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阳;苏明;关怿;徐金珠;栗锦迁
介绍了中医对脾的生理和病理特性认识,然后提出了“脾主运化”理论包涵“脾主运”和“脾主化”两个方面,进一步从现代医学理论角度阐释“脾主运化”的科学内涵,分别从“脾失运”和“脾失化”两个角度去解释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后提出从“健脾运”和“健脾化”的治疗原则出发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文章梳理了“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为临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吕林;唐旭东;王凤云;王静;黄穗平;陈婷;马祥雪;程正义;田亚欣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调研了自噬的相关文献,分析其在胃癌方面的研究概况.结果表明自噬可能是胃癌治疗的下一个重要途径,但目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噬机制尚不明确;自噬与凋亡的关系复杂,如何联合应用;自噬途径治疗胃癌,没有真正走向临床.进一步提出:自噬可能是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契机.
作者:滕钰浩;朱超林;薛维伟;邹玺;王瑞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以四妙丸中的君药黄柏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盐酸小檗碱为指标,对分别以生苍术及麸炒苍术入药的四妙丸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差异进行比较.方法 以吴茱萸碱为内标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盐酸小檗碱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并对分别以生苍术及麸炒苍术入药的四妙丸灌胃给药后盐酸小檗碱的血药浓度进行测定,采用DASS2.0数据处理.结果 以生苍术入药的四妙丸中,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Cmax为0.123 mg/L,Tmax为1.05 h,M RT0-24为8.69 h,AUC0-24为0.778 mg/L·h;以麸炒苍术入药的四妙丸中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Cmax为0.096 mg/L,Tmax为1.03 h,MRT0-24为9.04h,AUC0-24为0.728 mg/L·h.结论 以生苍术或麸炒苍术入药的四妙丸中盐酸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差别.
作者:王晓彤;刘玉强;才谦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对中医药学期刊被引论文的年度变化、学科、基金、机构、关键词及主题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医药学论文一般从发表后1年开始被大量引用,发表后2~4年达到被引大化.被引论文的学科分布重点是中药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次之.疾病研究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内分泌腺及全身性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为主.中药药理、中药化学、中药技术等中药现代化研究在高被引论文中占大多数.
作者:张洋;何建成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野生黄芩种质资源间的遗传距离及亲缘关系.方法 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10个不同产地的野生黄芩种质进行了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对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 7条引物扩增出54条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52条,多态率为96.30%,10个野生种的遗传距离在0~0.818之间,可聚为五类.结论 10个不同产地的山西野生黄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为山西野生黄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为优良黄芩种质的选育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刘晓伶;郝建平;付琳;王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在国家实施“壮瑶医药振兴计划”、社会对壮医人才需求的变化、医学模式转变以及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背景下,文章强调特色实用性壮医人才的塑造,从壮医诊断技能、壮医临床治病技法、壮医常用方药辨识和应用、壮医社会实践教学、壮医临床思维五方面提出思路,为培养特色鲜明的壮医实用型人才做贡献.
作者:宋宁;梁薇;薛丽飞;申晓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PEG-PLGA嵌段共聚物为材料,比较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工艺对空白纳米粒的质量影响,筛选出优制备方法,考察所制备纳米粒的有关理化性质.方法 分别选取PEG分子量为550,750,2000所合成的PEG-PLGA嵌段共聚物材料各一种作为代表材料,通过比较沉淀/溶剂挥发法、乳化/溶剂挥发法、盐析法、复乳法所制得的纳米粒有关理化性质,从而优选出合适的空白纳米粒制备方法.并对制备工艺中有机溶剂,初乳与复乳超声条件,表面活性剂与其浓度,水相,旋转蒸发温度和时间等条件进行了筛选,得到佳处方和制备工艺.结果 筛选出优制备方法为复乳法,采用该优化工艺制备三批不同组成的纳米粒,测定其平均粒径、PDI值发现该制备工艺稳定,所制得的纳米粒平均粒径范围为(124±48)nm,PDI范围为0.199±0.094.结论 采用PEG-PLGA嵌段共聚物为材料,制备空白纳米粒处方工艺稳定,可以为进一步制备载中药有效成分纳米粒奠定基础.
作者:何黎黎;谭彦;西洛;耿欣彤;林芸竹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对绿原酸在注射剂中是否产生致敏作用以及致敏的类型进行了探讨,并对绿原酸的致敏研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作者:胡婧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解毒化瘀颗粒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生化指标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D-GalN +LPS联合制备大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检测造模后各组大鼠生化指标,统计成模后不同时间段大鼠存活情况,并进行相互比较.结果 解毒化瘀颗粒组大鼠的ALT,AST,TBil,CHE的水平要低于模型组和前列腺素E2组(P<0.01或0.05),在改善PT方面亦优于模型组和前列腺素E2组(P<0.01或0.05);解毒化瘀颗粒组和前列腺素E2组的存活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或0.05),但两个药物组的存活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解毒化瘀颗粒能改善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生化指标,纠正凝血功能障碍,降低大鼠死亡率,其效应机制可能与纠正肝脏微循环紊乱相关.
