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12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

徐峰坡;法逸华;吴星红;吴翼伟;苏成海;徐辉

关键词:肿瘤标志物, 蛋白芯片, 胰腺癌
摘要:目的研究C-12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在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C-12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37例胰腺癌患者血清中12项肿瘤标志物:AFP、CEA、NSE、CA125、CA153、CA242、CA199、PSA、f-PSA、FER、β-HCG 及HGH.结果标志物阳性率由高至低顺序为CA199(48.7%),CA125(43.2%),FER(43.2%),CA242(40.5%),CEA(35.1%),CA153(29.7%),β-HCG(27.0%),AFP(21.6%),NSE(16.2%),PSA(13.5%),f-PSA(8.1%)及HGH(5.4%).胰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CA199、NSE、CEA、CA242、CA125五项指标与正常人和良性病变有显著差异(P<0.05).五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4.9%,明显较单项检测阳性率高.结论蛋白芯片检测中,CA199、NSE、CEA、CA242、CA125五项指标对胰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 结果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②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高于颈总动脉内中膜正常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1).结论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作者:于小红;瞿玲慊;钮红音;姜敏辉;刘毅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40例临床分析

    采用Seldinger改良法经股动脉穿刺行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患者1~4个疗程后手术.根据腹水情况及肿块大小,按完全有效(CR)、部分有效(PR)、稳定(S)、恶化(P)标准进行比较.探讨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经髂内动脉介入治疗的40例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32例获得再次手术的机会,再次手术时术中见大部分瘤体明显缩小,粘连程度明显好转,腹水有不同程度消退.完全有效6例,部分有效26例,稳定6例,无效(恶化)2例.提示介入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可有效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的切除率、减少肿瘤的局部复发率,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是妇科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朱挺;张胜男;蒋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27例慢性窦道的手术治疗

    对1990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收治的27例难治性慢性窦道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难治性慢性窦道的治疗方法.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后8~25 d均临床痊愈,治愈率100%.提示:术前控制感染,术中彻底切除窦道壁纤维瘢痕组织、线结等异物及坏死组织,术后通畅引流是治疗难治性慢性窦道的关键.

    作者:庞利群;钱海鑫;房平承;陈方;金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硝酸甘油复合盐酸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麻醉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将控制性降压麻醉应用于鼻内窥镜手术,观察并比较降压组与非降压组术中血液动力学改变、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探讨硝酸甘油复合盐酸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麻醉在鼻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结果: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但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控制性降压麻醉用于鼻内窥镜手术有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术中出血的优点.

    作者:陈为国;史传岗;王进;单玉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家庭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疗效影响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训练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疗效影响.方法对首次来院就诊前320例患儿在家的康复训练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对来院就诊后62例患儿仍坚持在家的康复训练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来院就诊前未进行家庭康复的总有效率为22%,来院就诊前自行家庭康复的总有效率为48.5%,与来院就诊后仍坚持在家康复训练的总有效率80.6%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掌握正确规范训练方法的家庭康复训练是一种简单而又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顾琴;王浙东;李岩;汤继宏;金建华;胡斯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其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

    对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GB),根据CRP水平分为正常组(CRP<5mg/L)和升高组(CRP>5mg/L),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血红蛋白、营养状况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34例中21例(占61.8%)CRP升高,13例(38.2%)正常,CRP增高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低于正常,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血CRP与血红蛋白、白蛋白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7.7(P<0.01),-7.71(P<0.05).提示微炎症反应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较为常见,C反应蛋白可作为慢性炎症反应状态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可以用来评价血液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可作为间接判断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沙正容;沈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20例报告

    自鼻内窥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国内开展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报道较多,现将手术均获成功的20例报道如下.

    作者:钱芝卫;秦照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血栓前体蛋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预后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栓前体蛋白(TpP)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作用.方法 110例住院UA患者入院时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血清TpP水平,出院后分别随访6个月,观察TpP水平各等级间患者发生阳性心脏事件数.结果有100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总共17例患者发生心脏事件,三组不同等级TpP水平的心脏事件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TpP水平的增高,心脏事件阳性率逐渐增加.结论 UA患者的近期预后与TpP水平有关,且随着TpP水平的增高,其危险度相应增加.

