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辉
目的 研究靶控输注(TCI)异丙酚+硬膜外阻滞对重症肌无力(MG) 胸腺切除术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靶控输注组(T组)10例MG患者T5-6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诱导气管插管,术中以3 μg/ml为血浆靶浓度持续异丙酚输注;对照组(C组)25例,硬膜外阻滞后咪唑安定、芬太尼、硫喷妥钠或异丙酚、阿曲库铵诱导气管插管术中N2O和安氟醚维持全麻.于术前(t1)、插管后1 min(t2)、劈开胸骨(t3)、胸腺切除(t4)、缝皮 (t5) 时测定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呼气末CO2分压(PETCO2)的变化和T组术中尺神经4个成串刺激(TOF);记录术毕清醒睁眼和拔管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中两组HR、MAP、SpO2、PETCO2均在正常范围,TOF比率(T4/T1)为0.15~0.45;T、C组术毕清醒时间分别为(8.2±1.3)min和(9.6±2.1)min(P>0.05);拔管时间T组为(36.4±5.8)min,C组为(42.7±6.2)min(P<0.05);C组术后发生肌无力危象3例,死亡1例,肺不张1例,肺炎2例,气管切开3例,T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结论 异丙酚靶控输注维持浅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MG手术,麻醉平稳,术后呼吸影响小,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作者:余健;嵇富海;王擒云;杨建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测定131例高脂血症患者辛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经辛伐他汀治疗12周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CRP分别下降12.67%、20.28%、20.83%、33.32%、25.74%,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20.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辛伐他汀不仅能调节血脂,还能降低血浆CRP.
作者:顾强;孙康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在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385例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剥除术病例,并对照分析225例放置腹腔引流管与160例未置腹腔引流管患者的康复过程.结果 两组术后发热(≥38℃)、腹痛发生率和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卵巢良性畸胎瘤剥除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作者:张红梅;商九香;陈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氧自由基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关系.方法 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VitE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SOD/LPO、VitE/LPO、总抗氧化能力/LPO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血清中抗氧化能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为临床选择腹腔内应用抗氧化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导致的不孕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陆秀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葛根素对高胰岛素环境下正常大鼠肝细胞株BRL胰岛素降解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葛根素提高肝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BRL大鼠肝细胞,用高胰岛素诱导其形成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采用半定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该细胞模型的胰岛素降解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葛根素大、中剂量治疗组细胞胰岛素降解酶基因的表达较胰岛素抵抗模型组细胞显著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葛根素可通过抑制大鼠肝细胞胰岛素降解酶的基因表达,来提高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缓解代谢综合征.
作者:曹莉;茅彩萍;顾振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与手术方式、预后等的关系.方法 回顾经手术治疗的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02例,对其术前诊断、定位、术式选择及疗效评定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随访4个月~5年,平均13个月.结果 为优68例,良21例,可10例,差3例,总优良率为87.2%.结论 术前明确诊断、准确定位、及术中髓核摘除、椎管扩大减压、术后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周永其;崔同海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电视腹腔镜手术在良性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469例,主要包括盆腔粘连松解术、输卵管切除术、输卵管造口术、盆腔囊肿剥除术、附件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子宫切除术等近20种手术.结果 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463例(98.72%),中转开腹6例(1.28%),并发症8例(1.71%),手术时间(83.12±25.27)min,术中出血(87.9±31.4)ml.结论 腹腔镜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能有效地应用于各种良性妇科疾病.
作者:朱维培;钱志红;龙启芳;任琼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累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72例,按Sanders分型,Ⅱ型39例,Ⅲ型24例,Ⅳ型9例,术中使用外侧入路恢复跟距关节面,司氏钉撬拨复位恢复跟骨的长度、高度及力线,并使用跟骨解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脱水剂及抬高患肢.结果 72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分,Ⅱ型骨折优21例,良15例,中3例,差0例;Ⅲ型骨折优11例,良10例,中3例,差0例,Ⅳ型骨折优0例,良1例,中4例,差4例.结论 切开复位结合司氏钉撬拨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和Ⅲ型跟骨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具有并发症少等优点,但对Sanders Ⅳ型骨折疗效不满意.
