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美珍;周林艳;岳灵萍
目的 探讨OCSP分型结合侧支循环在急性脑梗死期病情和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将急性脑梗死患者204例按OCSP分型分4组,各组中以有无侧支循环再分组,评定其出、入院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并均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 (1)OCSP分型与头颅MRI有高度一致性;(2)在OCSP各亚型中,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预后差,后循环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预后较好;(3).在TACI及PACI亚型中,有侧支循环的预后较好,POCI及LACI亚型中侧支循环对预后影响不大.结论 OCSP分型结合侧支循环可以初步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指导治疗.
作者:王琰萍;张晓玲;黄俊军;朱敏初;许丽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肠损伤程度与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PARP-1)激活程度的相关关系,探索肠缺血再灌注后PARP-1过度激活的水平.方法 通过阻断腹腔干和肠系膜上动脉后恢复血运,制作鼠肠缺血再灌注模型,按不同缺血时间分组,再灌注2h后,处死动物取材,分别作HE染色、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AR)的免疫组化染色,用TUNEL方法检测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用Western blot检测凋亡早期信号PARP-1片段p85和凋亡诱导因子(AIF)的表达情况.结果 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肠损伤程度和PAR表达阳性率呈显著增高(P<0.05)且二者呈正相关(r=0.924,P<0.01).PAR表达阳性率在20%左右时,凋亡早期信号PARP-1 p85片段、AIF表达和TUNEL阳性率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PAR表达阳性率在40%左右时,细胞坏死和组织损伤显著增加(P<0.05).结论 在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肠损伤程度与PARP-1激活程度呈正相关,PARP-1激活率在20%左右时,组织损伤以细胞凋亡为主;PARP-1激活率在40%左右时,组织损伤以细胞坏死为主.
作者:邢莉;潘旭东;郑军;赵莉;刘光茂;李虎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克隆人DC-SIGN基因,并构建含有该目的 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获得稳定表达DC-SIGN分子的L929基因转染细胞.方法 利用RT-PCR的方法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总RNA中克隆出入DC-SIGN基因,通过双酶切(EcoRI,BamHI)装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GEZ-Term中,脂质体法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用含有完整病毒颗粒的293T细胞的培养上清感染L929细胞,72h后,加入Zeocin进行筛选,挑选出能稳定表达DC-SIGN蛋白的L929细胞株.结果 构建了用于表达的含DC-SIGN基因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经转染包装细胞293T后,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DC-SIGN逆转录病毒和转染L929细胞,继而经RT-PCR、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筛选出了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L929转基因细胞.结论 构建了含人DC-SIGN基因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和稳定表达人DC-SIGN蛋白的细胞株,为该基因功能的后续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守兵;王泳;高超;张世杰;汪家敏;李毅平;许云云;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2型糖尿病肾病(DN)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及其作用.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其中无蛋白尿组(DM)40例,早期DN组40例,DN组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同时,给予缬沙坦80 mg,每日一次;治疗组基础治疗同对照组,另加疏血通注射液8 ml静滴,每日一次,疗程均为2周.健康对照组(NC)40例.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测定肾功能、血尿β2-MG、尿白蛋白及尿肌酐、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HbA1c、血PAI-1、尿CTGF.结果 (1)DM组、DN组的血PAI-1、尿CTGF水平较NC组显著升高(P<0.01),DN组较DM组升高更显著(P<0.01).血PAI-1、尿CTGF与HbAlc、糖尿病病程、UALB/CR之间成正相关,且上述各炎症因子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UALB/CR、血PAI-1、尿CTGF等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结论 (1)炎症因子PAI-1、CTGF参与了DN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上述炎症因子之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2)疏血通具有抗炎和肾脏保护作用,它不仅可改善DN患者的血脂及高凝状态,还可从分子水平抑制炎症的放大,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的积聚,延缓DN的进展.
