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久艳
我们从2000年开始对小儿上肢肘部以下手术50例应用臂丛(腋路一针法)麻醉辅以丙泊酚镇静,结果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丙泊酚镇静良好,术后苏醒快.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金枝;高军;高元丽;高丽;董希玮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分析77例胰腺癌患者,其中男女之比为2.1:1,平均年龄62.6岁, 症状出现至确诊平均病程2.9个月.31例患者在确诊前曾按其他疾病治疗.入院时主要症状为上腹部疼痛,仅1例为健康体检时发现.B超检查阳性率为50.0%,CT平扫+增强扫描准确率达93.8%.74.0%的胰腺癌患者CA199升高,CA125在3例CA199正常者升高.93.5%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属于Ⅲ~Ⅳ期.在Ⅳ期患者中,64.3%先发现转移灶,进一步检查才找到原发病灶.提示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将胰腺癌误当做其他疾病治疗是造成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于晚期的主要原因.仔细分析中年以上患者的主诉,提高胰腺癌的诊断警惕性,及时选择相关的影像学和肿瘤血清学指标检测及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是提高胰腺癌诊断率的重要途径.
作者:呼闯营;戴晓波;唐文;王少峰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再分化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26例,口服ATRA 20 mg/次,每日3次,持续治疗5周以上,观察治疗前后DTC复发灶或转移灶的动态摄碘变化及血清Tg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10例(38.5%)表现为ATRA诱导后病灶131I摄取明显增高,T/N>1.3,为治疗有效组;5例(19.2%)表现为ATRA诱导后病灶131I摄取轻度增高,11例(42.3%)表现为ATRA诱导后病灶无131I摄取,后两者T/N<1.3,归为治疗无效组.治疗有效组的中位Tg值(379~1058 ng/ml)较治疗无效组(168~627 ng/ml)高,但两组治疗前后Tg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应用ATRA治疗可以部分提高DTC的摄碘能力,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辐射剂量,使原来不摄碘的DTC得到治疗.131I全身显像与Tg测定是DTC患者随访中应用多的,也是决定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的主要的检查手段.ATRA治疗失分化的DTC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桑士标;包建东;王栋梁;姜继伟;赵震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采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器牵引上颌骨向前移动,矫治25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结果 所有患儿前牙反(牙合)解除,磨牙关系中性,面形得到明显改善.疗程5~9个月,平均7.6个月.颌骨矢状方向A点明显前移,SNA角增大,ANB角增大,上颌骨明显前移,上颌骨长度增加.下颌稍有顺时针旋转.提示上颌前方牵引是矫治儿童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先军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我院应用经皮内窥镜钬激光椎间盘汽化切除(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2例,现将其康复指导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吕文儿;蒋爱敏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对国产皮下埋植剂使用4年的1000例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其1、2、3、4年的累积续用率分别为93.9%、90.8%、86.7%和83.5%,4年累积妊娠率为0.2%,主要副反应和终止使用的原因为月经紊乱.表明该埋植剂具有长效、高效、安全、简便、易接受等特点,积极改善月经紊乱将更有利于该埋植剂的使用.
作者:傅伟勤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我们应用康宁克通A(美国产,40 mg/ml)局部注射治疗20例瘢痕疙瘩,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恒;葛汝娣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选择经肾活检证实为原发性IgA肾病、尿蛋白≥1.0 g/d、有肾功能减退但血肌酐<355 μmol/ L的病例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来氟米特联合强的松;对照组单用强的松口服.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24 h尿蛋白、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肾小球滤过率、血浆白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治疗6个月时,两组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但治疗组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2)治疗组血肌酐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肾小球滤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对照组血肌酐水平、肾小球滤过率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善(P>0.05);(3)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完全缓解率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来氟米特联合强的松对慢性进展性IgA肾病降低蛋白尿、改善肾功能的疗效优于单用强的松口服疗法,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耐受性好.
作者:王凉;孙铸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蛇床子素对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去卵巢大鼠和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用比色法分别测定连续给予蛇床子素5~20 mg/kg 12周和20 d后的血脂水平.结果 在去卵巢大鼠模型上,蛇床子素10 mg/kg和20 mg/kg,可使血清TG和LDL-C/HDL-C比值明显降低,但对血清LDL-C仅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在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上,蛇床子素5~20 mg/kg可明显抑制高脂引发的血清TC和TG的升高,而且对血清LDL-C和LDL-C/HDL-C 比值的降低作用具有剂量依赖趋势.结论 蛇床子素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尤其对高脂血症大鼠的作用更为明显.
