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国强;高新芳;邹芳
目的探讨MMP-9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MMP-9基因蛋白在68例胃癌的表达情况,以20例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作对照,对随访14个月至13年的35例患者作了生存分析.结果 68例胃癌组织MMP-9阳性表达率86.76%(59/68),对照组胃黏膜组织阳性表达率20.00%(4/20).有淋巴结转移胃癌的MMP-9阳性表达率比无淋巴结转移者高,分别为95.65%、68.18% (P<0.05);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胃癌的 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3%、91.30%、92.05% (P<0.05).MMP-9阳性者术后1、3、5、7、10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90.00%、56.67%、36.67%、10.00%和3.33%,MMP-9阴性患者术后1、3、5、7、10年以上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0.00%、60.00%和40.00%.MMP-9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比MMP-9阴性患者显著降低(P<0.01).结论 MMP-9高表达促进肿瘤转移.MMP-9在胃癌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
作者:王小侠;冯一中;周剑影;郭晓葵;刘玉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3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科对23例皮肤开放性创伤用超吉抗菌剂雾状喷液(成都超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彭玉银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p16、hst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周期的改变与其肿瘤发生、瘤体大小、侵袭性生长方式等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70例垂体腺瘤,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8例垂体腺瘤,FCM技术检测40例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周期.结果垂体腺瘤中较广泛存在p16 mRNA和p16蛋白表达缺失或低下,分别为78.6% (55/70)和84.3%(59/70),两者成高度正相关(P<0.01).p16表达缺失或低下肿瘤的体积为2.21±0.72 cm3,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肿瘤的0.80±0.45 cm3 (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hst表达阳性率为55.6% (10/18),非侵袭性垂体腺瘤hst表达阳性率为13.3% (4/30),有显著性差异(P<0.01).hst表达阳性肿瘤体积为3.68±1.02 cm3,显著大于hst表达阴性肿瘤的体积2.16±1.12 cm3 (P<0.05).细胞增殖周期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DI、PI及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38±0.62、11.35±1.26和4.0±1.96,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17±0.31、7.28±0.80和1.95±1.02 (P<0.05).结论垂体腺瘤组织形态属良性,却存在不同类型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与其瘤体大小、侵袭性生长方式等肿瘤特性相关,并为垂体腺瘤的个体化诊治及预后的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马文雄;惠国桢;吴士良;韦永新;陈桂林;张世明;周岱;杜子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将84例全麻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硝酸甘油组(Ⅱ组)、亚宁定组(Ⅲ组)和硝酸甘油伍用艾司洛尔组(Ⅳ组)4组,每组各21例,术中以平均动脉压降至基础值的70%为准,连续观察4组患者降压期间手术时间、失血量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Ⅱ、Ⅲ、Ⅳ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患者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P<0.01);Ⅱ组术中心率明显增加(P<0.01),Ⅲ、Ⅳ组心率无明显变化.提示控制性降压麻醉在鼻内窥镜术中可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亚宁定对普通患者应用较好,硝酸甘油伍用艾司洛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学兰;王琛;谢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不同类型的颌面部骨折进行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比骨折线显示情况,并与手术中骨折线相对照.结果 MPR能清楚显示各种颌面部骨折,但缺乏立体感;MIP对于线性骨折显示清晰;VR能立体显示表浅骨折的移位情况.结论 MPR、MIP和VR对颌面部骨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3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
作者:张伟;龚建平;沈钧康;朱建兵;陈光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心脏移植是治疗晚期心脏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此类患者术前心功能及全身情况均较差,手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大,故对麻醉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院2003年9月至2004年12月进行了3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迄今3例患者健康状况良好,现就其麻醉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姚晓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分析10例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7例行CT扫描,4例行MRI扫描.结果10例均有脑萎缩; 8例有不同程度皮层钙化; 6例出现患侧侧脑室扩大,1例患侧侧脑室变小;8例颅骨板障增厚,2例患侧额窦腔扩大;4例出现深静脉异常;5例增强见脑回样强化.