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勋;杨向军;刘志华;蒋文平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90处)腰椎峡部不连患者,采用椎板减压取得骨粒或者用自体骼骨与生物活性玻璃混合于不连节段后外侧进行治疗.结果 45例均随访12个月,根据邹德威的术后临床功能评价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98%,根据术后X线检查结果,1年的融合率达98%.结论 采用该方法治疗腰椎峡部不连,融合率较高,临床效果较好,方法可行.
作者:马良波;孙俊英;郝越峰;汪强;杨沛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腺样体切除术的疗效和优缺点.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儿童及成人腺样体肥大185例,采用切削吸引、刮除、咬除等方法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腺样体切除彻底,术后无出血,无残体存留,鼻咽部结构良好,咽鼓管无损伤.随访1~2年,患者睡眠障碍、鼻阻塞、流脓涕及耳闷塞等症状消失.结论 鼻内镜下腺样体肥大切除能在直视下操作,结合多种手术方法更能彻底切除腺样体,手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作者:刘济生;肖根生;唐云青;吴文璎;秦照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治疗,每28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有效26例(26/36,72.2%),无效10例(10/36,17.8%),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 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能较好改善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建新;李德春;张子祥;赵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对6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行原位心脏移植.结果 2例死亡,4例存活.结论 通过对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表明控制肺动脉高压、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纠治急性肾功能不全、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和预防感染是围手术期的重点工作.
作者:余云生;沈振亚;于曙东;朱江;叶文学;焦鹏;黄浩岳;朱雅萍;卜丽芬;胡雁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无痛人流术中,深呼吸预处理对全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所致缺氧的预防作用.方法 100例无痛人流术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深呼吸组在麻醉前嘱患者做10次深呼吸,对照组任其自然呼吸,麻醉方法均为靶控输注丙泊酚及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术中呼吸抑制发生情况及SpO2变化趋势.结果 两组发生呼吸抑制例数分别为22例和2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呼吸组SpO2值有2例降至97%~98%,但无1例低于95%;对照组有21例SpO2降至99%以下,其中16例低于95%,给予人工辅助呼吸;两组SpO2变化相比,深呼吸组缺氧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下实施无痛人流术,麻醉前深呼吸能增加机体氧储备,可避免呼吸抑制所致的缺氧.
作者:常留辉;谢红;王琛;李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针刺抽吸法建立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8 只,用持针器夹持21 G皮肤穿刺针从椎间隙正前方刺入L3-4、L4-5、L5-6椎间盘的纤维环,深度控制在5 mm,拔出针芯,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术前及术后4、8、12周分别对造模后椎间盘及对照椎间盘(L2-3)行MRI及CR检查.结果 术后第4周到第12周,造模后的椎间盘MRI的T2W1信号呈现持续减弱趋势;椎间盘高度指数持续下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刺抽吸法可诱导兔椎间盘的缓慢退变,从而为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机制及治疗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
作者:吴健;唐天驷;王根林;赖震;殷浩;祝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阿霉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阿霉素组、卡维地洛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1)阿霉素组:腹腔注射阿霉素,每次2.5 mg/kg,4次/周,连续2周,累积剂量为20 mg/kg;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8周.(2)卡维地洛组:腹腔注射阿霉素,剂量同阿霉素组;用卡维地洛每天30 mg/kg,分2次灌胃,共8周.(3)对照组:腹腔注射与阿霉素组等量的生理盐水,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9周检测大鼠血流动力性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血流动力学监测:卡维地洛组与阿霉素组相比,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大速率(±dp/dtmax)提高,左室舒张末压(LVEDP)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左室收缩压(LVSP)、平均动脉压(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卡维地洛组与对照组相比,仅LVSP和MA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血清中的SOD活性、MDA含量:卡维地洛组与阿霉素组相比,SOD活性增加,MDA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卡维地洛组与对照组相比,SOD和MDA含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阿霉素组细胞凋亡较对照组增加,而卡维地洛组比阿霉素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卡维地洛能改善阿霉素引起的血流动力性异常,主要表现为改善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卡维地洛能抑制阿霉素引起的机体内过度的氧化应激;卡维地洛能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李世红;王绍军;陆士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利多卡因对术后气管拔管时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8例择期行开颅胶质瘤、脑膜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A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B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 μg/kg,C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 μg/kg和利多卡因1.5 mg/kg,D组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常规监测ECG、SpO2, 记录术前基础值、用药时、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 血压的变化:A组、D组SBP、DBP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均升高,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SBP、DBP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R的变化:B组、D组HR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均增快,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HR在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拔管前联合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和利多卡因能够有效防止气管拔管期间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应激反应.
