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拥军;郭锡熔;杨引;芮耀耀;黄婕;陆瑾;陆勤;张兰芳;王俊禄
目的: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在胃癌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在临床取胃癌组织标本应用RT-PCR、Western-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AQP4在胃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结果:AQP4主要分布在正常胃底及胃体的壁细胞及主细胞的基底侧,细胞浆中表达较低,而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则表达缺失.结论:AQP4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较高,而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缺失.
作者:魏尉;张玉华;徐皓;朱正才;肇毅;吴文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上颌窦及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属良性病变,临床较少见,易与恶性肿瘤、内翻性乳头状瘤和真菌性上颌窦炎等相混淆.术前确诊颇难,常致误诊而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探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现将本科1993年2月~2006年6月收治的57例经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上颌窦及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巢长江;尤建强;邱建鹤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了解survivin基因的表达在小儿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RT-PCR测定小儿急性白血病初诊患者survivin基因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特征、初步治疗反应进行比较.共研究了54例小儿白血病患儿并以36例非恶性血液病为对照,根据survivin基因的阳性和阴性分为2组,分析其临床特征和早期的治疗反应.结果:Survivin基因在非恶性血液病组中无1例被检出,白血病组中共41例被测出,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survivin基因阳性组的早期治疗反应好的病例数明显低于阴性病例组(P<0.01).结论:测定survivin基因对诊断、判断预后、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意义较大.
作者:方拥军;郭锡熔;杨引;芮耀耀;黄婕;陆瑾;陆勤;张兰芳;王俊禄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立体视觉的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56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近立体视锐度,用同视机检查远距离双眼视觉.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远距离立体视丧失比例高于近距离立体视.术后近距离立体视改善不明显,远距离立体视改善明显.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非常重要.≤9岁组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率明显高于>9岁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可明显提高远距离立体视.应早期手术治疗,以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达到功能性治愈.
作者:邵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IL-6的含量与其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ELISA)法,分别检测3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中VEGF及IL-6含量,并观察其与MM的临床分期、肿瘤量分级的关系,及对病情预后判断的预测意义.结果:MM患者血清中的VEGF及IL-6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01).Ⅰ期、Ⅱ期MM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Ⅲ期患者(P<0.001),Ⅰ期与Ⅱ期患者间血清VEGF含量亦呈显著性差异(P<0.001);随着临床分期增加,MM患者血清IL-6水平呈递增趋势,各期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IL-6及VEGF水平在临床参数Hb、β2-MG异常组高于其正常组(P<0.05),提示与瘤细胞负荷相关.结论:血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和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IL-6可能与MM的疾病进程有关,其水平升高是MM的预后不良因素.
作者:周民;肖溶;岑岭;陈涛;杨建和;姜乃可;章艳;王锡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初步了解江苏省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菌株的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的基因型及VNTR基因分布特征.方法:在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13个结核病定点诊疗单位收集临床分离菌株.选取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组中11个具有明显多态性特征的VNTR位点,通过PCR扩增,2%琼脂糖凝胶电泳和Bio Numerics(Version 3.0)软件进行结核菌株VNTR的多态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68株结核分枝杆菌.不同的菌株在同一位点上具有多态性.共分为10个基因型(Ⅰ,Ⅱ~Ⅹ型),其中以Ⅷ型为主要基因型,占75.0%、其次为Ⅱ型5.4%、Ⅳ型4.2%、Ⅶ型9.5%.不同地区之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也都以Ⅷ型为主要基因型,分别占各地区的83.5%,57.1%,76.6%;但是苏南、苏中、苏北三地的Ⅱ、Ⅲ、Ⅳ、Ⅶ型菌株分布在各地菌株中的比例有差异显著性(χ2=54.710,P<0.0001),Ⅱ型以苏中为主(11.9%)、Ⅲ型以苏南为主(3.8%)、Ⅳ型以苏南、苏北为主(5.1%与6.4%)、Ⅶ型以苏中为主(31.0%).结论:江苏省的结核分枝杆菌具有明显的多态性,以Ⅷ型为主要流行型,不同地区间同样以Ⅷ型为主要流行型,但菌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
作者:许卫国;虞浩;杨丹丹;吕华坤;周扬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建立凝聚态β-淀粉样蛋白(Aβ1-40)诱导的模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动物模型,观察其学习记忆及病理性改变.方法:将凝聚态Aβ1-40注射入大鼠双侧海马,大鼠跳台和Morris水迷宫试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HE和银染检测病理变化.结果:海马内注射凝聚态Aβ1-40可引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海马注射区可见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生及神经原纤维缠结.结论:凝聚态Aβ1-40海马内注射具有明确的在体神经毒性作用,可以模拟AD的学习记忆障碍、神经元损伤等行为学和病理学方面的特征.