    作者:沈雁波;俞燕;唐建中;袁鼎山;蔡丹磊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蓝斑H1受体作用参与脑室注射组胺对颈动脉窦反射的重调定

    目的研究蓝斑(LC)H1受体是否参与调制中枢外源性组胺(HA)对颈动脉窦反射(CBR)的重调定.方法孤离麻醉SD大鼠的双侧颈动脉窦区,将不同窦内压(ISP)与其对应的平均动脉压(MAP)值进行Logistic五参数曲线拟合,求得ISP-MAP关系曲线及其特征参数,观察脑室注射(icv)HA以及预先在LC微量注射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氯苯吡胺(CHL)对CBR的影响.结果 icv HA (100 ng) 导致ISP-MAP关系曲线明显上移(P<0.05),反射参数中阈压、饱和压和大增益时的窦内压值增大(P<0.05),MAP反射变动范围及反射大增益减小(P<0.05);预先向LC内微量注射CHL(0.5 μg/μl),可明显减弱HA的上述效应;单独向LC内注射相同剂量的CHL对CBR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脑室给HA使CBR产生快速重调定,反射敏感性下降;LC的H1受体作用参与icv HA对CBR的抑制性重调定,下丘脑-LC的HA能通路可能是中枢HA调节CBR的下行通路之一.

    作者:王国卿;孙万平;邹容;李金华;周希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清甲状腺素变化的意义

    运用放射免疫法测40例病史超过2年的CHF患者(心衰组)和同期住院25例非CHF的慢性心血管病患者(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素水平,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心衰组治疗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心衰组T3趋于正常.CHF患者有继发甲状腺激素代谢异常,其血清T3水平可作为心力衰竭病情变化的指标.

    作者:罗文浩;丁宇栋;鲍逸民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

    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胆结石症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门静脉高压合并胆囊结石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在行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同时一期切除胆囊结石15例,治愈14例,围手术期死亡l例,另2例患者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分别于3、6个月后二期行胆囊切除术,无一例死亡.提示胆石症和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同时进行不会明显增加感染的发生率,可减少二次手术机会,但增加了术中大出血的危险性.故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肝硬化程度,肝门部血管扩张的程度,胆囊炎症的程度等进行选择.预防出血的关键是术前纠正凝血机制,术中减少不必要的探查,必要时行胆囊部分切除术,术后加强保肝及防治并发症.

    作者:陆亮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白细胞介素8在兔缺血再灌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兔缺血再灌注脊髓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IL-8)趋化诱导中性粒细胞(PMNL)的作用.方法分非抗IL-8抗体组和抗IL-8抗体组,采用免疫组化和组织病理学方法,观察抗IL-8抗体使用前后再灌注脊髓组织中IL-8的表达及PMNL浸润情况.结果再灌注12 h,脊髓组织中IL-8呈强阳性表达并可见大量PMNL浸润,使用抗IL-8抗体后,组织中IL-8被清除,PMNL浸润明显减少.结论缺血再灌注脊髓损伤中,IL-8可强烈地趋化诱导PMNL在组织中的浸润,其在炎症反应引起的继发性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张洪涛;杨惠林;刘继明;曲静;张学光;唐天驷;杨同其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舒肝宁注射液中细菌内毒素的检查

    按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收载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计算舒肝宁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通过干扰试验确定其大无干扰浓度.建立舒肝宁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结果:舒肝宁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限值为15 EU·mg-1,大无干扰稀释倍数为60倍.提示可以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替代家兔热原法来控制舒肝宁注射液的质量.

