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再生障碍性贫血T细胞受体Vβ基因表达及生血合剂对其的干预作用

周永明;魏学礼;陆嘉惠;罗梅宏;胡明辉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 生血合剂, T细胞受体, β链可变区亚家族基因, T细胞克隆性
摘要:目的 利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着重从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R Vβ)亚家族基因表达角度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免疫发病机制及中药复方生血合剂的治疗作用.方法 AA患者分别用生血合剂(治疗组10例)和环孢霉素(对照组10例)治疗6个月以上,采用RT-PCR、基因扫描方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CR Vβ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20例AA患者Vβ 24个亚家族基因谱型倾斜,寡克隆亚家族所占百分率明显增多,与健康人(10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0%~50%的AA患者存在Vβ2、Vβ5、Vβ6、Vβ15、Vβ16、Vβ22、Vβ23寡克隆亚家族,50%以上的患者存在Vβ8、Vβ21寡克隆亚家族.治疗后两组寡克隆亚家族均比治疗前减少(P<0.05).结论 多个克隆性增殖的T细胞家族参与了AA的发病过程,生血合剂可改善TCR Vβ谱型倾斜程度,降低异常T细胞克隆性增殖,从而减少异常克隆的T细胞对造血组织的免疫损伤,有利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药罐疗法对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药罐疗法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迁延期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本病患者77例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用六味地黄丸加穴位药罐(内含自制平喘膏)拔罐治疗,对照组(37例)用六味地黄丸加穴位空罐拔罐治疗,并行治疗3周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免疫球蛋白(Ig)、补体(C3、C4)等指标测定.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90.0%)优于对照组(59.5%,P<0.01);治疗后两组CD4+、CD4+/CD8+比值、IFN-γ、IL-2、IgM、IgA、IgG、C3、C4水平升高,CD8+、IL-4、IL-10、IgE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药罐拔罐疗法疗效明显优于穴位空罐拔罐疗法,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

    作者:张才擎;梁铁军;张伟;张嵩;何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包加压外敷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36例

    2001年1月-2006年1月,我们选择本院妇科脂肪液化病例共68例,用中药包加压外敷方法处理36例,与常规处理的32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施建飞;汤春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环磷酰胺联合复方丹参治疗系统性硬化症15例

    2000年1月-2005年5月我们用大剂量环磷酰胺(CTX)静脉冲击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15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宁;吴斌;黄发清;鲁昌宇;张晓莲;薛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炎旁积液33例

    2001年10月-2005年10月,我们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肺炎旁积液33例,并与单用西医治疗的32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坤;张爱观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针刺委中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脑功能成像的观察

    目的 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委中穴在脑内引起的代谢变化,探讨针刺疗法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 电针刺激8名健康志愿者右侧委中穴,同时行PET/CT脑功能成像,采用相同扫描技术对同8名受试者行无任何穴位刺激的PET/CT脑功能成像.使用统计参数图(SPM)的配对t检验模型,对比针刺委中穴组与静息对照组的差异脑功能图.结果 根据布劳德曼区(Broadmann area,BA),(1)针刺诱发的平均功能激活脑区:左侧BA 10、11、22、38、39、40、44、45、46,右侧BA 10,双侧BA 19、18以及左侧小脑皮层、屏状核、岛叶(t>3.36,P<0.01,k>30 voxels);(2)针刺诱发平均功能抑制脑区:双侧BA 24,左侧BA 7、8、19、40,右侧BA 1、3、6、20、44和左侧黑质.结论 委中穴与大脑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针刺委中穴是通过激活和抑制有功能联系的多个特异脑功能区,并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其中前额区、岛叶及小脑的功能激活和扣带回、顶叶及黑质的功能抑制分析是针刺委中穴的中枢调节机制之一.本研究证明,PET/CT脑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揭示中医经络理论,为针刺疗法提供中枢调节机制的可视性试验依据.