作者:宋芳;谢涛;鲍君杰;谢梅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B细胞淋巴瘤Fab噬菌体抗体库.方法 从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中提取总RNA,RT-PCR扩增免疫球蛋白轻链κ基因及重链Fd片段,然后经酶切、纯化、连接等步骤将轻链κ基因和重链Fd片段依次克隆入噬菌体载体pComb3H-SS中,并电转化大肠杆菌XL1-Blue.结果 构建了抗人B细胞淋巴瘤Fab噬菌体抗体库,轻链κ基因、重链Fd片段与载体的重组率分别为100%和78%,库容量为2.18×107.结论 成功构建了抗人B细胞淋巴瘤Fab噬菌体抗体库,方便进一步筛选抗人B细胞淋巴瘤抗体.
作者:申咏梅;杨晓春;董宁征;谢小芳;白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采用双线双报制度,对常州市2001年至2004年间每年围产儿的死亡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探讨围产儿死亡率变化趋势及死亡原因,为进一步减少围产儿死亡提供对策.结果:4年来常州市围产儿死亡率依次为9.26‰、6.50‰、4.25‰、5.37‰,总体呈下降趋势,前三位死因分别为畸形、脐带因素及早产低体重儿,其中畸形是历年来围产儿死亡的首要原因.提示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采取三级干预措施,降低围产期畸形儿的发生率,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并发症,同时加强产前诊断和产时监护.
作者:江华;陈丽;钱琴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在体外常氧条件下,LPS的刺激是否影响巨噬细胞HIF-1α的表达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Balb/c小鼠的腹腔巨噬细胞并分组进行体外培养,刺激组给予LPS、对照组给予PBS并作用10 h后,采用RT-PCR法检测HIF-1α、VEGF基因的表达水平,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LPS刺激组HIF-1α基因表达无明显改变,但HIF-1α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且VEGF基因表达上调(均P<0.01).结论 常氧条件下,LPS刺激下的巨噬细胞可以在转录后水平上调HIF-1α蛋白的表达,并可通过上调靶基因VEGF的表达参与急性炎症反应.
作者:程羽青;谢可鸣;谢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前栓塞对巨大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作用.方法 14例经CT、MR诊断的直径在6~11 cm的巨大脑膜瘤患者,术前在局麻下行DSA检查证实为富血管脑膜瘤,明确供血动脉后经微导管行供血动脉明胶海绵栓塞,栓塞3~7 d均行手术切除.结果 微导管均达到脑膜瘤供血动脉,注入适量的明胶海绵粉末后,9例完全栓塞,肿瘤和肿瘤染色完全消失;5例肿瘤染色大部分消失.14例栓塞后均顺利实施肿瘤手术切除,与既往未栓塞病例比较,行术前栓塞的病例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视野清晰,容易分块切除,手术时间缩短.14例均未出现手术并发症.结论 术前栓塞巨大脑膜瘤使肿瘤切除更为容易,术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能提高手术安全性,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作者:王宏盛;陈华群;董丛松;李文会;戴真煜;陈国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p63在尖锐湿疣(CA)中的表达及其在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CA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及10例正常包皮中p63的表达;分析其与年龄、部位、性别间的关系.结果 (1)p63表达于胞核,在CA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染色强度从基底层到颗粒层呈逐渐减弱的趋势;正常组织中主要表达于基底层,棘层和颗粒层较少表达或缺如.50例CA组织中p63阳性表达45例,10例正常对照组中8例阳性.CA标本中的p63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p63的表达值与发病部位成正相关(肛周的表达明显高于生殖器部位,P<0.05),与年龄、性别无关 (均P>0.05).结论 p63在CA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其在CA的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孙澜;陆建云;华纲;陆正中;赵彬彬;冯一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患者,40岁.8年前因流行性出血热在我院治疗,后因经济拮据未愈出院.出院后未继续积极治疗,出院约3周左右逐渐出现头晕、乏力、虚脱甚至休克症状,反复发作,静滴葡萄糖液后症状可逐渐缓解.
