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爱军;谢刚
沐舒坦作为粘痰溶解剂,国内目前临床常用方法为30~45mg,每日2次静脉注射或滴注.疗效已得到公认.国外研究表明沐舒坦有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成和抗氧自由基的作用.有推荐大剂量(每日1g静滴)治疗呼吸衰竭和ARDS的报道.我科尝试将其用于慢性呼衰急性加重的病员治疗,现总结体会如下.
作者:陈如华;蒋超旦;马秀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牙本质过敏系口腔常见病之一.由于牙体组织受到磨损、酸蚀、外伤、楔状缺损、牙周萎缩、口腔修复时的牙体制备等因素的影响,而致牙本质或牙颈部暴露,暴露的部位受到外界温度的、化学的、机械的刺激时,便会产生一种酸痛的感觉,临床常用的脱敏方法众多,效果不是很好.近年来,笔者应用2.5%戍二醛醇液治疗牙本质过敏患者295例1286只牙齿,效果满意.
作者:赵后全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经多年临床应用,一些普通制剂因疗效显著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药品.为了了解制剂在使用期(3个月)内的卫生学及含量变化,监测制剂的质量,选择了常用的5种内服制剂,按<中国医院制剂规范>中的药品卫生检验方法和药品卫生标准,对儿咳合剂,3%氯棕合剂,胃蛋白酶合剂,蛇胆竹沥合剂,复方鸡金合剂做了细菌、霉菌和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验,并每隔半个月进行常规的含量测定,历时3个月.为进一步探讨我院普通制剂质量和保证质量体系状况,更准确地确定制剂的使用期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黄文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表达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病理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①与正常人相比,SLE患者CD3+、CD4+ T细胞亚群显著减少,CD4/CD8比例失调,双标记CD4+CD28+、CD8+CD28+T细胞亦显著减少;②患者共刺激分子CD28表达显著降低,4-lBB分子表达显著增高;③患者T细胞CD4/CD8与抗核抗体呈负相关,共刺激分子4-lBB与抗核抗体、尿蛋白呈正相关,而与CD4+CD28+T细胞亚群呈负相关.结论 T细胞亚群及共刺激分子表达异常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钱齐宏;张学光;於葛华;邱玉华;周照华;施勤;王宝涛;刘铭;沈华英;陈蕾;杨晓惠;周静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测定逆转录病毒滴度的方法.方法用通过乒乓转导获得的逆转录病毒(G1FP,LGSN,CD87)分别感染NIH 3T3受体细胞,以流式细胞术(FCM)定量分析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EGFP)或CD87的表达,并与常规的耐药集落形成法进行比较.结果 PT67/G1FP细胞高度表达EGFP,荧光强度较对照细胞提高1051倍;G1FP-8,Am12/G1FP,PT67/G1FP,Am12/LGSN和Am12/CD87细胞上清中病毒滴度分别为2.9×106,1.1 ×105,2.0×106,1.5×105和4.3×105感染性颗粒/ml,比集落形成法测得的滴度低3~6倍.结论 FCM分析抗原表达是测定逆转录病毒滴度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宜于缺乏选择性基因的载体.
作者:傅建新;白霞;王玮;奚晓东;陈子兴;阮长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内镜下钳取上消化道长形、不规则形、多件、尖锐、带钩、直径大的异物时,很容易伤及食道及咽喉部粘膜,甚至引起嵌顿.1992年以来,我院利用硬化治疗用套管(ST-EI管)、透明粘膜吸套等器械保护咽食管,成功地治疗了不规则形等异物病人3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胃肠外营养(PN)往往不能满足颅脑损伤后能量的消耗,一般主张胃肠内营养(EN)为主要营养方式.临床多采用的鼻胃管插管.研究表明,EN和PN相比具有并发症少,营养平衡全面和费用低等优点[1],而预防和处理鼻饲并发症是提高EN优越性的重要环节.
