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春;袁玉芳;张荣荣;杨丽娟;马毓苓;宣恒报;邓之奎
目的:探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转染本身是否可以改变细胞复合材料的生物学特性,从而影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正确评价.方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技术成功标记人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再与人源生物衍生骨复合培养;同时设立未转染EGFP基因的骨髓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直接与人源生物衍生骨复合培养作为对照.通过倒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比观察.结果:发现转染EGFP基因的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能够成功地复合于人源生物衍生骨上,且生长状态较好.与未转染组细胞复合材料的情况相比,转染组与其没有明显差异.结论:EGFP基因转染技术没有埘MSCs诱导分化的成骨样细胞复合衍生骨的能力以及增殖生长活性造成明显损害,从而不会影响对于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正确评价.
作者:黄晓兵;刘霆;邓力;智伟;李秀群;孟文彤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为了解南通市开发区卤菜卫生质量.方法:采集开发区饭店、农贸市场卤菜店共计38家的卤菜样品76份,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食品添加剂检测.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按<熟肉制品卫生标准>GB2726-2005进行评价,食品添加剂按<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进行评价.结果:76份样品,总合格率为42.11%(32/76),微生物指标合格率为56.58%(43/76),食品添加剂指标合格率为65.79%(50/76).菌落总数在11项单项检测指标中合格率低为(77.63%)(59/76).结论:开发区卤菜制品总体合格率较低,应加强对卤菜业的卫生管理.
作者:马俊锋;崔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2007年1月~2009年4月入住ICU的肝移植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病因、影响因素,运用ICU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进行评估及干预.方法:采用CAM-ICU对58例肝移植术后患者进行谵妄的评估,筛查出谵妄患者,并根据其临床症状和病因给予非药物和药物的干预.并记录其症状缓解时间.确定与肝移植患者谵妄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共发生谵妄12例,占20.7%,根据结果进行原凶分析,采取非药物和药物性的干预措施.结论:ICU医护人员工作在临床第一线,常是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牛理及心理变化;CAM-ICU作为一套快速、有效的评估工具可供ICU监护人员在工作中早期诊断出患者的认知改变及谵妄,早期给予医疗干预并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徐晓红;宋燕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铸造镍铬合金核桩冠在修复上颌中切牙时桩的受力情况.方法:螺旋CT机扫描正常人卜颌中切牙,处理数据确定牙外周轮廓,获得边界坐标数据.将数据导人ANSYS中得到牙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模型整体网格划分,在加载区域施加100 MPa外部静荷载,固定桩长,设定桩顶端直径为3.0、2.0、1.5和1.2 mm,分别计算桩近、远中方向Von Mise应力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桩尖端、距离桩尖2.0 mm、4.0 mm截面处,其所受Von Mise应力均较小,距离桩尖6.0 mm截面处,桩受力值明显增加,顶部唇、腭侧受力随直径增加,增大变化趋势更加明显,顶部近、远中受力变化虽然具有相似趋势,但其绝对值明显小于唇、腭.结论:铸造金属桩冠修复中,桩顶端外形设计成柱形,并尽可能减小桩尖端直径.
作者:牟永斌;张洁;张栋华;李斌;张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西维因农药暴露与男性工人精子DNA损伤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某农药厂西维因生产男工31名为暴露组;该厂行政区男性员工36名为内对照组;同地区男性行政人员22名为外对照组.检测3组人群精子DNA损伤、精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精子活性氧(ROS)含量.选用培养的小鼠精母细胞(GC2-spda细胞)进行体外功能学验证,在不同浓度西维因染毒条性下,分析细胞存活率、凋亡及SOD活性,ROS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内、外对照组相比,暴露组男性精子DNA断裂损伤显著增加(P<0.05)、精浆SOD活性降低及精子ROS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精子DNA损伤与精浆SOD的活性负相关(r=-0.53,P<0.001),与精子ROS水平呈正相关(r=0.32,P=0.002).小鼠精母细胞随西维因染毒剂量增加细胞存活率显著下降,凋亡增多并且细胞SOD减少及ROS增加(P<0.05).结论:两维因可影响男性精液质量,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氧化应激导致精子DNA的损伤.
