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风湿关节炎血小板参数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祁军;顾美华

关键词:血小板, 类风湿关节炎
摘要:比较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组74例、缓解组15例和正常对照组48人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差异,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分型、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3、C4的相关性.结果:RA活动组PLT、PCT比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1),MPV明显比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小(P<0.05).PLT、PCT分别与RF、ESR、CRP、Ig成正相关,MPV和IgA成负相关.提示PLT、PCT及MPV作为RA活动的临床指标,有一定的价值.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社区与医院内感染细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为了解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内感染与社区感染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2003年所有从临床患者分离到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共分离菌株1870株,其中院内感染菌株664株,社区感染菌株1206株,院内感染真菌感染比例远高于社区感染(P<0.05);院内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社区感染菌株.提示及时总结当地社区与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及耐药菌变迁规律,对指导临床正确选药意义重大.

    作者:吴旭琴;刘月秀;张险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的麻醉管理

    心脏移植是治疗晚期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此类患者术前心功能及全身情况均较差,手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故对麻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院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进行了3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迄今3例患者健康状况良好,现就其麻醉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姚晓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疗效观察

    对26例掌指骨骨折,应用AO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辅以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结果术后26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骨髓炎、钢板外露、断裂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26例骨折完全愈合,按手外科功能评定标准:优16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达92%.表明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固定牢固,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作者:沈国良;陆兴安;林伟;祁强;钱汉根;赵小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网织血小板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临床意义

    利用免疫荧光标记通过流式细胞仪(FCM)检测50名健康人、48例初治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0例获完全缓解ITP患者的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百分率和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并以RP%和PAIg两种方法配对测定48例ITP患者,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越性.结果:ITP初治组的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而绝对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ITP缓解组的RP%和绝对值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RP%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和98%,而PAIg对ITP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8%和80%,RP%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PAIg(P<0.01).提示RP%法对ITP的诊断价值较传统PAIg法大,且可作为ITP临床判断疗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杨斌;曹祥山;邱国强;谢晓宝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超吉抗菌剂在开放性创伤中的应用

    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科对23例皮肤开放性创伤用超吉抗菌剂雾状喷液(成都超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彭玉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胆囊十二指肠瘘15例临床分析

    分析胆囊十二指肠瘘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临床表现为胆道感染7例,肠梗阻3例,两者均有5例.均经手术证实和治疗.术前确诊仅1例.术后均顺利出院.认为应重视术前检查、术中探查及恰当的术式.外科治疗原则是切除胆囊、清除结石、切断瘘管、修补十二指肠瘘口,并根据情况探查胆总管或行胆肠内引流.

    作者:李伟;吴浩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痛宁调节大鼠缺血心肌ecNOS及其基因表达

    目的观察心痛宁汤剂对大鼠缺血心肌ecNOS及ecN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肾上腺素皮下注射加冰水刺激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分别检测心痛宁对大鼠缺血心肌ecNOS及ecNOS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模型大鼠心肌ecNOS及ecNOS mRNA 表达下调,心痛宁能上调大鼠缺血心肌ecNOS及ecNOS mRNA表达.结论心痛宁上调大鼠缺血心肌ecNOS及ecNOS mRNA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机制之一.

    作者:王晓岚;张亚男;叶新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直肠镜Nd:YAG激光治疗直肠息肉510例疗效分析

    在直肠镜冷光源指引下,用Nd:YAG激光切除、气化直肠息肉510例共688颗.结果直径<1 cm和直径≥1 cm但<2 cm的直肠息肉的一次性治愈率分别为90.8%和68.2%,有显著差异(P<0.01).且后者有7例在术后3 d内有少量出血及激光性溃疡形成.提示直径<1 cm的直肠息肉用Nd:YAG激光治疗,方法简便,患者痛苦小,疗效好.反之,息肉直径≥1.0 cm者用Nd:YAG激光治疗,虽能治愈,但不能突出激光治疗的优越性,并且存在一定的风险.

    作者:谢晓明;邢春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国产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冠脉支架植入后急性血栓形成的初步观察

    2例明确诊断AMI患者在行急诊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急性血栓形成,即给予国产血小板Ⅱb/Ⅲ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治疗,先以10 μg/kg的剂量在3 min内静注,随后以0.15 μg/kg·min-1的剂量维持静滴36 h.结果急性血栓在5 min内完全消失,同时观察1周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盐酸替罗非班的应用,为抑制支架急性血栓的形成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作者:许海峰;杨向军;周亚峰;陈弹;惠杰;蒋廷波;宋建平;刘志华;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心肌成纤维细胞成为基因靶细胞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索心肌成纤维细胞成为基因靶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差速贴壁法培养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并加以鉴定;利用携带新霉素抗性基因(neor)的假型逆转录病毒载体(VSV-G/MuLV)转导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用G418筛选法观察基因转导效果.结果成功建立高纯度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模型;转基因后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后2周左右见大量克隆形成.结论假型病毒载体成功介导neor基因转导入心肌成纤维细胞,表明心肌成纤维细胞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作者:杨文涛;施立;陈勇兵;钱永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颈部肿块102例病因分析

    分析102例颈部肿块的病因.其中先天性肿块3例,占2.94%,易发生于颏下三角和颈肌三角;恶性肿块33例,占32.35%,易发生于颈动脉三角和锁骨上三角;炎性肿块44例,占43.14%,良性新生物性肿块22例,占21.57%,均和部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颈部肿块的发病部位对诊断肿块的性质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邬晓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CA125水平测定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CA125的水平及其产生的原因.方法 CA125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法(CLIA).共测定了肾病综合征患者27例(分为两组:一组为伴有浆膜腔积液14例,另一组为不伴有浆膜腔积液13例)、正常对照组20人.结果伴有浆膜腔积液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不伴有浆膜腔积液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伴有浆膜腔积液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清CA125会升高,其原因可能与肾病综合征并发的胸、腹水等有关.