作者:沈梅芬;张海英;李月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后的补救措施.早期妊娠人工流产若是在无麻醉镇痛下进行,显然孕妇紧张,疼痛,同时面临迷走神经反射性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威协.随着医药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接受无痛治疗已成为生活水准日渐提高的患者的迫切要求.我院2001年2月~8月将异丙酚加芬太尼用于妊娠6~10周人工流产术中镇痛,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国萃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研究肝硬化提供有价值的手段.方法采用99mTc-RBC测定93例肝硬化患者肝血流,选择峰时(Tmax),半廓清时(T1/2)、廓清率(K值)、肝血流(LBF)等作为观察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同时用99mTc-MIBI经直肠给药测定其中54例患者门静脉压力(PVP),以心/肝(H/L)比值作为分流指数.结果肝硬化组Tmax、T1/2、K及LBF分别为1.26±0.99(93)min、5.75±3.38(93)min、0.154±0.116(93)及0.610±0.289(93)L/mm,除Tmax外,与对照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Child-A、B、C级各组之间(除Tmax外)也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或显著性差异;Child-A、B、C级各组H/L分别为0.49±0.18(21)、0.69±0.16(15)、0.91±0.21(18);PVP分别为2.22±0.57(21)kPa、2.85±0.38(15)kPa及3.54±0.65(18)kPa.而对照组的H/L及PVP分别为0.30±0.12(16)及1.61±0.38(16)kPa.Child-A、B、O级各组分别与对照组及各组之间比较,除Child-B与O级组PVP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及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法测定肝血流及门脉压力方便,无创伤,对分析病情,判断疗效,指导制订治疗方案,估计预后等均有较高价值.
作者:苏成海;毕佩英;张玮;桑士标;陈卫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分析了18例胆囊癌临床表现与超声检查结果,并与手术病理结论对照,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0~80岁.临床表现为腹痛伴黄疸,5例伴胆石症.
作者:张迎春;方军初;陈明;王徵;金钰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1997年10月来,采用螺钉特别是T形钢板结合螺钉并使用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8例,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报告以下.
作者:丁金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为了解嗜血杆菌在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分离率及耐药情况,我们采用含有50mg/L万古霉素的哥伦比亚羊血巧克力琼脂平板分离该细菌,用K-B法做药敏试验.结果960位患者共分离出嗜血杆菌252株,分离率为26.3%.其中流感嗜血杆菌(HI)92株;副流感嗜血杆菌(HPI)160株;β-内酰胺酶(β-Lac)阳性34株.药敏主要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氧氟沙星产生耐药.随着嗜血杆菌耐药率的不断增高,有必要进行该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监测.
作者:赵胜;周惠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文分别以油、水分相法、混合加热法和后加乳化剂法制备乳膏基质,并对制得的基质作了稳定性实验及显微镜检.结果说明,用后加乳化剂方法制得的乳膏基质粒径小,分散均匀,质量稳定.
作者:陈建伟;高咏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用药不合理将引起诸多药源性疾病,有时会产生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或经济上的意外支出.抽查门诊处方有利于发现不合理用药情况,作者随机抽查了本院2000年1月~11月门诊处方241 641份中的22000份,占全部总处方数9.10%,现将抽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胡应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病程缠绵,治疗比较棘手.近年来我们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爱军;谢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自2000年1月~2月,作者对64例厌食小儿作了发锌含量测定,并以92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作了发锌含量测定,其结果厌食小儿组的发锌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报告如下.
作者:李竹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在新生儿疾病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病,它由多种因素引起.1997~2000年我院共收住10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崔巍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及其组织抑制剂(TIM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中MMP-9、TIMP-1的表达.结果 MMP-9在40例胃癌中阳性表达29例(72.5%),其表达增高与胃癌低分化组织类型及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0.01);TIMP-1阳性表达19例(47.5%),其表达增高与胃癌淋巴结、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MMP-9、TIMP-1高表达提示胃癌有较高的恶性生物学行为,TIMP-1有可能成为评价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独立性指标.
作者:王爱东;吕光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肠道多种疾病有关.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为HP为1级致癌物.本文通过对我院1999~2001年2115例胃镜活检标本的相关病理研究,探讨HP感染在胃粘膜疾病中的作用.
作者:侯培云;丁文燕;何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uPAR)在胃癌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9例胃癌组织中uPAR的表达,观察其与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59例中uPAR阳性28例;在乳头状、管状腺癌和粘液腺癌中uPAR阳性率较高,而在低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中阳性率较低(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uPAR阳性率为60.5%(23/38),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23.8%(5/21)(P<0.01);uPAR在早期胃癌组阳性率为12.5%(1/8),侵及肌层组阳性率为38%(6/16),侵犯全层组阳性率为60%(21/35),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 uPAR与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也与胃癌组织学类型有关.
作者:徐跃华;姚敏;刘强;顾永平;张伟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