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期年;金钧;苗宗宁
目的 探讨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与临床耐药的关系.方法 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MCF7乳腺癌细胞株、HL60白血病细胞株分别作为BCRP及MDR1 mRNA 表达的参照标准,以β肌动蛋白(β-actin)为内对照,检测了54例AML患者BCRP mRNA的表达,其中8例患者测定MDR1 mRNA的表达,初步探讨BCRP表达在AML中的临床意义.结果 AML中BCRP mRNA表达水平差异较大, BCRP表达由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完全缓解组、初治敏感组和临床耐药组.其中临床耐药组BCRP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及P<0.05),BCRP表达与MDR1 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BCRP在AML中表达水平差异较大,与MDR1的表达无关,可能是AML患者临床耐药的一个独立的重要原因,是预后的不利因素.
作者:刘晓健;李晟;江波;吴德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对宫颈癌的疗效.方法 对36例宫颈癌患者采用以下两种化疗方案:(1)顺铂50 mg/m2+长春新碱1.5 mg/m2+博来霉素20 mg/m2;(2)顺铂50 mg/m2+表阿霉素60 mg/m2+5-氟脲嘧啶1000 mg,予以子宫动脉介入化疗.其中28例于灌注化疗后用携带抗癌药物的凝胶海绵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化疗结束后10~14 d经评估后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加盆腔淋巴清扫术.结果 36例宫颈癌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为100%,总有效率为77.78%.肿瘤直径≤4 cm者的有效率为84%,>4 cm者的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介入化疗及栓塞治疗可使肿瘤缩小,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提高手术切除率,是治疗宫颈癌的较佳模式.
作者:徐云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技术要点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22例患者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微创THA,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及假体位置,并进行随访.结果 手术切口长7~9 cm,平均8 cm;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92.1 min;术中出血量60~610 ml,平均210.5 ml;引流量60~640 ml,平均220.5 ml;输血量0~800 ml,平均318.2 ml.患者术后第2天在医生指导下下床活动,术后平均住院7.9 d.无1例发生感染、脱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随访假体位置良好,髋关节活动度为优,Harris评分90~96分,平均92.1分.结论 改良Watson-Jones入路是经臀中肌和阔筋膜张肌肌间隙显露髋关节,具有不损伤周围肌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几乎无后脱位的优点.
作者:徐耀增;耿德春;李荣群;黄立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加自体骨后外侧融合治疗腰椎峡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90处)腰椎峡部不连患者,采用椎板减压取得骨粒或者用自体骼骨与生物活性玻璃混合于不连节段后外侧进行治疗.结果 45例均随访12个月,根据邹德威的术后临床功能评价标准,临床疗效优良率达到98%,根据术后X线检查结果,1年的融合率达98%.结论 采用该方法治疗腰椎峡部不连,融合率较高,临床效果较好,方法可行.
作者:马良波;孙俊英;郝越峰;汪强;杨沛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20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处理与血流动力性及内环境调控的关系.方法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使血流动力性及内环境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结果 20例患者术中麻醉深度满意,血流动力性及内环境稳定.结论 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稳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吉林;袁从虎;陈佩军;刘鹏;王成龙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给予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治疗,每28 d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后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有效26例(26/36,72.2%),无效10例(10/36,17.8%),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 吉西他滨和顺铂联合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能较好改善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王建新;李德春;张子祥;赵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丙酮酸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流肾上腺素能反应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取体质量200~250 g雄性SD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术后6~8周用于实验.采用酶解法获得单个心室肌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钙流.结果 与对照组(n=4)相比,心肌梗死组(n=13)大鼠心脏/体质量比增加31.4%(P<0.05),心室肌细胞膜电容增加41.8%(P<0.001);L型钙流密度及其失活动力学未有改变,对异丙肾上腺素(分别为49.4%和11.8%, P<0.05)及forskolin(分别为46.4%和9.4%, P<0.001)的反应性则明显下降,用5 mmol/L丙酮酸在体外预处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4~5 h使其反应性恢复,但丙酮酸的这一作用被硫氧还蛋白还原酶抑制剂阻断.结论 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流密度未改变,但其对肾上腺素能刺激的反应性明显下降,而丙酮酸通过与硫氧还蛋白系统有关的机制恢复其反应性.
