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纳米化紫杉醇与电离辐射对KB细胞联合作用的研究

刘敏;李智慧;许玉杰

关键词:纳米化紫杉醇, KB细胞, 细胞周期, 电离辐射
摘要:目的 研究纳米化紫杉醇(TAX-NLC)与电离辐射对KB细胞杀伤的联合作用.方法 利用MTT法观察TAX-NLC、电离辐射及其二者联合对KB细胞的杀伤效应.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TAX-NLC及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TAX-NLC较紫杉醇(TAX)对KB细胞具有更强杀伤作用,TAX-NLC或TAX与电离辐射联合作用时,随着剂量的加大,对KB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与同等剂量的电离辐射联合作用时,同浓度的TAX-NLC也比TAX 的作用强.同样,TAX-NLC 可以影响细胞周期再分布,使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与电离辐射联合作用时,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要强于TAX.结论 TAX-NLC 对KB细胞的杀伤作用高于TAX.TAX-NLC与电离辐射的联合效应比与TAX的联合效应要高.TAX-NLC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更易通过细胞膜并在细胞中浓聚有关.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七氟烷预处理对缺氧/复氧损伤的心肌细胞H9c2LC3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七氟烷预处理对缺氧/复氧(H/R)损伤的H9c2大鼠心肌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的影响,探讨自噬在七氟烷预处理延迟性保护中的作用.方法 H9c2心肌细胞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CON);缺氧/复氧组H/R(缺氧2 h,复氧1 h);七氟烷预处理组(SEVO)予2.5%七氟烷预处理1 h,24 h后进行H/R;3-MA+SEVO组,七氟烷预处理前15 min 在培养液内加入3-MA(10 mmol/L),24 h后进行H/R;3-MA组,即在培养液内加入3-MA(10 mmol/L),25 h后进行H/R.取复氧后心肌细胞,MTT法检测各组H9c2心肌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 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的表达.结果 与CON组相比H/R组和SEVO组细胞存活率均降低(均P<0.05);与H/R组相比SEVO组、3-MA组和3-MA+SEVO组细胞存活率均增高(均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SEVO组、H/R组自噬蛋白LC3-Ⅱ表达均上调(均P<0.05),与H/R组相比SEVO组LC3-Ⅱ蛋白表达均下调(均P<0.05),而3-MA组和3-MA+SEVO组表达均显著下调(均P<0.01).结论 七氟烷预处理对H/R损伤H9c2心肌细胞具有延迟性保护作用,自噬可能参与了七氟烷预处理的延迟性保护机制.

    作者:刘琴;李凌云;乔世刚;魏兴;谢红;王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抗增殖蛋白TOB1影响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转移的作用研究

    目的 研究抗增殖蛋白家族成员TOB1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侵袭与转移的生物学作用与机制.方法 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质粒转染和G418筛选培养法获得稳定高表达TOB1的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通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TOB1过表达对MDA-MB-23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super array 基因芯片法检测TOB1引起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外源性TOB1 高水平表达使MDA-MB-231 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5),同时抑制MDA-MB-231的体外迁移能力;TOB1 表达水平的增加引起MDA-MB-231细胞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表达的明显增加,同时显著抑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HSP90、FXYD5、RHOC、S100A4等的表达(均P<0.05).结论 TOB1过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体外侵袭、转移,涉及的机制可能与TOB1对多种重要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作者:焦旸;胡旭东;徐加英;张玉松;王利利;樊赛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辐照对水流动力学注射介导的小鼠体内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寻辐照对水流动力学注射(HGT)介导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影响,从而评估水流动力学注射方法在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将实验鼠分为辐照组和非辐照组,尾静脉大体积快速注射带有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GL3-luc.于注射后6 h腹腔注射荧光素酶底物,并通过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系统检测基因表达的初始水平.将辐照组小鼠进行700c Gy非清髓性全身照射,并于水流动力学注射后12、24、48、72、96、120 h通过活体动物体内光学成像系统对两实验组小鼠体内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通过尾静脉进行水流动力学注射的PGL3-luc质粒在注射后6 h于小鼠肝脏大量表达,其平均表达水平为(3 739±924.8)相对荧光单位(RLU)/(sec·mg)蛋白.在各个时间监测点辐照组与非辐照组相比实验鼠体内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表达水平均于水流动力学注射72 h后显著降低.结论 小鼠移植前的辐照预处理对水流动力学注射介导的基因在小鼠体内的表达并无影响,该种新型基因转移表达方法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小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中.