作者:张弘弘;董吉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沙苑子黄酮(FAC)对CCl4致小鼠慢性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小鼠慢性肝纤维化模型,给予FAC灌服,并以秋水仙碱为对照,检测血清ALT、AST、ALB及肝组织Hyp、MDA、SOD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和肝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水平显著升高,ALB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FAC各剂量组小鼠血清ALT、AST显著降低,ALB水平显著升高(均P<0.01).FAC各剂量组可显著升高肝组织中SOD活性及PPAR5的表达,降低MDA、Hyp的含量(P<0.01或P<0.05).结论 FAC有显著改善肝功能、预防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作者:孙利兵;王尉平;顾振纶;郭次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分析36例糖尿病并发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33例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3例人院后确诊,均行开腹胆囊切除术.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并发伤口感染4例,并发急性左心衰1例,无死亡,均未发生酮症酸中毒,10~15 d出院.结论 糖尿病并发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炎症和高血糖互为因果,保守治疗不易控制炎症的发展和高血糖,而及时切除病灶,则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恢复.
作者:曹洪良;张永乐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恩替卡韦(ETV)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安全性以及联合治疗的协同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60例HBeAg阳性的CHB患者按接受不同治疗分为3组:联合治疗组:ETV0.5mg/d,同时加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ETV组:单用ETV为0.5mg/d;派罗欣组:单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180μg,1次/周.3组均在治疗48周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接受治疗48周后,联合、ETV两组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血清学应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派罗欣两组比较生化学、病毒学和HBeAg血清学应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ETV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治疗HBeAg阳性CHB疗效明显优于单用ETV或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是CHB患者安全而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春;陈祖涛;吴建成;曹文贵;路文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对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确诊的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均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MAG方案动员干细胞,BEAM方案预处理.结果 (1)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需时(10.50±1.93)d,血小板恢复至20×10~9/L,需时(12.05±3.03)d;(2)3年疾病预期无进展生存率为88%,无移植治疗相关死亡病例,复发率15%.(3)具有高LDH、IPI≥2分、结外侵犯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在自体干细胞移植后3年的无疾病进展生存率都比不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低.结论 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T细胞淋巴瘤安全有效,造血重建顺利.
作者:汪颖;吴德沛;吴小津;徐杨;孙爱宁;仇惠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对一起放射事件中2例_(131)Ⅰ体内合并体表污染人员的事故经过、临床特点、剂量估算、临床救治及医学随访观察结果的报道,为类似病例的医学应急救治和管理提供资料和经验.方法 采用全身测量装置进行放射性监测,通过INDO 2000软件进行剂量估算;医学处理包括问诊与体检、污染部位皮肤的去污洗消及综合治疗等;医学随访项目包括常规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染色体畸变及微核分析等.结果 INDO 2000软件估算出2例事故受照人员的待积有效剂量分别为0.10~O.19 Sv及0.023~0.046 Sv,甲状腺的待积当量剂量分别为2.0~3.8 Sv及0.46~0.89 Sv.对他们进行去污洗消及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医学随访观察4年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成功地对2例_(131)Ⅰ体内合并体表污染人员进行了剂量估算、医学处理及医学随访,为核事故医学应急作出了技术准备.
作者:姜忠;刘玉龙;蒲汪旸;李元;张玉松;戴宏;周丽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小鼠髓系树突状细胞(BMDC)共刺激分子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VEM)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促DC成熟活化因子LPS、TNF-α、2A抗体、1c10抗体和免疫负性凋节因子IL-10加入到各组BMDC中,观察BM-DC上HVEM表达的变化.结果 加入促成熟活化因子的各组BMDC上HVEM表达与对照组明显下调(P<0.05).而加入免疫负性调节因子的BMDC上HVEM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结论 促成熟活化因子有下调BMDC上HVEM表达的作用,而免疫负性调节因子有上调BMDC上HVEM表达的作用.
