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贻谋
西餐不讲究食得及时,即不懂得鲜.西方人一个大冰箱,就解决了所有问题.这里说的是大概,别较真儿.中餐就不一样,讲究“得其时”.比如关中人给你下一碗捞面,面不是干捞,要带一点儿汤,搅拌起来有一种黏黏的感觉,这叫“然”面,这就要随捞随吃,不能等,再等就坨了,不好吃.所以,在北方,饭桌上常听人劝您:“趁热吃!”关中人说“闻热吃”,一个意思.四川水煮肉片,不趁热吃的话,就赶紧倒了吧.
作者:许石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前段时间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是关于不常回家看望父母将违法的一段采访:镜头中,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非常生气地说:“孩子不经常看我他违什么法?30岁了不结婚那才是违法,该判刑!”中国人倡导百善孝为先,可什么样的孝才是父母想要的孝呢?我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王姐.
作者:曹文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我的老同学是外科医生,他说医生都是修理工.老同学说,外科医生没什么了不起.得了阑尾炎,只不过是把阑尾剪下来,把留下的那个窟窿缝缝补补就行了;肠子长瘤子了,把那一段肠子裁下来,把两头的肠子缝到一块就行了.其实外科医生跟裁缝是一样的.一个人的腿保不住了,骨科医生就要用锯子把他的腿锯掉;因为外伤,病人骨折了,医生就要在骨折的地方放上钢板,用改锥拧上螺丝钉固定;得了骨结核,医生就要用凿子一点一点地把死骨去掉.其实骨科医生跟木工是一样的.
作者:张志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式抗癌并不是简单的西医加中医,而是要把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中华文明的精髓除了中医之外,还包括老子的辩证思维、孔子的儒家思想、孙子兵法的取胜之道,比如“以正合,以奇胜”,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道理都能应用在中国式抗癌之路上.西方医学一直强调消灭癌症,我们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也很注重手术、放化疗,想方设法杀死癌症.
作者:汤钊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那是1977年夏天,我为了解决以往一到冬天就爱犯急性支气管炎的苦恼,请教了一位老中医.他给我开了中药,还提了几条做慢功的建议.别的我都忘了,只有两条一直铭记在心,且从此照办不辍:一是常年吃核桃仁,二是每天快步行走半小时以上.这样,我从1977年开始,就选择了散步健身这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方法,晚饭后用四十分钟左右时间外出快步行走.
作者:胡筠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1992年9月15日,玛丽修女满100岁.她在77岁时减少了教学时数,成为兼职教师及教师助理.84岁时,从教职退休.但是如果你问玛丽修女,她不会承认她已经退休.“我只有在晚上才休息.”她说.玛丽修女在91岁搬到生活协助大楼时,还是继续勤奋工作.她会帮助身体状况不像她那么好的姊妹们清洗碗盘,提醒她们服药.她也开始在祈祷时使用地图或地球仪,每天为不同的大陆祈祷.她热切地阅读书报,一手拿着放大镜,头纱上戴着绿色遮阳帽.其他修女都喜欢跟她说,她看起来像个赌场的庄家.
作者:大卫·斯诺登;李淑珺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加拿大闻名世界的冰酒,被赋予非常高贵的名字——“液体黄金”.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在酿造冰酒,只有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冰酒产量和质量堪称世界之.加拿大的冰酒有何独特之处?1963年,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名叫乔·威尔的葡萄酒商开始接触酿造冰酒.为了让酿制出的葡萄酒口感能达到理想效果,乔·威尔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他严格要求葡萄园的工作人员按照自己的标准工序去工作.
作者:张珠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学地理老师姓董,是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小小的个头,大大的嗓门,将原本枯燥的地理课,讲得声情并茂、出神入化.有特色的是,她的“美食记忆法”,调动起同学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大家轻而易举地记住和了解全国各地丰富的人文物产常识.比如,一堂课讲到山东地区——“烟台的苹果、莱阳的梨;威海的对虾、肥城的桃”;“德州的扒鸡、章丘的葱;临沂的煎饼、黄河口的蟹”,诸多的瓜果梨桃、虾蟹饼鸡,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念念不忘.
作者:榕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1980年,我考上省城一所师范大学体育系,在例行的入校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窦性心动过速”被退学.1990年,参加工作后,由于喝酒应酬较多,又引发牛皮癣.从此,我开始与牛皮癣和心脏病作战.二十多年过去了,年过花甲的我成功控制住牛皮癣,心脏病的症状也得到大大缓和,大多数时候胸闷心痛的症状一点都没有.我的实践体会有如下四点.
作者:肖保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一位药剂师总结了一套用药顺口溜:空腹记住一和二、每八小时吃一次、餐中和饭一起吃、漏服一次不要补、缓控释片剂不能嚼碎、服药千万别干吞、吃完药后要歇歇、喷雾用完应漱口、中药超七天重煮.空腹记住一和二.一和二分别代表吃药的两个时间点,即空腹服药是指饭前一小时和饭后两小时吃药,并不是不吃饭.每八小时吃一次.一日三次指的是每隔八小时服药一次,跟一天三顿饭没什么关系.
