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对异氟醚、丙泊酚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的影响

王卿;刘苏;路耀军;黄静;孙忠志;孙韧;戴体俊

关键词:去甲肾上腺素, 酚妥拉明, 异氟醚, 丙泊酚, 翻正反射, 机制, 麻醉
摘要:目的探讨全麻药催眠作用与α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小鼠10只,侧脑室注入(icv)10μl酚妥拉明(phentolamine),观察其翻正反射是否消失.另取小鼠40只,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异氟烷(isoflurane)、丙泊酚(propofol),待其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再将每大组均分为两亚组,每组10只,分别icv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或人工脑脊液10μl,观察2组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简称睡眠时间).结果酚妥拉明icv不能引起小鼠翻正反射消失.NA虽可使异氟烷、丙泊酚小鼠睡眠时间延长,但与人工脑脊液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α受体不是全麻药催眠作用的主要靶位.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去甲肾上腺素、酚妥拉明对异氟醚、丙泊酚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持续时间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麻药催眠作用与α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小鼠10只,侧脑室注入(icv)10μl酚妥拉明(phentolamine),观察其翻正反射是否消失.另取小鼠40只,随机分为两大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异氟烷(isoflurane)、丙泊酚(propofol),待其翻正反射消失后1 min,再将每大组均分为两亚组,每组10只,分别icv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或人工脑脊液10μl,观察2组翻正反射消失的持续时间(简称睡眠时间).结果酚妥拉明icv不能引起小鼠翻正反射消失.NA虽可使异氟烷、丙泊酚小鼠睡眠时间延长,但与人工脑脊液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α受体不是全麻药催眠作用的主要靶位.

    作者:王卿;刘苏;路耀军;黄静;孙忠志;孙韧;戴体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防治研究进展

    胆道并发症是指具有临床表现,有放射学依据,需要进行手术或介入性治疗的胆道狭窄、梗阻及胆漏等[1].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目前导致肝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术前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对于提高术后长期存活率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现就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邵永;马正伟;董家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胎膜体外孵育方法研究

    目的探讨人胎膜体外孵育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胎膜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取20例正常选择性剖宫产者的胎膜,在DMEM/F-12培养基中进行孵育,共孵育96h,每24h换液并测定胎膜的存活力,48 h后一部分胎膜分别给予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和LPS+N-乙酰半胱氨酸(NAC)刺激孵育中的胎膜24h.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胎膜中的基质金属酶-9(MMP-9)的表达情况,了解胎膜细胞的功能.结果20例胎膜的平均存活力24h为87%±1.9%,48 h为85%±1.3%,72 h为83%±1.6%,96h为37%±1.2%;前三者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三者分别与96h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0~72 h细胞形态良好、饱满,72 h后细胞开始皱缩,至96 h大部分细胞死亡.免疫组化示0 h及48 h的胎膜MMP-9的表达微弱,24h的MMP-9表达较前增强,LPS作用后MMP-9的表达明显增强,同时给予LPS+NAC的MMP-9表达又明显下降.结论DMEM/F-12培养基体外孵育胎膜是可行的,且方法简单.

    作者:高迎春;蒋小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8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使用高频电波刀作宫颈环形电切术切除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临床价值.方法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CIN 87例,行电波刀宫颈环形电切术,术后2个月及9个月行阴道镜复查并作细胞学追踪.结果术后2个月:阴道镜检查图像正常者82例(94.3%),另5例为宫颈表面出现红斑,活检均为炎症或正常宫颈组织;细胞涂片阴性79例(90.8%),细胞核肥大或轻度核异质8例(9.2%).9个月后复查72例,阴道镜下均无CIN图像,细胞学正常者70例(97.2%),细胞核肥大2例(2.8%).结论只要对CIN病变切除的范围够大、够深、够彻底,就不会出现CIN的残留和复发.高频电波刀行宫颈环行电切除是治疗CIN有效手段.

    作者:邓巧玲;周健;王巧莲;肖宁;刘玉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新生儿低镁血症30例临床分析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新生儿低镁血症的认识,以便及时诊治.方法对我院住院的新生儿低镁血症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产、小于胎龄儿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低镁血症的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新生儿的巡视观察和监护,对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等高危儿进行血清镁离子监测是早期发现新生儿低镁血症的有效手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军;杨丽娟;何艳芳;张绍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前列腺增生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治疗探讨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20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腹股沟疝患者同时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和腹股沟疝修补术.结果排尿均通畅,切口愈合良好,腹股沟疝无复发.结论TURP与腹股沟疝同期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邓正国;江文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头孢哌酮钠后接触乙醇致双硫仑样反应20例