    作者:包光明;胡博;张胤晟;赵雷;卞士中;刘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经尿道电气化术加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浅表膀胱肿瘤46例分析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气化术结合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浅表膀胱肿瘤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应用经尿道电气化术切除多发性膀胱肿瘤46例.术后第1周开始用吡柔比星(THP)30 mg灌注膀胱,每周1次,共6次,然后每月1次,持续1年以上.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36 min,未发生大出血及膀胱穿孔等.平均随访16个月,术后复发9例,复发率19.6%.结论 经尿道电气化术结合THP灌注化疗治疗多发性浅表膀胱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贾梦瑞;严春寅;李纲;黄玉华;丁翔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婴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婴儿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的治疗经验,探讨提高手术成功率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婴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9例患儿治愈出院,围手术期死亡1例(2.5%),其余患者术后随访2~36个月,均恢复良好,紫绀消失.结论 小于1岁婴儿TOF根治术是安全可靠的,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水平、加强术后监护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廖健毅;徐洪军;徐永根;曹鼎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1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15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儿除综合治疗外,予阿奇霉素、甲基强的松龙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治愈好转10例,有后遗4例,1例自动出院.结论 重症肺炎支原体脑炎是支原体肺外感染的危重并发症,早期给予阿奇霉素、甲基强的松龙和/或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可较好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作者:张兵兵;汤继宏;戚月凤;张利亚;顾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蛇床子素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

    目的 观察蛇床子素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后,分别以蛇床子素不同剂量(10~40 mg/kg)给予治疗6周,然而测定小鼠血脂、肝脂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同时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 经蛇床子素处理过的小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和肝组织中TC、TG和MDA的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0.01),同时肝组织中的SOD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或0.01).肝组织形态学评估表明,蛇床子素显著减少了肝脂质的沉积.结论 蛇床子素对小鼠酒精性脂肪肝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张建军;谢梅林;王恒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胎盘蛋白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和腹水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胎盘蛋白14(PP1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50例EM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为体检正常的30例女性.采用ELISA法测定EM各组血清及腹水中PP14和对照组各组血清PP14水平.结果 (1)轻型EM组增生期血清PP14高于对照组增生期(P<0.05);轻型EM组分泌期血清PP14和对照组分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EM组增生期和分泌期血清PP14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分泌期和增生期,EM组血清PP14表达水平均为重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在增生期EM组PP14腹水表达水平重型组和轻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泌期EM组PP14腹水表达水平重型组高于轻型组(P<0.05).(2)EM组血清PP14和腹水PP14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674,P<0.01).结论 PP14在EM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血清PP14可能成为诊断EM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作者:高红艳;沈宗姬;陈继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LCBD术后胆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内镜括约肌切开(ERCP/EST)取石失败后即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胆总管一期缝合的可行性.方法 35例ERCP/EST取石失败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LCBDE,其中16例行胆总管一期缝合(缝合组);19例留置T管引流(T管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与T管组相比,缝合组在减少术后胆汁引流量、进食时间、带管时间具有优势(P<0.05);两组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近期并发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ERCP/EST取石失败后,LCBDE术中胆管一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有利于患者的恢复.

    作者:周勇;王浩炜;蒋国勤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腹腔镜下经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43例分析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经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 分析采用腹腔镜下经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法治疗143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患儿均手术顺利.无戳孔疝、阴囊血肿、阴囊积液和粘连性肠梗阻发生.随访10~32个月,平均20个月,术后复发1例(复发率0.7%).结论 腹腔镜下经腹腔内内环口缝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术式,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晓敏;潘怡;黄益民;徐建国;石英佐;于忠勤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CT平扫联合灌注成像及CT血管造影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CT平扫联合CT灌注成像(CTP)、CT血管造影(CTA)在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C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发病24 h内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CI)的CVD患者,同时行CT平扫、CTP、CTA检查,CI患者在发病后2~7d行头颅CT复查,对比头颅CT复查所见梗死区及脑灌注血流图缺血区,确定缺血半暗带,所有患者作灌注参数及CTA结果分析.结果 (1)10例,11A患者CT平扫未见异常,CTP表现为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达峰值时间(TTP)延长,CTA显示7例血管狭窄;(2)35例CI患者中,CT平扫见低密度灶5例,未见异常30例.发病在6 h内的22例患者中有19例存在缺血半暗带;发病6~24 h的13例患者中2例存在缺血半暗带,梗死区的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及半暗带区的脑血流量与对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半暗带区的脑血容量与对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35例CTA显示有26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完全闭塞.结论 CT平扫、CTP、CTA三项联合检查对发病24h内的CVD患者,能够鉴别TIA及CI、预测CI患者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评价大血管情况,为实现溶栓的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周桂龙;姚立正;钟建国;侍海存;肖佩荣;颜利辉;王瑶;宋维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17-DMAG 对缺氧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影响

