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增加中老年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

秦承伟;张励才;宋蕾;赵彦明

关键词:导尿术, 全麻诱导, 苏醒期, 躁动
摘要:目的观察术前置导尿管对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探寻适宜的术前置导尿管时机,提高医疗质量.方法100例胸外科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手术的中老年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50)在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实验组(n=50)在全麻诱导后行导尿术,比较2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可导致麻醉苏醒期躁动程度的明显增加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提高,术前置导尿管术宜在全麻诱导前实施.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血培养不重复标本2150例,用API鉴定系统对细菌及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真菌采用MIC法.结果从2150例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510株,阳性率为23.7%,主要病原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70.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8.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30.7%和38.9%,高耐氨基甙类肠球菌(HLGR)检出率为57.1%,分离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结论血培养中病原菌复杂多样,耐药率高,及时监测血培养中病原菌的耐药性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邓丽华;胡丽萍;许美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胎膜体外孵育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人胎膜体外孵育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胎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取20例正常选择性剖宫产者的胎膜,在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孵育,共孵育96h,每24h换液并测定胎膜的存活力,48 h后一部分胎膜分别给予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和LPS+N-乙酰半胱氨酸(NAC)刺激孵育中的胎膜24h.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胎膜中的基质金属酶-9(MMP-9)的表达情况,了解胎膜细胞的功能.结果20例胎膜的平均存活力24h为87%±1.9%,48 h为85%±1.3%,72 h为83%±1.6%,96h为37%±1.2%;前三者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三者分别与96h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0~72 h细胞形态良好、饱满,72 h后细胞开始皱缩,至96 h大部分细胞死亡.免疫组化示0 h及48 h的胎膜MMP-9的表达微弱,24h的MMP-9表达较前增强,LPS作用后MMP-9的表达明显增强,同时给予LPS+NAC的MMP-9表达又明显下降.结论DMEM/F-12培养基体外孵育胎膜是可行的,且方法简单.

    作者:高迎春;蒋小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7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资料.结果中转开腹13例,占7.38%.并发症10例,占5.68%,其中胆管损伤2例,出血3例,胆漏3例,切口感染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合理选择病例、规范的手术操作、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可有效地防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王建;余振梅;何跃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低钾血症20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新生儿低钾血症的警惕及认识.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20例新生儿低钾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低钾血症临床并不少见,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合并低钾血症较为多见.结论新生儿因疾病或喂养不当,易导致钾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治疗不当而出现一系列低钾症状,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杨丽娟;王军;何艳芳;张绍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细胞趋化因子受体5在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细胞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乙型病毒性肝炎(HB)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正常人(NC)及20例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其经植物凝血素(PHA)培养前后的变化.结果培养前NC与HB患者PBMC的CCR5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后HB患者CCR5表达水平高于NC(P<0.05);NC的CCR5表达均较培养前明显减少(P<0.05),而HB患者的CCR5表达虽较培养前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AHB)、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患者的CCR5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别:AHB>CHB>LC,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复制指标阳性组CCR5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HB患者PBMC的CCR5的表达水平与HB的临床转归可能有一定的关系,高水平的CCR5患者预后较好;PMBC高水平CCR5的表达可能不利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

    作者:颜学兵;张萍;吴文漪;冯霞;何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6~10岁、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诱导和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观察2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停药至气管拔管、苏醒、清醒的时间,观察患儿拔管后上呼吸道梗阻或屏气、苏醒期躁动、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瑞芬太尼麻醉术中循环波动小,苏醒及清醒快,恶心呕吐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较对照组少.结论瑞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麻醉,苏醒质量优良.

    作者:陈秀侠;李军;齐敦益;刘功俭;曾因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2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开展围手术期系统的功能锻炼,对部分高危人群辅以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术后124例中6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为4.83%.结论术前全面评估,确定高危人群,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围手术期锻炼计划,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傅翠梅;崔玉洁;段玉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增加中老年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

    目的观察术前置导尿管对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探寻适宜的术前置导尿管时机,提高医疗质量.方法100例胸外科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手术的中老年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50)在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实验组(n=50)在全麻诱导后行导尿术,比较2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可导致麻醉苏醒期躁动程度的明显增加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提高,术前置导尿管术宜在全麻诱导前实施.

    作者:秦承伟;张励才;宋蕾;赵彦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

    胆道并发症是指具有临床表现,有放射学依据,需要进行手术或介入性治疗的胆道狭窄、梗阻及胆漏等[1].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目前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术前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对于提高术后长期存活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现就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邵永;马正伟;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盐酸丁咯地尔预处理对大鼠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处理组(盐酸丁咯地尔组),预处理14天后制作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分别在造模后6 h、12 h、24h、48h、72 h、96h、7天各组提取L1~5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观察VEGF阳性细胞表达数,考察盐酸丁咯地尔预处理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VEGF的影响.结果正常组VEGF阳性细胞见少量表达;模型组在造模48h表达到高峰,持续至72 h;而丁咯地尔造模24h即有明显表达,48 h~72 h表达到高峰,持续至7天时与模型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丁咯地尔可通过上调VEGF来保护周围神经损害后神经元.

    作者:苏建华;章莉萍;陈玉芳;唐金荣;肖杭;包德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皮炎、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20例皮炎、湿疹患者给予咪唑斯汀10 mg·d-1,并外用派瑞松,2次/d,持续14天.结果痊愈72例(59%),显效32例(27%),好转8例(7%),无效8例(7%),总有效率93%,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咪唑斯汀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有效和安全的.