作者:龙富立;陈小明;王娜;谢丽;王明刚;张荣臻;毛德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猪牙皂总皂苷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对白血病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筛选猪牙皂抗白血病作用的活性部位.方法 利用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对猪牙皂总皂苷通过不同浓度的乙醇进行梯度洗脱;以人白血病细胞K562、HL-60和NB4为供试细胞,采用MTT法,观察猪牙皂总皂苷各分离组分对其抑制作用.结果 60%乙醇部分对白血病细胞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随作用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40%、85%洗脱物对白血病细胞抑制率较低.20%乙醇和水洗脱物对白血病细胞无抑制作用.结论 猪牙皂总皂苷60%大孔树脂乙醇洗脱部分体外抗白血病细胞作用显著,是猪牙皂体外抗白血病的主要活性部位.
作者:杨青;贾斌;张新军;赵渤年 刊期: 2016年第01期
伴随着我国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大量的中药渣也随之产生.早期中药渣的处理多采用填埋、焚烧、堆放等方法,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巨大浪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学方法处理中药渣具有无污染、高效率、高收益等显著优点.文章主要从中药渣制备乙醇、堆肥处理、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栽培食用菌四个方面介绍中药渣的生物学处理与利用方式,并对中药渣的处理与应用进行讨论和展望.
作者:马丽娜;陈静;吴志伟;佟金;陈玉香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小柴胡汤加减而成的柴胡生血方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相关指标改善的实验研究,探讨“少阳春生之气”理论对化生气血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 制造小鼠骨髓抑制模型后分别用复方阿胶浆和柴胡生血方灌胃给药,测定给药各组对小鼠WBC、RBC、IL-6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柴胡生血方汤组对WBC、RBC、IL-6含量的回升显示出了作用.结论 以小柴胡汤加减的柴胡生血方有促进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功能恢复的作用,说明李东垣“少阳春生之气”理论对治疗白血病有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徐薇;刘秀华;陈钢;朱蔓佳;彭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中经络患者常见5种中医证候的情绪特征.方法 选择脑卒中中经络急性期以及恢复期患者,性别、年龄大致相当的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对各组进行情绪测量.结果 脑卒中患者中医肝脏象情绪量表、HAMD、HAMA测值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0.01);中医5证型的肝经维度和焦虑维度积分,在阴虚风动、风火痰亢和痰热腑实明显增高(P<0.05);而风火痰亢、风痰瘀阻和气虚血瘀型患者抑郁维度增高(P<0.01).PSD发生的证候频率,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阴虚风动、气虚血瘀、风痰瘀阻、风痰火亢和痰热腑实证.结论 脑卒中患者有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阴虚风动、风痰火亢证型的焦虑、抑郁程度均高于其它证型,阴虚风动和气虚血瘀证发生PSD的证候频率高.
作者:宋炜熙;曹玉成;唐燕萍;田莎;仲美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补肾中药左、右归丸对肾虚体质大鼠神经行为障碍的调节机制.方法 8周龄SD大鼠雌、雄2∶1比例合笼交配,“猫吓鼠”造模法恐吓孕鼠至生产,所产仔鼠4周龄时继续恐吓,造成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复合型仔鼠,分为模型组、左、右归丸组,空白组产自正常孕鼠.对仔鼠恐吓同时开始灌胃,药物组给予左、右归丸混悬剂,空白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2月.Morris水迷宫检测仔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PSD-95表达水平.结果 Morris水迷宫: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第1次穿越目标区时间较空白组增长(P<0.05),游泳速度、穿越次数较空白组降低(P<0.05);左、右归丸组学习记忆能力较模型组改善(P<0.05).PSD-95表达:模型组较空白组表达降低(P<0.05);左、右归丸组较模型组表达上调(P<0.05).结论 补肾中药左、右归丸可治疗肾虚质为特征的神经行为障碍.