作者:韦川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文革”时期我读医书消遣,倒印证了古人说的“秀才学医不费难”,碰到了实践机会,它们竟发挥了很大作用.1970年,“全家一锅端”下放湖北崇阳.一天夜里,一个老太婆找到我,说她儿子发冷发寒,让我去看看,希望我有药能给他一点.我没有药,但从杂七杂八的书上记住了一些诊断治疗的方法.我去了后,一切脉,洪大虚浮,典型的伤风感冒,便选择了几个穴位,按“君臣佐使”配伍为他按摩.
作者:何祚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2005年圣诞节,父母对我们宣布:妈妈患了老年痴呆症,多再过五到七年,就需要全天候护理照料.事实上,她已经让爸爸把她得病的消息瞒了大家好几个月.她决定,只要能坚持一天,她就要继续工作,不需要别人可怜.我们都向妈妈保证,为她保守这个秘密.
作者:金柏莉·威廉姆斯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我们小区有个冯有为,当厂长的时候,整天忙得不亦乐乎.今年退下来,整天躺在床上不说话,也不出门.家人很担心,连忙请了一个心理医生.医生给老冯讲了一大堆道理,然后对他儿子和媳妇说,这是失落感造成的,这病应该以谈心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于是家人展开车轮大战,三天两头给他做思想工作,并且药一瓶一瓶地吃下去,可老冯还是一言不发地躲在家里.儿子跟心理医生急上了.
作者:刘玉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南怀瑾在饮食上力求“微薄清淡”.首先是“微薄”.南怀瑾的饭量很小,讲究“过午不食”,中午经常只吃少许花生米.晚餐则是一碗稀饭,常吃的是小米红薯稀饭.秋天时,便喝薏米小米稀饭.有人曾问道:“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吃?”南怀瑾回答:“普通人觉得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饿,胃里头的东西还多得很.因为普通人习惯把胃塞得满满的,胃里稍稍空了一点,就觉得饿了.饮食之道就是牢记四个字:‘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量要少.”
作者:杨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人活世上,每天呼吸吐纳,吃进拉出,睁开眼睛劳作,闭上眼睛休息,即使睡着了,心肺肠胃各种器官还在工作.肉身就像一部机器,一刻不停地在运转,今天这里卡住了,明天那里缺油了,出点问题,那是免不了的事.一个人的身体难免染恙,心志却不能有病.对此,清末重臣李鸿章颇有心得,他在给侄儿的信中专门论述过这个道理:“汝今多病,我不忍以学业督汝.然病者身也,而心志则不能病也.
作者:二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退休前身为机械修理工的王志英,与各种现代工具打惯交道,却偏对各种老工具情有独钟.24年前,下班回家的王志英与一个边走边吆喝的收破烂的小贩并肩而行,小贩箩筐里几件破铜烂铁让他眼前一亮.其中几件前苏联援华时带来的工具,已十分罕见.他花了50元“高价”买下,少不得被爱人一顿骂,心里却在窃喜.
作者:李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华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了“四季食单”.“小满河歪瘦蹩子,夏至鲫鱼空壳子,端午螃蟹虚架子”,说的便是违时之食.清明前,刀鱼刺软,河蚌浆足,夏用鲤、虾,秋鲈霜蟹,都是因为此时的鱼虾,体肥味美,养分充足.“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就是鳜鱼、河豚的佳食用时机.
作者:刘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神仙与凡人大的差别,就是神仙不会生病.太上老君颤颤巍巍,但不会缺钙,也不老年痴呆.玉帝终日纵酒,却与酒精肝无缘.所以,凡人向往“神仙般的生活”.出于对健康的渴望和对疾病的恐惧,人们创造了许多警句.有种流行的说法:健康是1,财富、事业、地位等等都是后面的0,没有1,0再多终究是0.大白话就是,如果不幸患病,人生就被一票否决.还有一种升级版的:疾病有成千上万种,健康只有一种.
作者:胡其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80岁的张馥,是云南财经大学的离休干部;老伴吴郁芝小他两个月,从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退休.他们自16岁相识,于1956年结婚至今,携手共度57载春秋.2003年年初,张馥已是69岁,当时正在美国的他忽然看到国内将对驾考年龄限制在70岁的新闻,立马决定提前回国,准备报名学习.刚开始遭到了老伴的反对,认为他都快70岁了,开车不安全.而且3400元的学费,够打几年车了.子女们倒是对父亲的这个想法表示支持.后,老伴拗不过固执的张馥,只好随他去了.
作者:刘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很多女性发现,自己的皮肤在晒黑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白皙状态,同伴在晒黑后,肤色却可以慢慢地变白.这是为什么呢?皮肤在经过日光照射后,皮肤内的黑色素会根据肤质和晒后皮肤的保养方式,形成不同的状态.这些不同的形态会影响皮肤的颜色,形成真晒黑或假晒黑.若是皮肤在晒伤变黑之后,过了几天又慢慢地变白了,就是所谓的假晒黑.
作者:周京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