    目的 研究17-DMAG对缺氧模拟剂氯化钴(CoCl2)诱导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影响.方法 首先应用不同浓度的CoCl2处理HeLa细胞24h,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HIF-1α蛋白表达量,然后选取浓度为200μ mol/L的CoCl2对Hela细胞进行模拟缺氧处理24 h,应用不同浓度的17-DMAG预处理细胞16h后,接受2、4、6、8Gy不同剂量的射线照射,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观察细胞的存活率,应用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 HIF-1α蛋白表达.结果 在 CoCl2浓度为200μmol/L时HIF-1a蛋白表达量强;不同浓度17-DMAG处理组的HeLa细胞在不同照射剂量组间的存活率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论(均P<0.01);17-DMAG预处理缺氧HeLa细胞后,HIF-1a蛋白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受到显著抑制.结论 17-DMAG 预处理可增加缺氧细胞辐射敏感性,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IF1a 蛋白表达而发挥作用.

    作者:吴晓芬;洪承皎;张保国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检测IgG抗体效价的比较

    目的 探寻检测IgG抗体效价的较佳方法.方法 所有血清标本均经2-巯基乙醇(2-Me)处理后分别用微柱凝胶和凝聚胺两种方法检测IgG抗A/B抗体效价,比较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微柱凝胶法检测抗体效价IgG抗A/B结果较凝聚胺法更灵敏,两者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微柱凝胶法较凝聚胺法更适于孕妇血清IgG抗体效价检测的临床应用,且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易于观察,易于标准化.

    作者:祁琳;温会燕;林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青蒿素联合60Co γ射线对HeLa和SiHa细胞所致DNA损伤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青蒿素联合60 Co γ射线照射后对人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的DNA损伤.方法 采用甲基四唑蓝(MTY)法检测不同浓度青蒿素对人宫颈癌HeLa和SiHa细胞的抑制效应,确定青蒿素的适实验浓度;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CGE)检测照射后HeLa和SiHa细胞DNA的损伤情况.结果 青蒿素对HeLa和SiHa细胞的抑制率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SCGE结果显示:两种细胞的单药组与对照组的彗星细胞检测指标(拖尾率、尾长、OLIVE 尾矩和彗尾 DNA%)无明显差异(P>0.05);在相同照射剂量下,青蒿素加照射组的HeLa细胞的彗星细胞检测指标高于单纯照射组(P<0.05),而SiHa 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蒿素本身不能引起HeLa 和SiHa细胞DNA损伤,但辐照后可致HeLa细胞DNA损伤加重,增加了HeLa细胞的辐射敏感性,而对SiHa细胞没有辐射增敏作用.

    作者:封阳;周媛媛;杨巍;陈秋;李明;张舒羽;张旭光;朱巍;曹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吞噬烟曲霉对巨噬细胞活性变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烟曲霉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细胞活性的影响规律.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法测定巨噬细胞吞噬烟曲霉后吞噬量的变化,同时利用MTT比色法测定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变化.结果 在吞噬初期(20min).巨噬细胞吞噬乳胶颗粒的速度明显高于吞噬孢子(P<0.05),然而终(70min)吞噬两种颗粒的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巨噬细胞吞噬休眠孢子及热灭活孢子的量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休眠孢子、热灭活休眠孢子及膨胀孢子均可显著降低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均P<0.05),而烟曲霉菌丝和乳胶颗粒对巨噬细胞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无色素的烟曲霉白化株休眠孢子不能使巨噬细胞活性降低(P>0.05).结论 烟曲霉孢子表面色素可能是降低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因素.

