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法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19例报告

徐平;顾金芳;孙炯

关键词:手法旋转, 枕横位, 枕后位
摘要: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原因之一,适时采用手法旋转,可降低剖宫产率,并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1].作者于1999年1~12月对19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施行了手法旋转,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同期我院分娩总数为432例,其中总难产数87例,占分娩总数的20.14%;头位难产72例,占难产总数的82.76%;枕横位及枕后位35例,占头位难产总数的48.67%.我们对其中19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施行了手法旋转,成功18例,失败1例,成功率94.74%.孕妇年龄22~28岁,平均25岁.初产妇16例,经产妇3例.宫口扩张情况:宫口开大4~6cm 6例,7~9cm 11例,开全者2例.1.2 胎头位置胎头在-1~-2者10例,0~+1者7例,+2以下者2例.胎方位为持续性枕横位14例,持续性枕后位5例.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胶布固定气囊导尿管的效果比较

    气囊导尿管一般会阴部不需固定,只在大腿内侧固定即可.但部分意识不清的躁动患者由于肢体活动,常发生导尿管脱落的现象.为此笔者从1999年10月~2000年10月对12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使用不同胶布固定,对其效果作了对比,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与分组本院神经外科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均男、女各15例,意识状况清醒和昏迷各15例),均留置气囊导尿管5d以上,分别采用4cm×13cm氧化锌胶布、2.5cm×9cm 3M丝绸胶布、1cm×13cm 3M纸胶布、1cm×13cm氧化锌胶布固定.

    作者:张海英;沈梅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用BrdU法研究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大鼠体细胞HPRT基因突变

    目的研究晚期混合裂变产物内照射诱发Wistar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将晚期混合裂变产物自尾静脉注入,再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法测定HPRT基因的突变频率.结果随着内照射剂量的增加,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突变频率也不断上升,内照射剂量在10.178cSv以上的各组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剂量效应关系符合线性模型.结论 BrdU法是一种快速、简便、较准确的测定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损伤的方法,HPRT基因突变可作为一种很好的生物剂量计.

    作者:赵涛;劳勤华;崔凤梅;赵经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与出血性疾病

    在初期止血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作用.当血管内皮损害暴露内皮下组分时血小板就会被活化,发生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活化反应是通过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功能而实现的.目前进行深入研究的有下列3类血小板膜糖蛋白:(1)糖蛋白(GP)Ib-IX作为粘附蛋白vWF受体参与血小板粘附于受损血管壁的反应.(2)GPIIb-IIIa作为粘附蛋白纤维蛋白原(Fbg)的受体在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3)GMP-140(亦称P-Selectin)在血小板活化后暴露在血小板膜表面,并作为PSGL-1的受体参与血小板粘附白细胞的反应.

    作者:阮长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cm肺癌35例CT分析

    ≤3cm的肺癌,传统X线很难定性.CT检查由于分辨力高,常有助于诊断.笔者对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3cm肺癌的CT表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25例,女10例.年龄36~78岁,平均47岁.主要症状为:咳嗽30例,痰中带血丝20例,胸痛5例,低热5例.病理学检查:腺癌17例,鳞癌10例,未分化小细胞癌5例,肺胞细胞癌3例.1.2 CT检查方法均行CT平扫.CT机型号MAX-640型.矩阵320×320,纵隔窗窗宽300,窗位10;肺窗窗宽1000,窗位-800,自胸锁关节扫描至膈顶.层厚10mm,层距10mm.病灶区加用薄层扫描,层厚2mm,层距2mm.1.3 CT表现分叶征29例,短毛刺征29例,胸膜凹陷征23例,小棘状突起13例,空泡征7例,细支气管充气征6例,钙化、胸水、转移各5例.

    作者:江韶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毕氏酵母KM71和GS115发酵工艺的比较

    目的探讨毕氏酵母菌KM71和GS115表达人可溶性FLt3配体、CD40L、IL-13、IL-11及TNFα等外源蛋白的发酵工艺.方法挑取KM71或GS115单个菌落在BMGY培养基中初步培养,在其A600值达2~6时,转入发酵罐中行高密度发酵.结果 KM71诱导表达时,对甲醇的需求较低,故添加甲醇速度应较慢,并应提高菌的接种浓度;而GS115菌株生长速度较快,代谢甲醇的能力较强,表达量相对较高.结论 KM71和GS115可用于不同性质外源蛋白的表达,表达量较高,是一种理想的表达系统.

