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运动终板封片方法的改进

张苏;陈永珍;朱旻

关键词:运动终板, 封片
摘要:氯化金镀金法是显示骨骼肌运动终板的传统方法,其存在标本褪色、封片烦琐等问题.封片通常使用甘油和磁漆,用甘油封片的运动终板极易褪色,不易长期保存,较易溢出盖玻片外,用磁漆封片容易脱落.为此,我们对传统的封片方法进行了改进,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用常用的中性树胶封片,不容易褪色,用双盖片封固方法封片,切片保存的时间较长.本研究对兔肌肉内的运动终板的封片方法进行了比较观察,现报道如下.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进展期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VEGF-C、D)在进展期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 TM两步法对88例进展期胃癌手术病例进行研究,其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50例,淋巴结转移阴性组38例.另设正常胃黏膜对照组(n=10). 检测正常胃黏膜和两组进展期胃癌标本VEGF-C、D的表达.结果 在进展期胃癌组织中,VEGF-C、D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和62.5%.与正常组比较,胃癌中VEGF-C、D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进展期胃癌中,VEGF-C阳性表达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VEGF-D阳性表达率在伴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的自变量有4个,根据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联系强度(由OR反映)、促进淋巴结转移的贡献大小(由标准回归系数反映)决定 VEGF-C表达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贡献大,相关联系强度较高(P<0.001).结论 进展期胃癌组织中有VEGF-C、D阳性高表达,VEGF-C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但VEGF-D的表达与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无关.

    作者:陈吉祥;张明仪;王崇高;柳益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185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腺样体切除术的疗效和优缺点.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儿童及成人腺样体肥大185例,采用切削吸引、刮除、咬除等方法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腺样体切除彻底,术后无出血,无残体存留,鼻咽部结构良好,咽鼓管无损伤.随访1~2年,患者睡眠障碍、鼻阻塞、流脓涕及耳闷塞等症状消失.结论 鼻内镜下腺样体肥大切除能在直视下操作,结合多种手术方法更能彻底切除腺样体,手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作者:刘济生;肖根生;唐云青;吴文璎;秦照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成年大鼠嗅球嗅鞘细胞(OECs)的分离、培养和纯化方法,并观察其形态学变化及免疫细胞化学特性.方法 采用原代培养技术,从成年大鼠的嗅球分离培养OECs,用差速贴壁+Thy1.1抗体及补体等方法纯化培养OECs,并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扩增OECs,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OECs的形态变化特点及生长情况,采用GFAP、NGFRp75、S100等抗体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根据NGFRp75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统计培养的OECs的纯度,并计算OECs的增殖率.结果 体外培养的成年大鼠OECs主要为双极或三极细胞,其突起细长.差速贴壁+Thy1.1抗体及补体纯化法的纯化效率高于其他两种.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培养的成年大鼠OECs呈现GFAP、NGFRp75、S100蛋白染色阳性.bFGF能明显促进OECs的增殖(P<0.01),对OECs的形态、纯度没有明显影响.结论 差速贴壁+Thy1.1抗体及补体纯化法是一种高效率的纯化培养OECs的方法,bFGF能明显促进OECs的增殖.

    作者:范志海;沈忆新;陆政峰;成茂华;董启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计算机X线摄影在上颌窦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附1096例报告)