作者:姜礼红;张一娜;宋芳芳;郭达云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通过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探讨胆囊管解剖变异类型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临床胆石症病史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500例,采用口服胃肠道阴性造影剂,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扫描行MRCP检查.结果:MRCP胆囊管清晰显示的442例(占88.4%)病例中,胆囊管正常开口于肝总管右侧壁为268例(占60.6%),胆囊管先天变异的174例(占39.4%),其中低位汇入的变异为常见.结论:MRCP可以显示胆囊管正常解剖结构及变异类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开腹胆囊切除术提供帮助.
作者:邢炯;殷允娟;唐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非条件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女性外阴营养不良与工作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卫生习惯、既往与现患疾病情况、妇女月经史及生育史等因素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过敏体质(OR=3.606),情绪上好生气(OR=2.731),饮食习惯中偏咸(OR=2.506)、偏辣(OR=2.203)、偏热(OR=3.123),生活习惯中喜久坐(OR=2.584)、洗衣粉洗涤内裤(OR=4.299)、共用浴盆(OR=2.574)及白带色黄(OR=2.096)等因素与外阴营养不良发生联系显著(P<0.05),而饮食偏素和喜食猪肝为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过敏体质、情绪上好生气、不合理饮食习惯、卫生生活习惯及反复阴道炎等与女性外阴营养不良的发生关系较大.
作者:申艳;莫宝庆;吴小丽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肿瘤抗原MUC4 HLA-A*0201限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肽负载树突状细胞诱导CTL的体外免疫效应.方法: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树突状细胞(DC).用之前表位预测法预测并合成的五种肽分子分别脉冲成熟的DC,并刺激HLA-A*0201+健康人自体CD8+T细胞成为CTL.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CTLIFN-γ的分泌.同时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人PBMC可在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下被诱导称为DC.肽P01204诱导的CTL,在不同的效靶比可特异性杀伤P01204脉冲的T2细胞[5∶1时为(9.03±0.24)%,10∶1时为(19.62±0.44)%,20∶1时为(27.93±2.22)%]和MUC4+、HLA-A2+的HCT-116细胞[5∶1时为(7.26±0.18)%,10∶1时为(16.83±0.40)%,20∶1时为(25.23±1.35)%],均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能够产生IFN-γ的细胞数(130.33±6.58)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相关抗原MUC4的HLA-A*0201限制性CTL表位P01204,能诱导入外周血单核细胞的CTL反应,该活化的CTL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诱导特异性靶细胞的凋亡.
作者:孟凯;吴峻立;高文涛;苗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现已成为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常规手术,适当选择和使用鼻内填塞物非常重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鼻部填塞材料也不断出现,但各有其缺点,且代价昂贵.用凡士林纱条行鼻腔填塞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基本操作,有较好的压迫止血作用,且经济实用,但填塞后引起诸多不适.近年来,作者在鼻手术后鼻腔填塞的同时行鼻腔置管,取得较好疗效,分析如下.
作者:常玲美;张俊中;罗兰;马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Kiss-1基因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诱导的雌性性早熟大鼠下丘脑中mRNA的表达.方法:正常21日龄清洁级SD雌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青春前期组(组1)、正常青春期组(组2)、双酚A组(组3).每天双酚A 400 mg/kg灌胃.RT-PCR法检测组1、组2和组3的Kiss-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组1相比,组3下丘脑Kiss-1 mRNA水平增加了2.35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组3与组2的Kiss-1 mRNA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可导致雌性大鼠的性早熟,Kiss-1与双酚A诱发的性早熟中可能有关.
作者:薛颖;于宝生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观察及其疗效分析.方法:32例PDA患者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内,使之在动脉导管窄处固定,即刻造影,术后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主动脉弓造影即刻无分流26例;5例存在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经UCG复查,其中4例术后48h分流消失,1例术后3个月分流消失;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40.0±15.3)mmHg下降至(33.0±14.1)mmHg(P<0.05);术后3个月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缩小(92.0±29.4)ml vs(110.0±30.2)ml,(54.0±11.3)ml vs(63.0±15.0)ml,P<0.05.结论:应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进口封堵器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作者:金恒;赵刚;吴红萍;王毅;马明;管耘园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及左室侧壁各节段收缩功能的异常.方法:采集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3例(其中室间隔肥厚52例,心尖肥厚16例及对称性肥厚15例)和正常对照者30例的动态组织多普勒图像后,分别测量各组室间隔和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ε)、位移(S)、达峰值应变的时间(Tε),各组结果分别与对照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ε与相应节段心肌肥厚的部位相关,如心尖肥厚组心尖部应变值降低;对称性肥厚组室间隔、侧壁均降低;室间隔肥厚组室间隔应变显著降低.ε与心肌肥厚的程度有相关性.Vs、S与心肌肥厚的部位和程度没有相关性.各种不同类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室长轴各节段的Tε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可评定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异常.