    作者:邵广瑞;马蕾;柳澄;宋磊;张伟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凉血解毒、清热化湿和凉血解毒、健脾温阳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凉血解毒、清热化湿法(简称清热化湿法)和凉血解毒、健脾温阳法(简称健脾温阳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阴阳黄证的初步疗效,为黄疸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重型肝炎43例,重点观察比较清热化湿、健脾温阳两法消退黄疸的作用.结果 治疗4周后,清热化湿组22例,有效16例(72.7%),无效6例(27.3%);健脾温阳组21例,有效19例(90.5%),无效2例(9.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BIL:治疗后两组均下降(P<0.01),且健脾温阳组下降的幅度大于清热化湿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健脾温阳组上升幅度优于清热化湿组(P<0.05);ALT:两组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凉血解毒、健脾温阳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阴阳黄证的疗效优于凉血解毒、清热化湿法.

    作者:孙克伟;陈斌;黄裕红;伍玉南;周小青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危重病患者足三里穴内组织氧监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危重症患者足三里局部组织氧合状况,评估经穴组织氧测定法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36例有创机械通气危重症患者分为感染组(13例)和非感染组(23例),用组织氧测定仪测定吸氧浓度(FiO2)40%、100%时右侧足三里穴内组织氧分压(PtO2),同时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计算PtO2指数(PtO2/PaO2比值).结果 PtO2与PaO2呈正相关(P<0.05);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PaO2显著降低,PtO2指数、PtO2显著升高(均P<0.05);FiO2由40%调至100%后,感染组PtO2上升幅度显著大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 重症感染者在全身性氧输送障碍时,经穴局部组织氧需求显著增加,组织氧供依赖性增强;经穴组织可能通过提高PtO2指数来满足自身氧需求.本法监测危重症局部组织氧合临床意义显著.

    作者:邓杰;王明明;沈芝红;陈学波;安敏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配合氦氖激光治疗黄褐斑54例

    2002年7月-2005年2月我们用中药内服、川芎嗪静脉滴注配合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黄褐斑54例,并测定了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艳华;李其林;杨秀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痛风患者湿热痹阻和瘀热内郁型与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活化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痛风急性发作期湿热痹阻、瘀热内郁型与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40例,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以辨证分型、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活化功能中GPⅡb-Ⅲa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和P-选择素(CD62p)检测为指标.结果 痛风急性期患者湿热痹阻型(24例)、瘀热内郁型(16例)血液流变学表现为全血黏度中切、全血还原黏度中切、血浆黏度、血沉和血沉方程K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AC-1和CD62p两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瘀热内郁型比湿热痹阻型显著升高(P<0.05).结论 痛风急性发作期湿热痹阻、瘀热内郁型与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活化功能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两型间指标水平的差异可能是痛风出现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

    作者:邵沛;黄星涛;张帆;谢谦;聂李平;张涛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补肺清瘀颗粒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肤软化的作用

    目的 探讨中药补肺清瘀颗粒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肤软化的作用.方法 对8周龄BALB/C小鼠用博莱霉素制作硬皮病模型,用不同剂量的补肺清瘀颗粒治疗26天,观察各组小鼠皮肤的改善情况.结果 补肺清瘀颗粒低、中、高剂量均有改善模型小鼠硬皮病真皮增厚的趋势,中、高剂量能减轻真皮小血管周围炎,缓解附属结构毛囊、汗腺的减少或缺失.中药3个剂量组脾脏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补肺清瘀颗粒能使模型小鼠的皮肤硬化得到改善,并能防止脾脏肿大.

    作者:钱先;朱萱萱;陈小永;陈剑梅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中药浴加手足部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2例

    目的 观察中药浴加手足部穴位按摩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效果.方法 将82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浴加手足部穴位按摩法治疗12周,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总有效率观察组(81.0%)优于对照组(52.5%,P<0.05);两组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得到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浴加手足部穴位按摩促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的西药治疗.

    作者:赵美玉;常海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花椒半夏粉鼻吸入法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20例

    2000年6月-2005年6月,我们采用花椒半夏粉鼻吸入法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20例,收到明显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姜守运;杨建昌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雷公藤配伍减毒增效研究与展望

    总结了近十几年来雷公藤中药配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肾病、银屑病等难治性疾病的增效作用,及中药配伍对抗雷公藤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并阐述了雷公藤治疗疾病的作用机理,不良反应原因,以及如何选用中药配伍减毒增效作用给予分析.