作者:何斌;宋斌;吴锦春;孙俊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治疗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生物活性玻璃配合内固定治疗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83例.骨不连部位:肱骨中下段15例,尺桡骨中段11例,股骨远端9例,胫骨上段7例,胫骨远端19例.新鲜骨折骨缺损15例,良性骨肿瘤骨缺损7例;术后定期进行患肢功能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经4~25个月(平均10.3个月 )随访,所有骨不连骨缺损部位均达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治疗骨不连、修复骨缺损安全可靠、方便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自体骨移植.
作者:殷浩;孙俊英;李喜功;宋兵华;赖震;石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术后35例恢复满意,1例术后并发腹腔脓肿,经保守治疗后治愈.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胆囊阑尾联合切除术能够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疗效.
作者:成炳祥;徐卫星;金建荣;周天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aspase-3特异性抑制剂在缺氧诱导的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方法 将SD乳鼠的培养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缺氧72 h组及Caspase-3抑制剂组(缺氧72 h前加入0.1 μmol/L的Z-DEVD-fmk)3组.应用Western blot分析法和RT-PCR技术检测Caspase-3、PARP蛋白及Caspase-3 mRNA的表达,同时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借助Caspase-3荧光分析试剂盒,荧光比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过程中Caspase-3活性的变化.结果 Caspase-3抑制剂组细胞凋亡百分率为(14.93±2.47)%,显著低于缺氧72 h组的(48.43±4.1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aspase-3抑制剂组PARP及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低于缺氧72 h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RT-PCR分析显示,Caspase-3抑制剂组Caspase-3 mRNA的表达量较缺氧72 h组降低了62.0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Caspase-3活性检测显示,Caspase-3抑制剂组的Caspase-3活性较缺氧72 h组降低了52.8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Caspase-3抑制剂能明显抑制缺氧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3蛋白和mRNA的表达、Caspase-3蛋白酶活性和PARP的裂解.
作者:赵军;郑世营;顾振纶;杨吉成;盛伟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D105和TGF-β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05和TGF-β1在50例NSCLC和15例非肿瘤性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VD)明显高于非肿瘤性肺组织(P<0.01),NSCLC分化越低,CD105标记的MVD值越高,且Ⅲ、Ⅳ期MVD值显著高于Ⅰ、Ⅱ期(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MVD值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TGF-β1在NSCLC和非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和42%,两者间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表达强度与NSCLC的临床分期及淋巴结有无转移密切相关(P<0.01),同时与肿瘤中MVD值呈正相关关系(r=0.444,P<0.01).结论 CD105和TGF-β1在NSCLC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作者:董贇;冯一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Ficoll分离骨髓中单核细胞,贴壁培养细胞,观测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用含β-巯基乙醇(BME)、 BDN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条件培养基使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BMSCs的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 BMSCs在体外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BDNF具有促进分化的作用.
作者:许期年;金钧;苗宗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利多卡因对术后气管拔管时引起的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8例择期行开颅胶质瘤、脑膜瘤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4组,A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 mg/kg,B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 μg/kg,C组静脉注射佩尔地平20 μg/kg和利多卡因1.5 mg/kg,D组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所有患者常规监测ECG、SpO2, 记录术前基础值、用药时、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结果 血压的变化:A组、D组SBP、DBP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均升高,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SBP、DBP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HR的变化:B组、D组HR在吸痰时、拔管时、拔管后1 min、拔管后5 min均增快,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HR在拔管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管拔管前联合静脉注射佩尔地平和利多卡因能够有效防止气管拔管期间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应激反应.