作者:孙瑜嬬;孙理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中医肿瘤本科教学成功经验和欠缺之处,提出促进教学发展、适应就业、切合临床需求的教改对策.方法 收集10年来中医肿瘤学生的反馈,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83.2%学生学习中医肿瘤热情较高;94.9%学生认为中医肿瘤学习有助于临床;97.5%学生认可中医药诊治肿瘤的作用;44.7%毕业生就职于三甲医院;毕业生就职科室与其学习时间、态度呈正相关(r=0.26,P<0.01;r =0.23,P<0.05),毕业生单位级别和科室与教学对其临床的帮助呈正相关(r =0.27,P<0.01;r =0.39,P<0.01),学生学习时间、态度与其对网络教学的观点呈正相关(r=0.29,P<0.01;r=0.44,P<0.01).结论 中医肿瘤教学应与临床紧密结合,设置多元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教学的经验值得进一步完善、推广.
作者:王雄文;林龙;贺凡;李佩华;叶存思;凌舒艺;沈晓曼;郑丹如;宋小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款冬花不同溶剂提取物的镇咳、祛痰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小鼠气管酚红排泌法分别研究款冬花醇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氯仿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水残余物高、低剂量的镇咳祛痰作用.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正丁醇高剂量组、氯仿高剂量组(6g/kg)能显著减少小鼠咳嗽次数并延长小鼠咳嗽潜伏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氯仿高剂量组(6g/kg)的祛痰效果较好,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款冬花镇咳部位是正丁醇、氯仿部位,祛痰部位可能是氯仿部位.
作者:贺润丽;王晓英;韩毅丽;尚彩玲;苗得雨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研究冷应激即低温环境下对虚寒证人群线粒体呼吸链模块中线粒体膜电位功能的影响,从能量代谢角度探讨虚寒证的可能发生机制.方法 先从学生中选出正常对照组及典型虚寒证组,再分别从二组中随机选出20例组成被试组,分别置于寒冷环境(约-4~5℃)30min和室温环境(23~25℃)20min,采集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线粒体膜电位的含量.结果 二组证型间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为正常对照组>虚寒证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在低温条件下,虚寒证组膜电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室温条件下,膜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冷应激状态下,虚寒证组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较小,说明虚寒证组体内线粒体膜电位功能存在异常.这也可能是虚寒证人群畏寒的原因之一.
作者:孙士玲;杨丽萍;杨盼盼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艾灸命门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像的影响,从经脉代谢热值角度探讨经络与体质的相关性,并为艾灸干预阳虚质的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经中医体质判定后,纳入阳虚质志愿者11名,采用红外热像仪观察艾灸命门过程中督脉红外热成像的改变,比较艾灸前、艾灸10min、艾灸20min检测区代谢热值,红外图像每隔2min采集1次,共11次.结果 ①红外辐射轨迹(IRRTM)观察:自然状态下,2例志愿者可见与督脉线一致的IRRTM,艾灸命门后使该轨迹更加连续规整,并且可以使其余9例阳虚质者诱发沿督脉线2/3以上的IRRTM,其中3例可达督脉线全程;②检测区温度变化:至阳、脊中、腰阳关穴区温度在艾灸10min、艾灸20min温度均有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身柱穴在艾灸时穴区温度较前升高,艾灸20min较前略有下降,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检测区时间-温度变化关系:艾灸干预后,检测穴区温度平稳上升,于艾灸后10min左右达到一个峰值,而后趋于平稳,并持续至艾灸结束后.结论 阳虚质具有与正常人相同的经络传热特性,艾灸命门可使阳虚质者督脉代谢热值升高,可作为阳虚质的干预方法,艾灸时间以大于10min为宜,一般10 ~ 15min.
作者:窦思东;许瑞旭;吴南茜;李春兰;兰彩莲;王佩 刊期: 2016年第01期
历代医家常用“纯阳”、“稚阴稚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等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作出概括.肖正安先生另辟蹊径以“阴阳有多少”来探究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对后世启迪较多,值得学习.
作者:王卫涛;常克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枫蓼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抗炎解痉、止泻作用,探索其治疗急性胃肠炎的药效物质.方法 采用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肿胀炎症模型,分别测量耳和足肿胀度,测定大鼠炎足组织中TNF-α、IL-1β和PGE2含量,观察槲皮素和芦丁的抗炎作用.采用小肠推进和番泻叶致小鼠腹泻实验,以小肠推进率、稀便率、腹泻指数为指标,研究槲皮素和芦丁的解痉、抗腹泻作用.结果 槲皮素和芦丁能减轻小鼠耳肿胀和大鼠足肿胀,不同程度降低炎足组织中TNF-α、IL-1β和PGE2含量,抑制小肠推进;减少腹泻次数、降低腹泻指数.结论 槲皮素、芦丁具有明显抗炎、解痉和抗腹泻作用,是枫蓼提取物治疗急性胃肠炎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
作者:任守忠;梁娴;苏文琴;王宁;陈君;马志健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