作者:胡凡;顾爱华;吉贵祥;王心如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胸水中干扰素诱导蛋白10(interferon-inducible protein 10,IP-10)水平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用ELISA检测43例结核性胸膜炎和33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胸水中IP-10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确定其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界值,并评价其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效能.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胸水中IP-10含量为(1 095.67±556.29)pg/ml,显著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121.39±61.21)pg/ml,P<0.01.IP-10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临界值为194.5 pg/m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7%和97.0%;IP-10的诊断效能与γ-干扰素(IFN-γ)相近.结论:胸水中IP-10水平测定有助于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
作者:吴静;徐建;张映铭;王彩英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HepPar1、甲胎蛋白(AFP))、CD34、CD10、癌胚抗原(CEA)等免疫标记在血清AFP阴性肝细胞肝癌(H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100例血清AFP阴性的HCC分别进行HepPar1、AFP、CD34、CD10、CEA免疫组化标记.结果:HepPar1在血清AFP阴性HCC中表达率为86%,其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结构类型、细胞学亚型及癌周淋巴细胞的多少有关;AFP及CD34在血清AFP阴性HCC中表达率分别为18%和87%,这2个标记均与核分裂的多少、细胞学亚型有关;CD10在血清AFP阴性HCC中表达率为41%,其表达与细胞学业型及性别有关;CEA在血清AFP阴性HCC中表达率为71%,其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结论:血清AFP阴性HCC有其独特的免疫组化表达.
作者:陈旭东;何松;张建兵;陈亚丽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CD44s、CD44v6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 TM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分析57例大肠癌组织中CD44s、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CD44s、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63.2%.CD44s、CD44v6的表达率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分期密切相关(P<0.05),CD44v6的表达率还与淋巴结转移呈显著相关(P<0.01). Kaplan-Meier牛存曲线,Log-rank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44s阴性、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5%、55.26%,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62 5);CD44v6阴性、阳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95%、52.78%,两者之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4 6).COX同归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CD44v6对生存有影响(P<0.05).结论:CD44s、CD44v6蛋白在大肠癌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以作为一种辅助生物学指标来判断大肠癌浸润转移的潜能,CD44v6可以作为大肠癌独立的预后指标.
作者:王芬;王丽;殷咏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儿童良性癫(癎)伴中央颞区棘波(BECT)合并睡眠中癫(癎)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和脑电图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2006年1月~2008年8月收治的25例BECT合并ESES患儿临床、脑电图、神经心理损伤及治疗转归进行随访观察.结果:20例发作控制,4例仍有发作,1例失访,治疗前20例有不同程度认知和语言功能损害,发作控制、ESES消失后认知和语言功能恢复明显,激素对消除电持续状态效果明显.结论:BECT合并ESES时临床发作常不易控制,并伴有认知和语言功能的损害,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期持续放电是其主要原因,消除电持续状态是控制发作,改善认知功能的关键.
作者:金波;郑帼;郭虎;卢孝鹏;徐瑾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阐明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与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CA)关系的同时,研究自制中药含漱液在控制OLP患者CA检出率的作用,及对CA分离株毒力的控制.方法:选取糜烂型OLP患者、非糜烂型OLP患者及健康对照组各100例.用药前和用药7天后分别采用浓缩含漱液沙堡平皿培养法,并结合应用芽管试验、厚膜孢子形成试验及温度试验常规培养等方法分离、鉴定各组中念珠菌菌种.将分离、纯化的CA,接种于I衄琼脂平板上,厌氧培养,检测其溶血活性.结果:用药前糜烂型OLP患者念珠菌培养阳性率和阳性样本的菌落数显著高于非糜烂型OLP患者和对照组(均为P<0.01);3组之间CA检出率比较,糜烂型OLP(66%)显著高于非糜烂型OLP(26%)和健康对照组(12%)(P<0.01).采用两种不同药物含漱7天后,CA检出率显著降低,中药组较口泰组减少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前所有CA在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48 h后均产生了溶血,用药后溶血活性均显著降低,中药组较口泰组降低更为显著(P<0.01).结论:糜烂型OLP真菌培养阳性率较高,菌落数也较多,尤其是致病性CA分离阳性率高,提示OLP糜烂型的发生发展与CA感染有关.中药能有效控制OLP患者CA检出率,减少OLP患者口腔内CA含量,并能抑制CA毒力,提示中药含漱液对OLP患者有一定的抗真菌治疗作用.