    作者:张维延;江阳;许志祥;时宏珍;李新燕;强亦忠;张学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陈旧性宫外孕的超声诊断价值

    妊娠是妇产科常见急腹症.一般依据超声图像结合病史、妊娠试验即可确诊.但对病情缓发迁延的陈旧性宫外孕极易误诊.本文对本院1993~1999年收治的13例陈旧性宫外孕患者回顾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3例患者平均年龄32岁(24~41岁),皆经手术及病理确诊为陈旧性宫外孕.伴腹痛8例中,无停经史4例,发生在月经中期2例,另2例发生在阴道淋漓出血的第40d和60d,平均53d.有阴道不规则出血6例,有停经史者7例,停经天数平均60.4d(45~71d),妊娠试验阳性6例.伴发热(37.2~37.8℃)7例.

    作者:金钰玛;方军初;陈明;孙惠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艾滋病并发白色念珠菌食管炎3例报告

    白色念珠菌食管炎是一种少见的食管炎,以往见于婴儿和长期接受抗生素与激素治疗的虚弱患者和免疫功能低下者.艾滋病患者易并发机会性白色念珠菌食管炎[1],但国内文献报道极少.我们在乔治敦医院遇见3例,经食管钡餐检查,并由细菌学证实,现报道于下.

    作者:刘琰;杨邦杰;Operator;Wace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手法旋转枕横位和枕后位19例报告

    持续性枕横位或枕后位是导致头位难产的原因之一,适时采用手法旋转,可降低剖宫产率,并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妇痛苦[1].作者于1999年1~12月对19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孕妇施行了手法旋转,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同期我院分娩总数为432例,其中总难产数87例,占分娩总数的20.14%;头位难产72例,占难产总数的82.76%;枕横位及枕后位35例,占头位难产总数的48.67%.我们对其中19例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施行了手法旋转,成功18例,失败1例,成功率94.74%.孕妇年龄22~28岁,平均25岁.初产妇16例,经产妇3例.宫口扩张情况:宫口开大4~6cm 6例,7~9cm 11例,开全者2例.1.2 胎头位置胎头在-1~-2者10例,0~+1者7例,+2以下者2例.胎方位为持续性枕横位14例,持续性枕后位5例.

    作者:徐平;顾金芳;孙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Wiskott-Aldrich综合征1例报告

    Wiskott-Aldrich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免疫缺陷病.本征又名湿疹-血小板减少-反复感染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湿疹和免疫缺陷三联征.发病以儿童多见,重者多死于儿童期,曾认为仅见于男性[1].1937年Wiskott首先报告此病,1954年Aldrich报告了第2例,并发现本病具有隐性性连锁遗传特点.至1966年在37个家族中共见50余例患者.1980年为止欧美及日本共报告100余例.近年来国内外不断有新病例发现,同时亦有少数女性患者的报道[2].笔者在新疆医学院附属医院实习期间遇见1例,报告如下.

    作者:武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益气化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

    自1992年以来,自拟益气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0例,并与胃复春治疗的20例作对照,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 50例均系门诊患者,依据文献[1]标准,全部作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粘膜有萎缩性改变,并取病变处的胃粘膜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证实有萎缩性改变或伴有肠化生、不典型增生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1~65岁,平均41.5岁.病程1.5~23年,平均7年.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中胃腺体萎缩轻度10例,中度17例,重度3例;对照组轻度6例,中度11例,重度2例.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不适,胃脘痞满,纳呆少食,嗳气嘈杂,胃脘疼痛日久不愈,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或干结,舌质暗淡有紫气,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细.

    作者:王;马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α-地中海贫血并发妊娠1例报告

    报道我院遇到的1例α-地中海贫血(HbH病)并发妊娠,提出对来自HbH病高发区的妇女,怀孕后出现黄疸、进行性贫血应高度怀疑本症,早期作出诊断.通过产前诊断减少患儿出生,做好优生.

    作者:张跃明;杨伟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37例膀胱癌的CT表现分析

    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4%[1].膀胱癌的CT诊断及分期涉及到膀胱癌的治疗,须予以重视.本文分析37例膀胱癌的CT表现,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搜集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膀胱癌.男32例,女5例.年龄31~80岁,平均58.5岁.主要症状为间隙性无痛性血尿.均行膀胱镜检查.CT扫描采用岛津4500T和GE Prospeed S Fast 全身CT机,行平扫和增强检查.扫描范围自耻骨联合下缘至髂前上棘,层厚、层距5~10mm.