认为正确认识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可武;沈钧康;杨晓春;龚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贲门癌中第10号染色体丢失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PTEN)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贲门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PTEN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贲门癌中PTEN基因表达率为43.1%, 而癌旁正常组织为100%,PTEN基因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从蛋白水平证明PTEN基因表达缺失或降低与贲门癌的发生发展有关,PTE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成为判断贲门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及部分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徐中华;钱海鑫;钱永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根据260例脑出血住院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白细胞计数确定是否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析与SIRS发生相关的因素.结果260例脑出血患者中,发生SIRS 141例,119例无SIRS.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与脑出血的危重程度、病灶部位、出血量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存在SIRS者的病死率较无SIRS者明显升高.认为脑出血后出现SIRS提示疾病仍在进展,预后较差;除脑出血本身的严重程度外,患者并存的躯体疾病也是激发SIRS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应柱;包仕尧;吴冠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血清褪黑素水平及其在不同病情和不同病期时的变化,阐明褪黑素在HIE发病与病情进展中的作用,并为褪黑素治疗HIE提供依据.方法用褪黑素放射免疫诊断试剂盒测定轻度和中重度HIE各20例急性期与恢复期的血清褪黑素值,并与20名正常足月新生儿作对照.分析HIE程度(轻度和中重度)、HIE病期(急性期和恢复期)对血清褪黑素水平的影响.结果 (1)血清褪黑素水平在轻度HIE急性期时高于正常对照组,恢复期时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2)血清褪黑素水平在中重度HIE急性期时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恢复期时高于正常对照组.(3)血清褪黑素水平在轻度HIE急性期高于恢复期,中重度HIE急性期低于恢复期.(4)血清褪黑素水平在HIE急性期轻度HIE高于中重度HIE,恢复期轻度HIE低于中重度HIE,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褪黑素对HIE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病情较轻、急性期血清褪黑素水平升高的HIE预后较好,病情较重、急性期血清褪黑素水平降低的HIE预后较差.
作者:孙斌;冯星;钱志红;史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内感染与社区感染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2003年所有从临床患者分离到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共分离菌株1870株,其中院内感染菌株664株,社区感染菌株1206株,院内感染真菌感染比例远高于社区感染(P<0.05);院内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社区感染菌株.提示及时总结当地社区与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及耐药菌变迁规律,对指导临床正确选药意义重大.
作者:吴旭琴;刘月秀;张险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患者预防感染应用抗菌药物的状况,抽取2004年第一季度普外科和胸外科手术患者的病历455份,按预先制定的表格逐项填写,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100%; 80.9%的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1~3种,多为一联、二联用药;手术后感染率不到1%.表明合理用药仍是主流,达到了预防感染的目的.
作者:陈伟民;张全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以30例GDM为GDM组,30名正常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孕妇于妊娠第31±1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母体血清胰岛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母体血清IGF-Ⅰ和足月分娩时的脐血清IGF-Ⅰ.结果 GDM组与对照组相比,母血IGF-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IRI、脐血IGF-Ⅰ、新生儿体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GDM组的母血IGF-Ⅰ和LnIRI成正相关(r=0.424,P<0.05),脐血IGF-Ⅰ和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r=0.434,P<0.05).结论 GDM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IR).母血IGF-Ⅰ与GDM的IR存在相关性,脐血IGF-Ⅰ参与了GDM巨大儿的病理生理过程.IGF-Ⅰ可能是通过IR这条途径,使生长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失常,导致GDM的形成.
作者:许咏乐;杨伟文;濮翔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心肌成纤维细胞成为基因靶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改良的差速贴壁法培养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并加以鉴定;利用携带新霉素抗性基因(neor)的假型逆转录病毒载体(VSV-G/MuLV)转导培养的乳鼠心肌成纤维细胞,用G418筛选法观察基因转导效果.结果成功建立高纯度心肌成纤维细胞培养模型;转基因后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经G418筛选后2周左右见大量克隆形成.结论假型病毒载体成功介导neor基因转导入心肌成纤维细胞,表明心肌成纤维细胞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基因治疗的靶细胞.
