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侠;冯一中;周剑影;郭晓葵;刘玉龙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治疗去势大鼠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12周龄的雌性Wistar大鼠40只,氯氨酮(5 mg/100g)麻醉条件下,其中30只打开腹腔去除双侧卵巢,逐层缝合,另10只予以单纯打开腹腔不切除卵巢.将大鼠分为A组(模型组)、B组(治疗组)、C组(阳性对照组)、D组(假手术组)4组,饲养12周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10 ml/kg)、普伐他汀水溶液(2 mg/kg)、α-D3水溶液(0.05 μg/kg)及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灌胃12周后,处死各组动物,取右胫骨上端做病理切片,通过HE染色对成骨细胞等进行观察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经过12周的普伐他汀水溶液灌胃治疗,明显增加成骨细胞数量(P<0.05),而且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发现有BMP-2的棕色深染,阳性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普伐他汀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机制是通过提高BMP-2的表达来实现的.
作者:王靖;姚啸生;唐天驷;滕红林;叶澄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将78例结肠镜检查者随机分两组:异丙酚组40例静注异丙酚达4级镇静状态后进行结肠镜检查,对照组38例按常规行结肠镜检查.观察两组检查前、中、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检查反应和进镜时间.异丙酚组检查中平均收缩压变化明显(P<0.01),检查后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平均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检查中和检查后无明显变化(P>0.05);异丙酚组检查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异丙酚组疼痛评分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进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结肠镜检查时应用异丙酚静脉镇静安全有效,其反应优于常规检查.
作者:薛振龙;石健;龚雪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分析58例眼肌麻痹患者的病因.结果其病因以动脉瘤多(36.2%,21/58),其次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19.0%,11/58)及痛性眼肌麻痹(115.5%,9/58),其他依次为:颅脑外伤(13.8%,8/58)、颅内炎性疾病(8.6%,5/58)、远隔部位炎症(3.4%,2/58),内直肌损伤(3.4%,2/58).累及的神经以单纯动眼神经多(63.8%,37/58),其次为外展神经(24.1%,14/58),滑车神经较少(3.4%,2/58).认为眼肌麻痹的病因复杂,应仔细分析其临床特点,并作相关检查,以免误诊、漏诊.
作者:夏蔚;沈伟;李龙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应用Orthofix外固定支架治疗16例(18处)中青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随访2~12个月(平均6.3个月),结果优11例12处,良3例4处,可2例2处,仅2例3处出现针道浅表感染,未发现其他并发症.认为外固定支架治疗中青年高能量所致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不仅骨折复位满意,而且固定确实可靠,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刘伯龄;包肇华;杨沛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根据260例脑出血住院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及白细胞计数确定是否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分析与SIRS发生相关的因素.结果260例脑出血患者中,发生SIRS 141例,119例无SIRS.脑出血后SIRS的发生与脑出血的危重程度、病灶部位、出血量及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存在SIRS者的病死率较无SIRS者明显升高.认为脑出血后出现SIRS提示疾病仍在进展,预后较差;除脑出血本身的严重程度外,患者并存的躯体疾病也是激发SIRS的重要因素.
作者:陈应柱;包仕尧;吴冠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患者预防感染应用抗菌药物的状况,抽取2004年第一季度普外科和胸外科手术患者的病历455份,按预先制定的表格逐项填写,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率100%; 80.9%的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1~3种,多为一联、二联用药;手术后感染率不到1%.表明合理用药仍是主流,达到了预防感染的目的.
