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武;沈钧康;杨晓春;龚建平
分析10例Sturge-Weber综合征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7例行CT扫描,4例行MRI扫描.结果10例均有脑萎缩; 8例有不同程度皮层钙化; 6例出现患侧侧脑室扩大,1例患侧侧脑室变小;8例颅骨板障增厚,2例患侧额窦腔扩大;4例出现深静脉异常;5例增强见脑回样强化.认为正确认识该病的影像学表现,对诊断该病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可武;沈钧康;杨晓春;龚建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银染色法检测34例恶性卵巢肿瘤组织、3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20例因其他良性病变而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分析良、恶性卵巢肿瘤组及正常卵巢组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恶性卵巢肿瘤组、良性卵巢肿瘤组、正常卵巢组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分别为85.29%、16.67%和10.00%.恶性卵巢肿瘤组端粒酶活性较正常卵巢组、良性卵巢肿瘤组显著增高(均P<0.001),良性卵巢肿瘤组与正常卵巢组间端粒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卵巢肿瘤的端粒酶活性有助于良、恶性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早期诊断.
作者:陈碧芳;张淑琴;徐惠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正常T细胞分泌调节活化因子(RANTES)在同种异体大鼠胰腺十二指肠移植模型早期血清中的表达及移植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使用SD大鼠20只作为供体、Wistar大鼠20只作为受体行同种异体胰腺十二指肠移植;Wistar大鼠20只行单纯左肾切除作为对照.于术后12 h、1 d、2 d、3 d分批处死取血清,Elisa法检测RANTES表达的变化,光镜下观察移植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随时间的延长,对照组RANTES无明显变化,实验组RANTES的表达呈逐渐上升趋势,较同期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移植组织中炎症细胞的浸润与RANTES的表达相对应,呈逐渐增多趋势.结论血清RANTES 浓度的变化与急性排斥反应的进程相关,在胰腺十二指肠移植早期的排斥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急性排斥反应诊断及其严重程度的判断有帮助.
作者:陈彦;朱兴国;李德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椎体间植骨加Z-plate内固定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新鲜成人胸腰椎标本(T12-S1)10具,制成前、中柱损伤模型,分别以Z-plate和椎体间模拟植骨后加Z-plate固定,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椎体间植骨加Z-plate固定比单纯Z-plate固定脊柱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前路植骨加Z-plate固定可以加强失稳脊柱的稳定性,对损伤脊柱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朱建炜;董启榕;成红兵;王以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将78例结肠镜检查者随机分两组:异丙酚组40例静注异丙酚达4级镇静状态后进行结肠镜检查,对照组38例按常规行结肠镜检查.观察两组检查前、中、后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检查反应和进镜时间.异丙酚组检查中平均收缩压变化明显(P<0.01),检查后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平均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检查中和检查后无明显变化(P>0.05);异丙酚组检查反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异丙酚组疼痛评分平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进镜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结肠镜检查时应用异丙酚静脉镇静安全有效,其反应优于常规检查.
作者:薛振龙;石健;龚雪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将96例经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根据出血2周后有无脑积水分为脑积水组(11例)和非脑积水组(85例),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动脉瘤位置、出血破入脑室、急性脑积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脑积水组和非脑积水组在年龄、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多次出血、出血破入脑室、急性脑积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动脉瘤性SAH后慢性脑积水的形成有较明确的影响因素,熟悉这些因素,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
作者:陈泽军;周岱;贺震民;吴旻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初步研究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在人椎间盘的蛋白质组特性研究中的价值和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疾病寻找有效途径.方法取人的正常椎间盘组织(包括纤维环和髓核),针对细胞外基质分子蛋白进行蛋白萃取,通过氯化铯梯度离心去除蛋白多糖,通过固相pH梯度(IPG)等电聚焦和梯度聚丙烯酰胺双向电泳分别分离纤维环和髓核的蛋白质,分析电泳图像,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仪对蛋白质点进行分析鉴定. 结果双向电泳显示,纤维环和髓核的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无明显差异,纤维环和髓核中的小分子蛋白在pH 3~10、分子量16~250 kd范围内能被很好地分离.对各蛋白质点行质谱仪鉴定,分别确定了其中相同的19种蛋白质.结论双向电泳可有效地分离椎间盘组织中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通过质谱仪鉴定可以确定其组成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椎间盘软骨细胞外基质小分子蛋白的功能及在椎间盘病变中的改变和所起的作用打下基础.