    随着广大患者对自身感染的日益重视,头孢类抗生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哌酮钠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在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出现双硫仑样反应者时有报道.自2004-2005年我院共接诊应用头孢哌酮钠后饮酒或接触乙醇致双硫仑样反应20例.为提高广大医师对应用头孢哌酮钠后出现双硫仑样反应的认识,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张月战;张静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培养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为临床正确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血培养不重复标本2150例,用API鉴定系统对细菌及真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真菌采用MIC法.结果从2150例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病原菌510株,阳性率为23.7%,主要病原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其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70.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18.4%,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菌株分别为30.7%和38.9%,高耐氨基甙类肠球菌(HLGR)检出率为57.1%,分离到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结论血培养中病原菌复杂多样,耐药率高,及时监测血培养中病原菌的耐药性对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邓丽华;胡丽萍;许美荣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细胞趋化因子受体5在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细胞趋化因子受体5(CCR5)在乙型病毒性肝炎(HB)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正常人(NC)及20例HB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水平进行检测,并比较其经植物凝血素(PHA)培养前后的变化.结果培养前NC与HB患者PBMC的CCR5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培养后HB患者CCR5表达水平高于NC(P<0.05);NC的CCR5表达均较培养前明显减少(P<0.05),而HB患者的CCR5表达虽较培养前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AHB)、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硬化(LC)患者的CCR5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别:AHB>CHB>LC,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复制指标阳性组CCR5的表达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HB患者PBMC的CCR5的表达水平与HB的临床转归可能有一定的关系,高水平的CCR5患者预后较好;PMBC高水平CCR5的表达可能不利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

    作者:颜学兵;张萍;吴文漪;冯霞;何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磷酸肌酸、左旋精氨酸对移植供心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外源性磷酸肌酸、左旋精氨酸对大鼠供心保存效果.方法4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移植前供心保存480 min,对照组:供心用4℃的St.Thomas液保存;1组:保存液中添加磷酸肌酸(CP);2组:保存液中添加左旋精氨酸(L-arg);3组:保存液中添加磷酸肌酸及左旋精氨酸.保存后进行颈部异位心脏移植术,并观察供心复跳情况.24h后处死受体动物,切除移植心脏,测心肌组织中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实验组移植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3组心肌组织中ATP酶、SOD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及1组、2组(P<0.05),而MDA含量则低于对照组及1组、2组(P<0.05).心肌超微结构损伤较对照组与组1、组2轻.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左旋精氨酸能明显增强保存液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钱伟民;张中明;张伟;王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丁丙诺啡术后患者自控镇痛应用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丁丙诺啡用于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效应和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8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30~60岁,随机分为丁丙诺啡组(D组,n=60)和吗啡组(M组,n=20),术后接受PCA治疗.D组又进一步随机分为D1、D2和D3组,每组20例,分别用0.9 mg、1.2 mg和1.5 mg丁丙诺啡加生理盐水至100ml,M组吗啡40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每组均以2 ml/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分别于术后30 min、6 h、12 h、18 h、36h、36 h和48 h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程度.结果各组术后VAS评分镇痛的优良率都在85%以上,D2、D3组的镇痛优良率高于M组(P<0.05或P<0.01);各组不良反应依药物剂量不同而异,D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M组.结论丁丙诺啡在镇痛治疗上有着很好的作用,0.9 mg和1.2 mg丁丙诺啡镇痛效果可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吗啡.

    作者:王志萍;王胜;彭生;季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围全身热疗期肌钙蛋白Ⅰ的动态变化

    目的观察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行远红外线体表照射全身高热治疗(全身热疗)时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动态变化.方法40例ASAⅡ~Ⅲ级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择期行全身热疗患者,以热疗前cTnI≥0.3μg/L为阳性,将患者分为阴性组和阳性组.分别于热疗前、麻醉诱导后、出热疗舱和热疗后6 h对2组患者进行血清cTnI的动态检测,记录围全身热疗期心电改变和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 h的cTnI均显著高于热疗前(P<0.05或P<0.01);阳性组出热疗舱及热疗后6 h时点的cTnI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全身热疗后心电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心脏事件发生率亦高于阴性组.结论全身热疗前cTnI升高对评价肿瘤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危险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吕凯荣;赵华斌;韩洪涛;苑玉环;刘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47例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12篇文献涉及的47例清开灵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61.7%的患者在输注清开灵1 h内发生不良反应,6.4%的患者在用药24 h后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药物热18例(占38.3%),皮肤反应16例(占34.0%),过敏性休克7例(占14.9%),血管神经性水肿3例(占6.4%),精神症状3例(占6.4%).结论在临床应用清开灵注射液时要注意合理用药,并在用药过程及用药后加强观察.

    作者:孙骏;李丹;徐厚明;王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自由呼吸实时导航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自由呼吸状态下应用三维导航技术行冠状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CMRA)的成像技术,并评价此技术在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运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和心脏相控阵线圈,自由呼吸下状态下,应用脂肪抑制、心电向量门控、真性稳态快速进动回波成像(B-TFE)序列多角度双斜面扫描,结合三维自动导航技术(3D-SELF-Navigator)对35例受检者进行CMRA成像.结果全部受检者均能合作完成检查.左冠状动脉主干、右冠状动脉近中段显示满意率为97.14%(34/35),CMRA总显示成功率为91.42%(32/35).结论自由呼吸实时导航结合B-TFE序列CMRA对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满意,可初步用于临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筛选检查.

