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0年至2004年启东市居民主要恶性肿瘤减寿分析

凌良健;陈建国;陆青云;朱健;张永辉

关键词:肿瘤, 潜在减寿年数, 标化减寿年数, 平均减寿年数
摘要: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对居民寿命的影响,为制订恶性肿瘤防治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减寿分析的方法描述启东市2000年至2004年期间恶性肿瘤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结果 引起寿命损失的前4位恶性肿瘤为肝癌、肺癌、胃癌和白血病.恶性肿瘤标化减寿率的性别比值(男∶女)是2.53∶1.在低年龄组,白血病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高;中壮年中,肝癌的PYLL大;中老年人口中肺癌的PYLL位次较高.结论 肝癌、肺癌、胃癌、白血病是引起寿命损失主要的恶性肿瘤,大力保护男性人群,特别应当加强低年龄段白血病和高年龄段肝癌、肺癌、胃癌的防治.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卵巢肿瘤切除术76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卵巢肿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卵巢肿瘤中,行腹腔镜下卵巢肿瘤切除术76例(观察组),开腹手术44例(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为(85.6±25.8) min与对照组(83.5±24.7)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发热率、术后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腹腔镜手术切除直径<10 cm的卵巢肿瘤能发挥其微创的独物优势.

    作者:徐彩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72例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72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39例,Ⅲ型24例,Ⅳ型9例,术中使用外侧入路恢复跟距关节面,司氏钉撬拨复位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及力线,并使用跟骨解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脱水剂及抬高患肢.结果 72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分,Ⅱ型骨折优21例,良15例,中3例,差0例;Ⅲ型骨折优11例,良10例,中3例,差0例,Ⅳ型骨折优0例,良1例,中4例,差4例.结论 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Sanders Ⅳ型骨折疗效不满意.

    作者:何斌;宋斌;吴锦春;孙俊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惊厥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惊厥患儿62例,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NSE水平.结果 惊厥组(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但病毒性脑炎、癫痫、热性惊厥3组不同病因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惊厥普通组与严重组患儿惊厥发作后24 h内血清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严重组患儿NSE水平显著高于普通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惊厥发作次数越多,持续时间越长,惊厥程度越重, NSE水平越高.结论 小儿惊厥性疾病惊厥发作后可引起血液NSE水平的显著升高,其水平高低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判断惊厥性脑损伤的客观指标之一.

    作者:朱余德;袁伯稳;周辉;季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大鼠脂肪基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成骨细胞分化特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脂肪基质干细胞(ADSCs)分离培养的方法,探讨大鼠ADSCs在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 从成年SD大鼠腹股沟处获取脂肪组织后进行体外培养,并通过骨诱导培养基使其分化成成骨细胞,通过碱性磷酸酶(ALP)、von Kossa 染色鉴定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采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成骨细胞的标志基因.结果 大鼠脂肪组织能够分离培养出ADSCs;向成骨细胞诱导,ALP、von Kossa染色阳性,RT-PCR检测有ALP、osteocalcin及osteopontin表达.结论 成功从大鼠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出ADSCs,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相似,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有希望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作者:耿德春;徐耀增;李荣群;黄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513例胆道手术患者术中均进行胆道造影,其中采取方法①造影359例,方法②造影107例,方法③造影47例.结果 方法①显示胆道残余结石36例,帮助行胆囊摘除术5例,显示胆道情况避免胆总管探查20例;方法②造影107例,结果显示胆道残余结石19例,显示胆道损伤2例;方法③显示胆道残余结石6例,显示胆总管下段损伤1例.其中联合方法①、②或③及多次造影61例.结论 术中胆道造影在胆道手术中可避免胆道残余结石、胆道损伤,降低再手术率.