作者:冯皓宇;郝跃峰;关海山;李承罡;唐天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随访髋臼后壁骨折80例,采用Matta改良方法对临床结果和X线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术后1年以后临床结果优55例, 良6例,一般10例,差9例;X线片优46例,良11例,一般12例,差11例.表明髋臼后壁骨折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较好疗效.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脱位复位的时间、关节退变、关节面嵌压骨折或伴软骨缺损.
作者:赵德富;孙俊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COX-2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生存素(Survivin)表达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43例鼻咽癌组织中COX-2和 Survivin的表达.结果 COX-2和Survivin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1%(33/43)和76.7%(32/43),COX-2在Ⅳ期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14/14),并与Survivin的表达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 COX-2的过度表达在鼻咽癌的发生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抑制细胞的凋亡过程密切相关.
作者:周乐源;周菊英;吴玉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回顾分析4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现,再手术的常见原因有相同间隙和不同间隙椎间盘突出复发、腰椎管(侧隐窝)狭窄未能彻底减压、继发性腰椎不稳等.认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前,必须明确诊断、精确定位,并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再手术的目的是解除症状、恢复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
作者:范志海;沈忆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比较类风湿关节炎(RA)活动组74例、缓解组15例和正常对照组48人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差异,分析血小板参数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分型、免疫球蛋白(Ig)和补体C3、C4的相关性.结果:RA活动组PLT、PCT比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1),MPV明显比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小(P<0.05).PLT、PCT分别与RF、ESR、CRP、Ig成正相关,MPV和IgA成负相关.提示PLT、PCT及MPV作为RA活动的临床指标,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祁军;顾美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中p16、hst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周期的改变与其肿瘤发生、瘤体大小、侵袭性生长方式等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RT-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70例垂体腺瘤,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8例垂体腺瘤,FCM技术检测40例垂体腺瘤细胞增殖周期.结果垂体腺瘤中较广泛存在p16 mRNA和p16蛋白表达缺失或低下,分别为78.6% (55/70)和84.3%(59/70),两者成高度正相关(P<0.01).p16表达缺失或低下肿瘤的体积为2.21±0.72 cm3,明显高于阳性表达肿瘤的0.80±0.45 cm3 (P<0.01).侵袭性垂体腺瘤hst表达阳性率为55.6% (10/18),非侵袭性垂体腺瘤hst表达阳性率为13.3% (4/30),有显著性差异(P<0.01).hst表达阳性肿瘤体积为3.68±1.02 cm3,显著大于hst表达阴性肿瘤的体积2.16±1.12 cm3 (P<0.05).细胞增殖周期分析,侵袭性垂体腺瘤DI、PI及S期细胞比例分别为1.38±0.62、11.35±1.26和4.0±1.96,显著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1.17±0.31、7.28±0.80和1.95±1.02 (P<0.05).结论垂体腺瘤组织形态属良性,却存在不同类型的生物学特性.这些生物学特性的改变与其瘤体大小、侵袭性生长方式等肿瘤特性相关,并为垂体腺瘤的个体化诊治及预后的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马文雄;惠国桢;吴士良;韦永新;陈桂林;张世明;周岱;杜子威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近四年两所医院116例确诊急性肺栓塞(PE)病例进行总结.前二年对疑诊病例用肺动脉造影(PA)作为主要诊断手段;后二年对疑诊病例采用临床评价结合血清D-二聚体测定及螺旋CT肺动脉造影新诊断策略,所有病例随访1个月.结果:前二年22例疑诊病确诊PE14例;后二年346例疑诊病例确诊PE102例,应用新诊断策略后确诊病例明显增多.随访1个月未见新发病例.提示临床评价结合血清D-二聚体测定及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能是诊断PE的较好策略.