作者:钱美娟;鄂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提高对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及其幼淋变的认识,探索氟达拉滨的疗效.方法 报道1例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发生的幼淋变及其治疗过程和氟达拉滨的应用,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和结论 (1)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一类少见的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其中一部分由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转变而来,形态学与原发幼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类似;(2)FMC7与SmIg双阳性及6号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幼淋变病例的临床和血液学特征密切相关;(3)氟达拉滨可诱导慢淋/幼淋细胞混合型白血病幼淋变达完全缓解.
作者:何雪峰;张日;龙启强;张旭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受体在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AIL 4个受体DR4、DR5、DcR1、DcR2在6例正常卵巢组织、12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及32例卵巢上皮癌中的表达.结果 DR4、DR5、DcR1、DcR2表达阳性染色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或胞膜中;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和卵巢良性肿瘤组织中4个受体均呈高表达,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卵巢上皮癌组织中假受体DcR1、DcR2的表达率(44%、22%)显著低于在卵巢良性肿瘤组织(83% ,100%)和正常卵巢组织(100%、83%)的表达率,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卵巢上皮癌中DR4、DR5、DcR1、DcR2的表达与临床期别、分化程度、组织类型无关(P>0.05).结论 在正常卵巢、良性卵巢上皮肿瘤及卵巢上皮癌中TRAIL 4个受体 DR4、DR5、DcR1、DcR2均有表达,但在卵巢上皮性癌中假受体DcR1、DcR2的表达率明显减少,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跃明;杨伟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颈椎次全切除后植骨加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伴完全或不完全截瘫16例,其中,C5骨折6例,C6骨折10例,C7骨折2例,C5、C6同时骨折2例,伴脱位4例.次全切除1节椎体14例,同时切除2节椎体2例.取骼骨植骨10例,用钛网植骨6例.平均随访20个月.结果 手术有效地解除了颈髓前部的压迫,获得较好的稳定性,并可防止植骨块脱出,植骨融合率好,疗效显著.结论 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
作者:祖晓水;李家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 对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术中只分离肝周围韧带,不做肝门阻断及再灌注;I/R组、L-Arg组分别于缺血前20 min经阴茎背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 ml和L-Arg 300 mg/kg,然后进行45 min的部分肝门阻断及60 min的再灌注.取下腔静脉血2 ml,并迅速切取缺血肝组织.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乳酸脱氢酶(LDH);测定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XOD)、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等指标;观察光镜和电镜下肝组织学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R组ALT、AST、LDH、MDA、XOD、iNO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NO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L-Arg组ALT、AST、LDH、MDA、XO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NO、eNO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及L-Arg组肝组织病理损害较正常对照组重,L-Arg组病理损害较I/R组明显减轻.结论 L-Arg预处理对大鼠肝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NO和不同亚型NOS的变化参与其中.
作者:侍阳;钱海鑫;秦磊;周晓俊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对居民寿命的影响,为制订恶性肿瘤防治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减寿分析的方法描述启东市2000年至2004年期间恶性肿瘤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结果 引起寿命损失的前4位恶性肿瘤为肝癌、肺癌、胃癌和白血病.恶性肿瘤标化减寿率的性别比值(男∶女)是2.53∶1.在低年龄组,白血病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高;中壮年中,肝癌的PYLL大;中老年人口中肺癌的PYLL位次较高.结论 肝癌、肺癌、胃癌、白血病是引起寿命损失主要的恶性肿瘤,大力保护男性人群,特别应当加强低年龄段白血病和高年龄段肝癌、肺癌、胃癌的防治.