    作者:张涛;席建宁;郭彩风;武为恒;任广;王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增加中老年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

    目的观察术前置导尿管对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躁动情况的影响,探寻适宜的术前置导尿管时机,提高医疗质量.方法100例胸外科全麻下行食管癌切除手术的中老年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50)在清醒状态下行导尿术,实验组(n=50)在全麻诱导后行导尿术,比较2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的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前者躁动程度和导管脱出率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中老年患者在全麻诱导后置导尿管可导致麻醉苏醒期躁动程度的明显增加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提高,术前置导尿管术宜在全麻诱导前实施.

    作者:秦承伟;张励才;宋蕾;赵彦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Percoll法分离培养肾小管上皮细胞

    目的建立良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培养方法.方法选用SD幼鼠的肾组织进行细胞培养,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肾小管后,选择含10%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5%CO2、37℃孵箱进行细胞培养.利用传1代的细胞,制作细胞爬片,用免疫组化、透射电镜进行鉴定.结果细胞生长4~5天后基本达到融合,细胞呈多边鹅卵石铺路样.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鉴定,细胞培养传1代后98%的细胞为肾小管上皮细胞.结论用Percoll法分离培养的细胞数量多,均一性生长较好,可重复性操作较好.为体外研究接近组织原位RTECs细胞功能和特征及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可行性和可能性.

    作者:刘晓玲;邢淑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胃肠内补液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胃肠内补液救治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HNDC患者,18例采用胃肠内补液联合静脉补液方法治疗(胃肠内补液组),14例采用常规静脉补液方法治疗(常规治疗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24、48 h血生化指标及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观察病情变化、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胃肠内补液治疗后6、24、48h血糖、血钠、血钾、血尿素氮、血浆渗透压较快恢复正常,患者清醒早、补液量少,有效降低了心力衰竭、脑水肿的发生和病死率.结论胃肠内补液救治HNDC疗效优于传统的静脉补液治疗,且简单易行、安全高效.

    作者:李伟;张红;殷松楼;张振;孔繁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戊四氮诱导发育鼠癫癎持续状态后海马突触素的变化及MK-801的影响

    目的探讨戊四氮诱导发育鼠癫癎持续状态(SE)后海马结构的突触重建以及NMDA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图像分析仪测定戊四氮诱导的发育鼠癫癎持续状态模型及用NMDA受体拮抗剂MK-801治疗后海马结构内CA3区及齿状回内分子层突触素(p38)的阳性免疫反应产物的光密度值(A).结果不同日龄SD大鼠SE后海马结构内各部p38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尤以CA3区苔藓纤维层和齿状回分子层内带为甚;MK-801可显著减少p38的表达.结论癫癎持续状态后存在突触重建现象,一方面是癫癎发作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导致癫癎反复发作的分子学基础;在此过程中NMDA受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静;袁宝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地西泮、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联合行无痛人工流产

    目的探讨减轻人工流产时孕妇疼痛的方法.方法将100例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孕妇分为2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术前阴道填塞米索前列醇,静脉注射地西泮,宫颈注射利多卡因;对照组不用任何药物.观察2组孕妇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术中出血情况和人工流产综合征(RAAS)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孕妇术中镇痛效果和宫颈松弛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RAA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地西泮、米索前列醇、利多卡因联合应用于人工流产方法简便、安全,能有效减轻孕妇人工流产术的疼痛,减少RAAS的发生.

    作者:张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外科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不同外科术式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和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收住的经影像学诊断的186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主要依靠术式和术前脊髓功能评分,结合术时年龄、性别和病程,将符合标准的87例患者归类为均衡相似的3组,A组35例为颈后路椎管成形术患者;B组31例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患者;C组21例为颈前路多平面环锯减压椎间盘切除术患者.术后疗效利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定脊髓功能恢复情况,随访各组并发症,并统计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3年2个月,平均约8个月,各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3组优良率分别为65.7%、80.6%和71.4%,术后3组优良率经Chi-square检验无显著差别(x2=1.844,P=0.397>0.05),但B组优良率高,其并发症例次率也较高(22.3%),主要发生于B组多椎体次全切除术式患者,而该组单椎体次全切除附加椎间盘切除术13例患者并发症较低,仅1例,组内两术式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别(P<0.05).结论不同术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较好临床疗效,单椎体次全切除结合椎间盘切除融合的分节段混合减压术可能是较理想术式,其减压彻底有效且并发症少.

    作者:侯永洋;施伟;辛兵;袁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江苏省教育厅

主办:徐州医科大学