作者:侍巍;刘化;陆文彬;郑宏;张山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比较全椎板切除和开窗式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对105例手术患者进行了10年以上的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关于下腰痛的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平均恢复率为70%,术后复发16例,复发率15%.随访时,开窗组症状得分明显高于椎板切除组(P<0.05),体征得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全椎板切除和开窗式髓核摘除术均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开窗术式具有对脊柱骨性结构稳定性影响小,术后硬膜囊及神经根与后方瘢痕组织粘连机会少的优点而优于椎板切除术式,是值得肯定的一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姚啸生;唐天驷;李洪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人胎盘脐带血管内皮细胞(ECs)、平滑肌细胞(SMCs)模型,研究ECs调节的细胞培养液对SMCs增殖和胶原Ⅰ产物的影响、环孢霉素A(CyA)对未受刺激的SMCs增殖和胶原Ⅰ产物的作用、 CyA对在ECs调节的细胞培养液刺激下SMCs增殖和胶原Ⅰ产物的作用.方法参照Valerie Marin等的方法,从人胎盘脐带静脉培养ECs;参照Nicole Endlich等的方法,从人脐带动脉培养SMCs;用无血浆DMEM细胞培养液制备含或不含CyA (0、50、100、300、500 、1000 ng/ml)的ECs调节的细胞培养液;用细胞与3H-胸腺嘧啶结合闪烁记数法测定SMCs的增殖;用固相载体酶联免疫法测定SMCs释放到培养液中的可溶性胶原Ⅰ浓度.结果以对照组为基数比较,ECs调节的培养液(无CyA)使SMCs增殖增加到(170.6±13.7)%(P<0.01),胶原Ⅰ浓度增加到(128.0±7.7)% (P<0.01);CyA仅在500 、1000 ng/ml时对非刺激下SMCs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所有浓度的CyA都显著降低胶原I产物的含量, 多降低(24.7±7.6)%;无论是在ECs调节的培养液制备过程中加入CyA作用于ECs,还是在ECs调节的培养液制备后将CyA加入到细胞培养液,CyA都显著地抑制SMCs增殖及胶原I浓度.结论 CyA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人血管SMCs增殖,同时较好地抑制血管SMCs的胶原I产生.
作者:肖跃飞;章友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清CA125的水平及其产生的原因.方法 CA125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标记免疫法(CLIA).共测定了肾病综合征患者27例(分为两组:一组为伴有浆膜腔积液14例,另一组为不伴有浆膜腔积液13例)、正常对照组20人.结果伴有浆膜腔积液组血清CA125水平显著高于不伴有浆膜腔积液组及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伴有浆膜腔积液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血清CA125会升高,其原因可能与肾病综合征并发的胸、腹水等有关.
作者:周玲;柴华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4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过程中42例出现MODS,发生率为10.29%.其中死亡29例,病死率为69.05%.颅脑损伤后出现MODS的机制有脑组织严重损伤、全身低灌注状态、低氧血症及严重感染等.认为及时有效地缓解颅内高压、恢复脑灌注压和脑干功能是治疗的关键,合理治疗肺部并发症是控制MODS的重要环节.
作者:杨鉴;毛振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免疫治疗后荷瘤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体外激发T细胞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的功能.方法采用腹腔注射激发型4-1BB抗体联合DC主动免疫治疗荷瘤小鼠.3H-TdR掺入试验检测免疫治疗后荷瘤小鼠骨髓来源DC体外激发T细胞增殖的能力,ELISA法检测DC刺激T细胞分泌IL-2、IFN-γ及IL-10的水平.结果荷瘤小鼠骨髓前体细胞产生的DC激发T细胞增殖及分泌IL-2、IFN-γ的能力下降,但经过免疫治疗后,这类DC激发T细胞增殖及分泌IL-2、IFN-γ的能力均得到改善,而且免疫治疗效果越好,改善就明显.结论荷瘤小鼠经免疫治疗后,其骨髓前体细胞来源DC的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作者:李敏;陈成;古涛;周桓;张烽;朱一蓓;於葛华;张学光;顾宗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0例对照组及71例高血压病患者血浆胰岛素原(PI)及真胰岛素(TI) 及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水平.结果高血压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I、PI/ TI 和IRI 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 而TI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I 浓度增高,存在早期的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
作者:葛正中;杨向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干预前后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的脂联素和炎症因子IL-6水平的变化,以及与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14名正常人(对照组)、24例2型糖尿病非肥胖和16例肥胖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脂联素、IL-6水平,计算其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予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文迪雅)进行药物干预,并对部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尿病组尤其是肥胖组,存在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低脂联素血症,而IL-6水平明显增高(P<0.01),脂联素水平与HOMA-IR、BMI、IL-6、IMT成负相关,而IL-6与HOMA-IR、BMI、IMT成正相关.药物干预后,胰岛素抵抗、脂联素和IL-6水平均有明显改善,特别在肥胖组(P<0.05、P<0.01).结论低脂联素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IL-6参与糖尿病特别是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还具有潜在的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施毕旻;成兴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