抑制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凋亡基因bcl-2表达有关.

    作者:李丽;陶辉宇;陈杰斌;邓晖;吕建华;李双杰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参附注射液改善G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健择联合顺铂方案(GP)治疗时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万垠;龙顺钦;张海波;柴小姝;邓宏;薛晓光;王斌;罗海英;刘伟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旁积液33例

    2001年10月-2005年10月,我们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肺炎旁积液33例,并与单用西医治疗的3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坤;张爱观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纪要

    第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于2006年8月25-27日在天津市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肝病专业委员会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承办.

    作者:刘成海;胡义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丹参注射液协同地塞米松抑制支气管哮喘大鼠肺内IL-13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协同地塞米松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丹参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不造模外,其余4组均造成哮喘模型,且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HE染色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白细胞(WBC)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肺组织白细胞介素-13(IL-13)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结果 病理组织学显示:丹参组大鼠呈中度炎症变化,地塞米松组、联合组呈轻度炎症变化.BALF中WBC及Eos计数:3个用药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联合组减少的程度大于地塞米松组、丹参组(P<0.05或P<0.01).肺组织IL-13和Eotaxin表达:3个用药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减少程度大于地塞米松组、丹参组(P<0.05或P<0.01);IL-13和Eotaxin表达呈正相关(r=0.92,P<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可降低哮喘模型鼠肺内IL-13和Eotaxin的表达,与地塞米松有协同发挥抗气道炎症作用.

    作者:李丹;熊盛道;杜德兵;徐永健;薛克营;陈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芪地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Ⅲ、Ⅳ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芪地益气养阴活血方对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气阴两虚夹瘀证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降糖治疗基本相同,治疗组同时给予芪地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糖、尿白蛋白排泄率、尿素氮、肌酐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89.6%)优于对照组(68.1%,P<0.01),治疗组在改善尿白蛋白排泄率、肌酐、尿素氮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芪地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气阴两虚夹瘀型2型糖尿病肾病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邹丽红;张建华;刘平夫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5例

    2000年1月-2005年10月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5例,并与单用常规治疗的98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宁顺华;王胜红;张贵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包加压外敷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6例

    2001年1月-2006年1月,我们选择本院妇科脂肪液化病例共68例,用中药包加压外敷方法处理36例,与常规处理的3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建飞;汤春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治疗时代.如何针对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无复流、缓慢复流、再灌注损伤等复杂病理环节进行综合干预,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对策.结合传统医学,选择有效方药,系统研究中药、复方不同有效成分、部位及其相互组合干预AMI血运重建后心肌毛细血管新生,促进心肌细胞分化和调节炎症反应修复过程的机理,有望为AMI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向及综合干预模式.

    作者:史大卓;殷惠军;陈可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纪要

    第五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6-8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举行.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0篇,来自全国32所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6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作者:严灿;史亚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