作者:杨文涛;施立;陈勇兵;钱永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分析102例颈部肿块的病因.其中先天性肿块3例,占2.94%,易发生于颏下三角和颈肌三角;恶性肿块33例,占32.35%,易发生于颈动脉三角和锁骨上三角;炎性肿块44例,占43.14%,良性新生物性肿块22例,占21.57%,均和部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颈部肿块的发病部位对诊断肿块的性质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邬晓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免疫治疗后荷瘤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激发T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激发型4-1BB抗体联合DC主动免疫治疗荷瘤小鼠.3H-TdR掺入试验检测免疫治疗后荷瘤小鼠骨髓来源DC体外激发T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DC刺激T细胞分泌IL-2、IFN-γ及IL-10的水平.结果荷瘤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产生的DC激发T细胞增殖及分泌IL-2、IFN-γ的能力下降,但经过免疫治疗后,这类DC激发T细胞增殖及分泌IL-2、IFN-γ的能力均得到改善,而且免疫治疗效果越好,改善就明显.结论荷瘤小鼠经免疫治疗后,其骨髓前体细胞来源DC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李敏;陈成;古涛;周桓;张烽;朱一蓓;於葛华;张学光;顾宗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分析胆囊十二指肠瘘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临床表现为胆道感染7例,肠梗阻3例,两者均有5例.均经手术证实和治疗.术前确诊仅1例.术后均顺利出院.认为应重视术前检查、术中探查及恰当的术式.外科治疗原则是切除胆囊、清除结石、切断瘘管、修补十二指肠瘘口,并根据情况探查胆总管或行胆肠内引流.
作者:李伟;吴浩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SA)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4组, 一组行切除椎板但不损伤脊髓,其他三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术后立即分别腹腔注等体积的生理盐水、SA (5 mg/kg)、甲基强的松龙(MP, 100 mg/kg).于术后2、12、24 h取SCI段标本,采用干湿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分别测定SCI段水、钙含量.结果 SCI区组织水和钙含量均明显增高(P<0.01);应用SA后水和钙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MP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A能明显降低SCI段脊髓水、钙含量,对SCI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作者:郭开今;陈向阳;张志明;唐天驷;杨惠林;袁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后凸成形术疗效评估中骨折椎体高度的测量方法.方法选8套干燥成人胸腰椎标本,按解剖序列拍摄X线侧位片,分别测量T1~ L5标本及X线片上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以椎序为自变量、椎体高度为应变量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探讨压缩骨折椎体原有高度的预测方法.结果 T1~L5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无论是标本测量还是影像学测量,均与椎序分别成直线关系(P=0.0001,r>0.9);各高度影像学测量与解剖学测量值之间一致相关(r>0.9)而不受X线投照中心的影响;压缩椎体骨折前的高度可以按直线方程推出的公式进行推算.结论在同一X线片上选择两个恰当参照椎,可按公式准确求得压缩椎体骨折前的高度,为后凸成形术疗效评估中骨折椎体高度的测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方法.
作者:牛国旗;杨惠林;王根林;金敏敏;姚飞荣;唐天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干预前后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脂联素和炎症因子IL-6水平的变化,以及与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14名正常人(对照组)、24例2型糖尿病非肥胖和16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脂联素、IL-6水平,计算其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予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文迪雅)进行药物干预,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尤其是肥胖组,存在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低脂联素血症,而IL-6水平明显增高(P<0.01),脂联素水平与HOMA-IR、BMI、IL-6、IMT成负相关,而IL-6与HOMA-IR、BMI、IMT成正相关.药物干预后,胰岛素抵抗、脂联素和IL-6水平均有明显改善,特别在肥胖组(P<0.05、P<0.01).结论低脂联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IL-6参与糖尿病特别是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还具有潜在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施毕旻;成兴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