    作者:陶莎;韩雪琳;张称;徐培君;黄德辉;韩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多模式镇痛在骨科术后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多模式镇痛在骨科术后管理中的作用.方法 观察335例全关节置换和股骨干、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多模式镇痛效果及疼痛管理的作用.结果 患者术后6h时疼痛评分升高(P<0.001),经及时处理后,疼痛评分均显著下降(P<0.001);使用不同镇痛方法,其副作用的发生率亦不同.结论 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实施中,疼痛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顾美珍;艾红珍;姜习凤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纳米化紫杉醇与电离辐射对KB细胞联合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纳米化紫杉醇(TAX-NLC)与电离辐射对KB细胞杀伤的联合作用.方法 利用MTT法观察TAX-NLC、电离辐射及其二者联合对KB细胞的杀伤效应.通过流式细胞仪观察TAX-NLC及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 TAX-NLC较紫杉醇(TAX)对KB细胞具有更强杀伤作用,TAX-NLC或TAX与电离辐射联合作用时,随着剂量的加大,对KB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与同等剂量的电离辐射联合作用时,同浓度的TAX-NLC也比TAX 的作用强.同样,TAX-NLC 可以影响细胞周期再分布,使G2/M期细胞比例增加,与电离辐射联合作用时,其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要强于TAX.结论 TAX-NLC 对KB细胞的杀伤作用高于TAX.TAX-NLC与电离辐射的联合效应比与TAX的联合效应要高.TAX-NLC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更易通过细胞膜并在细胞中浓聚有关.

    作者:刘敏;李智慧;许玉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帕瑞昔布钠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无痛人流的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

    目的 研究帕瑞昔布钠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不同孕产妇人流术时满足手术需求的丙泊酚效应室半数有效浓度(EC50).方法 孕期小于10周的早孕产妇180例,根据既往受孕情况分为3组:A组为无阴道生育史及人流术史组;B组为无阴道生育史但有人流术史组;C组为有阴道生育史组.每组随机分为实验组(A1、B1、C1)和空白对照组(A2,B2,C2),于术前30 min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行全身静脉麻醉.采用改良序贯法测定各组丙泊酚效应室EC50;于唤醒即刻、唤醒后15 min、唤醒后30 min行视觉模拟评分观察术后宫缩痛情况.结果 3组实验组(A1、B1、C1)丙泊酚效应室EC50及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6.15μg/ml[(6.04~6.25)μg/ml]、6.10μg/ml[(6.04~6.17)μg/ml]、5.80μg/ml[(5.70~6.08)μg/ml],与各自空白对照组(A2、B2、C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值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结论 帕瑞昔布钠复合丙泊酚TCI可降低无痛人流术时的丙泊酚效应室EC50,减轻术后宫缩痛;对有无阴道生育及人流术史没有影响.

    作者:姜秀丽;王翠;邵芹;谢红;李华;韩奔宏;王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小鼠脑出血后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NF-κB信号通路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小鼠脑出血(ICH)后自噬是否被激活及NF-κB信号通路对ICH诱发的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正常昆明小鼠纹状体注射胶原酶Ⅳ建立脑出血模型,或于脑出血模型建立前5 min,侧脑室给药SN50(0.1μg/μl)或生理盐水1 μl,随机分为脑出血组、SN50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同时设立空白对照组.每组分别于脑出血1 h,6 h,24 h,48 h,7 d后(5只/时间点)断头取脑,脑出血各组取出血区及周边脑组织进行免疫印记实验检测Beclin-1、Bcl-2、LC3蛋白表达水平或激活情况,SN50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处理组各时间点取出血区及周边脑组织进行免疫印记实验检测LC3蛋白激活情况.结果 小鼠脑出血后出血区及出血周边脑组织Beclin-1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下调,以6-48 h时为显著(P<0.05);Beclin-1/Bcl-2比值随时间变化逐渐增高,以6~48 h时为显著(P<0.05);LC3被激活,随时间变化蛋白表达逐渐增加,48 h时达高峰,至7 d时仍较空白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脑出血后,SN50处理组LC3蛋白激活高于生理盐水处理组,以6~48 h时为显著(P<0.05).结论 脑出血后自噬被激活,这种激活的机制之一涉及到Beclin-1/Bcl-2比值的增加;NF-κB特异性抑制剂 SN50 促进了脑出血后自噬相关蛋白的上调表达.

    作者:孙玉霞;包海军;刘伟丽;王涛;戴定坤;王龙;张璐;王尧琪;黄娅;秦正红;朱广友;陶陆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肿瘤放射增敏是当今放射医学的研究热点

    放射医学是研究电离辐射损伤机制、诊断、治疗和防护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放射生物学主要研究辐射损伤响应过程和生物学后果的分子事件和调控机制,是放射医学的基础和前沿.随着微束照射、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干细胞技术以及活细胞分子影像和实时动态成像等新技术的应用,放射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和突破,部分研究领域已经位于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的前沿.而放射生物学中许多基础研究与生命科学前沿的结合更加密切,放射医学与肿瘤放疗学等临床医学的结合也更加紧密,已经形成了放射医学的转化医学.

    作者:曹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