作者:刘鸿滨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MMP-3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性,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0例翼状胬肉组织和10例正常结膜组织中MMP-3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翼状胬肉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MMP-3在10例正常结膜组织中未见阳性表达,50例翼状胬肉组织中阳性~强阳性表达39例,阳性率78%,与正常结膜组织间有显著差异(P<0.01).MMP-3在翼状胬肉组织的进展期、静止期和复发性组织的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不同职业患者的MMP-3表达有明显差异,其中户外工作者MMP-3的表达高于户内工作者(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组的MMP-3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MP-3在翼状胬肉中表达的程度与其临床分期及患者的职业类型有关,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著相关性.MMP-3活性表达升高可能与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姚静艳;陆培荣;李龙标;冯一中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抑制素-激活素-卵泡抑素系统(INH-ACT-FS)与卵巢储备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为研究组,同时选取年龄、体重指数、不孕年限相仿的单纯输卵管因素性不孕患者17例作为对照组.ELISA法检测对照组月经第3天血清INHB、ACTA、FS水平;同法测定研究组服用克罗米芬(CC)前后(月经第3、10天)血清中INHB、ACTA、FS的水平,并用B超跟踪监测排卵情况,根据有无排卵再将研究组分成卵巢储备功能良好组及不良组,分析比较各激素水平与卵巢功能的关联性.结果 ⑴研究组第3天INHB(d3INHB)和FS(d3FS)均高于对照组(180.2±89.5 pg/ml较128±47 pg/ml;1010±475.44 pg/ml较684±434 pg/ml),而d3ACTA低于对照组(2561±605 pg/ml较2973±360 pg/ml )(均P<0.05).⑵研究组中卵巢储备功能良好组,其d3INHB 、d10INHB显著高于卵巢储备功能不良组(195.41±94.09 pg/ml较119.11±49.83 pg/ml,P<0.05)(351.91±155.99 pg/ml较148.38±91.53 pg/ml,P<0.001),而前者的d3ACTA和d10LH均明显低于后者(1950.95±1778.16 pg/ml较3968.75±2288.53 pg/ml,P<0.05)(8.92±3.16 mIU/ml较11.83±3.73 mIU/ml,P<0.05).结论 INH-ACT-FS系统的功能失调参与了排卵障碍性不孕的发生,该系统的功能状态也直接反应了卵巢的储备功能;卵巢储备功能良好的患者,服用CC后可改善INH-ACT-FS的调节功能,从而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
作者:周卫琴;沈宗姬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设计并临床验证乳腺癌腋窝及锁骨下逆行淋巴结清扫法的临床可行性;同时探索保乳手术的实施策略.方法 对78例女性乳腺癌住院患者(42例施行保乳手术,36例施行改良根治术)采用逆行腋窝及锁骨下淋巴结清扫法进行引流区域的淋巴结清扫.结果 78例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随访3~29个月,未见1例复发和转移,也未发现上肢疼痛、肿胀等并发症.结论 逆行腋淋巴结清扫法,对各组淋巴结显露清晰,能全面掌握区域淋巴结状况,操作简便易行,适用于各种保留胸肌或保乳的乳腺癌手术.
作者:何山;张志德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血浆中脑钠肽(BNP)浓度对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Ⅰ~Ⅳ级,均检测BNP,同时收集Ⅲ级、Ⅳ级患者30 d内死亡者及存活者例数.结果 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各级患者BNP逐渐升高(P<0.001);且在Ⅲ级、Ⅳ级患者中,30 d内死亡者相对于存活者BNP值更低(P<0.001).结论 BNP对心力衰竭的危险程度及终末期心衰短期预后具有重要的评估价值.
作者:陈炼;朱伟达;楼丽娜;沈菁原;倪琦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肺炎衣原体(CP-Ig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L-6水平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105例患者接受PCI治疗,术后观察7~10 d,记录术中及围手术期内有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经PCI术的患者术后服用他汀类药物(3~6个月)及阿司匹林治疗,随访6个月,记录6个月内有无心血管事件发生.ELISA法测定入选对象手术当天的血清CP-IgA、hsCRP及IL-6的水平,比较它们与PCI围手术期、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围手术期高危组患者血清hsCRP及IL-6水平明显高于低危组患者(均P<0.01).术后6个月预后良好组患者血清CP-IgA水平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患者(P<0.01).结论 术前血清hsCRP、IL-6水平可能与围手术期的预后相关;而术前血清CP-IgA水平可能与术后6个月的预后相关.
作者:张强;洪小苏;贾国良;郭文怡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