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理管理在口腔科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研究

王燕

关键词:口腔科, 医院感染, 护理管理
摘要:目的:对护理管理在口腔科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对某院口腔科采取的规范化护理管理控制措施进行介绍,回顾医院感染的控制效果.结果:各项消毒隔离工作指标均满足卫生部提出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标准要求,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为4.5%,远低于卫生部9.7%的要求.结论:护理管理在口腔科控制医院感染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漱口液在口腔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析在口腔护理中给予中药漱口液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于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我院接收的78例口腔疾病患者,并将研究对象根据抛硬币法随机分为38例对照组与40例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复方氯已定含漱液,实验组予以中药漱口液.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远比实验组低,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比实验组高,P<0.05.结论:中药漱口液在护理口腔中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有效抑制口腔致病茵的种类与数量,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应用.

    作者:张慧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医养生常见误区之浅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也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养生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随着中医养生的普及,在此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观念的认知和行为的误区,从而因养生的不正确而造成对身体的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对这些中医养生中出现的误区进行阐述和分析,并给出合理建议,力求能修正错误认知,使人们对于养生的认识更加全面,以便能更好的普及中医养生.

    作者:宋云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频电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频电联合穴位贴敷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中频电治疗,观察组在中频电治疗基础上加用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痛量表(northwick park NPQ)、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次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中频电联合穴位贴敷可快速缓解颈部痉挛、疼痛,安全无毒副作用,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任亮;郭振强;刘晓敏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对中西医相互结合应用到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从2013年6月到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被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82例,随机分成对比组、研究组,分别相应的使用蒙脱石散和另加中药汤剂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所获得的治疗整体有效率95.1%要明显的比对比组的75.6%好(P<0.05).结论: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上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有利于患者获得确切治疗效果.

    作者:俎桂英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自拟温经通络中药熏洗防治奥沙利铂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30例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温经通络中药熏洗配合mFOLFOX6方案化疗是否能减轻奥沙利铂引起的周围神经毒性;方法:共有60例Ⅱ期和Ⅲ期肠癌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mFOLFOX6化疗同时每天用温经通络中药熏洗.对照组30例,常规mFOLFOX6方案化疗,当出现手足麻木时再口服甲钴胺.观察两组周围神经毒性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外周神经毒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温经通络中药熏洗配合mFOLFOX6方案化疗能减轻结直肠癌患者周围神经毒副反应的发生率.

    作者:汤秀红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有机磷农药中毒中西医结合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急救护理方法应用到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护理体会进行探究.方法:以我院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急诊室收治的92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急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对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中毒症状消除时间、治愈比例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观察组中毒症状消除时间以及治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进行急诊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症状的消除,提高治愈的水平.

    作者:赵颖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根据《成方便读》重新发掘基础医学重要性及美学研究

    张秉成,字兆嘉,江苏武进县人,清代医家.尝辑《成方便读》、《本草便读》《脉诊便读》,现有刊本行世.本论文通过对《成方便读》整体系统而深入的探究,总结张秉成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使之运用到基础医学的教育中,彰显张兆嘉的学术理论及实践思想.研究方法:利用文字学等方法,对关键之处进行分析讨论,以求对张兆嘉的医学学术思想进行完整的阐发和诠释.研究结果:张氏全书汇集古今常用方弃,以仲景之方为尊,结合易学阐释病因病机,一方为宗结合临床变化其方,用药配伍遵循兵道,书写文字极具美感、朗朗上口,对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具有突出的贡献.

    作者:毛正奇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强化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认同的探究

    在对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对定向免费的政策和所学专业较为认同,但存在的问题是定向就业对其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在校学习等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定向就业与学医有冲突、较为纠结,大部分学生渴望毕业后继续考研,较大比例的定向免费生因不能升学、不能自主择业等原因在专业课程学习上不刻苦.本文重点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对强化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认同的对策进行探究.

    作者:刘奇麟;张博;史瑞;赵星晨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黄雅慧教授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经验

    黄雅慧教授基于大量的临床经验、对现代人的体质认识及中医经典理论,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功疗功能性腹泻,并从脾虚论治将其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虚湿盛型,脾虚湿热,脾肾阳虚型型这4种证型,但各证很少单一出现,多兼有他症.故吾师在应用参苓白术散以健脾渗湿止泻的的治疗基础上兼疏肝、清热、理气、温阳同用,配合穴位贴敷、饮食、心理、运动调养,多法结合灵活应用,临床效佳,值得推广.