作者:李勋;杨向军;刘志华;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各危险分层中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UA患者10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2例),各组又根据危险分层标准分为低、中、高危险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用药4周内两组各危险分层组的临床疗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监测出、凝血指标,评价其安全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有效控制心绞痛,明显改善症状(P<0.05),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P<0.05),并对出、凝血指标无明显影响(P>0.05),但高危险组中血运重建的发生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在UA各危险分层组中的疗效肯定且安全,并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李增男;张艳晖;李德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罗格列酮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表达一氧化氮(NO)、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防止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葡萄糖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24 h,检测培养上清中NO、t-PA和PAI-1的含量;用10 mmol/L浓度的葡萄糖和不同浓度的罗格列酮或二甲双胍干预共同体外培养的人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24 h后,检测NO、t-PA和PAI-1的含量.培养上清中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t-PA和PAI-1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结果 随着葡萄糖浓度的升高,NO和t-PA的浓度呈下降的趋势,PAI-1的浓度呈升高趋势;罗格列酮干预后NO和t-PA的浓度呈升高趋势,PAI-1的浓度呈降低趋势;二甲双胍对这些指标无影响.结论 高糖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PAI-1,抑制t-PA的形成,从而引起凝血和纤溶的异常,这种高凝状态会促进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罗格列酮能抑制高糖引起的NO的降低,抑制高糖引起的内皮细胞的纤溶系统的平衡,促进纤溶系统的激活,防止血栓的形成,这可能是罗格列酮能减少糖尿病患者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亚峰;杨向军;李红霞;鲁燕;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骨性关节炎(OA)早期关节软骨细胞凋亡与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改变及其相关性.方法 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采用Hulth关节不稳造模,左膝为模型组,右膝为对照组,10 d、3个月时各取12只放血处死.各时相点模型组、对照组各取4个膝关节的胫骨近段,去除软组织,进行Mankin软骨损伤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情况.去除软骨后用万能力学试验机测定软骨下骨的载荷-位移曲线、应力-应变曲线及弹性模量.结果 在造模10 d、3个月后软骨细胞的凋亡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10 d模型组和3个月模型组的软骨下骨的弹性模量与对照组比较,分别相差18%和19%(P<0.05);关节软骨细胞凋亡数增加与软骨下骨的弹性模量下降变化呈负相关(r=-0.7579,P<0.01).结论 OA早期即出现软骨细胞凋亡,同时软骨下骨生物力学发生改变.
作者:王亚斌;陈向阳;董启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氧自由基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关系.方法 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和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脂质(LPO)、VitE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SOD/LPO、VitE/LPO、总抗氧化能力/LPO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间血清中抗氧化能力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为临床选择腹腔内应用抗氧化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导致的不孕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陆秀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癌胚抗原(CEA)、CA125、CA19-9测定对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 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118例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的水平,并进行分组分析,同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和11例肺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肺癌患者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高于良性肺病患者和健康人,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随着分期增加而逐渐升高,Ⅲ、Ⅳ期肺癌组显著高于Ⅰ、Ⅱ期肺癌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以3种标志物正常值为标准,Ⅰ、Ⅱ期肺癌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Ⅲ、Ⅳ期肺癌则明显增高,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化疗有效组治疗后CEA和CA125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无效和稳定组化疗前后3种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EA、CA125、CA19-9水平对肺癌的早期诊断价值不高,但对患者病情进展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血清CEA和CA125水平的变化对晚期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蔡东焱;陶敏;段卫明;王振欣;谢菁;冯军;王庆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Ficoll分离骨髓中单核细胞,贴壁培养细胞,观测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表面标志;用含β-巯基乙醇(BME)、 BDN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条件培养基使培养的细胞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BMSCs的形态和细胞表面标志,诱导后细胞表达神经元和星型胶质细胞标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 BMSCs在体外具有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能力,BDNF具有促进分化的作用.
