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托啡诺在术后镇痛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王胜;王志萍;齐敦益

关键词:患者自控镇痛, 布托啡诺, 吗啡
摘要:目的评价布托啡诺用于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80例开腹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布托啡诺组(B组,n=60)和吗啡组(M组,n=20),分别接受PCA治疗.B组又进一步随机分为B1、B2和B3组,每组20例,分别用6 mg、8 mg和10 mg布托啡诺加生理盐水至100ml,M组吗啡40mg加生理盐水至100ml,每组均以2 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结果除B1组镇痛优良率为60.7%外,其余各组镇痛的优良率都在85%以上,但各组不良反应依药物剂量不同而不同.结论布托啡诺用于PCA安全有效,8mg布托啡诺镇痛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氟马西尼对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无催醒作用

    目的观察氟马西尼对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有无催醒作用.方法给小鼠分别腹腔注射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待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腹腔注射氟马西尼,并设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观察各组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以下简称睡眠时间)的变化.结果在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模型上,氟马西尼组和生理盐水组小鼠的睡眠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氟马西尼对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麻醉小鼠无催醒作用.结论安氟烷、异氟烷和乙醚的催醒作用与苯二氮(艹卓)受体关系不大.

    作者:方芳;冯会;祖翠华;张坤;孙玲珍;孟晶;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携带人白细胞介素18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鉴定和滴度测定

    目的构建人白细胞介素18(IL-18)基因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表达载体.方法以质粒pJWIL-18为模板,设计并合成上、下游引物,利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获得IL-18基因片段,酶切后克隆至pCA13质粒,构建重组质粒pCA13 IL-18.鉴定正确后,将pCA13 IL-18与含有腺病毒右臂的质粒pBHGE3共转染HEK293细胞,9~12天出现病毒空斑.提取重组腺病毒的DNA,进行PCR鉴定.大量扩增后,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腺病毒,测病毒滴度.结果酶切分析、序列测定、PCR验证表明,IL-18基因成功克隆到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中.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人IL-18基因的复制缺陷性腺病毒载体.

    作者:毛立军;郑骏年;郑典宝;郝林;郑宏祥;裴东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盐酸丁咯地尔预处理对大鼠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处理组(盐酸丁咯地尔组),预处理14天后制作周围神经损害动物模型,分别在造模后6 h、12 h、24h、48h、72 h、96h、7天各组提取L1~5背根神经节,免疫组化观察VEGF阳性细胞表达数,考察盐酸丁咯地尔预处理对坐骨神经损害后神经元VEGF的影响.结果正常组VEGF阳性细胞见少量表达;模型组在造模48h表达到高峰,持续至72 h;而丁咯地尔造模24h即有明显表达,48 h~72 h表达到高峰,持续至7天时与模型组比较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盐酸丁咯地尔可通过上调VEGF来保护周围神经损害后神经元.

    作者:苏建华;章莉萍;陈玉芳;唐金荣;肖杭;包德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头孢哌酮钠后接触乙醇致双硫仑样反应20例

    随着广大患者对自身感染的日益重视,头孢类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哌酮钠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在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者时有报道.自2004-2005年我院共接诊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或接触乙醇致双硫仑样反应20例.为提高广大医师对应用头孢哌酮钠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认识,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月战;张静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东莨菪碱与氯胺酮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目的观察东莨菪碱与氯胺酮合用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30只小鼠分为3组:东莨菪碱组(S组)、氯胺酮组(K组)、两药合用组(SK组),每组10只.用跳台法观察小鼠跳台错误次数和跳下潜伏期.结果用药第1天,SK组3 min内跳台错误次数(3.1±1.9)多于S组(1.3±1.1,P<0.05)和K组(1.6±1.0,P<0.05).用药第2、4天,3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东莨菪碱与氯胺酮合用当天抑制小鼠学习记忆呈协同作用,但至用药第2、4天各组间则无明显差异.

