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扶正健脾方对脾虚厌食症患儿微量元素含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陶拉娣;秦绍爱

关键词:脾虚厌食, 扶正健脾方, 免疫, 微量元素
摘要:目的:评价扶正健脾方治疗脾虚厌食症患儿微量元素含量、免疫功能的变化、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用扶正健脾方治疗130例脾虚厌食症患儿,每天1剂,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选择同期健康儿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每疗程前后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免疫球蛋白(Ig)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脾虚患儿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尤以CD3、CD4降低明显,IgG含量低,治疗后CD3、CD4、CD4/CD8的比值明显提高(P<0.01);IgG、IgA改善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IL-2R接近正常,治疗组微量元素Zn、Fe的变化较为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扶正健脾方可使脾虚厌食症患儿体液和细胞免疫恢复动态平衡,并改善患儿体内微量元素含量.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相关文献
  • 健胃舒颗粒分煎与合煎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颗粒分煎与合煎是否存在疗效、药效不同差异.方法:采用自拟复方健胃舒颗粒治疗脾虚肝郁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0例,分为分煎组与合煎组各50例,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药效.结果:两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2%和70%,总有效率均为96%,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且两组在抑制大鼠胃酸、胃蛋白酶活性,调节小鼠胃功能,促进小肠推进度及镇痛药理实验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健胃舒颗粒分煎与合煎疗效、药效保持一致,从一个侧面为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灵活配方及加减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戈焰;崔景朝;周瑞玲;陈玉兴;孙兰;凌方明;陈潞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大蒜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表达及变形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粘附分子(CD11a)表达及白细胞滤过指数(变形性)的影响.方法:取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分离粒细胞于体外37℃孵育,采用抗体荧光标记,测定CD11a表达率;并测定粒细胞通过核孔滤膜的时间,并计算滤过指数.结果:CD11a表达率(%)健康人组(34.64±25.34)与空白对照组(55.35±30.5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蒜素组(49.16±31.68)较空白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粒细胞滤过指数健康人组、空白对照组、大蒜素组及尼莫地平组分别为0.87±0.46、6.42±6.40、3.47±3.67及5.03±3.72,大蒜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蒜素可有效地抑制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粒细胞CD11a表达率及改善其变形性.

    作者:张久亮;孙瑞娟;史载祥;黄力;杜金行;毛建生;曹启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反复早期自然流产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一种无须用皮质激素、阿斯匹林或肝素的方法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反复流产.方法:选择23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反复流产者为研究组,对其采用中药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黄体酮的方法进行治疗;另18例同样病例为对照组,仅采用多种维生素治疗.抗心磷脂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研究组抗心磷脂抗体转阴率为86.9%(20/23例),流产治愈率为82.6%(19/23例),抗体转阴者的流产治愈率为95%(19/20例);对照组的流产治愈率为16.7%(3/18例),两组流产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用中药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黄体酮的方法能有效治愈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反复流产.

    作者:舒静;缪频;王若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和降钙基因相关肽的影响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对90例UAP患者用通心络胶囊(60例)及复方丹参片(30例)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ET)、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并与20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UAP患者血浆ET明显高于健康人(P<0.05),CGRP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通心络胶囊治疗后患者ET明显下降(P<0.01),CGRP明显升高(P<0.05);复方丹参片治疗后ET明显下降(P<0.05),CGRP无明显改变(P>0.05);通心络组降低ET、升高CGRP作用明显优于复方丹参片组(均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有效调节ET、CGRP代谢失衡状况,减少心肌缺血损伤程度,是治疗UAP的有效药物.

    作者:梁铁军;张才擎;张伟;贾新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扶正健脾方对脾虚厌食症患儿微量元素含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评价扶正健脾方治疗脾虚厌食症患儿微量元素含量、免疫功能的变化、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用扶正健脾方治疗130例脾虚厌食症患儿,每天1剂,水煎服,30天为1个疗程;选择同期健康儿6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每疗程前后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免疫球蛋白(Ig)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脾虚患儿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尤以CD3、CD4降低明显,IgG含量低,治疗后CD3、CD4、CD4/CD8的比值明显提高(P<0.01);IgG、IgA改善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IL-2R接近正常,治疗组微量元素Zn、Fe的变化较为明显,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扶正健脾方可使脾虚厌食症患儿体液和细胞免疫恢复动态平衡,并改善患儿体内微量元素含量.