    作者:魏志平;刘彦群;余扬林;葛碧君;黄侃;田美华;张兴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患者行急诊PCI术后1 h和术前患者的18导联心电图(ECG),测量并比较急诊PCI前后梗死相关导联大ST段抬高幅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与ST段下降之间的关系.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在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急诊至球囊开通时间以及梗死血管直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恢复程度与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梗死部位、Killips心功能分级、Q波计数、发病至急诊时间等有关,它们可能是影响ST段恢复的因素.

    作者:杨剑峰;宋杰;张荣林;徐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建立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模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灵芝孢子粉组,观察裸鼠肿瘤生长.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SP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病理Imagepro Plus5.0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法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灵芝孢子粉为2.1g/kg时,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率为57.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镜下观察,灵芝孢子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组织较多,细胞异型性较小.灵芝孢子粉组VEGF、MVD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结论高浓度及大剂量的灵芝孢子粉对肝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对VEGF表达的抑制有关.

    作者:王筱婧;徐江平;程玉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几种喹诺酮类药物在木糖醇注射液中的稳定性试验

    目的考察在不同温度(25℃、37℃)下注射用氟罗沙星、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加替沙星注射液与木糖醇的配伍稳定性.方法以临床常用药物浓度,分别将3种药物加入到木糖醇注射液中,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放置,0~8 h内观察外观、测定混合液的pH值、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混合液的药物含量.结果在25℃和37℃条件下放置8 h内,3种配伍液的外观、pH值、药物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3种药物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在8 h内配伍液性质稳定.

    作者:王福贵;孟庆华;韩强;邵珠民;王进;周儒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切除术3种吻合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直肠癌切除术3种吻合方式的效果,为临床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73例直肠癌手术患者资料,比较传统手工吻合(A组)、单纯吻合器机械吻合(B组)和在吻合器机械吻合的基础上加用全层间断缝合吻合口(C组)3种吻合方式术后主要并发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术后3种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吻合口漏0.98%、吻合口出血0.49%、吻合口狭窄1.47%,均明显低于A、B 2组患者.结论在吻合器机械吻合的基础上加用全层间断缝合吻合,较单纯手工吻合及吻合器机械吻合,能显著降低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渠时学;丁硕;李义廷;田庆忠;张玉华;刘继祥;王义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地西泮、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联合行无痛人工流产

    目的探讨减轻人工流产时孕妇疼痛的方法.方法将10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孕妇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前阴道填塞米索前列醇,静脉注射地西泮,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2组孕妇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术中出血情况和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术中镇痛效果和宫颈松弛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RAA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西泮、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联合应用于人工流产方法简便、安全,能有效减轻孕妇人工流产术的疼痛,减少RAAS的发生.

    作者:张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Percoll法分离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

    目的建立良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选用SD幼鼠的肾组织进行细胞培养,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肾小管后,选择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5%CO2、37℃孵箱进行细胞培养.利用传1代的细胞,制作细胞爬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进行鉴定.结果细胞生长4~5天后基本达到融合,细胞呈多边鹅卵石铺路样.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细胞培养传1代后98%的细胞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论用Percoll法分离培养的细胞数量多,均一性生长较好,可重复性操作较好.为体外研究接近组织原位RTECs细胞功能和特征及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

    作者:刘晓玲;邢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外科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不同外科术式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收住的经影像学诊断的1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主要依靠术式和术前脊髓功能评分,结合术时年龄、性别和病程,将符合标准的87例患者归类为均衡相似的3组,A组35例为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患者;B组31例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患者;C组21例为颈前路多平面环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术后疗效利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随访各组并发症,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3年2个月,平均约8个月,各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组优良率分别为65.7%、80.6%和71.4%,术后3组优良率经Chi-square检验无显著差别(x2=1.844,P=0.397>0.05),但B组优良率高,其并发症例次率也较高(22.3%),主要发生于B组多椎体次全切除术式患者,而该组单椎体次全切除附加椎间盘切除术13例患者并发症较低,仅1例,组内两术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单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盘切除融合的分节段混合减压术可能是较理想术式,其减压彻底有效且并发症少.

    作者:侯永洋;施伟;辛兵;袁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47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12篇文献涉及的47例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1.7%的患者在输注清开灵1 h内发生不良反应,6.4%的患者在用药24 h后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药物热18例(占38.3%),皮肤反应16例(占34.0%),过敏性休克7例(占14.9%),血管神经性水肿3例(占6.4%),精神症状3例(占6.4%).结论在临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时要注意合理用药,并在用药过程及用药后加强观察.

    作者:孙骏;李丹;徐厚明;王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布托啡诺在术后镇痛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用于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80例开腹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n=60)和吗啡组(M组,n=20),分别接受PCA治疗.B组又进一步随机分为B1、B2和B3组,每组20例,分别用6 mg、8 mg和10 mg布托啡诺加生理盐水至100ml,M组吗啡4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每组均以2 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结果除B1组镇痛优良率为60.7%外,其余各组镇痛的优良率都在85%以上,但各组不良反应依药物剂量不同而不同.结论布托啡诺用于PCA安全有效,8mg布托啡诺镇痛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

    作者:王胜;王志萍;齐敦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徐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