作者:蒋玉平;蒋靓;陈曦;张学光;顾宗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是否存在新的剪接变异体,探讨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肝细胞肝癌组织的RNA,逆转成eDNA.根据Genbank上的PTEN基因cDNA序列.设计6对引物,并以肝细胞肝癌组织cDNA为模板分别扩增外显子1~2、1~3、2~4、3~5、4~6和5~7之间的片段,得到的PCR产物进行3%琼脂糖凝胶电泳,比较不同样本扩增出来的目的 条带的异同.结果 每对引物分别做了61例肝细胞肝癌组织,3%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发现每对引物扩出来的目的 条带大小相同,与野生型剪切体一致.结论 PTEN基因在肝细胞肝癌中不存在新的剪接变异体,说明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PTEN没有出现异常的mR-NA剪接突变.
作者:丁骏;高玉振;王舒心;刘海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白蛋白一干扰素融合蛋白Woferon皮下注射给药对恒河猴的毒性作用.方法 恒河猴皮下注射Woferon 5周毒性试验,观察给药后动物的临床行为、心电图、外周血象、血液生化、尿液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恒河猴皮下注射高剂量(800μg/kg)Woferon引起可逆性白细胞(WBC)下降(P<0.05)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高剂量组(800μg/kg)、中剂量组(200μg/ks)恒河猴产生可逆的血小板(Plt)下降(P<0.05).结论 Woferon给恒河猴皮下注射5周除有一过性外周血WBC、Ph下降外.未见其他明显毒性反应.
作者:郑霞;杨萍;顾性初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与T辅助(Th)细胞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对73例初治肺结核患者、30名健康人外周血DCs亚群(DCI和DC2)与Th细胞亚群(Th1和Th2)按疾病分组进行检测.结果 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DC1、Th1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Th2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0.01).DC2含在这3个病程中有下降趋势,前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而粟粒型肺结核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粟粒型肺结核与浸润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Th1含量明显低于肺结核组(P<0.05),Th2含量明显高于肺结核组(P<0.05).15例重度肺结核患者经抗结核化疗与微卡治疗3个月后,DCI、DC2、Th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而Th2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浸润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粟粒型肺结核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DC1、DC2表达水平调控着Th0向Th1、Th2分化,Th1、Th2的分化也间接地负反馈调节DC1、DC2表达,维持这种平衡对疾病的转归有重要意义.
作者:胥萍;施美华;费晓峰;朱传武;吴妹英;吴敏娟;张学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进行诊治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良性胰岛素瘤16例,恶性胰岛素瘤3例,多发性瘤1例.20例均有Whipple三联征.本组术前均行B超及CT检查,12例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60%,4例术中B超检查确定肿瘤部位,2例术中反复手法抠及,其余2例取可疑病灶快速病理诊断.行胰岛素瘤切除8例,胰尾切除8例,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20例术后血糖均恢复正常.术后发生胰漏2例.结论 胰岛素瘤临床表现为典型Whipple三联征.外科手术是治疗胰岛素瘤的主要方法,手术方法应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数量等因素确定.
作者:徐德华;李德春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凝血酶及其受体在促进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和抗凋亡作用中的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计数和免疫印迹等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XG-1细胞表达的凝血酶受体、凝血酶对XG-1的增殖与抗凋亡作用及细胞内JAK2-STAT3分子磷酸化进行分析.结果 凝血酶可以通过激活XG-1表面的凝血酶受体,继而激活JAK2-STAT3途径的磷酸化,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增殖与抗凋亡作用,且该作用与gp130介导的信号转导作用无关.结论 凝血酶及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多发性骨髓瘤维持增殖和抗凋亡作用的因素之一.
作者:朱蕴兰;李爽;于丰源;杨荣秉;张秀春;徐晓军;王月丹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短期运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蛋白激酶C(PKC)和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的关系.方法 7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运动组(EXE组)、运动+PKC抑制剂CHE组(E+C组)和PKC抑制剂组(CHE组).以上4组大鼠每组再随机分成2组:(1)I/R组:应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大鼠再灌注期间心功能指标恢复率及心肌梗死范围;(2)假处理组:取左心室心肌组织进行MnSOD活性测定.结果 EXE组大鼠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心率压力乘积(RPP)的恢复率明显高于CON组和E+C组(P<0.05或<0.01),心肌梗死范围显著低于CON组和E+C组(均P<0.01);CON组和CHE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EXE组大鼠心肌组织MnSOD活性高于CON组和E+C组(P<0.05),CHE组和CON组MnSOD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短期运动通过激活PKC、升高MnSOD活性.发挥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PKC是MnSOD活性升高的中间信号分子.