    作者:周玲;柴华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报告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结果平均随访5.5个月,按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术前平均13.5分,术后平均15.6分.结论前路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好,安全,可靠.

    作者:张兴祥;朱贤;谷遐龄;葛建飞;沙卫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先天性巨输尿管的超声图像分析

    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间经B超诊断与病理证实先天性巨输尿管9例,现对其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相关病例以资鉴别诊断.

    作者:张迎春;方军初;陈明;沈钧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可吸收、解剖型椎间融合器对前路颈椎融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考察ADFC对前路颈椎融合的影响.方法对10只雌性山羊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分为自体髂骨三面皮质骨组和ADFC+自体髂骨组两组,每组5只动物.术后6、10、14、18、24周进行高分辨X线片检查,观察椎间隙高度,植骨块是否滑移、塌陷、是否出现放射学融合;组织切片观察融合情况.结果术后24周时,ADFC+自体髂骨组5只Ⅲ级融合,自体髂骨组2只Ⅱ级融合,3只Ⅲ级融合;ADFC的组织学评分均为4分,表明ADFC+自体髂骨组均实现了骨性融合.结论 ADFC生物相容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可缩短融合时间,增加融合率;在融合阶段,放射学观察表明ADFC维持了其原始高度.

    作者:钱邦平;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人椎间盘软骨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的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

    目的初步研究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在人椎间盘的蛋白质组特性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疾病寻找有效途径.方法取人的正常椎间盘组织(包括纤维环和髓核),针对细胞外基质分子蛋白进行蛋白萃取,通过氯化铯梯度离心去除蛋白多糖,通过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和梯度聚丙烯酰胺双向电泳分别分离纤维环和髓核的蛋白质,分析电泳图像,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仪对蛋白质点进行分析鉴定. 结果双向电泳显示,纤维环和髓核的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无明显差异,纤维环和髓核中的小分子蛋白在pH 3~10、分子量16~250 kd范围内能被很好地分离.对各蛋白质点行质谱仪鉴定,分别确定了其中相同的19种蛋白质.结论双向电泳可有效地分离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通过质谱仪鉴定可以确定其组成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软骨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的功能及在椎间盘病变中的改变和所起的作用打下基础.

    作者:冯皓宇;郝跃峰;关海山;李承罡;唐天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髋臼后壁骨折80例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随访髋臼后壁骨折80例,采用Matta改良方法对临床结果和X线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术后1年以后临床结果优55例, 良6例,一般10例,差9例;X线片优46例,良11例,一般12例,差11例.表明髋臼后壁骨折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较好疗效.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脱位复位的时间、关节退变、关节面嵌压骨折或伴软骨缺损.

    作者:赵德富;孙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恶性淋巴瘤细胞核形态定量研究

    反应性增生与肿瘤的鉴别是淋巴组织病理的难题,使得病理医师不得不去寻找新的技术方法以求达到理想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就淋巴瘤细胞核的形态定量分析进行探讨,以期对诊断恶性淋巴瘤有所帮助.

    作者:王睿;陈金保;苗小芬;曹幼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褪黑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血清褪黑素水平及其在不同病情和不同病期时的变化,阐明褪黑素在HIE发病与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并为褪黑素治疗HIE提供依据.方法用褪黑素放射免疫诊断试剂盒测定轻度和中重度HIE各20例急性期与恢复期的血清褪黑素值,并与20名正常足月新生儿作对照.分析HIE程度(轻度和中重度)、HIE病期(急性期和恢复期)对血清褪黑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1)血清褪黑素水平在轻度HIE急性期时高于正常对照组,恢复期时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2)血清褪黑素水平在中重度HIE急性期时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恢复期时高于正常对照组.(3)血清褪黑素水平在轻度HIE急性期高于恢复期,中重度HIE急性期低于恢复期.(4)血清褪黑素水平在HIE急性期轻度HIE高于中重度HIE,恢复期轻度HIE低于中重度HIE,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褪黑素对HIE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病情较轻、急性期血清褪黑素水平升高的HIE预后较好,病情较重、急性期血清褪黑素水平降低的HIE预后较差.

    作者:孙斌;冯星;钱志红;史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龄食管癌术后并发肺栓塞18例诊治分析

    分析18例高龄食管癌术后并发肺栓塞的诊治经过.进行了讨论18例多数发病于术后第3~4天,13例治愈,5例死亡,治愈率72.2%,病死率27.8%.对其发病因素、诊断、治疗及其预防,认为高龄食管癌术后并发肺栓塞,症状轻重不一,易漏诊、误诊,病死率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作者:赵国强;高新芳;邹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