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间充质干细胞株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的影响

李毅平;王泳;许云云;翁震;袁雅红;张学光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C3H10T1/2, 体外成熟
摘要:目的 探讨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T1/2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体外分化、成熟的影响.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小鼠骨髓细胞,在mGM-CSF和mIL-4刺激下获得大量未成熟DCs.将Des和C3H10T1/2细胞共培养2 d,同时加入LPS刺激,分别通过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混合淋巴反应以及ELISA检测DCs的成熟.结果 经C3H10T1/2细胞体外共培养的DCs,形态观察呈散在分布,细胞边缘圆滑,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其低表达CD11C、MHC-Ⅱ、CD90、CD86、CD40;共培养组的DCs刺激同种异型小鼠脾细胞增殖的能力在各个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0的浓度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间充质干细胞株C3H10T1/2可以明显抑制小鼠骨髓来源DCs的体外成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其健康同胞执行功能障碍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健康同胞执行功能的特点.方法 对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及其健康同胞50名(同胞组),以及45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采用连线测验(TM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执行功能.结果 (1)在TMT中,TMT-A完成时间,患者组为58.96±18.73s、高于同胞组(40.18±9.36)s和正常对照组(37.37±8.072)s(均P<0.01);TMT-B完成时间:患者组(116.19±56.63)s和同胞组(91.18±24.95)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78.49±25.52)s(均P<0.01).(2)在WCST中,患者组及其同胞组的错误数(分别为17.44±9.09和9.86±3.71)、持续错误数(分别为6.28±5.56和3.06±1.71)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8.27±3.99和2.27±2.00)(均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部分健康同胞均存在执行功能缺陷.

    作者:费锦锋;兰光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短期运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研究短期运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蛋白激酶C(PKC)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关系.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运动组(EXE组)、运动+PKC抑制剂CHE组(E+C组)和PKC抑制剂组(CHE组).以上4组大鼠每组再随机分成2组:(1)I/R组: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再灌注期间心功能指标恢复率及心肌梗死范围;(2)假处理组: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MnSOD活性测定.结果 EXE组大鼠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心率压力乘积(RPP)的恢复率明显高于CON组和E+C组(P<0.05或<0.01),心肌梗死范围显著低于CON组和E+C组(均P<0.01);CON组和CHE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EXE组大鼠心肌组织MnSOD活性高于CON组和E+C组(P<0.05),CHE组和CON组Mn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短期运动通过激活PKC、升高MnSOD活性.发挥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PKC是MnSOD活性升高的中间信号分子.

    作者:侯云英;马志勇;范秀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ETV)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按接受不同治疗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ETV0.5mg/d,同时加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ETV组:单用ETV为0.5mg/d;派罗欣组:单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3组均在治疗48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接受治疗48周后,联合、ETV两组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应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派罗欣两组比较生化学、病毒学和HBeAg血清学应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ETV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CHB疗效明显优于单用ETV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是CHB患者安全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春;陈祖涛;吴建成;曹文贵;路文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水平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6例临床诊断为ACI患者作为实验组(ACI组),44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其血清NGAL浓度及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结果 ACI组血清NGA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NGAL水平与体质量(r=0.25,P<0.05)、空腹胰岛素(r=0.39,P<0.05)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IR)(r=0.36,P<0.05)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32,P=0.023)负相关(校正性别及体质量指数后).多元回归分析提示,NGAL水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IR独立相关(R~2=0.193);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收缩压、IR和NGAL是ACI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ACI患者血清NGAL水平显著升高,并且NGAL水平与ACI独立相关,检测血清NGAL水平有助于评估ACI风险.

    作者:王枫;钱镭;刘佩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DC-SIGN基因克隆及其转基因细胞的构建

    目的 克隆人DC-SIGN基因,并构建含有该目的 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L929基因转染细胞.方法 利用RT-PCR的方法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总RNA中克隆出入DC-SIGN基因,通过双酶切(EcoRI,BamHI)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GEZ-Term中,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用含有完整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的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72h后,加入Zeocin进行筛选,挑选出能稳定表达DC-SIGN蛋白的L929细胞株.结果 构建了用于表达的含DC-SIGN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转染包装细胞293T后,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DC-SIGN逆转录病毒和转染L929细胞,继而经RT-PCR、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筛选出了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L929转基因细胞.结论 构建了含人DC-SIGN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和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细胞株,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守兵;王泳;高超;张世杰;汪家敏;李毅平;许云云;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胰岛素瘤20例外科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诊治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胰岛素瘤16例,恶性胰岛素瘤3例,多发性瘤1例.20例均有Whipple三联征.本组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12例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60%,4例术中B超检查确定肿瘤部位,2例术中反复手法抠及,其余2例取可疑病灶快速病理诊断.行胰岛素瘤切除8例,胰尾切除8例,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20例术后血糖均恢复正常.术后发生胰漏2例.结论 胰岛素瘤临床表现为典型Whipple三联征.外科手术是治疗胰岛素瘤的主要方法,手术方法应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数量等因素确定.