    作者:钱惠芬;陶仲良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榄香烯体外诱导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榄香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荧光显微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术(FCM)、DNA电泳方法观察榄香烯对HL-60白血病细胞株的促凋亡作用,并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和采用RT-PCR、FCM检测bcl-2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榄香烯在体外诱导HL-60细胞凋亡,呈细胞凋亡典型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可见凋亡小体和梯形条带,并具有时间剂量依赖性,凋亡率高达51.8%,在凋亡过程中细胞阻滞于S期,并检测到bcl-2基因表达下调.结论榄香烯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bcl-2基因表达下调有关.

    作者:赵小瑜;杨吉成;盛伟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白细胞介素-1β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永久局灶性脑缺血后皮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的表达变化规律及其机制.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大鼠大脑中动脉(MCA)线栓闭塞后不同时相MCA供血区皮质及对侧皮质IL-1β基因的表达,同时用ELISA法测定相同时相IL-1β蛋白的含量.结果缺血侧IL-1βmRAN在各缺血时间点皆有表达,缺血1 h即有明显表达(0.34±0.05),此后表达逐渐增强,缺血24 h达高峰,密度比值为1.23±0.15.对应时相IL-1β值(pg/g),缺血3 h明显提高(384.1±57.7),缺血48 h达高峰(802.3±61.7),缺血5 d仍在高水平(753.9±46.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时IL-1βmRNA表达一过性增高,IL-1β蛋白量平行延后增高,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IL-1β参与脑缺血损害不仅仅局限于急性期.

    作者:王文华;卞杰勇;王中;张世明;周岱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胃癌细胞系中端粒酶活性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检测胃癌细胞系中端粒酶RNA干涉后是否改变其他基因的表达.方法根据RNA干涉原理,针对端粒酶基因序列设计了抑制端粒酶表达的核苷酸序列,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中;并以脂质体转入到胃癌细胞系的MGC80-3和BGC-823细胞中,以空质粒为对照,48 h后收集细胞的总RNA,逆转录成cDNA后,通过荧光差异显示法检测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胃癌细胞BGC-823细胞和MGC80-3细胞中一些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降.结论荧光差异显示法能比较系统地检测与端粒酶活性相关的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与端粒酶之间的表达调控方式及其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打下了基础.

    作者:张尤历;严丽荣;王文兵;魏金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喘乐宁、异丙托品、普米克氧喷雾化吸入治疗轻、中度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本文将喘乐宁、异丙托品、普米克用氧气作动力进行雾化吸入治疗轻、中度婴幼儿哮喘急性发作40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项怡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探讨及预防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TVP)术后常见并发症的产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有症状的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2 028例,均行TVP治疗,其中1 735例获术后随访6月以上.结果术后发生尿道狭窄者52例,急性尿潴留47例,尿路感染64例,附睾炎5例,继发性出血36例,暂时性尿失禁8例,腺体残留3例.结论术中器械损伤是引起尿道狭窄的主要原因;术后尿路感染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术前控制尿路感染、术中仔细操作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光天;单玉喜;崔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21例分析

    目的探讨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和高嗜酸性细胞增多综合症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嗜酸性细胞异常增多性皮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以皮肤、血液甚至骨髓嗜酸性细胞浸润为特征并伴有部分器官损害的病例.结果这些病例是具有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HED),部分病例有非典型的器官损害但不能确诊为高嗜酸性细胞增多综合症(HES)的器官浸润的一组疾病.结论这些伴有器官损害的HED可能是HES.建议对HED早期进行基因分析将有助于这些病例的治疗.

    作者:冯雪梅;王宝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 CTGF反义寡核苷酸对肾小管上皮细胞胶原Ⅲ分泌的影响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反义寡核苷酸对TGF-β1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胶原Ⅲ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方法将CTGF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刺激48 h后,用RT-PCR、ELISA法观察CTGF和胶原Ⅲ的表达.结果 TGF-β1能够诱导NRK52E细胞表达CTGF并进而促进胶原Ⅲ的分泌,CTGF反义寡核苷酸导入细胞后可以大部分取消TGF-β1的作用,而对照组的寡核苷酸没有此作用.结论 CTGF反义寡核苷酸能够特异地抑制CTGF的表达,进而阻止细胞外基质的生成,这可能是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沙文刚;樊均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