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
奥列格是二战时苏军的一位大尉.1942年4月的一天,他奉命带领一个排,向伏尔加河左岸的一小股纳粹德军发起突围反攻.可遗憾的是,反攻终失败了,他和另外三名幸存下来的士兵,被德军围困在一栋三层高的房子里,进退两难.更让奥列格没想到的是,这栋易守难攻的房子里居然还住着一个人——17岁的美丽少女莉娜.莉娜的家人全死于德军的炮火,无依无靠的她每天都生活在恐惧、孤单和绝望中.
作者:牧徐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那是一个全民渴望肥肉的时代.那年,我们大队人马(约有两千多师生)到北京南郊的大兴的一片荒地上开荒种地,一天三顿见不到一星半点儿荤腥.这天夜里,我感到十分饥荒,心里干焦干焦的,翻来覆去难以成眠,月光像一张闪光的大饼挂在天上.对面的床上,我好的朋友小一轻轻问我:“曹文轩,你在想什么?”我歪过脑袋:“我在想肥肉!”他在从窗外流进来的月光下小声地咯咯咯地笑起来.我问他:“你在想什么?”他说:“我不告诉你!”我小声地说:“你一定也是在想肥肉!”他说:“滚蛋!”
作者:曹文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三年前,在上海工作的儿媳生孩子了,我和老伴准备去上海照顾小孙子,家中的积蓄便成了“死钱”.当时社会上有很多老年人在炒股,我身边也有人因炒股而“发”了.我和老伴没有“跟风”“听劝”,将家中的积蓄存进了银行,而且是三年定期.身边的老友知道了,都笑话我们老两口傻——好好的活钱不挣,反倒去挣那几个死钱.但我们有我们的实际情况啊,实际情况不允许我们带着活钱去上海炒股.三年后,当我俩从上海返回老家时,不但毫厘不少地取出了积蓄,还小赚了一笔利息.而身边的朋友中,却有几位在股海中“呛了水”,连养老钱都打了水漂.
作者:钱国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西汉诸帝平均寿命不到40岁,唯汉武帝过了70岁,这主要是因为汉武帝一生十分注意养生,如睡眠方面提倡“五不睡”,即露天不睡,有风吹头不睡,张灯不睡,脚凉不睡,床头朝北不睡.中医认为正确的睡觉姿势应该是向右侧,半侧卧,微曲双腿.这样,心脏处于高位,不受压迫;肝脏处于供位,供血较好,有利于新陈代谢;胃内食物借重力作用,朝十二指肠推进,可促进消化吸收.
作者:杨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我有时会失眠,但从来不吃安眠药,因为害怕产生依赖性.近,又一次失眠,我依旧不吃药,对付的办法是,与其在床上辗转反侧,胡思乱想,白白浪费时间,不如索性动动脑筋,来做文字游戏.游戏开始,我用现代知名人士的名字来制作谜语.我发现,我们复旦大学几位前校长的名字是很好的谜底:“反客为主”可射“马相伯”(“伯”为“伯乐”,本应是伯乐相马,现在反而是马相伯乐了,主客易位矣);“天上星星几何”可射“苏步青”(与“数不清”谐音,“几何”意为“多少”,又暗指苏步青擅长的数学分支);“神州大团圆”可射“华中一”(卷帘).
作者:严修 刊期: 2014年第07期
1951年,中国和欧洲期望寿命差27岁;到1 981年,30年间,中国一口气追赶了25.8岁,两者只差6.2岁.但到了2004年,两者之间仍差4.2岁;后23年间,差距只缩小了2岁.除了医疗模式、医疗对策等有所失误外,一个重要因素不可忽略:1981年之后,中国人的餐桌快速丰盛,营养过剩,因此而导致的健康威胁、健康难题急剧飙升,诱发的死亡危害也直线增多.也许,参照下面两个例子更能够说明这一规律.
作者:何裕民;倪红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人变老,真是一个新鲜的经验呀!”这是近常让我惊叹的事.曾有人针对女性做过访查,一生中惬意的年岁竟然是五十二岁左右.成家的,儿女多已独立自主;未婚的,也已摆脱两性的角力,身心闲适下来.回首半百人生,有未尽之处的,可重整旗鼓,去完成梦想;再不济,也可和同年龄层的姊妹到处溜达,重温年轻时闺密情,同性情谊是更入佳境了.
作者:朱天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用“奇人、奇事、奇招”来概括毛泽东的养生习惯,那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按毛泽东自己的话来说,他跟医生的关系长期以来是“三分合作,七分不合作”.保健医生们经常会听到他说这样的话:“要是都按照你们说的去做,那我就没得活了.”他就是这样,原则上配合医生,又时不时同医生搞搞小“摩擦”.摩擦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套既吸纳了医生的部分意见,又有他自己个性特色的“毛氏养生术”.
作者:顾英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屋外,寒冷的冬夜,大雪纷飞;屋子里,油灯的火苗舔着夜色,像贪婪的舌头舔着糖.父亲坐在火桶旁读《论语》:“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论语》中寻找处世的指针,这是他的习惯,而且他也习惯将此强加于人.我正在走神.“你小子在不在听啊?”父亲要冲我发火了.这时,响起了敲门声.门开了,风雪卷了进来,一个陌生人立在门口.来人穿件军大衣,一身雪花,年龄看起来比我父亲小几岁.这个人手扶门框,自我介绍说,他姓闻,是地质队的,这次来这个山区探矿,迷路了.父亲热情地将陌生人迎了进来.
作者:林廖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一晃竟然成为一个八旬老人了,连自己都觉得难以相信.回首这80年我所走过的路,童年和中年吃尽了苦头,然而青年和晚年,却还顺当.晚景更为重要,因为这时期胳膊腿都不灵了,受苦的本事差了.我庆幸自己能有一个安定舒适的晚年.现在回顾这段旅程,我算不上是胜利者,然而我很幸运.