    作者:黄良平;耿兴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未触及睾丸47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腔镜对未触及睾丸的诊疗价值及其经验总结. 方法对47例(51侧)未触及睾丸患儿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探查.结果 47例未触及睾丸患儿中,腹腔镜手术探及睾丸31例(35侧).其中26例(30侧睾丸)在腹腔镜下进行了一期睾丸固定术,3例单侧腹内隐睾因精索血管过短而行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2例单侧隐睾因严重睾丸发育不良而行睾丸切除术.另16例经腹腔镜手术探查确诊单侧无睾丸.结论 对于体检时不能触及的睾丸采用腹腔镜手术探查,具有观察全面的同时进行治疗、兼顾两侧睾丸及手术疤痕小等优点,可以提供安全、准确、美观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建;周云;严向明;张婷;孙庆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运动终板封片方法的改进

    氯化金镀金法是显示骨骼肌运动终板的传统方法,其存在标本褪色、封片烦琐等问题.封片通常使用甘油和磁漆,用甘油封片的运动终板极易褪色,不易长期保存,较易溢出盖玻片外,用磁漆封片容易脱落.为此,我们对传统的封片方法进行了改进,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用常用的中性树胶封片,不容易褪色,用双盖片封固方法封片,切片保存的时间较长.本研究对兔肌肉内的运动终板的封片方法进行了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苏;陈永珍;朱旻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45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90处)腰椎峡部不连患者,采用椎板减压取得骨粒或者用自体骼骨与生物活性玻璃混合于不连节段后外侧进行治疗.结果 45例均随访12个月,根据邹德威的术后临床功能评价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98%,根据术后X线检查结果,1年的融合率达98%.结论 采用该方法治疗腰椎峡部不连,融合率较高,临床效果较好,方法可行.

    作者:马良波;孙俊英;郝越峰;汪强;杨沛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D105和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D105和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05和TGF-β1在50例NSCLC和15例非肿瘤性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肺组织(P<0.01),NSCLC分化越低,CD105标记的MVD值越高,且Ⅲ、Ⅳ期MVD值显著高于Ⅰ、Ⅱ期(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MVD值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TGF-β1在NSCLC和非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和42%,两者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表达强度与NSCLC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P<0.01),同时与肿瘤中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444,P<0.01).结论 CD105和TGF-β1在NSCLC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董贇;冯一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 考察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的稳定性.方法 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考察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的外观,药物和有关物质的含量,以及药物溶出速度(T80)的变化.结果 该固体分散体微丸对温度和湿度稳定,对光不稳定,模拟上市包装后稳定性良好.结论 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经包装后稳定性较好.

    作者:游本刚;唐丽华;朱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进展期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D)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TM两步法对88例进展期胃癌手术病例进行研究,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50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38例.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n=10). 检测正常胃黏膜和两组进展期胃癌标本VEGF-C、D的表达.结果 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VEGF-C、D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和62.5%.与正常组比较,胃癌中VEGF-C、D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中,VEGF-C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VEGF-D阳性表达率在伴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自变量有4个,根据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联系强度(由OR反映)、促进淋巴结转移的贡献大小(由标准回归系数反映)决定 VEGF-C表达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贡献大,相关联系强度较高(P<0.001).结论 进展期胃癌组织中有VEGF-C、D阳性高表达,VEGF-C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VEGF-D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陈吉祥;张明仪;王崇高;柳益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RT-PCR动态检测巨细胞病毒尿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RT-PCR连续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尿中巨细胞病毒(UCMV)载量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技术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尿中CMV-DNA载量(术后9周内1周1次,此后2周1次,共23周).比较CMV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在不同时点病毒载量的变化,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探讨高病毒载量与CMV肺炎的相关性.结果 56例患者UCMV的阳性率为87.5(49/56),随访过程中有8例患者出现CMV肺炎,发生率为14.3%,中位发病时间在术后第15周.两组患者在术后4周UCMV-DNA均维持在0值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7、8和11周,CMV肺炎组患者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非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第5~15周内连续3次病毒载量>104拷贝/ml作为预测CMV肺炎的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3.6%、61.5%和100%,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07(95%CI=0.4791-0.9474),预警时间达2~8周.结论 RT-PCR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UCMV-DNA敏感性高,5~15周内病毒载量连续3次>104拷贝/ml是预测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CMV肺炎的良好指标.

