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莉
1999年4月~2001年3月,笔者使用蕲蛇酶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塞32例,并与川芎嗪辅助治疗的15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纪斌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破裂所致出血是内科急诊的危重病症之一,如何迅速控制出血、抗休克、保护脏器,为急诊纤维内镜、手术治疗羸得时间,是内科急诊抢救必须考虑的问题.1997年5月~2000年12月,我科对肝硬化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在使用奥曲肽的同时,加用大剂量的参附注射液治疗,取得较好的止血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欣伟;骆永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作者:刘成海;胡义扬;刘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我们用千龙合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以下简称复感)患儿70例,并与用核酪口服液治疗的5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熙;叶锡洪;林胜英;沈春晖;罗蓉;顾为望;曲利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八纲辨证则是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笔者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对中医八纲辨证的发展谈些看法与反思.
作者:周光飚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8年2月~2000年5月,我们在常规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加灯盏花素治疗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58例,并与用常规溶栓治疗的56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俊玲;张小民;孙文彩 刊期: 2002年第03期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NS)是指用激素治疗无效或对激素依赖,病情反复发作的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处理不当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1996年3月~1999年12月,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60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贾在金;张爱;刘安详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7年9月~2000年12月,我们用参麦注射液辅助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47例,并与常规用西药治疗的39例作对照,现总结如下.
作者:蔡少杭;刘雪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补肾法延缓免疫衰老的临床疗效及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法:老年人22对(44名),采用随机分组,双盲给药(补肾方即补肾益寿胶囊和安慰剂);实验研究则比较两个补肾方(右归饮和补肾益寿胶囊)和活血方(桃红四物汤)对老年大鼠T细胞凋亡及Fas、FasL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结果:临床结果显示补肾组T细胞凋亡率比安慰剂组明显降低(P<0.01),FasL基因表达亦明显降低(P<0.05).动物实验显示两个补肾方组老年大鼠T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P<0.05),FasL基因表达亦明显降低(P<0.01),而活血方组均无变化.结论:补肾法对老年人与老年大鼠T细胞FasL基因的转录具有负调控作用,这是补肾法下调老年人与老年大鼠T细胞过度凋亡的分子机理之一.
作者:沈自尹;郑振;郭为民;陈伟华;应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缺血性中风中脏腑、中经络证候与高凝血症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采用能反映胰岛素抵抗结果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与血高凝状态水平的血小板聚集率(PAgT)、纤维蛋白原(FG)、体外血栓长度(VTL)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来论证中风病证候与其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中脏腑组中,风证、痰湿证、火热证及阴虚阳亢证证候评分值及PAgT、VTL、FG等测定值均高于中经络组(P<0.05或P<0.01),而其ISI值则显著低于中经络组(P<0.01).结论:本病中脏腑及中经络证候与胰岛素抵抗及高凝血症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创鹏;谌剑飞;彭敏;张艳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变化以及水溶性丹参单体MP-1(简称MP-1)的作用.方法:建立人肝窦内皮细胞体外低温缺氧再氧化模型和大鼠离体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台盼蓝染色观察细胞损伤情况,用放免法分析透明质酸吸收率来反映肝窦内皮细胞的功能,用ELISA方法检测肝窦内皮细胞产生的TNFα和IL-8水平,以胆汁流出速率和ALT、AST、LDH的变化反映肝脏功能.结果:低温缺氧再氧化期间,肝窦内皮细胞的死亡率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TNFα和IL-8的释放也随之增加,但肝窦内皮细胞的功能下降;肝窦内皮细胞死亡率分别与TNFα和IL-8的释放呈正相关(r=0.949,P<0.05和r=0.892,P<0.05).加入TNFα抗体低温缺氧再氧化6h的内皮细胞死亡率降低;重组TNFα处理的肝窦内皮细胞死亡率明显增加;离体大鼠肝脏的功能随低温保存和再灌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MP-1能明显降低人肝窦内皮细胞的死亡率及TNFα和IL-8的释放,同时可以减轻离体大鼠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TNFα直接参与肝窦内皮细胞的缺血再灌注损伤,MP-1可能通过抑制TNFα和IL-8的途径来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王洪超;张华;周童亮;乔军;胡晓明;赵武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近十年来,不断有报道证实IgA肾病患者尿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明显升高.本研究重点观察益气滋肾口服液对IgA肾病患者(30例)尿IL-6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聂莉芳;王洪霞;李艳荣;刘京华;余仁欢;于大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以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缓解期撤减皮质激素的疗效及对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SLE患者4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10例),急性进展期均用皮质激素及(或)免疫抑制剂常规治疗,治疗组于缓解期加用益气养阴汤.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9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免疫指标(IgG及补体C3)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强的松维持量治疗组为(7.08±5.26)mg/d,对照组为(11.72±6.48)mg/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益气养阴法为主治疗缓解期SLE能较为顺利地撤减皮质激素,消除症状,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作者:郭竹秀;喻文球;宋丙杭;赵文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5年5月~2001年5月,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婴幼儿喘憋性肺炎108例,并与用常规西医治疗的108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病例选择 (1)以喘憋、喉中痰鸣、呼气性呼吸困难为突出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2)双肺闻及哮鸣音及水泡音.(3)胸片:肺纹理增强,肺透亮度降低,两肺有大小不等的点片状阴影,可伴肺气肿或肺不张.