作者:邱宏亮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了解江苏省2004~2008年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以后制定梅毒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各省辖市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5年来.江苏省梅毒发病率快速增长,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10.59/10万增长到2008年的28.76/10万,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8.42%;报告病例数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是28.68%;在上报的梅毒病例中,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69.75%,各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均逐年增加,各年度梅毒病例分期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0 1).男女性别比为1.11:1,各年度梅毒病例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发病年龄集中在20~39岁年龄组,占51.55%;全省报告梅毒病例数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苏南地区.结论:江苏省梅毒发病率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应进一步加强性病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规范梅毒诊治,从而控制梅毒的快速流行.
作者:傅更锋;还锡萍;丁萍;闰红静;李雷;徐金水;邱涛;丁建平;徐晓琴;胡海洋;羊海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GnRHa)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合成的调控机制.方法:原代培养大鼠睾丸间质细胞,GnRHa(10-7 mol/L)分别处理问质细胞6、12、24、36、48 h后,Westem blot方法分析3β-羟基类同醇脱氧酶(313-HSD)蛋白的变化;MEK1/2抑制剂PD98059(50μmol/L)和GnRHa共作用于问质细胞后,分析3β-HSD蛋白表达和睾酮水平的变化.结果:GnRHa处理间质细胞不同时间后,结果显示3β-HSD蛋白的表达对GnRHa的刺激具有时间依赖性.GnRHa处理12 h后,3β-HSD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上升45%(P<0.05),24 h达到高水平,升高1.0倍(P<0.05):48 h后3β-HSD恢复至正常水平.加入PD98059后,显著抑制了GnRHa对3β-HSD的刺激作用,3β-HSD水平下降了61%(与GnRHa组相比,P<0.05),睾酮水平也随之显著下降45%(与GnRHa组相比,P<0.05).结论:GnRHa可能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途径调控大鼠睾丸间质细胞3β-HSD的表达,进而促进睾酮的合成.
作者:柳海燕;陶晓倩;时姗姗;张艳梅;卢坤刚;韩雪峰;崔英霞;戈一峰;黄宇烽;李晓军;姚兵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外伤中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60例颌面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显示骨折情况.结果: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显示颌面部骨折的市体效果较好,应用SSD切割程序,可很好地显示骨折情况.容积冉现技术(volume rendeing technique,VRT)虽然立体效果稍逊于SSD,但能显示骨折细微结构.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形成的影像图像,能较好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程度与骨折的移位情况,有利于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谢红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总结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AM)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治方案.方法:报告本院诊治的2例AAM,同时检索中文数据库有关AAM的相关文章,统计并分析其临床各项指标.结果:本院诊治2例AAM皆为女性,手术后病理确诊.随访至今未见复发.检索到AAM相关文献44篇,总病例数93例,其中男11例,女82例,男女数之比1:7.45;女性发病高峰年龄35~40岁;发病部位以会阴多,其次为盆腔和阴道;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少数出现压迫症状或受侵犯脏器损伤的症状;病史时间(33.62±48.66)个月;85.07%肿瘤无或具有不完整包膜;免疫组化提示AAM高表达结蛋白(DES)、平滑肌动蛋白(SMA)、波形蛋白(VIM)和CD34;术后复发率31.82%,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13.0±10.16)个月,无远处转移的报道.结论:本病临床少见,好发于女性,临床症状隐匿,手术不易彻底,术后易复发.
作者:徐建国;朱春富;张京平;王克俊;朱平;朱俊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对于不宜手术[1]和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2]治疗的肝门以上高位胆道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例.自2008年10月~2009年5月,本文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结合胆道内支架作为主要手段,对17例患者进行治疗,均获得较好疗效,病例资料汇报如下.