    目的 探讨CR系统在上颌窦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96例上颌窦疾病(其中上颌窦外伤472例,上颌窦炎症564例,上颌窦癌60例)分为常规X线摄影组(605例)和CR摄影组(491例),对各组所摄图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CR系统在图像质量、显示骨折能力、显示骨质破坏能力及软组织改变的能力均显著优于常规X线摄影,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CR系统在上颌窦疾病摄影中具有很大的优点,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作者:张宏美;胡春洪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血清癌胚抗原、CA125、CA19-9测定对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CA125、CA19-9测定对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118例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的水平,并进行分组分析,同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和11例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高于良性肺病患者和健康人,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随着分期增加而逐渐升高,Ⅲ、Ⅳ期肺癌组显著高于Ⅰ、Ⅱ期肺癌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3种标志物正常值为标准,Ⅰ、Ⅱ期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Ⅲ、Ⅳ期肺癌则明显增高,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化疗有效组治疗后CEA和CA125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和稳定组化疗前后3种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不高,但对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血清CEA和CA125水平的变化对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蔡东焱;陶敏;段卫明;王振欣;谢菁;冯军;王庆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持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25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持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析采用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的25例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翻转方向.凡骨折塌陷>5 mm,且伤前无关节退行性变者,均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 除1例Ⅱ度开放性骨折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经6个月~3年(平均1.8年)的X线片和功能随访,维持解剖复位者21例(占84%);按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22例(88%).结论 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多孔磷酸三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汪强;孙俊英;马良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半定量研究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相关责任病灶在常规MRI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I)的影像表现,着重探讨DWI阳性的TIA责任病灶体积、平均ADC值、平均信号强度(AI)等半定量特点.方法 前瞻性对39例资料完整的TIA患者进行了常规MRI和DWI检查,MRI检查均在TIA发作5 d内进行.运用Functool 2.6.6i对其中15例在DWI表现为阳性的责任病灶进行半定量分析,计算病灶平均体积、平均ADC值、平均AI,并和健侧进行配对比较研究.结果 TIA阳性责任病灶在DWI上表现为点状的异常高信号,病灶平均体积(1.29±0.38)cm3,平均ADC值较健侧下降(25.8±9.01)%,AI较健侧升高(59.9±12.9)%,患、健侧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DWI序列对TIA责任病灶的检出率较常规MRI序列明显升高,TIA患者的责任病灶的体积较小,ADC值轻度下降而AI较健侧明显升高.DWI序列有利于对TIA的早期诊断,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较大价值.

    作者:文峰;郭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中期疗效评价

    目的 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中期疗效.方法 2001年7月至2003年7月间采用SF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36例.部分患者行椎管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经术后平均3.72年的随访,与术前比较,术后、拆除内植物前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及椎体前、后缘高度均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本组患者脊髓损伤分级评判,除一例完全性瘫痪患者术后无功能恢复外,其余患者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S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固定牢靠,间接复位能使突入椎管腔内的伤椎椎体后壁精确复位,使椎管有效减压.但中期随访发现,仍存在椎间盘退变及矫正度丢失的情况,影响术后长期疗效.

    作者:李荣群;徐耀增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TRAIL受体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AIL 4个受体DR4、DR5、DcR1、DcR2在6例正常卵巢组织、12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32例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结果 DR4、DR5、DcR1、DcR2表达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中;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4个受体均呈高表达,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假受体DcR1、DcR2的表达率(44%、22%)显著低于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83% ,100%)和正常卵巢组织(100%、83%)的表达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上皮癌中DR4、DR5、DcR1、DcR2的表达与临床期别、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无关(P>0.05).结论 在正常卵巢、良性卵巢上皮肿瘤及卵巢上皮癌中TRAIL 4个受体 DR4、DR5、DcR1、DcR2均有表达,但在卵巢上皮性癌中假受体DcR1、DcR2的表达率明显减少,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跃明;杨伟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丙酮酸增加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流的肾上腺素能反应

    目的 探讨丙酮酸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流肾上腺素能反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体质量200~250 g雄性SD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术后6~8周用于实验.采用酶解法获得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钙流.结果 与对照组(n=4)相比,心肌梗死组(n=13)大鼠心脏/体质量比增加31.4%(P<0.05),心室肌细胞膜电容增加41.8%(P<0.001);L型钙流密度及其失活动力学未有改变,对异丙肾上腺素(分别为49.4%和11.8%, P<0.05)及forskolin(分别为46.4%和9.4%, P<0.001)的反应性则明显下降,用5 mmol/L丙酮酸在体外预处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4~5 h使其反应性恢复,但丙酮酸的这一作用被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剂阻断.结论 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流密度未改变,但其对肾上腺素能刺激的反应性明显下降,而丙酮酸通过与硫氧还蛋白系统有关的机制恢复其反应性.

    作者:李勋;杨向军;刘志华;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及手术方式的选择(附102例报告)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手术方式、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回顾经手术治疗的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对其术前诊断、定位、术式选择及疗效评定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随访4个月~5年,平均13个月.结果 为优68例,良21例,可10例,差3例,总优良率为87.2%.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及术中髓核摘除、椎管扩大减压、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周永其;崔同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23例川崎病患儿免疫功能分析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状态在急性期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急性期川崎病23例患儿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8+、CD16+56+、CD19+CD23+和CD4+CD25+细胞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急性期川崎病患儿CD3+CD4+、CD4+/CD8+、CD19+CD23+细胞显著升高,而CD3+、CD3+CD8+、CD16+56+、CD4+CD25+细胞显著下降.结论 川崎病的发生与患儿的免疫系统失衡密切相关.