作者:陈伟民;张全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分析102例颈部肿块的病因.其中先天性肿块3例,占2.94%,易发生于颏下三角和颈肌三角;恶性肿块33例,占32.35%,易发生于颈动脉三角和锁骨上三角;炎性肿块44例,占43.14%,良性新生物性肿块22例,占21.57%,均和部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颈部肿块的发病部位对诊断肿块的性质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邬晓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将84例全麻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Ⅰ组)、硝酸甘油组(Ⅱ组)、亚宁定组(Ⅲ组)和硝酸甘油伍用艾司洛尔组(Ⅳ组)4组,每组各21例,术中以平均动脉压降至基础值的70%为准,连续观察4组患者降压期间手术时间、失血量及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Ⅱ、Ⅲ、Ⅳ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患者心肌耗氧量明显减少(P<0.01);Ⅱ组术中心率明显增加(P<0.01),Ⅲ、Ⅳ组心率无明显变化.提示控制性降压麻醉在鼻内窥镜术中可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亚宁定对普通患者应用较好,硝酸甘油伍用艾司洛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学兰;王琛;谢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不同类型的颌面部骨折进行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对比骨折线显示情况,并与手术中骨折线相对照.结果 MPR能清楚显示各种颌面部骨折,但缺乏立体感;MIP对于线性骨折显示清晰;VR能立体显示表浅骨折的移位情况.结论 MPR、MIP和VR对颌面部骨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3种方法相互补充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
作者:张伟;龚建平;沈钧康;朱建兵;陈光强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比较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组74例、缓解组15例和正常对照组48人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差异,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分型、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3、C4的相关性.结果:RA活动组PLT、PCT比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1),MPV明显比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小(P<0.05).PLT、PCT分别与RF、ESR、CRP、Ig成正相关,MPV和IgA成负相关.提示PLT、PCT及MPV作为RA活动的临床指标,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祁军;顾美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p16、hst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周期的改变与其肿瘤发生、瘤体大小、侵袭性生长方式等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70例垂体腺瘤,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8例垂体腺瘤,FCM技术检测40例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周期.结果垂体腺瘤中较广泛存在p16 mRNA和p16蛋白表达缺失或低下,分别为78.6% (55/70)和84.3%(59/70),两者成高度正相关(P<0.01).p16表达缺失或低下肿瘤的体积为2.21±0.72 cm3,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肿瘤的0.80±0.45 cm3 (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hst表达阳性率为55.6% (10/18),非侵袭性垂体腺瘤hst表达阳性率为13.3% (4/30),有显著性差异(P<0.01).hst表达阳性肿瘤体积为3.68±1.02 cm3,显著大于hst表达阴性肿瘤的体积2.16±1.12 cm3 (P<0.05).细胞增殖周期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DI、PI及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38±0.62、11.35±1.26和4.0±1.96,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17±0.31、7.28±0.80和1.95±1.02 (P<0.05).结论垂体腺瘤组织形态属良性,却存在不同类型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与其瘤体大小、侵袭性生长方式等肿瘤特性相关,并为垂体腺瘤的个体化诊治及预后的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马文雄;惠国桢;吴士良;韦永新;陈桂林;张世明;周岱;杜子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的MRI资料及临床资料,着重研究前列腺癌对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的MRI征象.结果32例中,MRI显示包膜侵犯19例,神经血管束(NVB)侵犯20例;精囊侵犯23例;周围脂肪受侵8例;侵及周边静脉丛10例;侵及闭孔内肌、提肛肌5例;侵及膀胱、后尿道及直肠前壁10例;淋巴结转移21例;骨转移19例.表明MRI是评价前列腺癌对周围组织侵犯及转移的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和分期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魏友平;陆之安;沈钧康;沈纪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月间经B超诊断与病理证实先天性巨输尿管9例,现对其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收集相关病例以资鉴别诊断.
作者:张迎春;方军初;陈明;沈钧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考察ADFC对前路颈椎融合的影响.方法对10只雌性山羊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分为自体髂骨三面皮质骨组和ADFC+自体髂骨组两组,每组5只动物.术后6、10、14、18、24周进行高分辨X线片检查,观察椎间隙高度,植骨块是否滑移、塌陷、是否出现放射学融合;组织切片观察融合情况.结果术后24周时,ADFC+自体髂骨组5只Ⅲ级融合,自体髂骨组2只Ⅱ级融合,3只Ⅲ级融合;ADFC的组织学评分均为4分,表明ADFC+自体髂骨组均实现了骨性融合.结论 ADFC生物相容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可缩短融合时间,增加融合率;在融合阶段,放射学观察表明ADFC维持了其原始高度.