作者:罗志英;卿国忠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7年3月~2000年12月,我们用猫爪草胶囊局部外用辅助治疗小儿卡介苗接种后引起腋窝淋巴结肿大患儿20例,并与常规治疗的2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萍;徐翠云;刘旭平;张宏朝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两个补肾复方(右归饮和补肾益寿胶囊)及活血复方下调老年大鼠T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模式.方法:用TUNEL标记的流式细胞检测和荧光实时定量RT-PCR技术,研究老年大鼠和年轻大鼠T淋巴细胞抗凋亡和促凋亡基因(Fas、FasL、Bcl-2、Bax、TNFR1、TNFR2)的表达以及凋亡级联反应中半胱氨酸蛋白酶(如Caspase8和Caspase3)活性的差异,及比较两个补肾复方和活血复方对老年大鼠T细胞抗凋亡和促凋亡基因表达的调控以及对Caspase活性的影响.结果:两个补肾复方均能够有效地降低老年大鼠T细胞的过度凋亡,下调FasL及TNFR1基因的转录和Caspase8及Caspase3的活性.而活血复方对于T细胞的过度凋亡无显著作用.结论:激活诱导的T细胞过量凋亡与肾虚密切相关,两个补肾复方均可下调促凋亡基因FasL和TNFR1的转录,从而抑制老年大鼠过度的T细胞凋亡,是补肾法所特有的对老年T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调控模式.
作者:郭为民;沈自尹;陈瑜;陈伟华;应健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生肌化瘀方及其拆方促进创面修复(呈皮肤修复)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体外培养创面肉芽组织成纤维细胞,以乳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作对照,分别加入生肌方、化瘀方及生肌化瘀方大、小剂量药物血清,运用细胞化学ABC法检测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的含量.结果:生肌方能够提高创面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含量,且均高于模型组(P<0.01);化瘀方能够降低创面成纤维细胞Ⅰ、Ⅲ型胶原含量,且低于模型组(P<0.01);生肌化瘀方大、小剂量组Ⅰ、Ⅲ型胶原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生肌化瘀方能够促进创面修复,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调节Ⅰ、Ⅲ型胶原的比值来调控Ⅰ、Ⅲ型胶原代谢.
作者:董莉;李斌;章云;韩志芬;王振宜 刊期: 2002年第03期
病历简介患者,女,56岁,住院号:1009718.因进行性四肢麻木,活动障碍伴胸闷,呼吸困难2周,于2000年5月25日入院.1个月前曾因感冒、发热、咽痛,服感冒药片而愈;2周后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四肢麻木,皮肤过敏,肌肉压痛明显,双下肢活动障碍,并进行性加重,继之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胸闷、气促、不能站立行走,卧床不能主动翻身.
作者:陈长江;章平富;魏国兰;杨吉荣 刊期: 2002年第03期
1999年1月~2001年2月,我们用纳洛酮加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57例,并与单用纳洛酮(97例)及单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者(83例)作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安清;毕朝芬;刘丰泉;吴明瑞;张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前列腺炎综合征(prostatitis syndrome, PS)是中青年男性高发的难治性慢性疾患.本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西医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PS具有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国内重要治疗方法之一.
作者:贾金铭;张亚强;张蜀武;张敏建;丘勇超;周智恒 刊期: 2002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