    作者:周万平;严文华;吕海涛;孙凌;季正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降脂达标治疗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目的 研究降脂达标治疗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0例,按中国血脂防治指南中的标准进行调脂治疗,血脂达标后继续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20 mg/d治疗6个月,测定达标前后患者的血脂,肝、肾功能及行颈动脉多普勒检查.结果 患者血脂达标后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钙6个月后,颈动脉内径有所扩大(P<0.01),颈动脉斑块缩小(P<0.01),同时患者TC、LDL-C、TG降低(P<0.01),HDL-C升高(P<0.05).结论 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经血脂达标治疗后可以缩小并稳定.

    作者:蔡薇;张子滇;邓学东;陆永怡;陈群;刘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各组又根据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低、中、高危险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用药4周内两组各危险分层组的临床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监测出、凝血指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明显改善症状(P<0.05),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并对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但高危险组中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UA各危险分层组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李增男;张艳晖;李德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意义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385例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剥除术病例,并对照分析225例放置腹腔引流管与160例未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 两组术后发热(≥38℃)、腹痛发生率和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张红梅;商九香;陈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及影像学分析

    目的 探讨针刺抽吸法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8 只,用持针器夹持21 G皮肤穿刺针从椎间隙正前方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 mm,拔出针芯,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术前及术后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间盘及对照椎间盘(L2-3)行MRI及CR检查.结果 术后第4周到第12周,造模后的椎间盘MRI的T2W1信号呈现持续减弱趋势;椎间盘高度指数持续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抽吸法可诱导兔椎间盘的缓慢退变,从而为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机制及治疗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作者:吴健;唐天驷;王根林;赖震;殷浩;祝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c-erbB-2、ER、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c-erb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乳腺癌患者中c-erbB-2、ER、PR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54例乳腺癌中,ER、 P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2%(26/54)、53.7%(29/54)、72.2%(39/54).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阳性表达率与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年龄、肿瘤体积及组织学类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与c-erbB-2表达一致率为46.3%(25/54),表达不一致率为27.8%(15/54),ER、PR表达与c-erbB-2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c-erbB-2的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差的指标,联合检测ER、PR更有助于乳腺癌患者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判断.

    作者:姚卫康;包建荣;吴德明;顾丽琴;陈正中;吴伟兵;晏爱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119例分析

    目的 评价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在直肠癌手术中的疗效.方法 : 回顾性分析119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中低位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119例中,无手术死亡,发生骶前出血1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2例,并发排尿困难12例,顽固性便意频繁1例.保肛成功率为81.5%(97/119).随访98例(12~60个月),局部复发率为5.1%(6/119),1年生存率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8.2%和60.5%.结论 TME的规范化应用可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患者的保肛率和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吕剑;季涌;薛迎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未触及睾丸47例报告

    目的 探讨腹腔镜对未触及睾丸的诊疗价值及其经验总结. 方法对47例(51侧)未触及睾丸患儿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探查.结果 47例未触及睾丸患儿中,腹腔镜手术探及睾丸31例(35侧).其中26例(30侧睾丸)在腹腔镜下进行了一期睾丸固定术,3例单侧腹内隐睾因精索血管过短而行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2例单侧隐睾因严重睾丸发育不良而行睾丸切除术.另16例经腹腔镜手术探查确诊单侧无睾丸.结论 对于体检时不能触及的睾丸采用腹腔镜手术探查,具有观察全面的同时进行治疗、兼顾两侧睾丸及手术疤痕小等优点,可以提供安全、准确、美观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建;周云;严向明;张婷;孙庆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45例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90处)腰椎峡部不连患者,采用椎板减压取得骨粒或者用自体骼骨与生物活性玻璃混合于不连节段后外侧进行治疗.结果 45例均随访12个月,根据邹德威的术后临床功能评价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98%,根据术后X线检查结果,1年的融合率达98%.结论 采用该方法治疗腰椎峡部不连,融合率较高,临床效果较好,方法可行.

    作者:马良波;孙俊英;郝越峰;汪强;杨沛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