作者:许期年;金钧;苗宗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汉族人VKORC1 G3673A 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PCR技术对正常人外周血VKORC1 G3673A基因进行扩增,以Msp I进行限制性酶切图谱分析.结果 219名(男112人,女107人) 中国汉族人VKORC1 G3673A基因中,表现型A/A的频率是81.3%(男90人,女88人),表现型G/ A是18.7% (男22人,女19人),表现型G/G是0.VKORC1 G3673A基因A的频率是90.6%, 基因G的频率是9.4%.结论 中国汉族人VKORC1 G3673A基因的分布有自己的特点,为研究VKORC1 G3673A基因在华法林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资料.
作者:杨剑;缪丽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腺样体切除术的疗效和优缺点.方法 在鼻内镜下对儿童及成人腺样体肥大185例,采用切削吸引、刮除、咬除等方法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腺样体切除彻底,术后无出血,无残体存留,鼻咽部结构良好,咽鼓管无损伤.随访1~2年,患者睡眠障碍、鼻阻塞、流脓涕及耳闷塞等症状消失.结论 鼻内镜下腺样体肥大切除能在直视下操作,结合多种手术方法更能彻底切除腺样体,手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
作者:刘济生;肖根生;唐云青;吴文璎;秦照军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观察葛根素对高胰岛素环境下正常大鼠肝细胞株BRL胰岛素降解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葛根素提高肝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BRL大鼠肝细胞,用高胰岛素诱导其形成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采用半定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该细胞模型的胰岛素降解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葛根素大、中剂量治疗组细胞胰岛素降解酶基因的表达较胰岛素抵抗模型组细胞显著减少,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葛根素可通过抑制大鼠肝细胞胰岛素降解酶的基因表达,来提高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改善机体的胰岛素抵抗,缓解代谢综合征.
作者:曹莉;茅彩萍;顾振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考察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的稳定性.方法 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和加速试验,考察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的外观,药物和有关物质的含量,以及药物溶出速度(T80)的变化.结果 该固体分散体微丸对温度和湿度稳定,对光不稳定,模拟上市包装后稳定性良好.结论 尼群地平固体分散体微丸经包装后稳定性较好.
作者:游本刚;唐丽华;朱悦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恶性肿瘤对居民寿命的影响,为制订恶性肿瘤防治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减寿分析的方法描述启东市2000年至2004年期间恶性肿瘤造成的寿命损失情况.结果 引起寿命损失的前4位恶性肿瘤为肝癌、肺癌、胃癌和白血病.恶性肿瘤标化减寿率的性别比值(男∶女)是2.53∶1.在低年龄组,白血病的潜在减寿年数(PYLL)高;中壮年中,肝癌的PYLL大;中老年人口中肺癌的PYLL位次较高.结论 肝癌、肺癌、胃癌、白血病是引起寿命损失主要的恶性肿瘤,大力保护男性人群,特别应当加强低年龄段白血病和高年龄段肝癌、肺癌、胃癌的防治.
作者:凌良健;陈建国;陆青云;朱健;张永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对未触及睾丸的诊疗价值及其经验总结. 方法对47例(51侧)未触及睾丸患儿用腹腔镜技术进行手术探查.结果 47例未触及睾丸患儿中,腹腔镜手术探及睾丸31例(35侧).其中26例(30侧睾丸)在腹腔镜下进行了一期睾丸固定术,3例单侧腹内隐睾因精索血管过短而行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2例单侧隐睾因严重睾丸发育不良而行睾丸切除术.另16例经腹腔镜手术探查确诊单侧无睾丸.结论 对于体检时不能触及的睾丸采用腹腔镜手术探查,具有观察全面的同时进行治疗、兼顾两侧睾丸及手术疤痕小等优点,可以提供安全、准确、美观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建;周云;严向明;张婷;孙庆林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生物活性玻璃治疗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应用生物活性玻璃配合内固定治疗四肢骨不连及骨缺损83例.骨不连部位:肱骨中下段15例,尺桡骨中段11例,股骨远端9例,胫骨上段7例,胫骨远端19例.新鲜骨折骨缺损15例,良性骨肿瘤骨缺损7例;术后定期进行患肢功能及影像学评价.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经4~25个月(平均10.3个月 )随访,所有骨不连骨缺损部位均达骨性愈合,患肢功能恢复满意,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生物活性玻璃治疗骨不连、修复骨缺损安全可靠、方便有效,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自体骨移植.
作者:殷浩;孙俊英;李喜功;宋兵华;赖震;石岩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