    作者:许荣荣;何敏敏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评价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2015年1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通过常规药物治疗,后者通过苓桂术甘汤舍生脉饮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有所改善,但明显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优,对照组略逊一筹,组问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加减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作用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心率情况,临床评价高.

    作者:王军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偏头痛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其病情特征为反复发作、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痛且多发生于偏侧头部,可合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约1/3的偏头痛患者在发病前可出现神经系统先兆症状[1].世界卫生组织(WHO) 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的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偏头痛为人类第三常见疾病,全球患病率为14.7%,仅次于龋齿和紧张型头痛[2].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女性与男性之比约为3:1,偏头痛患者人均治疗费用728元/年[3].偏头痛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中医药在治疗偏头痛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郭增元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e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疗效较好,并在在改善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中医治疗方法十分多元化,有中药辨证施治,专病专方,中医注射剂、针灸、外洗等方法.本文就目前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胡骏;谈钰濛;王德惠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史哲新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治验1则

    史哲新教授现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中西医结合血液学临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在血液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在跟师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现将临床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医案1则介绍如下.

    作者:赵俊红;史哲新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应用中医护理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中医的辩证施护对科室收治的117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治愈49例,好转61例,无效7例.结论:通过落实辨证施护,采用中医护理技术,加强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手段,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作者:宋靖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参苓白术散含药血清对脂多糖诱导的SPCA1细胞Toll受体4表达影响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含药血清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肺腺癌细胞株SPCA1增殖及Toll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SPCA1细胞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LPS组,参苓白术散组,塞莱昔布组.对照组加入含有10%对照组大鼠血清的培养基,LPS组加入含有40mmol/mLLPS的10%对照组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参苓白术散组加入含有40mmol/mL LPS的10%参芩白术散组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塞莱昔布组加入舍40mmol/ml LPS的10%塞莱昔布组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孵育24h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采用RT-PCR法检测TLR4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TLR4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和对照组比较,LPS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升高(P<0.01);和LPS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和塞莱昔布组细胞增殖活力显著降低(P<0.01,P<0 05);和对照组比较,LPS组TL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和LPS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和塞莱昔布组细胞TL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含药血清能够降低LPS诱导的SPCA1细胞的增殖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实现的.

    作者:宋军;王艳杰;Guo Jun-fu;Suzhuang;Wu Tian-shi;Yao-hui;Liu-chun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神阙穴艾灸联合姜夏散脐疗干预阿奇霉素静滴后胃肠道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艾灸神阙穴联合姜夏散脐疗防治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将应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西咪替丁预防阿奇霉素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治疗组加用神阙穴艾灸及姜夏散脐疗,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胃肠道不良反应程度及发生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神阙穴联合姜夏散脐疗可明显降低阿奇霉素胃肠道不良反应.

    作者:杨国辉;魏向阳;毛善林;孙军平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中药方剂加减联合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咳喘71例

    目的:观察并探讨中药方剂加减联合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咳喘的效果.方法:收集71例小儿咳喘的实际临床数据资料以及治疗过程的全部情况,对其进行本联合疗法的治疗效果的整合并分析.结果:中药方剂加减联合小儿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咳喘在本研究纳入病例中终痊愈60例,占84.50%;终病情有好转惠儿共8例,占11.26%;终病情无效患儿共3例,占4.23%;本联合疗法终的总有效率为95.77%.结论:中药方齐加减联合小儿推拿手法治疗的临床效果佳,应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兰春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补中益气汤异病同治3例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先生治疗脾胃病的经典要方,作者通过3则病案,阐述了补中益气汤在不同疾病中的相似治疗之处,无论其临证主症有多大差别,但其在兼证中有中气虚损或下陷的相关证据,且其客观体征如舌苔脉象大多均有舌淡红、脉弱或沉细而弱等特点,即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作者:常森花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浅析中医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脑微出血的认识

    脑微出血属脑络损伤血液离经所致.高血压痛和脑微出血都属于络脉系统的受损的证候,存在密切的关联,而高血压作为脑微出血重要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加重了脑微出血.

    作者:熊眭健;冯丽莎;范欣 刊期: 2017年第19期

  • 胸痹心痛的病机辨证及证型客观化研究

    冠心病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总结,中医学对胸痹心痛的认识逐步完善,气虚血瘀为基本病机,痰瘀为主要病理产物,益气、活血、化痰为基本治法.胸痹心痛的证型客观化研究成为冠心病心绞痛的现代中医药临床研究的主要内容.

    作者:杨新;吴献 刊期: 2017年第19期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

内蒙古中医药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中医药学会,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