    作者:何小舟;许贤林;叶青;罗光华;朱江;董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胰腺癌3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治疗,每28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有效26例(26/36,72.2%),无效10例(10/36,17.8%),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 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能较好改善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建新;李德春;张子祥;赵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3例川崎病患儿免疫功能分析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状态在急性期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急性期川崎病23例患儿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8+、CD16+56+、CD19+CD23+和CD4+CD25+细胞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急性期川崎病患儿CD3+CD4+、CD4+/CD8+、CD19+CD23+细胞显著升高,而CD3+、CD3+CD8+、CD16+56+、CD4+CD25+细胞显著下降.结论 川崎病的发生与患儿的免疫系统失衡密切相关.

    作者:周万平;严文华;吕海涛;孙凌;季正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附10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手术方式、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回顾经手术治疗的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对其术前诊断、定位、术式选择及疗效评定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随访4个月~5年,平均13个月.结果 为优68例,良21例,可10例,差3例,总优良率为87.2%.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及术中髓核摘除、椎管扩大减压、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周永其;崔同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苏州地区冬春季儿童急性肺炎的病毒病原学研究

    目的 探讨苏州地区小儿肺炎的病毒病原学.方法 对662例患儿痰标本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结果 662例患儿痰标本中, 阳性297例,总阳性率为44.9%,其中单纯病毒感染289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255例(85.9%)占首位,其次为甲型流感病毒25例(8.4%),乙型流感病毒4例(1.3%),副流感1.3型病毒4例(1.3%),腺病毒1例(0.4%),2种或以上病毒感染8例.结论 病毒是苏州地区冬春季小儿急性肺炎的主要病原,其中RSV是首要病毒病原,其次是流感病毒.

    作者:王宇清;季伟;陈正荣;张爱丽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中期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间采用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经术后平均3.72年的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均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一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固定牢靠,间接复位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精确复位,使椎管有效减压.但中期随访发现,仍存在椎间盘退变及矫正度丢失的情况,影响术后长期疗效.

    作者:李荣群;徐耀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半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相关责任病灶在常规MRI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的影像表现,着重探讨DWI阳性的TIA责任病灶体积、平均ADC值、平均信号强度(AI)等半定量特点.方法 前瞻性对39例资料完整的TIA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和DWI检查,MRI检查均在TIA发作5 d内进行.运用Functool 2.6.6i对其中15例在DWI表现为阳性的责任病灶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病灶平均体积、平均ADC值、平均AI,并和健侧进行配对比较研究.结果 TIA阳性责任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点状的异常高信号,病灶平均体积(1.29±0.38)cm3,平均ADC值较健侧下降(25.8±9.01)%,AI较健侧升高(59.9±12.9)%,患、健侧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DWI序列对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较常规MRI序列明显升高,TIA患者的责任病灶的体积较小,ADC值轻度下降而AI较健侧明显升高.DWI序列有利于对TIA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较大价值.

    作者:文峰;郭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佩尔地平和利多卡因对气管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利多卡因对术后气管拔管时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8例择期行开颅胶质瘤、脑膜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A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B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 μg/kg,C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 μg/kg和利多卡因1.5 mg/kg,D组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常规监测ECG、SpO2, 记录术前基础值、用药时、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 血压的变化:A组、D组SBP、DBP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均升高,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SBP、DBP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R的变化:B组、D组HR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均增快,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HR在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拔管前联合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和利多卡因能够有效防止气管拔管期间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应激反应.

    作者:钱美娟;鄂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在妇科良性疾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电视腹腔镜手术在良性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469例,主要包括盆腔粘连松解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造口术、盆腔囊肿剥除术、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近20种手术.结果 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463例(98.72%),中转开腹6例(1.28%),并发症8例(1.71%),手术时间(83.12±25.27)min,术中出血(87.9±31.4)ml.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能有效地应用于各种良性妇科疾病.

    作者:朱维培;钱志红;龙启芳;任琼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