作者:凌良健;陈建国;陆青云;朱健;张永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手术方式、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回顾经手术治疗的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对其术前诊断、定位、术式选择及疗效评定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随访4个月~5年,平均13个月.结果 为优68例,良21例,可10例,差3例,总优良率为87.2%.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及术中髓核摘除、椎管扩大减压、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周永其;崔同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D105和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05和TGF-β1在50例NSCLC和15例非肿瘤性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肺组织(P<0.01),NSCLC分化越低,CD105标记的MVD值越高,且Ⅲ、Ⅳ期MVD值显著高于Ⅰ、Ⅱ期(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MVD值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TGF-β1在NSCLC和非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和42%,两者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表达强度与NSCLC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P<0.01),同时与肿瘤中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444,P<0.01).结论 CD105和TGF-β1在NSCLC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董贇;冯一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发夹状核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抗人VEGF发夹状核酶(RZ)基因构建的pcDNA3.1+/RZ转染ECV304细胞,经G418筛选后,用RT-PCR法鉴定RZ基因在ECV304细胞中的转录,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ECV304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周期,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RZ基因在ECV304细胞中获得转录,它不改变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周期,但能明显下调VEGF的表达.结论 抗人VEGF发夹状核酶能够显著抑制ECV304细胞VEGF的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核酶的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刘春宇;谢宇锋;盛伟华;缪竞成;杨吉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中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80只Wistar大鼠随机配成40对,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0对.对照组: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腹主动脉灌注;IP组:灌注前阻断肝门血供10 min,再开放10 min.每组受体中,10只观测1周生存率,另10只检测再灌注2 h后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 IP组受体肝功能、生存率明显好于对照组;IP组肝脏组织标本中TNF-α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虽然各组肝脏组织都出现了凋亡细胞,但IP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IP对移植肝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TNF-α表达减少、肝窦状内皮细胞凋亡减轻密切相关.
作者:秦磊;高广勇;余斌;钱海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持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析采用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的25例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X线正侧位摄片、CT扫描及三维重建,以准确了解骨折的塌陷和粉碎程度及骨折碎片的翻转方向.凡骨折塌陷>5 mm,且伤前无关节退行性变者,均作为该手术方法的适应证.结果 除1例Ⅱ度开放性骨折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外,其余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X线片显示所有骨折均达到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经6个月~3年(平均1.8年)的X线片和功能随访,维持解剖复位者21例(占84%);按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优良22例(88%).结论 多孔磷酸三钙填塞植骨加支撑钢板手术治疗塌陷型胫骨平台骨折能有效避免复位后的再丢失,改善远期疗效;多孔磷酸三钙作为骨移植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汪强;孙俊英;马良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二维灰阶(2D)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细胞癌的超声表现及超声定性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术后病理为对照,得出超声对肾细胞癌病灶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符合率.结果 66例肾细胞癌中,超声正确诊断59例,误诊4例,漏诊1例,未能定性诊断2例,超声对病灶的检出率为98.5%(65/66),定性诊断符合率为89.4%(59/66).结论 超声对肾细胞癌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超声体检普查对于肾癌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大量健康人群进行肾癌普查以及肾细胞癌患者术前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董凤林;查月琴;林和平;董彦;朱利霞;刘哲婴;王阿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GL50在不同分化时期单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s)上的表达,探讨GL50信号对Mo-DCs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用Ficoll 密度离心及贴壁法获得外周血单核细胞,经GM-CSF+IL-4常规方法诱导,并分别加入丝裂霉素处理的mock-L929和ICOS-L929细胞,6 d时,加入或不加入TNF-α培养3 d后收集细胞;另外,在上述ICOS-L929细胞处理组的单核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GL50单克隆抗体11C4或小鼠同型IgG,加入或不加入TNF-α,继续培养3 d后,收集细胞,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分析Mo-DCs表型(GL50、CD80、CD83、CD86)、摄取FITC-Dextran抗原的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Mo-DCs对T细胞的作用;ELISA方法检测对分泌细胞因子IL-2、IL-10的影响.结果 GL50分子在不成熟Mo-DCs上高表达,而随着Mo-DCs的成熟呈下调性表达;GL50单克隆抗体11C4能够有效地促进Mo-DCs的成熟,上调Mo-DCs表面分子(CD86、CD80、CD83、HLA-DR)的表达,降低Mo-DCs摄取FITC-Dextran的能力,同时能有效地促进细胞因子IL-10的分泌,而对IL-2的分泌没有显著影响.结论 GL50分子介导的逆向信号参与了Mo-DCs分化成熟的调节,GL50/ICOS是参与DC/T细胞相互作用的主要分子.
作者:王凤鸣;刘彤;孙静;胡益洲;王旭东;张学光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