作者:季玲;许迪;陆凤翔;陈莉;雍永宏;姚静;曹克将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ASD)前后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ASD患者的术前、术后30 min和术后3天血浆ET-1浓度.结果:无论ASD患者的肺动脉压是否升高,其血浆ET-1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术前ASD患者血浆ET-1浓度与PASP、Qp/Qs和ASD大伸展径呈正相关,r分别为0.868、0.746、0.670(P均<0.01);ASD患者术后30 min和术后3天的血浆ET-1浓度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3天的血浆ET-1浓度较术后30 min进一步下降.结论:介入封堵ASD后,患者的肺血管内皮功能得到改善,血浆ET-1浓度的检测可以作为评价介入封堵ASD疗效的指标.
作者:杨荣;孔祥清;曹克将;周蕾;许迪;雍永宏;钱岭梅;盛燕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围麻醉期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阳)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全身及脑部炎性反应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方法: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患者24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患者在麻醉后和转机时分别静脉泵注乌司他丁,泵注时间均为1 h.C组患者则给予等量容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分别于麻醉后手术前(T1)、体外循环开始后30 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1 h(T3)、4 h(T4)和20 h(T5)同时抽取动脉血和颈静脉球血.采用ELISA法测定动静脉血浆中TNF-α、IL-6及颈静脉球血S100B蛋白的浓度,并计算同一时点颈静脉球血和动脉血之差△TNF-α、△IL-6值.结果:与各自T1相比,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6、△TNF-α、△IL-6的浓度在T2、T3、T4、T5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且C组升高的幅度明显大于U组(P<0.01或P<0.05).与T1相比,两组患者血浆S100B蛋白水平在体外循环开始后明显升高(P<0.01),T3达到高峰,T4开始下降,T5明显下降.U组T2、T3、T4、T5的S100B蛋白浓度升高的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乌司他丁可减轻CPB心脏手术患者全身和脑局部炎性反应,可降低颈静脉球血浆中S100B蛋白水平升高的幅度,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作者:邵东华;杭黎华;傅诚章;王洪;杨映红 刊期: 2007年第12期
附睾病变是男性常见疾病之一,现在有增高趋势,快速而便捷的检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至关重要.现对本院近3年来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对108例附睾病变的诊断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黄岩;陆建平;陈松旺;赵美丽;李萍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研究T抗原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抗原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06例胃癌组织中T抗原的阳性率为56.6%,而36例良性溃疡组织中T抗原表达均为阴性;Ⅱ、Ⅲ、Ⅳ期T抗原阳性率比Ⅰ期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胃癌组织中T抗原阳性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中分化、低分化与高分化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胃癌中伴有淋巴结转移、肝转移、腹膜转移者T抗原阳性率较无转移者明显升高(P<0.01);胃癌Ⅲ期或者Ⅳ期T抗原阳性比T抗原阴性的术后5年生存率要差.结论:T抗原在胃癌中高表达而在良性溃疡中无表达,T抗原的表达与胃癌的分期、分化及有无转移相关,T抗原表达的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率差.T抗原可能成为胃癌预后判断的一个较好指标.
作者:徐克群;张维;关乃富;鲍永仪 刊期: 2007年第12期
胆囊结石(GS)是胆道外科常见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1-2].胆囊结石成因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3],并逐渐趋向于机体自身脂代谢异常的研究.为探讨二者之间关系,作者将本院1998~2006年总结的63例因单纯性胆囊结石住院患者行胆囊切除术报告如下.
作者:张锦翔 刊期: 2007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旋体氨氯地平(Aml)对Spraque-Dawley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得大鼠耐钙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加入0.1、0.5、1.0、5.0和10.0 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Aml后大鼠心室肌细胞AP的变化.结果:①加入0.1、0.5、1.0、5.0和10.0 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Aml后,AP大上升速率、AP幅度和超射无明显变化(P>0.05);②加入0.1、0.5、1.0、5.0和10.0 μmol/L左旋后,50%的AP时程(APD50)分别为(36.2±8.2)、(33.9±7.7)、(30.2±6.8)、(22.6±5.1)和(15.1±3.4)ms(P<0.05);加入混旋Aml后,APD50分别为(39.2±9.2)、(36.7±7.9)、(33.8±7.2)、(25.4±5.9)和(21.7±5.2)ms(P<0.05);加入右旋Aml后,APD50分别为(45.1±11.3)、(46.2±10.8)、(44.9±7.3)、(44.8±8.2)和(45.7±9.4)ms(P>0.05).结论:加入左旋和混旋Aml后,随着浓度增加,APD逐渐缩短,左旋和混旋Aml可能是通过阻滞L-型钙离子流影响APD;而右旋Aml对APD无影响,右旋Aml可能对L-型钙离子流无影响.
作者:来利红;王如兴;蒋文平;刘志华;杨向军;宋建平;蒋彬;李红霞 刊期: 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