    作者:徐德华;李德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白内障手术666眼特点及复明质量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及其他类型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复明质量.方法 统计和分析602例(666眼)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情况,指标包括白内障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成因构成比、超声乳化术患者年龄与白内障晶体核硬度的关系、超声乳化手术患者核硬度与手术时间的关系、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患眼术后视力情况、3组手术(一片式、折叠式、注入式)手术前后平均视力比较、超高度近视眼的白内障及高龄白内障患者的潜视力预测和实际视力符合率等.结果 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以60~80岁居多,占61.9%;类型以老年性白内障为主,占65%;Ⅳ级核白内障患者以70岁以上组居多分别为46.6%(60~70岁)和49.6%(70~80岁).手术脱盲率达到100%,脱残率达到92.8%.结论 本文统计的白内障患者的特点及发病规律与我国相关文献报道基本相同,高龄组白内障手术效果并不因其年龄大而受影响,其复明质量与一般白内障患者相似,视觉复明质量的高低与手术者的操作技巧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作者:徐国旭;杨焕;李春华;陈丽群;黄江;魏静;包雍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妊娠急性脂肪肝14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治疗组(内科综合治疗+血浆置换)和对照组(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天及一周的肝肾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比较不同病情患者终止妊娠、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 (1)AFLP患者及时终止妊娠后,病情逐渐恢复(P<0.05);(2)血浆置换可以加快重型患者病情恢复速度(P<0.05).结论 AFLP患者经及时终止妊娠可降低病死率,血浆置换可以改善重型AFLP患者的预后.

    作者:孙蔚;赵卫峰;钮金英;江敏华;邵幼林;甘建和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RMP基因在体内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生长抑制作用

    目的 探讨RMP基因在体内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体外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GPU6一Neo-RMP-484、pFLAG-CMV-4-RMP以及稳定表达细胞株shRNA-SMMC-7721、RMP-SMMC-7721,并测定RMPmRNA表达的变化,荷瘤裸鼠皮下注射各组肝癌细胞,观察移植瘤的大小及病理变化.结果 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载体及稳定表达细胞系.实验组移植瘤体积、质量、病理及肿瘤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均有明显变化.结论 RMP基因在体内能有效地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为RMP对肝癌的基因治疗/基因干预提供了有价值的靶点及体内分子机制的实验依据,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曹锴;杨慧翠;连晓宁;蒋敬庭;盛伟华;李敏;王晓婷;郭云兰;魏文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人B淋巴母细胞系体外培养方法的优化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体外建立健康人外周血B淋巴母细胞样细胞系(B-LCLs)的优化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EB病毒感染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的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CD40激发型抗体(5C11)、CpG DNA免疫调节基因序列以诱导B淋巴细胞增殖,环胞菌素A(CysA)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LCLs的形态特征,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B-LCLs膜表面分子CD19的表达水平.结果 PBMC经EBV感染3周后转化成永生化B-LCk.转化后的B淋巴母细胞体积增大积聚成团,可进一步分裂增殖并长期传代培养.CD40激发型抗体(5C11)及CpG免疫调节基因序列联合EBV感染人PBMC,明显地提高了转化效率,转化后的LCLs保持了成熟B淋巴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结论 CD40信号激发和CpG免疫调节基凶序列联合运用能有效地促进EBV对人B淋巴细胞的转化及体外建系.

    作者:刘敏娟;孙静;许云云;臧志远;刘柳;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MRI在先天性子宫畸形分型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MRI对先天性子宫畸形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先天性子宫畸形的MRI、超声和临床资料,参照美国生殖学会的标准进行先天性子宫畸形的分型诊断.结果 子宫未发育1例,幼稚子宫1例,宫颈未发育1例,单角子宫1例,双子宫4例,双角子宫2例,纵隔子宫4例,鞍状子宫1例.结论 MRI可对先天性子宫畸形进行准确的分型诊断,是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佳无创性影像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杨毅;孙道谱;王润榕;雷海燕;沈钧康;张弘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手术时机探讨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36例糖尿病并发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33例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3例人院后确诊,均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并发伤口感染4例,并发急性左心衰1例,无死亡,均未发生酮症酸中毒,10~15 d出院.结论 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炎症和高血糖互为因果,保守治疗不易控制炎症的发展和高血糖,而及时切除病灶,则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恢复.

    作者:曹洪良;张永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2型精尿病(T2DM)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和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109例T2DM患者(T2DM组)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N-UAlb)尿组(UAER<20 μg/min)、微量白蛋白(Mi-UAlb)尿组(UAER 20~200μg/min)和大量白蛋白(Ma-UAlb)尿组(UAER>200 μg/min).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浆sEPCR和TAFI浓度.并与30例正常对照(NC)组进行比较.结果 血浆sEPCR和TAFI浓度T2DM组显著高于NC组(P<0.01),其中N-UAlb组明显高于NC组(P<0.05),Mi-UAIb组、Ma-UAlb组明显高于N-UAlb组(P<0.05).尿UAERMi-UAlb组和Ma-UAlb组明显高于N-UAlb组(P<0.05).患者血浆sEPCR和TAFI浓度与尿UAER成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sEPCR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情况,TAFI水平增高参与糖尿病患者凝血与纤溶功能的改变.