作者:萧乾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六旬“鸟叔”,既不会唱《江南style》,也不会跳骑马舞,却是名副其实的“鸟叔”.“鸟叔”爱鸟,爱到什么程度?他说,恨不得插上翅膀跟着鸟儿一起飞.没翅膀飞不了,“鸟叔”拿起相机追鸟.五年来,“鸟叔”走遍诸暨山水,拍下十万余张鸟照,记录了四十多种鸟.“鸟叔”叫郦以念,60岁,浙江诸暨市浣纱中学退休教师.1998年,爱好摄影的他,买来相机,先拍山水和人像.五年前,他开始追鸟之旅.鸟很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没影.“鸟叔”摸索出一套“隐蔽战术”,每次拍,他都身穿迷彩服、头戴迷彩帽,隐蔽在草丛里.看到鸟,他轻手轻脚,恨不得呼吸也停止.一阵“咔嚓”声后,鸟飞走,他也拍完了.
作者:魏斌;俞佳铖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女儿爱丽丝给我打电话说,她要在柬埔寨多待一个月.她原本应该明天回家的.坦诚地说,我体会到所有父母放手儿女后的感受:她能独立了,离家很远都有安全感,很不错.但是今天,我很想她.那是一种异常煎熬的感受.其他母亲也描述过类似痛彻心扉的体会:当她们提到孩子离家后的那种空虚、病痛般的感觉时,手会不由得摸向心口.
作者:Celia Dodd;冯国川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火车上偶遇同学,喜出望外.同学从事长寿研究,五年前就在各地开班授课,听者云集.问他近又出了多少新成果,同学竟摇摇头,长长地叹息:“唉,对于长寿,以前我谈起来,古今中外,头头是道,有理论,有数据,有案例,如今却越研究越糊涂,有两年没敢出论文、办讲座了.没有哪一条所谓的长寿秘诀具有真正的普遍意义.”“你不是强调饮食要均衡吗?”
作者:董玉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一天,吴中区木渎镇搞美食节,作家车前子、陶文瑜混在几个烹饪大师中间,名义上是去当评委,其实是去混吃.据说吃了一下午,等我赶到著名的石家饭店,烹饪大赛已经尘埃落定.面对满满一桌子“参赛作品”,评委们已经没有了半点胃口,我正好以虎狼之势大啖一通.吃到了久违的黄焖河鳗.看它九节鞭一样盘在那里,我一下子拦腰搞掉了好几段.
作者:荆歌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式抗癌并不是简单的西医加中医,而是要把中华文明的精髓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中华文明的精髓除了中医之外,还包括老子的辩证思维、孔子的儒家思想、孙子兵法的取胜之道,比如“以正合,以奇胜”,还有“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道理都能应用在中国式抗癌之路上.西方医学一直强调消灭癌症,我们在“追赶西方”的过程中也很注重手术、放化疗,想方设法杀死癌症.
作者:汤钊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老头子毒辣的敌人,莫过于手艺高明的厨子.”从养生方面来说,老年人面对美味佳肴,适当节制是十分必要的.中医在这方面有许多箴规之言.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养老食疗》说:“人子养老之道……食啖鲜肴务令简少,饮食当令节俭,若贪味伤多,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必致霍乱.”《寿亲养老新书》说:“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
作者:聂凤乔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去年冬天,有人送了我一包西班牙伊比利亚火腿,声明好生吃,接受不了的话可以切成小丁,蛋炒饭炒到后两分钟时撒进去,口感美味异常.我跃跃欲试地把珍贵的黑猪肉火腿拿出几片切丁,像撒葱花一样撒在寻常蛋炒饭上,翻了几勺,香味迅速四溢.但这种世界驰名的猪肉,在迫不及待送进口中后,却有一种难堪的体验,说不清,道不明,像带有沧桑历史感的老油肉.勉强吃几口,只好一一挑出来全数作废.
作者:毛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文革”时期我读医书消遣,倒印证了古人说的“秀才学医不费难”,碰到了实践机会,它们竟发挥了很大作用.1970年,“全家一锅端”下放湖北崇阳.一天夜里,一个老太婆找到我,说她儿子发冷发寒,让我去看看,希望我有药能给他一点.我没有药,但从杂七杂八的书上记住了一些诊断治疗的方法.我去了后,一切脉,洪大虚浮,典型的伤风感冒,便选择了几个穴位,按“君臣佐使”配伍为他按摩.
作者:何祚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南怀瑾在饮食上力求“微薄清淡”.首先是“微薄”.南怀瑾的饭量很小,讲究“过午不食”,中午经常只吃少许花生米.晚餐则是一碗稀饭,常吃的是小米红薯稀饭.秋天时,便喝薏米小米稀饭.有人曾问道:“饮食方面应该是饿了再吃,还是定时定量吃?”南怀瑾回答:“普通人觉得饿的时候,其实并没有饿,胃里头的东西还多得很.因为普通人习惯把胃塞得满满的,胃里稍稍空了一点,就觉得饿了.饮食之道就是牢记四个字:‘少吃多餐’.饿了就吃一点,量要少.”
作者:杨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人活世上,每天呼吸吐纳,吃进拉出,睁开眼睛劳作,闭上眼睛休息,即使睡着了,心肺肠胃各种器官还在工作.肉身就像一部机器,一刻不停地在运转,今天这里卡住了,明天那里缺油了,出点问题,那是免不了的事.一个人的身体难免染恙,心志却不能有病.对此,清末重臣李鸿章颇有心得,他在给侄儿的信中专门论述过这个道理:“汝今多病,我不忍以学业督汝.然病者身也,而心志则不能病也.
作者:二郎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