作者:钱美娟;鄂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免疫功能状态在急性期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急性期川崎病23例患儿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4+/CD8+、CD16+56+、CD19+CD23+和CD4+CD25+细胞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对比,急性期川崎病患儿CD3+CD4+、CD4+/CD8+、CD19+CD23+细胞显著升高,而CD3+、CD3+CD8+、CD16+56+、CD4+CD25+细胞显著下降.结论 川崎病的发生与患儿的免疫系统失衡密切相关.
作者:周万平;严文华;吕海涛;孙凌;季正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原位心脏移植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对6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行原位心脏移植.结果 2例死亡,4例存活.结论 通过对心脏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表明控制肺动脉高压、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纠治急性肾功能不全、有效的免疫抑制治疗和预防感染是围手术期的重点工作.
作者:余云生;沈振亚;于曙东;朱江;叶文学;焦鹏;黄浩岳;朱雅萍;卜丽芬;胡雁秋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发夹状核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抗人VEGF发夹状核酶(RZ)基因构建的pcDNA3.1+/RZ转染ECV304细胞,经G418筛选后,用RT-PCR法鉴定RZ基因在ECV304细胞中的转录,用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前后ECV304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周期,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RZ基因在ECV304细胞中获得转录,它不改变细胞增殖活力和细胞周期,但能明显下调VEGF的表达.结论 抗人VEGF发夹状核酶能够显著抑制ECV304细胞VEGF的表达,为进一步开展核酶的肿瘤基因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刘春宇;谢宇锋;盛伟华;缪竞成;杨吉成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对宫颈癌的疗效.方法 对36例宫颈癌患者采用以下两种化疗方案:(1)顺铂50 mg/m2+长春新碱1.5 mg/m2+博来霉素20 mg/m2;(2)顺铂50 mg/m2+表阿霉素60 mg/m2+5-氟脲嘧啶1000 mg,予以子宫动脉介入化疗.其中28例于灌注化疗后用携带抗癌药物的凝胶海绵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化疗结束后10~14 d经评估后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结果 36例宫颈癌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为100%,总有效率为77.78%.肿瘤直径≤4 cm者的有效率为84%,>4 cm者的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可使肿瘤缩小,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治疗宫颈癌的较佳模式.
作者:徐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中移植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80只Wistar大鼠随机配成40对,平均分成两组,每组20对.对照组:获取供肝前仅以肝素生理盐水经腹主动脉灌注;IP组:灌注前阻断肝门血供10 min,再开放10 min.每组受体中,10只观测1周生存率,另10只检测再灌注2 h后的各项相关指标.结果 IP组受体肝功能、生存率明显好于对照组;IP组肝脏组织标本中TNF-α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虽然各组肝脏组织都出现了凋亡细胞,但IP组凋亡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IP对移植肝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与TNF-α表达减少、肝窦状内皮细胞凋亡减轻密切相关.
作者:秦磊;高广勇;余斌;钱海鑫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RT-PCR连续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尿中巨细胞病毒(UCMV)载量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RT-PCR技术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尿中CMV-DNA载量(术后9周内1周1次,此后2周1次,共23周).比较CMV肺炎组和非肺炎组在不同时点病毒载量的变化,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探讨高病毒载量与CMV肺炎的相关性.结果 56例患者UCMV的阳性率为87.5(49/56),随访过程中有8例患者出现CMV肺炎,发生率为14.3%,中位发病时间在术后第15周.两组患者在术后4周UCMV-DNA均维持在0值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第7、8和11周,CMV肺炎组患者其病毒载量明显高于非肺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术后第5~15周内连续3次病毒载量>104拷贝/ml作为预测CMV肺炎的指标,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3.6%、61.5%和100%,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07(95%CI=0.4791-0.9474),预警时间达2~8周.结论 RT-PCR动态监测肾移植患者UCMV-DNA敏感性高,5~15周内病毒载量连续3次>104拷贝/ml是预测肾移植术后是否发生CMV肺炎的良好指标.
作者:何小舟;许贤林;叶青;罗光华;朱江;董选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