    作者:周晓林;张进;王丹;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血培养不重复标本2150例,用API鉴定系统对细菌及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真菌采用MIC法.结果从2150例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510株,阳性率为23.7%,主要病原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70.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8.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30.7%和38.9%,高耐氨基甙类肠球菌(HLGR)检出率为57.1%,分离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结论血培养中病原菌复杂多样,耐药率高,及时监测血培养中病原菌的耐药性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邓丽华;胡丽萍;许美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研究灵芝孢子粉对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抑瘤机制.方法建立裸鼠移植性人肝肿瘤模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法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及灵芝孢子粉组,观察裸鼠肿瘤生长.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SP免疫组织化学法及病理Imagepro Plus5.0彩色图像定量分析法检测裸鼠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灵芝孢子粉为2.1g/kg时,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率为57.0%,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镜下观察,灵芝孢子粉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组织较多,细胞异型性较小.灵芝孢子粉组VEGF、MVD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结论高浓度及大剂量的灵芝孢子粉对肝肿瘤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对VEGF表达的抑制有关.

    作者:王筱婧;徐江平;程玉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低钾血症20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低钾血症的临床分析,提高临床医师对新生儿低钾血症的警惕及认识.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20例新生儿低钾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低钾血症临床并不少见,以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等合并低钾血症较为多见.结论新生儿因疾病或喂养不当,易导致钾摄入不足、丢失过多,或治疗不当而出现一系列低钾症状,应予以高度重视,及早诊断,及时治疗.

    作者:杨丽娟;王军;何艳芳;张绍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111例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1例败血症中,革兰阳性球菌108例占97%,革兰阴性杆菌3例占3%.革兰阳性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46株占42%,对青霉素及耐酶青霉素的耐药性近50%;肠球菌15株占14%,对各种抗生素均有较高耐药性.其他依次为头状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等.结论引起新生儿败血症的细菌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其中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及肠球菌,肠球菌的比例及耐药性均有增多趋势.全面了解和掌握细菌种类和耐药性变化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科抗感染治疗的质量,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张文辉;王军;张绍美;许美榕;胡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氧代谢监测与调控

    目的研究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氧代谢变化.方法10例外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置入Swan-Ganz导管,经液体复苏、循环氧代谢等治疗,了解治疗前后氧代谢的变化.结果肺动脉楔压(PAWP)从(0.6±0.2)kPa上升为(1.5±0.3)kPa,心脏指数(CI)从(2.0±0.3)L·min-1·m-2上升为(4.5±0.8)L·min-1·m-2(P<0.05).氧代谢指标变化:氧供指数(DO2)由(260.4±67.0)ml·min-1·m-2显著上升至(624.5±151.2)ml·min-1·m-2(P<0.05).氧耗指数(VO2)由(96.4±50.4)ml·min-1·m-2上升为(150.9±43.0)ml·min-1·m-2.结论通过术中氧代谢的监测,可改变我们对休克的传统评估方式,由以往的血流动力学调整转向氧代谢状态的调控.

    作者:朱雁鸿;罗家坤;董绍兴;杨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分析17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资料.结果中转开腹13例,占7.38%.并发症10例,占5.68%,其中胆管损伤2例,出血3例,胆漏3例,切口感染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合理选择病例、规范的手术操作、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可有效地防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作者:王建;余振梅;何跃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直肠癌切除术3种吻合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评价直肠癌切除术3种吻合方式的效果,为临床手术术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73例直肠癌手术患者资料,比较传统手工吻合(A组)、单纯吻合器机械吻合(B组)和在吻合器机械吻合的基础上加用全层间断缝合吻合口(C组)3种吻合方式术后主要并发症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术后3种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吻合口漏0.98%、吻合口出血0.49%、吻合口狭窄1.47%,均明显低于A、B 2组患者.结论在吻合器机械吻合的基础上加用全层间断缝合吻合,较单纯手工吻合及吻合器机械吻合,能显著降低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作者:渠时学;丁硕;李义廷;田庆忠;张玉华;刘继祥;王义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戊四氮诱导发育鼠癫癎持续状态后海马突触素的变化及MK-801的影响

    目的探讨戊四氮诱导发育鼠癫癎持续状态(SE)后海马结构的突触重建以及NMDA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戊四氮诱导的发育鼠癫癎持续状态模型及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治疗后海马结构内CA3区及齿状回内分子层突触素(p38)的阳性免疫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A).结果不同日龄SD大鼠SE后海马结构内各部p38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尤以CA3区苔藓纤维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内带为甚;MK-801可显著减少p38的表达.结论癫癎持续状态后存在突触重建现象,一方面是癫癎发作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导致癫癎反复发作的分子学基础;在此过程中NMDA受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静;袁宝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Denis Browne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2例

    目的探讨Denis Browne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Denis Browne切口治疗52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手术过程与转归.结果本组全部病例术野暴露良好,术中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无手术死亡及再通病例.结论Denis Browne切口隐蔽美观,并发症少,可在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中广泛应用.