作者:侯云英;马志勇;范秀珍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FasL目的 基因在正常人椎间盘及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收集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间盘组织(破裂型与非破裂型各10例)及8例正常人椎间盘组织,通过RT-PCR技术观察FasL,Fas,TNF和IL目的 基因的表达情况,并比较其表达程度.结果 正常髓核组织中仅有FasL的表达,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中存在FasL、Fas、TNF和IL的表达,而且表达指数在破裂型组与非破裂型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髓核组织中存有FasL的表达,提示FasL是使髓核组织产生免疫豁免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椎间盘突出时(纤维环破裂),会在局部激发炎症反应,引起髓核细胞凋亡,而髓核细胞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导致FasL表达增高是可能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靖;唐天驷;高建清;滕红林;朱旻宇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三维适形放疗同期口服卡培他滨治疗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直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治疗的依从性.方法 38例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T_4或局部-区域复发)的直肠癌患者接受了全盆腔三维适形放疗(3DCRT),DT46~50 Gy/23~25 F,后缩野至肿瘤区继续推量至DT64~66 Gy/32~33 F,同期接受卡培他滨(1650mg.m~(-2).d~(-1))治疗,分2次13服,第1~14天,每3周为1个周期,共服用2个周期.结果 疗效评价:CR 5例(13.2%),PR 17例(44.7%),SD 10例(26.3%),PD 6例(15.8%),总有效率(CR+PR)57.9%;中位生存时间18.0个月,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43%和18.78%.疼痛症状缓解率为100%;全身状况好转率52.8%.治疗相关的毒副反应以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及手足综合征为主,其Ⅲ级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5.8%、15.8%和7.9%,均无m级以上反应.结论 3DCRT联合口服单药卡培他滨的同期放化疗方案是局部晚期(不可手术)直肠癌较好的治疗方法,其治疗的依从性高、毒副反应轻、近期疗效肯定、姑息性减症作用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雅群;张军宁;王彬;田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制备抗人凝血因子Ⅷ(FⅧ)CIC2区单克隆抗体(mAb),并对其进行生化和生物学鉴定.方法 采用基因重组技术表达FⅧ-C1C2区蛋白(rFⅧ-C1C2),以rFⅧ-C1C2免疫8周龄Balb/C小鼠,小鼠脾脏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后,ELISA法筛选阳性克隆,制备稳定分泌抗rFⅧ-C1C2 mAb的细胞株,并对mAb进行生化和免疫学鉴定.结果 获得一株抗rFⅧ-C1C2区单克隆抗体阳性克隆2B11,命名为SZ-133.琼脂糖双扩散鉴定为IgG1类,Western blot法证实SZ-133可与rFⅧ-C1C2区蛋白及重组的全长FⅧ特异性结合,但不影响FⅧ的凝血活性.结论 表达了rFⅧ-C1C2,并制备出了抗人凝血因子Ⅷ的单克隆抗体SZ-133,它能特异识别血浆及重组的FⅧ,有可能用于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张婷婷;赵益明;李振宇;沈飞;阮长耿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_3(25-OH-D_3)水平与1型糖尿病(T1DM)的关系,了解T1DM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与血清25-OH-D_3的相关性.方法 对新诊断的32例T1DM患者(T1DM组)、28例健康对照者(N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A)测定并比较两组25-OH-D_3水平.测定32例T1DM患者FBG和HbA_1C水平,分析其与25-OH-D_3的关系.结果 T1DM血清25-OH-D_3水平显著低于NC组(P<0.01).T1DM患者25-OH-D_3水平与FBG(r=-0.351)、HbA_2C(r=-0.345)成低度负相关.结论 T1DM患者存在血清25-OH-D_3水平低下,血清25-OH-D_3低水平可能与T1DM的发生有关.
作者:蒋艳敏;卜瑞芳;朱圣炜;沈泓;穆慧君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