作者:钱邦平;唐天驷;杨惠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26例掌指骨骨折,应用AO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治疗,辅以早期功能锻炼及康复指导.结果术后26例伤口均Ⅰ期愈合,无骨髓炎、钢板外露、断裂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26例骨折完全愈合,按手外科功能评定标准:优16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达92%.表明AO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固定牢固,有利于功能的恢复.
作者:沈国良;陆兴安;林伟;祁强;钱汉根;赵小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介绍2004年1月19日至21日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小儿心脏外科专家组来该院手术演示中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方法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5例,均使用进口膜式氧合器.低预充量550 ml.中度低温中流量4例,深低温低流量1例.全部采用冷晶体心肌保护液.常规超滤3例,常规/改良结合1例,平衡超滤1例.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39~92 min,体外循环时间62~122 min,全部自动复跳.尿量排出满意.转流过程平稳,未出现与体外循环相关的故障和并发症,全部顺利停机,痊愈出院.结论血气管理宜采用α和pH稳态相结合,转流中维持较高的红细胞压积和灌注流量,注重脑保护.常规超滤用细管连接血液浓缩器两端在采药板动静脉插口间进行.
作者:傅惟定;朱德明;陈虹;张蔚;王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β-七叶皂甙钠(SA)对脊髓损伤(SCI)早期过氧化反应和活性氧水平的抑制作用,探讨SA对脊髓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4组,一组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 另三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SCI模型,术后立即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SA 5 mg/kg、甲基强的松龙(MP)100 mg/kg.于术后2、12、24 h取SCI段标本,测定损伤段脊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活性氧水平(ROS).结果 SCI后伤段组织SOD显著减少(P<0.01),MDA和ROS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相比,SA能显著提高伤段脊髓组织SOD水平和抑制MDA产生,显著降低ROS水平.其作用和MP相当.结论 SA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功能,能有效抑制SCI早期受损局部脂质过氧化反应和活性氧水平,对SCI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作者:陈向阳;郭开今;董启榕;张志明;汤押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相关性.方法以30例GDM为GDM组,30名正常孕妇为对照组.两组孕妇于妊娠第31±1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母体血清胰岛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母体血清IGF-Ⅰ和足月分娩时的脐血清IGF-Ⅰ.结果 GDM组与对照组相比,母血IGF-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IRI、脐血IGF-Ⅰ、新生儿体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GDM组的母血IGF-Ⅰ和LnIRI成正相关(r=0.424,P<0.05),脐血IGF-Ⅰ和新生儿体重成正相关(r=0.434,P<0.05).结论 GDM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IR).母血IGF-Ⅰ与GDM的IR存在相关性,脐血IGF-Ⅰ参与了GDM巨大儿的病理生理过程.IGF-Ⅰ可能是通过IR这条途径,使生长激素-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失常,导致GDM的形成.
作者:许咏乐;杨伟文;濮翔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后凸成形术疗效评估中骨折椎体高度的测量方法.方法选8套干燥成人胸腰椎标本,按解剖序列拍摄X线侧位片,分别测量T1~ L5标本及X线片上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以椎序为自变量、椎体高度为应变量进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探讨压缩骨折椎体原有高度的预测方法.结果 T1~L5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无论是标本测量还是影像学测量,均与椎序分别成直线关系(P=0.0001,r>0.9);各高度影像学测量与解剖学测量值之间一致相关(r>0.9)而不受X线投照中心的影响;压缩椎体骨折前的高度可以按直线方程推出的公式进行推算.结论在同一X线片上选择两个恰当参照椎,可按公式准确求得压缩椎体骨折前的高度,为后凸成形术疗效评估中骨折椎体高度的测量提供准确可靠的方法.
作者:牛国旗;杨惠林;王根林;金敏敏;姚飞荣;唐天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椎体间植骨加Z-plate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10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Z-plate和椎体间模拟植骨后加Z-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椎体间植骨加Z-plate固定比单纯Z-plate固定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前路植骨加Z-plate固定可以加强失稳脊柱的稳定性,对损伤脊柱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朱建炜;董启榕;成红兵;王以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