    作者:陈胜;郭伟;李士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胎膜体外孵育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人胎膜体外孵育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胎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取20例正常选择性剖宫产者的胎膜,在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孵育,共孵育96h,每24h换液并测定胎膜的存活力,48 h后一部分胎膜分别给予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和LPS+N-乙酰半胱氨酸(NAC)刺激孵育中的胎膜24h.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胎膜中的基质金属酶-9(MMP-9)的表达情况,了解胎膜细胞的功能.结果20例胎膜的平均存活力24h为87%±1.9%,48 h为85%±1.3%,72 h为83%±1.6%,96h为37%±1.2%;前三者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三者分别与96h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0~72 h细胞形态良好、饱满,72 h后细胞开始皱缩,至96 h大部分细胞死亡.免疫组化示0 h及48 h的胎膜MMP-9的表达微弱,24h的MMP-9表达较前增强,LPS作用后MMP-9的表达明显增强,同时给予LPS+NAC的MMP-9表达又明显下降.结论DMEM/F-12培养基体外孵育胎膜是可行的,且方法简单.

    作者:高迎春;蒋小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增加中老年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

    目的观察术前置导尿管对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探寻适宜的术前置导尿管时机,提高医疗质量.方法100例胸外科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手术的中老年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50)在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实验组(n=50)在全麻诱导后行导尿术,比较2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可导致麻醉苏醒期躁动程度的明显增加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提高,术前置导尿管术宜在全麻诱导前实施.

    作者:秦承伟;张励才;宋蕾;赵彦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列腺增生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疝患者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排尿均通畅,切口愈合良好,腹股沟疝无复发.结论TURP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邓正国;江文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围全身热疗期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远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治疗(全身热疗)时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动态变化.方法40例ASAⅡ~Ⅲ级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择期行全身热疗患者,以热疗前cTnI≥0.3μg/L为阳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于热疗前、麻醉诱导后、出热疗舱和热疗后6 h对2组患者进行血清cTnI的动态检测,记录围全身热疗期心电改变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 h的cTnI均显著高于热疗前(P<0.05或P<0.01);阳性组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 h时点的cTnI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全身热疗后心电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亦高于阴性组.结论全身热疗前cTnI升高对评价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危险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凯荣;赵华斌;韩洪涛;苑玉环;刘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对异氟醚、丙泊酚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麻药催眠作用与α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小鼠10只,侧脑室注入(icv)10μl酚妥拉明(phentolamine),观察其翻正反射是否消失.另取小鼠40只,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异氟烷(isoflurane)、丙泊酚(propofol),待其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再将每大组均分为两亚组,每组10只,分别icv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或人工脑脊液10μl,观察2组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简称睡眠时间).结果酚妥拉明icv不能引起小鼠翻正反射消失.NA虽可使异氟烷、丙泊酚小鼠睡眠时间延长,但与人工脑脊液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α受体不是全麻药催眠作用的主要靶位.

    作者:王卿;刘苏;路耀军;黄静;孙忠志;孙韧;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外科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不同外科术式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收住的经影像学诊断的1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主要依靠术式和术前脊髓功能评分,结合术时年龄、性别和病程,将符合标准的87例患者归类为均衡相似的3组,A组35例为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患者;B组31例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患者;C组21例为颈前路多平面环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术后疗效利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随访各组并发症,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3年2个月,平均约8个月,各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组优良率分别为65.7%、80.6%和71.4%,术后3组优良率经Chi-square检验无显著差别(x2=1.844,P=0.397>0.05),但B组优良率高,其并发症例次率也较高(22.3%),主要发生于B组多椎体次全切除术式患者,而该组单椎体次全切除附加椎间盘切除术13例患者并发症较低,仅1例,组内两术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单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盘切除融合的分节段混合减压术可能是较理想术式,其减压彻底有效且并发症少.

    作者:侯永洋;施伟;辛兵;袁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徐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