    作者:张子彦;张敏;柳惠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血浆髓过氧化酶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变化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中髓过氧化酶(MPO)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后的变化,探讨MPO与冠心病的临床关系.方法 将78例行PCI术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ACS,51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P,27例),分别在手术前后取血测MPO、C反应蛋白(CRP),分析两者在PCI术前后的变化及联系,MPO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手术前ACS组血浆MPO、CRP均明显高于SAP组(P<0.05);ACS组MPO水平与CRP明显相关(P<0.05),两组MPO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评分均无相关性;手术后两组CRP均升高明显(P<0.05),而MPO的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 血浆MPO与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术中斑块损伤的相关性不明显,可作为预测、评估ACS的有效指标.

    作者:于宗良;姚永良;谷惠敏;赵志强;朱建中;杨向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CD24~(low/-)与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44~+CD24~(low/-)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9例乳腺癌组织中的CD44、CD24及MMP-9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109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CD24及MMP-9的表达率分别是47.7%、50.5%及40.4%,其中CD44的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病理分级密切相关(P<0.05);(2)109例乳腺癌组织中,CD44~+CD24~(low/-)肿瘤干细胞标记阳性例数为32例,随乳腺癌病理分级的升高,CD44~+CD24~(low/-)肿瘤干细胞比率也明显增加(P<0.05);(3)32例CD44~+CD24~(low/-)肿瘤干细胞标记阳性乳腺癌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成负相关(P<0.05).结论 高度恶性乳腺癌组织中富于肿瘤干细胞,乳腺癌早期CD44~+CD24~(low/-)TSC中MMP-9蛋白表达增加可能对肿瘤干细胞(TSC)生长及浸润中起着一定作用.

    作者:顾丽琴;顾永平;孙茂民;狄琳娜;陈郁钢;张华;谢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疏血通对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2型糖尿病肾病(DN)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无蛋白尿组(DM)40例,早期DN组40例,DN组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同时,给予缬沙坦80 mg,每日一次;治疗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另加疏血通注射液8 ml静滴,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周.健康对照组(NC)40例.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测定肾功能、血尿β2-MG、尿白蛋白及尿肌酐、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HbA1c、血PAI-1、尿CTGF.结果 (1)DM组、DN组的血PAI-1、尿CTGF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P<0.01),DN组较DM组升高更显著(P<0.01).血PAI-1、尿CTGF与HbAlc、糖尿病病程、UALB/CR之间成正相关,且上述各炎症因子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UALB/CR、血PAI-1、尿CTGF等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结论 (1)炎症因子PAI-1、CTGF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上述炎症因子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2)疏血通具有抗炎和肾脏保护作用,它不仅可改善DN患者的血脂及高凝状态,还可从分子水平抑制炎症的放大,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积聚,延缓DN的进展.

    作者:张弘弘;董吉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细胞淋巴瘤20例疗效分析

    目的 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均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MAG方案动员干细胞,BEAM方案预处理.结果 (1)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需时(10.50±1.93)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需时(12.05±3.03)d;(2)3年疾病预期无进展生存率为88%,无移植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复发率15%.(3)具有高LDH、IPI≥2分、结外侵犯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后3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都比不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低.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造血重建顺利.

    作者:汪颖;吴德沛;吴小津;徐杨;孙爱宁;仇惠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表面疱疹病毒侵入介体表达的变化

    目的 探讨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BMDC)共刺激分子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促DC成熟活化因子LPS、TNF-α、2A抗体、1c10抗体和免疫负性凋节因子IL-10加入到各组BMDC中,观察BM-DC上HVEM表达的变化.结果 加入促成熟活化因子的各组BMDC上HVEM表达与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而加入免疫负性调节因子的BMDC上HVEM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结论 促成熟活化因子有下调BMDC上HVEM表达的作用,而免疫负性调节因子有上调BMDC上HVEM表达的作用.

    作者:蒋玉平;蒋靓;陈曦;张学光;顾宗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目的 观察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对25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行颈前路植骨融合、Zephir颈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月~2.5年,平均15个月.结果 本组患者C_2~C_3椎间植骨愈合,枢椎椎弓骨折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植骨块移位现象.结论 前路植骨融合内周定术是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作者:管俊杰;石志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PTEN基因剪接变异体与肝细胞肝癌发生的相关研究

    目的 研究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是否存在新的剪接变异体,探讨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肝细胞肝癌组织的RNA,逆转成eDNA.根据Genbank上的PTEN基因cDNA序列.设计6对引物,并以肝细胞肝癌组织c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外显子1~2、1~3、2~4、3~5、4~6和5~7之间的片段,得到的PCR产物进行3%琼脂糖凝胶电泳,比较不同样本扩增出来的目的 条带的异同.结果 每对引物分别做了61例肝细胞肝癌组织,3%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发现每对引物扩出来的目的 条带大小相同,与野生型剪切体一致.结论 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不存在新的剪接变异体,说明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PTEN没有出现异常的mR-NA剪接突变.

    作者:丁骏;高玉振;王舒心;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