    作者:陶拉娣;秦绍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老年性聋患者的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与疗效观察

    1995年1月~2000年10月,我们对100例老年性聋患者,利用在改善异常血流变学的基础上加入适量的红细胞Ca2+拮抗剂,观察红细胞变形能力(RCD)的变化及疗效情况,分析疗效与RCD的关系,现报告于下.

    作者:毛承深;臧秀琴;徐健;吕向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大黄提取片等治疗肥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122例

    我们采用大黄提取片等治疗122例肥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雅萍;焦东海;沈学敏;王梅莉;王秀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医症状量化及其疗效评定方法探讨

    中医诊断的核心是根据中医症状归纳出中医证候,即辨证.目前的辨证存在两个问题:(1)每个证候的各项中医症状只有定性描述;(2)只描述了可能存在的各项症状范围,未明确规定症状怎样组合才能诊断为某证候,并非各项症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这样就使人有不同的理解,既为诊断的统一标准、又为中医疗效评价统一标准带来了障碍.为此,我们借鉴国外西医学处理症状量化的方法[Nickej JC. Effective office management of chronic prostatictis. Ur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1998;25(4)∶677-684],提出中医症状量化方法.

    作者:官君达;万霞;胡立胜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49例

    1998年5月~2000年9月,我科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杨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黄芪注射液通过激活鸟氨酸脱羧酶促进IEC-6细胞分化的研究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Astragalus injection, AI)对小肠隐窝细胞株(IEC-6)增殖、分化、移行及其对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ODC)和多胺含量的影响,探讨其粘膜修复的作用机理.方法:IEC-6细胞接种后24h,加入AI.加药后12h收获细胞,分别检测ODC mRNA水平、ODC蛋白、ODC活性及细胞内腐胺含量;24h观察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细胞接种后72h损伤细胞,并加入AI,加药后24h、48h及72h观察细胞移行.结果:AI能明显抑制IEC-6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分化,对细胞移行无明显影响.AI 62.5~250μg/ml各剂量组可明显增加ODC mRN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AI各剂量组对ODC蛋白均无明显影响.AI随着剂量增加,逐渐升高IEC-6细胞ODC活性和腐胺含量,具有剂量依赖关系.结论:AI通过诱导IEC-6细胞ODC活性和多胺的生物合成促进细胞分化,而对细胞移行无明显作用.

    作者:张子理;陈蔚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人参皂甙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GS)是否具有诱导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株的凋亡作用.方法:取不同浓度的GS处理HL-60细胞,观察GS所致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DNA含量的改变,并进行DNA片段分析(DNA Ladder);用Annexin V-FITC试验法分析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人参皂甙能够抑制HL-60细胞生长,在一定剂量和时间范围内可引起细胞凋亡.结论:提示人参皂甙能特异性地诱导HL-60细胞凋亡,可为临床应用人参皂甙作为化疗药物的辅助剂治疗白血病提供实验依据.

    作者:牛泱平;高瑞兰;Helen Tao;B.H.Chong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雷公藤多甙对急性前葡萄膜炎患者血清IL-2及TNF-α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TWP)对急性前葡萄膜炎(AAU)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含量的影响.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以TWP治疗为主;对照组50例,以乙双吗啉治疗为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IL-2及TNF-α水平含量检测,并与5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观察组治疗前IL-2及TNF-α水平含量分别为(1.31±0.27)μg/L及(1.20±0.65)μg/L,治疗后为(1.19±0.27)μg/L及(0.96±0.54)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22及2.00,P<0.05);对照组治疗前分别为(1.31±0.26)μg/L及(1.22±0.66)μg/L,治疗后为(1.20±0.27)μg/L及(0.98±0.51)μ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2.08及2.03,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IL-2、TNF-α治疗前均明显高于健康组(P均<0.05),而治疗后均接近健康组(P均>0.05).结论:(1)AAU患者存在IL-2及TNF-α异常改变;(2)TWP对AAU患者IL-2及TNF-α有明显抑制作用;(3)TWP治疗AAU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黄庆山;张兆来;刘玉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如何处理中医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语言中充满了文学、哲学和宗教术语.这些术语在丰富了中医语言表达力的同时,又影响了中医的发展、翻译和对外交流.