    作者:李波;周昕欣;梁茂新;吴美兰;李开平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调强适形放射联合得力生注射液对鼻咽未分化癌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调强适形放射(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IMRT)在治疗肿瘤方面发展很快.2003年1月-2005年5月,我们观察了IMRT联合得力生注射液治疗鼻咽未分化癌患者50例,并观察其对患者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谢强;赵荡;黄作平;邹冰心;刘兴京;王立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心理应激小鼠脑区核团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规律及加味逍遥丸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心理应激后小鼠脑区原癌基因(c-Fos、c-Jun)蛋白表达的规律及加味逍遥丸对该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电刺激心理应激箱诱发小鼠心理应激动物模型,加味逍遥丸(2 mg/g体重)灌胃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c-Fos、c-Jun蛋白,观察不同脑区核团:海马1-4区(hippocampus CA1-4)、杏仁中央核(central amygdaloid nucleus,CAN)、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下丘脑视上核(supraoptic nucleus,SON)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应激1次后3 h组、应激3次后3 h组、应激5次后3 h组各脑区c-Fos、c-Jun蛋白表达均增强(P<0.01);与应激1次后3 h组比较,应激1次后1 h组和应激1次后6 h组表达减弱(P<0.05或P<0.01);与不服药组比较,服药组应激3次后3 h组和应激5次后3 h组c-Fos、c-Jun蛋白表达均减弱(P<0.05或P<0.01).结论 心理应激后1 h c-Fos、c-Jun蛋白开始升高,3 h达高峰,c-Fos蛋白6 h已回落近正常水平,c-Jun蛋白6 h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多次应激后在同一高峰点未见表达减弱现象;加味逍遥丸对应激后c-Fos、c-Jun蛋白的高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

    作者:吴振宇;张云;肖健;耿小峰;国燕霞;吴广均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大黄素对人肺腺癌细胞Anip973增殖周期及凋亡基因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大黄素对人肺腺癌Anip97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基因的影响.方法 采用甲基噻唑(MTT)比色法和生长曲线测定不同浓度大黄素在不同作用时间内对在体外培养的Anip973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用免疫印迹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大黄素可在G0/G1期阻滞人肺腺癌Anip973细胞的增殖,使S期细胞比率降低,并激活Caspase-3蛋白;在一定范围内,大黄素的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凋亡率也越高.结论 大黄素能抑制人肺腺癌Anip973细胞生长,其抗肿瘤机制是通过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凋亡而阻止细胞周期.

    作者:李家宁;吕福祯;肖金玲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进入了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治疗时代.如何针对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无复流、缓慢复流、再灌注损伤等复杂病理环节进行综合干预,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的对策.结合传统医学,选择有效方药,系统研究中药、复方不同有效成分、部位及其相互组合干预AMI血运重建后心肌毛细血管新生,促进心肌细胞分化和调节炎症反应修复过程的机理,有望为AMI防治提供新的干预靶向及综合干预模式.

    作者:史大卓;殷惠军;陈可冀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参附注射液改善G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观察参附注射液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健择联合顺铂方案(GP)治疗时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吴万垠;龙顺钦;张海波;柴小姝;邓宏;薛晓光;王斌;罗海英;刘伟胜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丹参注射液协同地塞米松抑制支气管哮喘大鼠肺内IL-13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协同地塞米松抑制支气管哮喘气道变应性炎症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丹参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不造模外,其余4组均造成哮喘模型,且各组给予相应的药物.HE染色行肺组织病理学检查;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行白细胞(WBC)及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肺组织白细胞介素-13(IL-13)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结果 病理组织学显示:丹参组大鼠呈中度炎症变化,地塞米松组、联合组呈轻度炎症变化.BALF中WBC及Eos计数:3个用药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联合组减少的程度大于地塞米松组、丹参组(P<0.05或P<0.01).肺组织IL-13和Eotaxin表达:3个用药组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减少程度大于地塞米松组、丹参组(P<0.05或P<0.01);IL-13和Eotaxin表达呈正相关(r=0.92,P<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可降低哮喘模型鼠肺内IL-13和Eotaxin的表达,与地塞米松有协同发挥抗气道炎症作用.

    作者:李丹;熊盛道;杜德兵;徐永健;薛克营;陈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茵栀黄注射液佐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5例

    2000年1月-2005年10月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5例,并与单用常规治疗的98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宁顺华;王胜红;张贵荣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