作者:席玮;陈世唏;尹国文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全序列的PCR检测与HBV复制及肝细胞损伤的临床相关性.方法:用长链PCR方法对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HBV cccDNA全序列直接扩增,同时检测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前S1(PreS1)抗原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结果:cccDNA和PreS1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血清中检出率分别为43.94%(29/66)和83.33%(55/66),在HBeAg阴性血清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3.33%(4/30)和30.00%(9/30);cccDNA阳性血清的PreS1抗原阳性率和ALT活性升高分别为90.91%(30/33)和93.94%(31/33),cccDNA阴性血清的PreS1抗原阳性率和ALT活性升高分别为53.97%(34/63)和41.27%(26/63).结论:血清中cccDNA的检出与PreS1抗原、HBeAg的表达以及肝细胞损伤呈高度相关性.
作者:陈伟;张晓峰;刘群英;肖华龙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江苏地区HLA-A基因型与急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江苏地区64例自发酮症急性起病、依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从外周血中提取细胞基因组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寡核苷酸探针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O)技术,进行HLA-A的分型,以直接计数法计算等佗基因频率.结果:在64例1型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的HLA-A等位基因种类与健康对照组HLA-A基因种类无显著差别(P>0.05),部分等位基因频率存在显著差异:糖尿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LA-A*03(7.82%vs 2.43%,P<0.05);A*24(26.04%vs 16.78%,P<0.05);A*01(1.72% vs 3.07%,P<0.05);A*11(15.67%vs 21.7%,P<0.05);HLA-A*31(0.1% vs 3.7%,P<0.05).结论:HLA-A*03和A*24在急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中均呈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可能义寸急发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存在易感性;HLA-A*01、A*11和A*31呈现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可能存在保护作用.
作者:罗娜;王知笑;杨涛 刊期: 2009年第10期
目的:研究甲状旁腺素(PTH)和不同钙磷饮食对活性维生素D合成的影响.方法:使用正常、高钙低磷或低钙低磷饮食喂养2月龄野生型(wT)和PTH基因敲除纯合子(FTH-/-)小鼠4周,测定血清钙、磷、PTH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并利用RT-PCR方法检测肾1α-羟化酶[1α(OH)ase]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正常饮食PTH-/小鼠表现为低钙血症、高磷血症,1α(OH)ase基因表达上调,而血清1,25(OH)2D3水平则降低.与正常饮食相同基因型小鼠相比,高钙低磷饮食WT和PTH-/-小鼠血清PTH和1,25(OH)2D3水平降低,肾1α(OH)ase基因表达下调.高钙低磷饮食矫正了PTH-/-小鼠的低钙和高磷血症,肾1α(OH)ase基因表达仍高于WT小鼠,而血清1,25(OH)2D3水平与WT小鼠无差异.与正常饮食相同基因型小鼠相比,低钙低磷饮食WT和PTH-/-小鼠血清PTH和1,25(OH)2D3水平明显升高,肾1α(OH)ase基因表达明显上调.低钙低磷饮食PTH-/-小鼠血清钙严重降低,血清磷仍然较高,肾1α(OH)ase基因表达和血清1,25(OH)2D3水平均较WT小鼠为低.结论:钙磷饮食能够通过PTH依赖性和PTH非依赖性的方式调节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
作者:刁春雨;苗登顺 刊期: 2009年第10期
1 病例资料患儿,男,3岁8个月,反复发热10余天.热型不规则,39℃,外院行骨髓穿刺示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骨髓象.外院头孢他定治疗3天,无好转入院.体检:体温39.6℃,呼吸促,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多处淋巴结肿大,大约1.0 cm×1.0 cm.
作者:柴雪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胸骨后甲状腺肿又称胸内甲状腺肿或纵隔甲状腺肿,是指肿大的甲状腺部分或全部位于胸腔内,在甲状腺疾病中较为少见.一般多由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引起,少数也可由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癌等引起.
作者:巢琳;郑南翔;陈力平 刊期: 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