    作者:李永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证的研究设想

    编者按进入21世纪,中西医结合及中医现代化研究工作也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为此,本刊特邀请有关专家对证的研究提出自己的设想及看法,以抛砖引玉,希望对证的研究工作有所促进.证是中医学术特点和优势在临床的主要体现,对它的研究,首先要做好基础性工作,重点在临床.目的是:了解证的临床意义;总结证的宏观规律;揭示证的微观变化;明确证的现代含义,为创立现代中医病理学、诊断学和治疗学奠定基础.

    作者:杨春波;陈家旭;王洪琦;陈蔚文;杨宇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炎症反应机制与中西医结合免疫调理治疗的探讨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一种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并非独立疾病.两者具有性质相同的病理改变,作为从轻到重的连续过程,ARDS是ALI发展严重的极端阶段(1).尽管机械通气等器官支持性治疗进展显著,ARDS仍然是ICU内严重的肺疾患,成为危重病医学(Critical Care Medicine)的难点和焦点.

    作者:陆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药煎汤热擦洗治疗扁平疣98例

    笔者近年来,运用中药煎汤热擦洗法治疗扁平疣,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自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对呼吸衰竭患儿膈肌疲劳的影响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呼吸衰竭患儿膈肌疲劳的影响.方法:35例呼吸衰竭伴有膈肌疲劳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参麦注射液组(A组)和对照组(B组).B组采用抗感染、吸氧和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A组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静脉注射.运用电阻抗呼吸图作为疗效标准,观察药物使用后30min有效例数、膈肌疲劳消失所需的时间及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有关指标的变化.结果:(1)在30min内,A组有效例数(15/18)明显高于B组(4/17),差异有显著性(P<0.01);(2)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增加pH,降低PaCO2.在降低PaCO2时,A组同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A组患儿膈肌疲劳消失所需时间比B组患儿短(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儿童膈肌疲劳的药物,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严纯雪;杨运刚;张正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学术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前列腺癌中医药治疗的经验与思路

    前列腺癌在欧美国家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据2000年统计资料表明在美国男性肿瘤患者中,其发病率占第1位而病死率则排第2位(CA-Cancer J Clin 2000;50∶7-33).在中国的发病率也正在不断上升,并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模式的改变,对中国老年男性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王沛教授对某些晚期前列腺癌患者采用了中医药治疗,在10余年间共诊治了10位患者,其中有2例D期患者存活期超过10年,这对于采取常规疗法D期患者中位存活期为3~5年的现实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在这些病例中,由于时间跨度大、治疗多样化和药物不统一等,使得病例疗效难以总结,中药的疗效难以得到确切评价,但采用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癌是有应用前景的.现将积累的经验及思路简述于下.

    作者:厉将斌;王沛;那彦群;郭应禄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黄芪提取物免疫调节活性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黄芪提取物(Astragalus membranaceus extract, AME)对人的外周血免疫细胞(PBIC)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3H-TdR掺入法分析AME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增殖活性及对外周血粘附单核细胞(PBAM)吞噬肿瘤细胞的影响;采用51Cr释放法测定AME对杀伤性T细胞(CTL)杀伤肿瘤细胞的影响;用ELISA法和生物学法研究AME对外周血B细胞(PBBC)产生IgG及对PBAM产生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SDS-PAGE分析AME的蛋白组成.结果:AME能促进PBMC的增殖;提高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增强PBAM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和产生细胞因子的功能;促进了PBBC产生IgG;AME含有多种蛋白成分.结论:AME对人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提高了抗肿瘤免疫效应,可应用于临床调节免疫功能和治疗肿瘤等疾病.

    作者:王润田;单保恩;李巧霞;唐建发;乔芳;杜肖娜;李宏;叶静 刊期: 2002年第06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