    作者:蔡榆;王彦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鉴定

    目的制备抗人粒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并对其组织特异性及相关特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分离的人全白细胞免疫Balb/c小鼠,按常规融合方法并经ELISA筛选后进行McAb特性研究.结果成功制备1株抗人粒细胞McAb,命名为SZ-102.ELISA法测定其腹水效价为5×10-5.琼脂糖双扩散鉴定均为IgG1类.流式细胞仪及SP免疫组化法测定表明SZ-102 McAb与外周血液中的粒细胞、单核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与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不反应;SZ-102抗原在正常人肝、肺、胸腺、脾、淋巴结组织中也表达.免疫沉淀测定抗原分子量为20kD左右的蛋白多肽.结论抗人粒细胞McAb的研制将有助于临床肿瘤感染病灶和隐匿性炎症的放免显像诊断研究.

    作者:杨斌;何杨;赵益明;沈文红;沈飞;李佩霞;阮长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常规免疫联合脾内免疫制备单克隆抗体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简便有效的应用微量抗原使脾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实用方法.方法在常规方法初次免疫后,用脾内直接注射法进行冲击免疫,只用微量的抗原就使Balb/c小鼠的脾细胞在短时间内产生免疫反应.结果经细胞融合和ELISA筛选后,成功获得一株抗人PF4单克隆抗体(SZ-95),抗体亚型为IgG1,Western blot证实其特异性识别人血小板第4因子.结论常规免疫结合脾内免疫是制备抗低分子量保守蛋白质单抗的有效方法.

    作者:许卫东;赵益明;李佩霞;阮长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65株表皮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

    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苏州地区表皮葡萄球菌对常用8种抗生素的体外敏感性.结果:65株表皮葡萄球的总耐药率依次为:青霉素G86.7%,红霉素77.8%,氧氟沙星63.15,头孢呋新61.55,苯唑西林60.3%,氯洁霉素33.3%,利福平10%,万古霉素无1株耐药.提示表皮葡萄球菌耐药严重,且存在多重耐药,应在不同地区开展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作者:钱宏法;陶岳多;杨仁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抑癌基因p16蛋白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探讨p16蛋白与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学级别间的关系.方法运用柠檬酸-SP-高压加热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16蛋白在60例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60例脑星形细胞瘤中p16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级别呈负相关,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p16蛋白缺失的细胞周期调控失调与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密切.

    作者:谢芳;吴德明;顾永平;柴玉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LDLR基因配体结合区多态性与丙型肝炎病毒易感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是否存在与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利用PCR结合DNA自动测序对HCV感染者和正常人的LDLR基因的配体结合区进行分析.结果没有发现与HCV感染相关的多态性位点.结论 LDLR基因的配体结合区与(HCV)感染的易感性无关.

    作者:董秋明;姜正文;高锦声;卢大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钙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死率及伤残率均较高.为探讨HIE患儿血钙变化规律,我科自1998年9月~1999年12月测定了72例HIE血钙值,并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 72例HIE均符合文献[1]诊断标准,其中轻度32例,中度26例,重度14例.男46例,女26例.胎龄37~42周.体重2200~4100g.并以同期出生的正常健康儿28人作为对照组,其胎龄、性别和出生体重与HIE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

    作者:冯国祝;周琴;邱佩英;范琪;全跃龙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生儿脐膨出12例报告

    出(omphalocele)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腹壁发育畸形.1990~1999年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外科共收治12例新生儿脐膨出,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男10例,女2例.入院年龄在生后3~20h,平均10.8h.患儿为第1胎者1例,第2胎及第2胎以上者11例.足月顺产11例,早产1例.就诊时囊膜均完整.脐部缺损直径<5cm 9例,>5cm 3例.并发肠旋转不良11例,美克尔憩室8例,肝囊肿1例,双侧马蹄内翻足2例,尿道下裂2例(Ⅱ°、Ⅲ°各1例),隐睾4例(单侧3例,双侧1例;Ⅰ°2例,Ⅱ°2例).

    作者:浦立勇;汪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胶原凝胶固定化α-糜蛋白酶的研究

    目的采用化学交联方法将α-糜蛋白酶固定化于胶原蛋白凝胶.方法以戊二醛促进提取的I型胶原蛋白与α-糜蛋白酶形成西夫碱,从而生成固定化糜蛋白酶,并计算固定化效率,观察pH、温度对酶活性影响及固定化对胶原蛋白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作出pH、温度等外界因素对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并得到具一定活性的固定化α-糜蛋白酶.结论已成功地制备以胶原固定化α-糜蛋白酶的创面外用膜片,可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史宁;吴士良;徐岚;周迎会;彭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